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生物教学问题分析(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新课改的深入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高中生物课程教学在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同时,也还面临着不少问题,除了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尚待完善之外,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也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这是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以期为广大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生物教学
高中生物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和实践基础上的,并且具备较强研究性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一切物质和生命的运动规律。高中生物学科的学了能够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之外,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推断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然,对我国生物科学技术发展来说,也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落后
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方法极大地影响了新课程改革中“改”的程度,大部分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旧还保持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师这一群体当中,新课改并没有得到充分落实。高中生物教学当中,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核心仍旧还是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片面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生物知识,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因为没有看到时展给生物学科带来的巨大改变,所以造成了学生思想的僵化,导致其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从而对教学质量造成了影响。
(二)教学方式单一
大多数高中生物教师在开展生物课堂教学工作时,都采用的是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法,受这种方法的影响,学生总是在被动地接受相关的生物知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也被过分强化,学生真正的学习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与此同时,教学过程也没有多大的变化,仍旧以重复啃读教材为主,教师“一言堂”的状况普遍存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极度缺乏交流与沟通,整个学习过程显得非常单调和无聊,因此很难调动学生生物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教学实践缺乏
因为高中生物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很多教学实验。然而,就目前看来,我国还有很大部分学校因为生物实验设备的缺乏而没有办法正常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对生物实验的重视程度也不够,教材中的课堂实验大多都是以“纸上谈兵”的方式来开展,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也就因此只能停留在课本知识的层面上,与实际的结合程度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解决高中生物生物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教学观念,增强自身素质
广大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应新课改要求逐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现代意识的塑造。传统生物教学观念明显无法适应当今时展的需求,作为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自身思想,主动和学生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以使自身作为教师这一角色的促进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准确地把握新课改教育思想,并以此为基础,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根据时代潮流逐步更新教学内容,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比如,高中生物教师这一群体之间可以每周组织一次教学谈论会,所有参与讨论会的教师在会上分享自己的心得和传授自己的经验,甚至还可以说出自己的不足,通过这样的取长补短的方式来改善自身的不足。
(二)多样化教学方法,构建高效生物课堂
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就应该着力寻求更多的课堂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但却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教材中的生物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构建起一种生活化的教学课堂,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的热情,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同时,还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再将自己的想法通过实践表现出来。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探究学习机会,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提出诸如“枫叶为什么只在秋天变红?”以及“为什么窗台上的植物要向阳生长?”等比较生活化的问题来锻炼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兴趣,使其感受到生物课堂的乐趣所在,由此而使生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三)强化教学实践
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生物教学也是如此,生物教学的本质属性也要求广大高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生物教学实践的重视,因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使教学更加高效。教师除了要让学生认识到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之外,还要切实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可以动手实验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实验中去,使其通过自主探究提高其观察和创造能力,进而加强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大势所趋的新课改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转变,这为高中生物教学注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使其生命力更加旺盛和持久。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在面对教育过程中的问题时,一定要有敢于改变的勇气,要用更新的、更合理的方法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以从整体上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作者:丁英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1]张虎林.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上),2014,07:20.
[2]陈淑娟.关于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分析[J].高考(综合版),2014,10:38.
[3]蒋卫娟.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探讨[J].生物技术世界,2015,02:116+118.
第二篇:高中生物教学多媒体技术措施
随着时代的发展,21世纪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并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更是为传统的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如今的教育已经具有向多媒体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而生物作为一门科学学科,课本中固定的知识已不足以满足当今教育的需求,生物教学亟需信息化时代多方信息的补充。高中又是与社会关系极为密切的教育阶段,学生需要与当今社会最新知识接轨。因此,本文将就高中生物教学中对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及需要注意的方面展开探讨。生物是一门丰富且复杂的学科,既有对宏观现象的研究,又有对微观世界的探索;既有静态的模型构建,又有动态的演变过程。因此,单凭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口头陈述与在黑板上的简单画图很难生动形象的讲解全部内容,学生也难以透彻理解,复杂的课堂内容也会让学生失去课堂兴趣。“粉笔黑板”的简单结合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与教育方式相应的革新,多媒体技术却可以做到结合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具体逼真地展示复杂的生物结构、形象直观的演绎复杂的生理变化过程,使知识更易于理解,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一、如何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
