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生物教学可持续发展观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破坏程度也在逐渐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越发突出。生物是研究生命本质的自然科学,其中涉及到的研究内容与人类健康、生存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应用型生物学科对现实的指导作用,有必要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融入到高校生物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本文在对可持续发展观加以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在高校生物教学中融入可持续观点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几点具体策略。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观;应用型;生物教学;策略
工业文明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导致环境污染、全球变暖、资源枯竭等众多问题,生态危机频发,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生物学科与自然界是紧密联系的,因此要促进生物的发展就必须重视自然的作用,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加强生态保护、重视环境质量,这样才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的稳定、良好、可持续发展。
一、关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概述
(一)内涵
可持续发展观念最早是由联合国提出的,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要求在工业发展的同时,要正确处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平衡,既能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又不会对生态造成破坏,保证人类、环境、经济的协调关系[1]。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提出之后,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而在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从而诞生了“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观点,促进人类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共同进步。
(二)具体观点
1.可持续人口观。近年来,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为了满足人口增加而需要的基本物质条件,进而导致世界性的粮食紧张与能源危机,加剧了人地矛盾,使得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更加脆弱。因此要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保证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同时还要加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
2.可持续环境观。针对当前众多的环境问题与生态危机,必须强化教育的作用,进一步培养人类的环境意识与生态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要人类能够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学会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而不是成为自然的统治者与破坏者[2]。
3.可持续资源观。工业的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源的开发,从近代工业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其与资源开发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由于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浪费,造成了世界性的能源危机,因此必须树立可持续资源观,合理而有节制的使用资源与能源,促进各种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在高校生物教学中融入可持续发展观的积极作用
(一)能够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生物人才。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与主流社会意识具有一致性的人才。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教学也承担着人才培养的基本重任。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的恶化,在生物教学中融入可持续发展观,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从而在后续的学习与工作中,借助已有的生物学知识来对生态环境进行力所能及的改善与保护。
(二)能够促进生物学科的发展。
生物主要研究的是生命本质规律,与自然界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在教学中对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渗透,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关注环境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与探索[3]。从而加深对生物学与环境学的认识,进一步增强生物的实用性与指导性,从而推动生物学科的发展。
(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态环境。
高校生物所涉及到的知识更加具有专业性与科研性,学生所具备的专业技能也比较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布置与环境问题相关的研究课题,能够让学生在对环境问题研究的过程中,激发其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甚至可能对现有的理论知识加以创新,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
三、高校生物教学中融入可持续发展观的策略
(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高校学生能够涉猎的知识远超高中生,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中甚至有教师不熟悉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利用多元化的途径来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实现自我提升,这样才能满足高校生物教学的需要。高校生物教师应当在掌握基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并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升,从而能够在教学中、日常生活中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可持续发展的观点[4]。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由于受到应试思想的影响,许多高校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沿用了初高中生物教学的方法,片面地从课本出发,不能将理论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只能对可持续发展观死记硬背,而不能更好地应用于生活实践与生物研究中。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方法加以创新,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有效利用相关的多媒体设备,通过放映与生态保护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了解生态现状,并产生一定的警示作用,进而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许多环境问题都能够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生物的发展能够增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也能对自然环境起到一个保护作用。而要实现这种保护作用,就必须加强对现有环境问题的研究。在高校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与环境问题相关的研究课题,并让学生依据所学的生物知识针对这些课题进行具体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可生态保护意识。
(四)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生物学的发展同样对环境造成了破坏,例如农药对土壤、水源的污染。而高校生物教学仅仅单纯的科学教育,学生没有深入到社会生活中,缺乏实践经验与基本的人文素养,对生物学科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只能从课本上了解[6]。从本质上来看,可持续发展观是属于人文精神的一个方面,要在高校生物教学中融入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对生物发展史的了解,并通过实例展现生物发展对人类社会的重大贡献。另一方面,还要展示生物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案例,让学生意识到生物学科是一柄双刃剑,有利有弊,以增强其人文素养与责任意识,学会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并利用所学的知识保护生态环境。
(五)让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环境污染问题,再利用生物学的知识来进行分析。
在高校生物教学中,除了教师在课堂上举出与环境有关的实例之外,还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关注身边的环境破坏问题[7]。例如教师可以在暑假安排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居住地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要求写成社会实践报告。为了完成实践任务,学生就会在暑期对居住地周围的自然环境进行调查,从水源、土壤、大气、森林资源等方面入手,利用生物学的观点探寻其污染的源头、污染产生的原因等,并根据这些问题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措施。
结语
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教师在高校生物教学中应当利用渗透的方法,将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观点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让其能够在无意识地状态下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而学会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对环境进行保护,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黄睿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福森.论发展伦理学———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支点[J].江海学刊,2002,06:12-17+206.
[2]马坤,赵平.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04-106.
[3]王玉敏.师范生物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的渗透[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14-15+78.
[4]张红梅.生物教学中需要渗透可持续发展观[J].科学教育,2007,04:41-42.
[5]聂勋孝,黄春梅.生物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3:105.
[6]欧艳梅.生物教学中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
[7]姚金发.让可持续发展观渗透生物课堂[J].华人时刊(校长),2013,09: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