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整合模式实施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生物教学整合模式实施,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生物教学整合模式实施

摘要:

任何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都是以育人为根本,通过TAPCK解决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在生物课程学习中的个性发展。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生物教学;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起,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历经了WebQuest和TELS两个阶段。“前者关注的是学生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后者关注的则是中学理科课程的设计——把初、高中的理科的各学科内容重新设计成18个主题模块,将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以便能更有效的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课内整合”。“上述两个阶段的整合都强调技术和学生对技术的自主应用,而没有认真的关注教师所需的知识和教师在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针对上述的缺陷,2005年密歇根州立大学的MatthewJ.Koehler博士和PunyaMishra,在20世纪80年代ShulmanL.S提出的PCK的基础上,提出了整合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全新概念框架:“整合了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即TPACK,并于2006年对TPACK框架中的七个元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从2007年起连续三年举行的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协会国际会议SIET均对TPACK进行了探讨。2008年美国教师教育大学协会AACTE编辑出版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教育者手册》,它的重要影响在于,使TPACK由一种全新的知识理念演变为可以应用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具有可操作性教学模式。尤其是在美国K-12课堂教学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时展的角度看,现代网络技术发展和移动互联通信技术的普及,使得现代社会的教学行为已经大大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班级授课制下的教师主导。课堂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和经验的最主要途径,高中生对新生事物有着很强的接受力,有创新思维,喜欢求新求变,思想独立。这使得班级授课制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在新时代受到了挑战。生物教学不应只是由教师向学生展示生命科学的认知成果,而是让不同的主张和见解在课堂中相互碰撞;教师与学生以教学资源为媒介共同探讨生命科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生成对生命科学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但可以促进教学在信息时代的蜕化,同时也可以适应新时期学生的学情特点,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学习的兴趣。近年来,多元化评价已经受到学校教师普遍的认可,而多元化评价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在大班额的现状下更是难以深入开展。“教学评价应该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技术手段记录学生日常的学习痕迹,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学业水平测试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检验评测,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学效果。因此,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多元评价在大班额下生物教学活动地展开和深化提供了便利的资源和条件。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TPACK教学模式下,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得与分析能力的加强并不是以讲授法为主的方式培养的,而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与其他学生的协作探讨中发展起来的。在实施TPACK模式的教学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依照任务说明并借助教学平台,主动地进行知识归纳和整理,遇到瓶颈问题时通过教师的指导或在课下通过平台的有效即时沟通,解决了疑惑,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对策,巩固知识的同时也对问题有了自身的思考。TPACK框架强调情境性,将一些实际问题引入课堂,通过结合所学知识,学生可以对问题材料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思路或对策,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这一实践摸索,对提高教学效果尤其是促进高认知水平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佳。学生不仅可以解决基本问题,同时从中提炼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二、丰富生命科学知识

TPACK模式相比较其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很大的不同就是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新课改之后,教学理念呈现出“以学为主”。而这恰恰忽略了学生与学生在认知水平上的异质性的现实。学生主体的异质性,要求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掌控学生的学习。这种掌控需要教师明确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学习任务。为此,教师就要在学科教学知识方面不断地学习和研究,只有结合生物学科的学科特点发挥教学理论的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教学机智“教学机智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教师瞬间做出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创新行动,体现在教师身上则是一种实践性的知识”。而技术知识是TPACK框架中最灵活不定的元素,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思考和使用技术的方式,即“信息技术流畅性(Fitness)”,才能达到在TPACK框架下的良好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进行过程中,教与学是师生不断地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知识内化,教师也要根据课堂状况顺应教学行为。而TPACK模式本身存在的劣结构特点也决定了多元素下的教学是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技术、网络等因素的加入,使得学生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容量比以往大大增加。这对教师的教学以及对知识的解释力提出了挑战,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提高应对能力,这样,在面临学生的质疑和困惑时,就能够灵活应对,及时处理,做出创新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或者运用自己的学科知识进行应对,或者运用技术,如查找新的素材、文章,同学生进行探讨。在TPACK框架下,教师对课堂的主导不再表现为教师的课堂权威,而是表现在教师的教学机智,即对课堂出现的问题的解释力。任何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都是以育人为根本,通过TAPCK解决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在生物课程学习中的个性发展。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孙璐 单位:海拉尔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下)[J].电化教育研究,2012,(6).

[2]詹艺,任友群.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的内涵及其研究现状简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