(一)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课程中,生物本身在学生的观念里相对于语数外等课程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再加上课程内容有些枯燥,又远离生活现实,所以学生常常缺乏兴趣,上课很容易走神打瞌睡等。因此需要生物教师想方设法吸引学生,将学生的注意力尽量集中在课堂上。这时,从一上课就运用多媒体进行新课导入将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例如细胞活动的动画展示、相关实验的视频等,都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补充信息,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生物学科内容广泛,教学内容也同样十分丰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制约,教师能够教授给学生的内容十分有限,教师很难充分发挥。首先是因为教材篇幅的限制,课本只能编写最重要最主要的一些内容,而其他相关知识往往不能全面包容。其次,因为教材编写往往有一定周期,不能及时更新,所以一些生物教学最前沿的生动实例和最新的知识发现等没有能够编写在教学内容之中。而多媒体是灵活的,又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存,教师便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补充教材的不足,充实课堂内容。通过互联网,教师可以搜集到大量教材之外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和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和补充,加强学生对课本的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讲授人体免疫系统的时候,教师可以在网络上等搜集关于“艾滋病”“红斑狼疮”等因为免疫系统问题产生病症的病例,让学生更清晰的认识到免疫系统在人体中的重要性,甚至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个关于“关爱艾滋病”的专题,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引起他们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另外可以将人类在生物学领域取得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拓宽他们的视野,还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生物研究生物的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动易静,突破难点
传统的生物教学中,“口说笔写”加“粉笔黑板”的教学结合形式是单调的,也大多是相对静态的。许多复杂的实验过程、生理变化过程都不能很好的展示出来。例如在讲解有关细胞分裂的知识时,单是细胞的有丝分裂学生就已经难以理解了,很多过程看课本还不能完全明了,再加上之后的更为复杂的减数分裂,进行对比时更加容易混淆两者之间的变化过程。这时如果能够借助多媒体技术,将两者的变化过程以动态的动画甚至是真实的视频过程进行展示的话,学生就会在脑海里对变化过程有一个清晰的印象,理解更加透彻,记忆也会更加深刻,通过反复观看和自行在脑海中回访模拟,难点便会逐渐被突破。因此,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很多传统教学中的静态内容转化为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的动态过程,这样的改变也有助于教师对于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重难点进行突破。这也就是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方向和意义之一。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应注意的方面
多媒体手段只是辅助教学,教师在应用时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才能更好地进行运用,让它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多媒体课件要合理制作、适度使用
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不意味着转移注意力,倘若课件制作时有太多动画、声音或者背景变化等,很有可能会使学生过度关注课件而忽略了真正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这样一来,多媒体的运用反而会使课堂本末倒置,起不到多媒体设备对于生物教学应有的作用。
(二)多媒体课件内容要合理选择
一些课本上具有的、简单易懂的知识没有必要再去运用多媒体进行重复。这样只会浪费课堂时间。而有些必要却不易讲解的生物实验、生物变化过程便可以通过视频、动画等向学生更清晰的进行展示来帮助理解。
(三)多媒体教学要注意师生的互动
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很值得重视的一个方面,它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消化,然后向教师反馈学习程度,教师才能根据学生情况查漏补缺并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安排。因此,师生间的互相交流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教师在应用的时候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能因为多媒体教学而忽视课堂及课下的互动,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水平。
三、结语:
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如今教育革新的必然趋势,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生物教学中的优势也显而易见。借助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复杂难懂的生物实验、生理变化过程变得清晰明了,静态的文本变成了生动的动画,枯燥的课本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呆板固定的课本知识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学生的知识面也得到了极大地拓宽。因此,教师们应紧跟时代潮流,应用多媒体技术来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犹永春 单位:贵州省瓮安县第二中学
第三篇:新课改高中生物教学模式转变
摘要:
生物课程在高中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门与化学、物理同等重要的学科,是一门基础启发性学科,但在当今学校地位却未引起重视。有一些学校觉得生物不是主科,对生物教学不够重视,这也进一步使学生对学习生物没有劲,教师教学成效、学生学习效果也因此降低。怎样解决高中生物目前所面临的的困难,提高其地位,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是生物教师及研究者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教学模式;自主创新能力
1新课程改革的提出
在当代高中教学中,素质教育已经全面普及,素质教育模式已经深入人心,而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对高中教学无疑是个挑战,对高中生物教学来说同样如此。新课程改革对每一门学科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方法,对高中生物的要求是,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喜爱,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独立自主的精神。华中师大教授杨再隋对于新课改提出“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在新课程改革中,应改变以往教师为主体的模式,教师和学生都应是课堂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要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教互相融合,应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在课堂上,学生和教师的地位是同等的,这是由传统模式转换成新型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在高中生物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上课时只是一味的讲授书本内容、理论知识,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教学,上课也就枯燥乏味,这种教学方法不符合生物学科的实践性、创新性。笔者在上课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个问卷调查,调查了高二四个班近300名学生,有将近90%的学生认为,这种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教师上课枯燥乏味,学生听课时也就没有兴趣,所以对生物这门课也就失去了积极性。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高中学生,教师应该引导他们主动接收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应该提高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要学习生物的强烈欲望。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新课改提出的新理念,我们生物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应该加快转变教学模式,完成由传统模式到新型模式的转变。应该根据高中学生的学习现状及学习特点去转变教学方法,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把高中生物课堂优化成一个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学生独立自主模式为主要模式的的新型课堂。
2高中生物教学的弊端
