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初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初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初探

[摘要]特色课程是社区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课程区别于普通课程在于其内容的地域文化特色。探讨了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内涵,分析了当前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以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实践为例,提出了地域文化背景下的解决策略:传承地域历史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普适中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同时提出了特色课程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地域;地域文化;社区教育;课程;特色课程

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是促进社区教育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引领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环节,是社区教育教师专业成长和社区教育机构文化建设的主要渠道。全国各地在进行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特别是特色课程开发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内涵

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课程是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和中心环节,特色课程又是社区教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社区教育理论界对特色课程的内涵仍然处于不断探讨之中。陈乃林在2009年提出:“凡是面向社区全体居民,满足他们教育学习需求,让居民喜闻乐见,有利于居民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社区文明发展,符合社区教育规律和特点的课程,称之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上海开放大学李惠康提出,社会教育(社区教育)会有一些普遍适用的课程(普适课程),也应该有一些适应本地区特点的课程(特适课程),在社会教育(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中应该处理好普适和特适两者的关系。成都社区大学张丰瑞认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应该姓“特”,应该具有明显地域特色,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课程。进行特色课程开发,必须根据地域文化特色,收集整理现有的各类资源,分析提炼,再按照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规范地编制社区教育教材。陈乃林先生的理解是,所有的社区教育课程都被定义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就是社区教育课程。在课程开发实践中,这种认识,过于宽泛、囊括面太广,不便于操作。李惠康将社区教育课程分为普适和特适课程,并注意到了特适课程的“地方特性”。张丰瑞特别强调了特色课程的“特”,突出了地域特征和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目前,我国社区教育课程的认识和实践,基本上是遵循陈乃林先生的定义,社区教育开发所有课程都是特色课程。这对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开发带来了一定影响,制约了特色课程的开发。要开发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确保特色课程开发的质量,我们就必须重新审视和研究社区教育课程及特色课程的内涵。鉴于以上李惠康和张丰瑞的认识,结合笔者的研究,我们将社区教育课程进行了分类:普通课程和特色课程。

(一)社区教育普通课程

对于普通课程,中成协社区教育专委会是这样定义的:“根据课程一般要求和社区教育特定需求,用以满足社区居民需要,为实现社区教育的目的,而设计的有指导的学习方案;也可理解为有目的地指导学习者,获得教育性经验的计划”。据此,我们认为,普通课程的内容具有普遍适用性,不会因为不同地区、不同社区的地域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状况和人群的差异而影响课程的实施。从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的实践来看,普通课程应该是社区教育课程的主体,绝大多数社区教育课程应该是普通课程。

(二)社区教育特色课程

根据百度百科,所谓特色,是一个或一种事物明显有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和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笔者认为,所谓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就是指面向社区的全体居民,满足居民学习需求,具有浓厚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或经济产业特点,有助于社区居民文明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助力于社区治理和人的全面发展,符合社区教育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课程。特色课程的“特”,就在于其具有浓厚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或者具有当地特有的经济产业特点。特色课程是社区教育课程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教育课程中的“少数”,是对普通课程的有益、必要的补充,也是一个地区社区教育课程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显著标记。目前,国内社区教育正处于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有必要让更多的居民关注和参与社区教育培训活动。要不断提升社区教育机构自身的办学质量,满足居民多层次、多元化的终身学习需求,就必须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区居民的学习意向,提升课程的质量,突出课程的品质和特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高质量、特色化、多元化的课程开发和建设,也就是要积极开展优质、精品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建设。

二、当前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包括特色课程的开发还不太让人满意,存在一些问题:普通课程无序开发、资源浪费;普通课程开发贪多求全、缺乏精品;特色课程开发滞后、特色不突出。