新课程改革虽已在全国全面推行,但在推行及实施过程中,却遇到许多阻碍与困难,某些学校虽然响应新课改的要求,提出转变教学模式,但是教学方法仍未摒弃传统,教学过程过于死板,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使之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暴露出问题,主要问题如下:第一,师生互动较少。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较少关注学生需求,只是一味传授知识,缺乏互动,新模式的转变,让很多教师未较快转变过来,互动虽是增多,但只是表面现象,未具体深入学生思维,关注学生需求。第二,教学方法单一。某些教师虽然想要响应新课改要求,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新模式,无奈受传统教学思想较深,教学思维单一,使改进的教学方法仍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稍作改进,仍比较单一,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第三,课后组织管理力度不够。教师子啊上课时只是以完成教学目标进行教学,但是却没有关注学生课后学习实践,没有正确引导学生成立兴趣小组进行生物实验,使学生难以消化掌握书本知识,难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3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
3.1采用新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某些学校中,对于生物教学不够重视,认为它是副科,使学生对生物的重视度和关注度都不够。教师也没有主动转变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更加抵触的心理。所以,要提高生物教学质量,首先就要重视生物教学及生物学习,突起高中生物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教师也应积极转变教学思想,调整教学方法,调高学生上课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在课堂中,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新模式,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沟通,突出学生主动地位。在课后,要积极引导学生成立兴趣小组,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动手实验能力,使学生所学知识子啊课后进一步消化
3.2注重实践,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及质量越来越高,书本知识丰富的学生已难以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它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强的人才。所以在新课改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生物学科是一门基础启发性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不能只是按照程序一味讲授课本知识,只要求完成教学目标,这样做只能使学生思维难以发散,思想古板单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尽情想象,发挥所学知识,展现专业能力。在近几年生物考试中,试题不再传统的单一,不只考书本知识,题目想象空间大,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答案也不是固定的,评分时也是按照学生思想给分,不完全按照标准答案。因此,教师无论是在课堂生物教学中还是在课外实践中,都应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具体实验中运用巩固所学知识。
4结语
总而言之,转变教学模式,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将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转变为适应时展需要的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自主能力的新型课堂,是生物教学转变的必然要求。生物教学工作者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改变高中生物学科的地位,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作者:吴彪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信丰中学
第四篇: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实践分析
我国当前不断加快的新课改进程,开始对当代教育的人性化、生活化以及互动化等特点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在当前这种知识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下,对于综合性人才的需求量已经越来越大,生活化教学模式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生活化的教学是一种在应试教学基础上开拓出来的新型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是十分有帮助的,并且也能够帮助学生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更多基于生活的创新型复合人才.所以说,探究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将主要探讨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都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根据这一研究,教师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相关的教学内容将一定的生活情境构建出来,进而促使学生能够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形成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日常学习中能够进行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生物这门学科中所包含的内容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所有的一切都源于生活.所以,生物教师应该讲学生熟悉的生活作为教学背景,有意识地将某种学习氛围创设出来,引导学生有机地将生物知识同生活结合起来,促使在学生潜移默化中对生物知识加以掌握.比如,教师在教授《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信息来将教学情境构建出来.可以结合生活提出一些与该内容相关的问题,如:当咀嚼咸味比较重的东西的时候,是不是经常有嘴唇以及口腔干涩的感觉?为什么菜市场的很多商贩总是会往青菜上洒水以及为什么洒过水的青菜会更硬?为什么在移植蔬菜和花木的时候一般都要将一部分枝叶减掉等.利用这种学生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些现象来将教学情境构建出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二、开展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活动
高中生物知识虽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将现实生活作为入手点,从实际生活出发有效引导学生展开具有生活性的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生活的前提下还清楚地认识生物知识同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感悟高中生物知识所具备的实用性.高中生物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以及能力水平,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题材来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有机地将生物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生活变成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始动力.比如,教师在教授《生命的物质基础》这一知识时.首先可以开展小组探讨的活动,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人类主要依靠什么维系生命并作出总结,同时还要举例加以说明;第二,开展全班交流活动,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小组代表面向全班交流生活中一些能够维持生命的物质的相关案例……最后一个环节是开展学科内容与身边事物相联系的演讲活动.在生物课堂上开展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活动,不仅促使课本知识同实际生活有机联系起来,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地去关注和探究生活,并且可以充分地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开展生活化的课外实践活动
不管是课后作业还是课外活动都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无论是在空间方面还是在时间方面都是比较自由的,属于一种“空白”模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促使学生能够有效将课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延伸开来,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一段“空白”的时间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这段“空白”的时间里学生可以选择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那么这些事既可以是有利于其生物知识学习的,同样也可以是与学习毫无关系的.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地将这段“空白”好好利用起来,那么对于学生学习高中生物来说,其帮助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教师该怎样将这段空白加以好好利用呢?比如,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生活化的课外实践,促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独立探究生物知识,进而促使他们可以养成观察生活和探究科学的良好习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课外实践来让学生对生活加以感受和认知,促使学生对身边的事物产生观察兴趣,学生在对生活中的生物知识产生热情之后,对于他们生物知识的学习无疑是比较有帮助的,这可以说是件一举两得的事情.此外还应该对学生的自我实践加以重视,根据教学内容开展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探究、实验以及体验等课外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亲近生活,最终对生活化的生物知识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观察习惯.
四、结语
总之,生活既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其最终归宿.除上述策略外,高中生物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多结合生物科学史来开展生活化的生物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要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并不是单一的,其具有多样性,教师们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最终目的就在于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都得到提高。
作者:柳开阳 单位: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第一中学
第五篇:判断题高中生物教学作用
在现行的江苏省小高考和高考生物试卷只有单选、多选、主观题三种类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也采用上述几种题型对学生进行训练.但是经过笔者的多次尝试,发现判断题这种题型在平时训练中不失为一种妙招,它有着选择题和主观题无法比拟的优点,只要教师能合理、灵活地运用判断题,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判断题的特点
1.身材小,容量大
生物试卷中的选择题和主观题往往需要一定的篇幅,而判断题则不然.例如:蓝藻属于自养型的真核生物.就这么短短的一句话,就是一个判断题.要做对这个判断题,学生要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自养型,什么是真核生物,并且要了解蓝藻的结构特征和生活方式.真可谓“小身材,大容量”!
2.耗时短,知识点广
根据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的观察和记录,成绩中等的学生3分钟能做15个左右的判断题,但是只能做4个左右中等难度的单选题,2个中等难度的多选题.而且多数单选题和多选题的4个选项是围绕着一个知识点展开的.例如:下列选项中,属于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糖类是A.淀粉、脱氧核糖、乳糖B.葡萄糖、淀粉和果糖C.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D.麦芽糖、果糖、乳糖这个题目就是围绕着糖类展开的,涉及的知识点非常狭窄.但是判断题就不一样了,每句话都可以成为独立的一个判断题,例如:蛋白质区别于脂质的特有元素是氮.物质跨膜运输中需要载体蛋白的一定是主动运输.因此,在短时间的限时训练中,判断题所能涉及的知识点不是单选题或者多选题可以相提并论的,主观题就更望尘莫及了.
3.本领大,识错率高
与选择题相比,做判断题有利于教师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消除知识的盲区.可能有人会认为,判断题不就是选择题中的一个选项吗?做选择题也能发现学生的错误之处.其实不然.例如: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胆固醇和磷脂属于脂肪,都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B.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属于蛋白质,都能促进细胞生长C.淀粉和糖原属于多糖,都是细胞内的储能物质D.DNA和RNA属于核酸,都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这个题目在笔者任教的一个选修班中,正确率达到了85%以上.但是在讲评试卷的过程中,笔者提问了好几个做对的学生,发现对于B、D选项为什么错,这些学生一知半解,甚至有人回答因为C肯定是对的,所以选了C.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在平时的训练中多次发生.这是由于受了单选题题型的限制,学生清楚地明白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所以会选择最保险的选项.如果只看正确率,不追根溯源,教师就很有可能会错过这类题目的讲解,日积月累,就会存在一大批学生对很多知识点存在疑惑.这也就是为什么看似之前已经做过的题目只要稍加修改,就会有很多学生栽跟头.笔者在另外一个平行班把这4个选项拆分成了4个判断题,发现正确率大大降低了,而且非常容易就能发现学生的错误主要集中在对“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属于蛋白质,都能促进细胞生长”、“DNA和RNA属于核酸,都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这两句话的判断上.这样一来,教师在讲评的时候就会有的放矢,不再错过;学生也可以彻底的弄明白到底错在何处.这就是判断题和单选题相比的优势所在.