(一)缺乏统筹机制和规划机制,普通课程无序开发,资源浪费

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以上海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社区教育广泛开展,以成都为代表的西部地区社区教育逐步推进。但我国社区教育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东部沿海除上海以外的许多地方也还处于起步实验阶段,西部地区很多地方甚至还没有听闻“社区教育”这个概念。在我国社区教育整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大背景下,作为社区教育内涵发展重要途径和环节的课程建设(包括特色课程开发)也就相对滞后。国家和省级层面缺乏统筹、规划机制,全国没有统一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统筹规划机构,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课程开发整体规划。这样,即使社区教育发达的省市,他们进行的课程开发基本上也是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各地在进行课程开发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无序开发、重复开发、资源浪费的情况。这种情况在社区教育普通课程中尤为突出。同质化开发,造成资源浪费。笔者在一个以图书销售为主业的大型电商平台进行搜索“图书—中老年学电脑”,共出现了109本相关图书;搜索“图书—瑜伽”,共出现了超过1000本相关的教程图书。如果全国有统一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规划机构和整体规划,这种重复开发、无序开发、资源浪费的现象就会得到有效遏制。

(二)缺乏人员保障和智力支持,普通课程贪多求全,精品匮乏

我国的社区教育从发轫至今30余年,课程开发的人员保障和智力支持机制还亟待完善。以上海、成都为代表的全国、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和实验区虽然开展了一些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工作,但专业的课程开发人员依然极度缺乏。目前,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主体,基本上是在一线进行教学的社区教育工作者。他们根据实际教学的需求,积极进行课程开发,收到了一些成效。但囿于精力和能力的限制,他们进行课程开发的时间有限,课程开发的能力也还比较单薄,他们开发的课程距离社区教育课程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当前,全国各地的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课程研发机构参与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高。专业、高质量的课程开发指导和智力支持不够,导致社区教育普通课程开发的数量虽多,但整体质量不高,精品更是凤毛麟角。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必须寻求高校、科研机构和社区教育专家、学科专家的指导和智力支持,甚至直接邀请他们开发精品社区教育课程,满足社区居民的高品质学习需求。

(三)缺乏正确的认识,特色课程开发数量少,特色不突出

目前,国内的社区教育界对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内涵一直在探讨之中,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很多人认为,社区教育的课程就是特色课程,社区教育开发的所有课程,都是社区教育特色课程。没有正确认识社区教育普通课程与特色课程的差异,导致真正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滞后,课程数量少、质量不高、特色不突出。2011年,中成协社区教育专委会《关于公布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评选结果的通知》中,公布了300多门“全国特色课程”。从课程的名称看,真正的具有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课程只有49门,不到二成,比如《马陆葡萄》《诗书粤语讲古》《川剧》《桃花坞木刻年画》等。虽然是开展的特色课程评选,但八成以上的是普通课程。这也反映出对特色课程的理解存在误区。同时,评选出来49门特色课程,有的虽然有地方文化元素,但特色仍然不突出、不鲜明。

三、地域文化背景下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的策略

针对当前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策略。相对于普通中小学课程开发,社区教育普通课程的开发强调根据居民的学习需求、服务和促进社区发展治理,突出时代性、实用性。普通课程因为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为避免重复开发、浪费资源,可以引进优秀课程直接使用。如前面提到的《中老年学电脑》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现有的课程教材中选择1个版本,根据居民的学习需求,确定学习的章节和内容,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然后实施。与社区教育普通课程开发一样,要根据社区居民的年龄特点、学习习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编排的形式上突出时代性、实用性,做到浅显易懂、深入浅出。特色课程开发,要特别注意突出其“特色”,突出其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否则就不能区别于社区教育普通课程,就不能成其为“特色课程”。在特色课程的开发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地域文化背景,应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地域文化指的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文化与地域环境、地理环境融为一体,并具有突出的独特性。为此,我们提出地域文化背景下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的三个策略。