4.解题速度快,个体差异小
由于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解题速度是不同的.但是这一差异在做判断题时是最小的,做选择题、主观题会增大.以做20个判断题为例,笔者发现最快的和最慢的学生耗时相差1分钟左右.以做5个多选题为例,最快的和最慢的学生用时会相差一半.最快的学生做完之后就会出现相对较长的空白期,无所事事,如果当堂训练以多选题为主的话,积少成多,学生会浪费很多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如何用好判断题
判断题具有以上这么多的优点,那是不是意味着教师可以随处、随时使用判断题呢?不可否认,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判断题也不例外.比起选择题、主观题,判断题也有很大的不足之处,比如:大多数的判断题是基于简单或者中等难度的知识点设计的,不可能像主观题那样构建新颖的题干信息,然后再设计一连串相关的小问题,环环相扣,剖析知识点.因此判断题不可能完全取代选择题、主观题.教师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环节灵活运用判断题,才能使其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1.适时代替默写,有效防止厌学
本校生源在本市只能算中等水平,而选择物生的人数又非常多,因此物生班中的学生总体学习能力并不强,而且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主动性较差.在这种情况下,新授课结束后适当的默写是必不可少的.可是,默写次数少了,学生基础知识不夯实;默写次数多了,学生反感,甚至会有一部分学生出现厌学情绪.而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之一就是部分内容以判断题的形式代替默写.例如:占细胞干重最多的元素是.这个默写填空,教师完全可以改成判断:占细胞干重最多的元素是O.相比较默写填空而言,学生一致反映,更喜欢做判断题.形式虽不同,但最终的结果是相同的,既夯实了学生的基础,学生又不反感,一举两得.
2.适当改变要求,实现分层教学
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教师可以把判断题适当处理,从而实现分层教学.例如:固定化酶需要适宜的温度、pH以及一定的营养物质.如果是在新授课结束之后做这个题目,对于成绩中下等的学生,可以只要求他们判断正误;对于中上等的学生,可以进一步要求改错.这样对于中下等的学生降低了要求,有利于他们达成任务,建立信心.对于中上等学生,提高了要求,有利于他们吃透当堂课的教学内容.但如果是在高三阶段做这道题目,则可以做出相反的要求.因为中下等学生要达B级,到高三阶段就必须要把这些知识点吃透,而中上等的学生到高三时对于这种难度的题目基本都已没有问题了.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不同难度的判断题,因地制宜布置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再利用微课等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校对.通过对判断题的不同处理,可以和不同阶段的教学、不同认知结构的学生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有效的分层教学.
3.适当重组知识,实现滚动教学
高三复习时,最怕出现的问题是遗忘.当复习必修2的时候,必修1已经遗忘;当复习果酒果醋的制作时,酵母菌的呼吸作用类型已经模糊了……这往往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极大的挫败感,不利于复习的顺利推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精选一些不同章节的判断题,通过打乱顺序,重新排版,在课堂上进行限时训练.或者在复习某一章节前先把相关的知识点编制成少量的判断题,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例如在复习果酒果醋的制作时,教师可以编制以下几个判断题:(1)酵母菌、醋酸菌都属于真核生物.(2)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3)果酒发酵后期拧开瓶盖的间隔时间可延长.(4)果酒的制作过程是在缺氧条件下,而果醋整个制作过程一直处于有氧条件下.(5)制酒时若发酵液表面出现菌膜,最有可能是发酵装置漏气.(6)葡萄糖在线粒体中彻底氧化分解叫有氧呼吸.这6个判断题,学生1分钟就能完成,这样的滚动教学不但可以减少学生对知识的遗忘,还可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加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性,系统性,有利于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综上,判断题作为一种轻巧的题型,在高中生物教学尤其是复习阶段,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判断题并非灵丹妙药,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科学运用,以起到事半功陪的作用.
作者:顾妹 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
第六篇:高中生物解题教学思维导图应用
高中生物作为文科性质的理科综合学科,在高中生物学习中,存在着大量的概念、定义、生物学现象都是需要记忆的,生物解题教学中,多是要求学生在解题的时候,单纯的靠记忆背诵,这降低了高中生物解题教学的效率.思维导图是生物解题教学的有效工具.在解题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串联知识点,清晰理解把握生物学现象的精髓,进而提高生物解题效率,因此,可很好地应用在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本文探讨了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的应用.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也能称之为心智图,是为了让人更好地表达发散性思维,而设计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可以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将各级主题的隶属关系和层级划分很好地展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和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联想,因此,思维导图可以更好的运用左右脑的机能,综合运用记忆、阅读和思维的规律,辅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
二、思维导图在生物解题教学上的优势
1.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把握解题的“切入点”
生物教学中的知识点比较分散,教师为了更好地给学生教授解题方法,就需要把解题方法的形成过程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把握解题要领,思维导图能够使教师在教学实际中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思维导图可以指导教师完善课堂教学的整个思维框架,并通过图形化的方式把题中所给的信息结构化,使学生更好地分析、理解、联想、综合并产生新的想法,让学生体验到解题的全部过程,达到真正理解.例如:不能进食的病人,是否只能靠注射葡萄糖和生理盐水以维持代谢平衡?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原因?当学生遇到这样的题目之后,首先就需要准确审题,利用思维导图寻找出关键词,该题的解答要认真比较水和无机盐代谢及平衡的有关内容,找出其异同点,才能正确地回答.需要临床上将尿中钠的排出规律进行总结,找出题目中内在的关联性,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在本题中,临床上将尿中钠的排出规律概括为:多进多排,少进少排,不进不排.钾的排出则不同,即使在缺钾的情况下,尿中仍有相当数量的钾排出,临床上将钾的排出规律总结为:多进多排,少进少排,不进也排.因此,本题的答案就能得出,不能进食的病人,只靠注射葡萄糖和生理盐水时,不能维持代谢平衡,应补充钾.
2.利用思维导图展现思维的发散过程,让学生体验解题的“突破口”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使用纸笔进行解题的教学,因此随着教学构思的时间延长,学生前面还记得清楚的内容,会慢慢的记忆模糊,而使用思维导图之后,则能够有效地避免此类问题,由于思维导图强调关键词、言简意赅,运用图形分支,其结构清晰,让学生通过联想记忆的方法,形成思维导图完整的逻辑架构,可使解题方法更加全面、自然.例如:目前有关国家正在联合实验一项“人类基因组计划”,这项计划的目标是绘制4张图,每张图均涉及人类一个染色体组的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具体情况如下:两张图的染色体上都标明人类全部的大约3~3.5万个基因的位置(其中一张图用遗传单位表示基因间的距离,另一张图用核苷酸数目表示基因间的距离);一张图显示染色体上全部DNA约30亿个碱基对的排列顺序;还有一张是基因转录图.科学家认为,人类基因组计划对整个世界都会产生影响,你认为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有哪些意义?当学生遇到这样的题目之后,仔细阅读此题目,可以看出,此题需要学生利用发散思维,从人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研究生物进化;培育优良高等动植物品种;研究基因表达和调控机制等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因此,学生就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将将原本比较零散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形成知识的全景图,在遇到这样的题目的时候,就非常容易解决.
3.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解答一类题的思想方法
对生物解题的教学中,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对各个知识点的讲解,往往是自上而下的线性讲解方式,课程中各个模块的内在联系不易看出,知识点分散,导致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困难,利用思维导图,更能让学生清晰地了解题组中各题目之间的变化过程、解题思想方法类同或联系之处,从而在多次强化后自发自觉地以题组为一个整体构建知识并形成解一类题的思想方法.例如:某地种、养殖品种及生产的某些因素如下表.请依据生态学原理,选择种、养生物各两种,设计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以物质循环利用示意图的方式展示).学生在面对这个题的时候,利用思维导图,能够将原本分散的知识,通过简单的词语、符号、线条以及颜色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网络,然后通过仔细的观察和认真思考,总结其特点,为设计新的生态农业模式打下基础,它吸纳了各生物环节产生的废物,输出各生物环节所需要的营养和能量,实现了无废物生产,所以,沼气池和各生物之间几乎都是双箭头,注意图中生物之间的联系,设计生态农业模式时应从生产者开始.思维导图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更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空间智能的开发.运用思维导图在生物解题教学中,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增加学习成绩.