(一)传承地域历史文化,开发特色课程

各地都存在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历史久远,影响较大,当地居民对其耳熟能详。这些资源就是特色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源泉。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既能满足社区居民对本地区历史文化探究的需要,又能传承地域历史文化,同时,提升本地区地域历史文化的知名度,增强居民对地域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历史文化资源,大致可以分为历史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风情、旅游景观、特色产业文化等。在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中,应该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认真分析,广泛拓展,建设地域历史文化课程资源库,根据需要编制教材,按计划逐步推进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建设。成都市武侯区,得名源于区域内的武侯祠。武侯区的武侯祠是全国仅有的一座君臣合祀的祠庙,是全国最有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三国遗迹博物馆。三国蜀汉文化已成为武侯区特色文化的重要内容,武侯区已先后举办了两届“三国文化节”,“传承诸葛智慧,谱写武侯华章”已成为武侯区的一种精神理念。从历史文化资源分类上看,武侯祠是历史遗迹。在对武侯祠及相关的三国蜀汉历史文化进行充分调研、问需调查、深入论证、挖掘整理的基础上,武侯区开发了一系列具有丰富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社区教育三国课程:《话三国说蜀将》《话三国说蜀迹》《话三国说战争》《三国蜀汉遗风》《话三国说女性》。其中《话三国说蜀将》《话三国说蜀迹》分获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评选一等奖和三等奖。同时,开设了以上述课程为主要内容的“天府文化大讲堂”“武侯讲堂”,定期面向居民开设专题讲座,宣扬和传承三国蜀汉历史文化,增加居民对三国蜀汉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深受居民的欢迎和喜爱。武侯区为传承成都这座具有4500多年城市文明的历史文化,以历史遗迹———成都市的街巷为线索,参照相关史料及传说,开发了特色课程《成都街巷趣谈》,对成都古街巷的前世今生、历史人物、故事、诗词进行详细介绍,让成都的居民对自己的故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锦江之滨的望江楼,是清朝为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而修建的,民国时期,逐渐形成园子,也就是现在的望江楼公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纪念薛涛,后人在园内种植了各种各样的竹子,望江楼公园也成为全国竹子品种最齐全的公园。武侯区为此开发了以介绍薛涛和望江公园为主要内容的特色课程《丝竹文化》。为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武侯区整理改编开发了《川剧》《绵竹年画》《蜀绣》等特色课程。为了增加大家对四川省少数民族的了解,开发了《四川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等特色课程。《川剧》和《四川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在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评选中均获得三等奖。武侯区华兴街道对明清时期已经在当地盛行的“非遗”项目“车灯”,又叫“车幺妹”(一种群众表演形式),进行记录、整理,开发了特色课程《车灯》。并据此开设了专门的培训班,培育居民“车灯”表演队伍,同时举办灯文化艺术节,让居民能够登台演出,展示学习成果。文化因城市而兴,城市因文化而名。2019年初,成都市提出依靠蓉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按照“八街九坊十景”的总体布局,对成都的城市文化和形象重新进行全方位打造。成都市提出的“八街九坊十景”中,有一个街区、四个坊、二个景在武侯区。为传承悠久地方历史文化,武侯区借此启动了以“四坊”(锦里、华西坝、音乐坊、望江坊)为主要内容,题为《锦城武侯》(暂定名)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工作,对包括武侯祠、锦里、望江楼在内的历史文化风貌进行更加详细的介绍。武侯区在微课开发方面仍坚持突出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坚持开发特色微课。先后开发了《麻婆豆腐》《武侯祠对联》《川西民居》等微课,在各级优秀微课评选中均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发特色课程

社区教育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应该根据本地产业发展需求,开发特色课程,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需求,提升居民参与就业创业的技能水平,促进和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这类特色课程开发中,要充分注意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产业发展需求,按照居民学习的需要、补差补缺,开发急需的特色课程。2013年前,武侯区既具有得天独厚的高科技文化优势,也有皮鞋制作、汽车营销、家具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武侯区结合当时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开发了《鞋文化》《汽车文化》《家具文化》等特色课程。武侯区金花桥街道有100多年的制鞋历史。街道的常住人口不到4万人,而外来人口却是常住人口的3倍之多,他们主要从事皮鞋制作、销售等相关的工作。金花桥街道大大小小的制鞋厂有千余家,武侯区也因此获得了“西部鞋都”的称号。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武侯区开发了特色课程《鞋文化》,课程内容包括鞋的历史、皮鞋制作、鞋的保养等。《鞋文化》的开发和教学实施既满足了学员的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又提升了学员的综合素质,受到当地居民的欢迎。红牌楼街道也是类似情况。红牌楼商圈曾经是成都、四川乃至西部地区最大的汽车汽配交易中心,汽车汽配专业市场云集,在国内实属罕见。辖区经济倚重汽车及其零配件的销售、汽车保养修理。为此,武侯区开发了特色课程《汽车文化》,课程包括汽车的历史、汽车维修、汽车保养、红牌楼的汽车商圈等主要内容,深受社区居民喜爱。华兴街道主要以家具等为产业支撑,辖区内有全国排名第三的十里家具长街,有2个家具城和家私广场,较大规模的生产型企业16家。常住人口1.5万人,流动人口4.9万人。居民主要收入来自从事的家具制造及销售业。武侯区根据居民学习需求,开发了特色课程《家具文化》,介绍了传统家具行业的沿革、中式家具的分类及使用、中式家具的制作、家具的修补修复等内容。课程内容既有普通居民喜欢的家具相关常识,又涵盖了相对专业的家具制作知识的介绍,社会反响较好。