作者:冯文静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中学
第七篇:高中生物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
摘要: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高中生物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学问。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生物知识的探究过程;情境创设,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大胆质疑,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联系生活,实现课堂知识的延伸。加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高中生物;自主探究;问题意识;培养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勤于动手动脑,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生物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交流合作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激发自主探究热情
高中生物教学向生活延伸,缩短教材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体验生活的乐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养成观察、体验、表达的习惯,形成和发展科学素养。在思考交流中感受生活、认识生活,高中生物教学更要融入生活。创设趣味情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让他们成为发现者和创造者,让他们在观察、思考、讨论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应融入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以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这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生活价值。高中生物教学要使生物生活化,尽可能地还原真实生活,以生活实例为载体,将抽象的生物知识直观地呈现出来,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例如,教师用新闻热点创设情境,选取生活中与生物知识相关的事件为切入点,提出值得探究的生物问题,如“阜阳奶粉案”。教师可就此提出问题“:奶粉中的有机物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食品标准?假如你是调查人员,应该如何确定奶粉中的各种有机物含量?”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学生能够积极思维,主动投入探究过程中。教师用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创设情境,如“健胃消食片的成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怎样证明?”教师通过提问,把学生引入问题探究的情境中。通过情境创设,明确探究目标,指导思维方向,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和动力。教师要留给学生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使他们在自主探究中了解生物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遗传因子”的相关计算时,教师布置了“家庭成员血型调查”作业,一些学生发现,自己的血型跟爸爸、妈妈的血型都不同。学生带着疑问学习相关知识,通过分析血型的遗传规律,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最后解决了思想疑虑。这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能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教师应把生物知识融入实际生活,把教材知识变成富有生命力的生活材料,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活动,组织生物兴趣小组,把实践带进生物课堂,将生活问题融入生物课堂,用所学的生物知识为生活服务。例如,人体发育、遗传疾病等问题与生物学密切联系,把生物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自由探索求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二、大胆质疑,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成就感,设计恰当的生物问题,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在教“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内容时,教师可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一问多答和一问多解的思考,激发其发散性思维。教师提问“:一个男子与一个女子结婚,他们都是褐眼且色觉正常,他们生的男孩却是蓝眼色盲,请大家计算一下,他们再生一个蓝眼色盲男孩的概率是多少?”问题的提出立刻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大家积极参与,采用多种思维方式,多角度地思考和探究问题。学生先写出父母双方的基因型,再根据条件计算他们子代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学生探索出多种计算方法,提高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教师既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自主提出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新、勇于发表个人意见、掌握提问的方法;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兴趣爱好,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教“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内容时,教师设计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在分析基因和染色体平行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基因可能在染色体上”,通过分析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提出“DNA和蛋白质哪一种是遗传物质?”“作为遗传物质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怎样证明谁是遗传物质?”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不断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引导学生回答。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探究能力,形成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了科学素养。
三、改进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生物实验没有固定的模式,不拘泥于教材,为了达到实验目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提高科学探究能力。高中生物有许多开放式、探究式的实验,教师应依据教学要求划定一个领域,由学生自己决定探究途径,自主设计探究方案,并得出结论。例如,“光合作用”是生物学的重点内容,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载体。通过“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使学生加深对光合作用的理解,掌握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含量。教材中有详细的实验方案,教师要求学生对实验进行大胆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实验材料的选择。教材上材料的选择受到了限制,所用药品、仪器、材料用量都较多,针对教材的不足,学生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具体操作是:称取绿色叶子1g,将其剪碎放入试管中,滴入无水乙醇2ml,然后把试管放置在沸水中浴热,当液体呈现深绿色时,取出试管冷却。这样的改进使取材广泛,只要是深绿色的叶片就可以;节约了药品和材料,叶片由5g减少到1g,无水乙醇由10ml减少到2ml;节约实验时间,色素提取液中色素含量高,深绿透明,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次,对“制备滤纸条与画滤液细线”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改进。因为用钢笔画线容易控制,可以用吸水钢笔代替毛细吸管,也可以把“画线”改为“点样”,将一张干燥的圆形定性滤纸盖在培养皿上,用毛细吸管吸取色素提取液,滴在滤纸中心两三次,形成圆形色素斑。滤液细线要求细而齐,取一根细直玻璃管在酒精灯上烧拉成一端尖的大约10cm的玻璃管,在粗端套一乳胶头,中间穿一根细棉线;将画线器浸入滤液,稍等后取出擦干,用外围残液画线,棉线易吸收滤液,扩散快、分布均匀,棉线柔软,不会划破滤纸,收到很好的画线效果。再次,对“分离绿叶中的色素”进行改进。层析液有毒,易挥发,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层析盒有效防止了层析液挥发,避免了实验对人体的影响和伤害,既节约了药品,又降低了环境污染。
四、结语
总之,高中生物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先导,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以问题为切入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创造性的探索,逐层深入解决问题,通过探究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杨再军 单位:贵州省黎平县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裴凡静.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探微[J].考试周刊,2014(86).
[2]于明玉.对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初步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8).
[3]赵善程.运用图解构建生物学知识体系[J].生物学教学,2011(2).