(三)普适中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开发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的开发另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对普通课程进行改编、加工,在普通课程原有的普适性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具有明显区域历史文化特色的内容,突出地域特色,以满足当地居民的教育学习需求。四川省是中国地震的多发区、高发区,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给四川人民的心灵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和创伤。为了增加居民防震避震知识,掌握正确的防震避震技能,武侯区开发了《社区居民防震避震常识》。课程中关于地震的知识、防震避震的知识技能是普适性的内容,在课程开发中,根据教学和学习的需求,专门编写了一章“四川的地震带及地震”,关于地震前兆的谚语、口诀都用四川方言词汇进行展示。这样就突出了明显的地域特色,该课程也就被纳入特色课程的范畴。四川盆地,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全年空气潮湿,夏天湿热,冬天阴冷,潮气很难散发。这种天气直接影响到四川人的饮食习惯。相对北方人,四川人就更喜欢辛辣食材,喜欢吃辣椒、花椒来祛除体内湿气。武侯区开发的课程《养生保健》,就在普适性内容之外,增加了一个章节“四川地区的天气和饮食”,专门根据四川盆地特有的气候特征和独特的饮食习惯,向社区居民介绍如何养生。课程的地域特色显著增加,针对性、可读性和实用性更强了,增强了课程对本地社区居民的吸引力。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健康追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绿色环保的蔬菜受到了居民的推崇,但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只能在自家屋顶、阳台种植。武侯区按需定教,开发了特色课程《家庭蔬菜种植》,除了介绍一般的、常见的蔬菜种植内容外,特别增加了四川省常见、其他省市区少见的蔬菜的种植办法,如儿菜、魔芋、盖菜等。普适中突出四川特色,归入特色课程范畴。

四、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按需开发,突出特色

社区教育课程的主体应该是普通课程,特色课程是补充,也应该是精品课程。我们在特色课程开发中,应该根据区域社区教育发展的水平、居民的学习意愿和需求、地域历史文化特点综合考虑,开发特色课程,做到按需开发、确保质量、突出特色。我们应该是在居民有强烈的学习需求,又充分挖掘到一些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内容之后,按照计划分阶段,按照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的原则进行特色课程的开发建设。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既要注重地域历史文化特色,但同时要注意,不能为了特色而特色,为了开发而开发,要确保课程的整体质量。

(二)规范程序,合理开发

特色课程开发要坚持规范的程序,才能保证开发出来课程的质量。特色课程开发的规范程序:一是建立规划机制,加强保障。成立特色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工作委员会,负责统筹、组织和协调课程开发工作。二是建立编写机制,规范编写。根据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和经济产业特色确定计划、明确重点、收集整理材料,开发编写符合社区发展治理和社区居民学习需求的特色教材,形成课程。三是建立健全评价机制,确保质量。根据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特点,按照科学性、特色性、实用性、创新性的原则,建立包括学员、教师、学校评价在内的多元评价制度,从而达到或对课程进行再修订或进行广泛推广的目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只有规范开发的程序,杜绝随意无序开发,才能开发出更多的特色精品课程,从而丰富课程的内容,逐步完善社区教育的课程体系,更好地发挥课程建设促进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作用,为市民的终身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作者:田许明 王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