第八篇:高中生物多媒体教学应用
【摘要】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处在全面深化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对新的教学模式加以应用就比较重要。高中生物教学是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在当前信息技术发展下将新的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加以应用就比较重要。本文主要就多媒体教学的特征体现与高中生物教学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作用加以分析,然后就多媒体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及策略深入探究,希望此次理论研究对实际操作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高中生物;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已经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多媒体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将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当中加以应用,能够将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提升,对高中生物教学质量水平提升也有着积极意义,在这一背景下,加强多媒体技术应用理论研究就比较重要。
一、多媒体教学的特征体现与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发挥
1.多媒体教学的特征体现。
多媒体技术出现以来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应用,将其在教学领域中加以应用也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注意力能有效吸引,从而来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对学生各感官刺激作用也比较突出,能够将原本静态的学习转换为动态,从而在教学的形态上得以丰富化。学生在多媒体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的动力也比较足,在多元的信息知识下也能够有效的将知识难度得以降低。
2.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发挥。
将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当中加以应用有诸多的作用发挥,能使得生物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化,对学生的视野拓展也有着积极作用。教师在教学前的备课以及资料的收集等过程中,都能在计算机的应用下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然后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加以呈现,这样就能够将学生的视野得以扩展。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及结构的优化。例如: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对关于蛋白质的知识内容讲解过程中,就可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加以应用,通过动态的视频动画进行对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以及组成元素和合成的过程动态化的呈现。这样学生就能够充分的认识到蛋白质的内涵一起理论知识,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了解,加强学生的记忆力。
二、多媒体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及策略探究
1.多媒体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现状。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还有诸多方面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教学资源的丰富提供效果不佳,学生在当前的学习阶段对知识的丰富性有着很大要求,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实现这一目标,但是在具体的应用中这一方面还相对比较薄弱。有的是对多媒体技术过度的依赖,对板书以及口头的讲解摒弃了,这就不利于学生的生物知识学习。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在多媒体实验教学中还是一个空白,这些方面都需要进行加强解决。
2.多媒体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第一,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能够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有的生物内容是比较抽象的,而在多媒体技术下就能够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方便学生的理解。生物教学内容中有的通过语言和图片进行讲述学生不容易理解,也没有太深的印象,例如在对胚胎发育这一过程的讲述过程中,单纯的依靠学生的想象就有着很大的困难。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就能够将整个过程在动画设计下进行展示,动态的画面能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内容有深刻的记忆。
第二,对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强调其辅助作用,计算机不能取代老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难点热点等有的是必须要老师亲自讲解和传授知识的。教师对生物知识讲解过程中也是和学生互动的过程,对强化师生间的情感有着积极作用,不管在教学的形式以及方式上怎么改变,学生依然是教学的主体,必须围绕着学生来开展教学活动。对于以往的教学手段有的是多媒体技术所不具备的,在对多媒体技术应用中就要能够充分的重视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
第三,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通过科学的途径,有的生物教学的内容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离得相对较远,在多媒体的技术下能够通过数据以及文字图像等进行呈现,可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在多媒体技术下也能够将情景教学的模式得以有效突出,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中获得所需的知识。具体的应用中还可将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方式以及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多种途径下对多媒体技术加以应用,也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用多媒体技术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对知识的选择,要选择学生比较喜闻乐见的内容,这样学生的兴趣才能有效激发,才能更好的投入到课程中来。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会有着诸多教学难点,面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不断推进,就必须要积极转变教学的方式,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对教学效果良好呈现就有着积极作用。此次主要从多媒体教学的特征以及应用作用和具体应用的方法进行了理论研究,希望能通过此次研究对实际的教学水平提升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作者:程义焕 单位:江苏省新沂市启明中学
参考文献:
[1]马雪艳.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物教学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8).
[2]徐慧琴,曾丽霞,何桢,张灿,杨雪,熊丽,刘德立.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5).
第九篇:高中生物教学模型建构
目前,根据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其要求的能力目标分别是探究、信息、操作能力.其中以探究能力培养为重点.作者经过综合近年来的实践解析了教学课程中的模型构建,提出自己看法.一般而言,是将某一种特定的目标经过简单的描述将其设定为简体的称之为模型.模型构建由两个层次构成.分别可定性和定量性这两者,它是通过形象化手段将实物形象,有效运用抽象形式描述出来的.构建模型在教学过程里其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对模型建立的阶段,理解模型构建步骤,领悟相关生物理念.下文综合教材,对物理、数学、概念等模型的构建进行分析.
一、构建模型对学生起到的作用
目前,生物学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问题的答案又的能找到解决的方法,然而有的没有明确的定论.但是,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可以使学生在制作模型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构建模型的阶段也是一个创新阶段.为此,在教学阶段要积极的将构建模型环节应用到培养学生创新过程里面来.教学阶段中,要在课堂上积极运用模拟实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分建模思维培养及模拟能力的提升.建模思维,其定义是学生在认知的建模基础上必须了解模拟实验的各方面的知识,譬如;原则、理念、理论等等;而建模能力,它是以建模思想为前提综合建立模型,进行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知识、理论、技能融合,以此达到建立模型的要求,最终在建立过程中完成创新能力培养.
二、生物课堂模型的构建
1.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指的是,通过,“实体或者图像直接的指出认知对象的特性”表现出来的事物.其用鲜明的物质形式概念来体现出某种本质的特征,不仅能够让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丰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而且,还可以将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将概念以“活起来”的形式表现出来.譬如;在对“细胞器”复习阶段内会遇到很多的概念,在课堂中将含有细胞结构的模型运用到教学里面来.首先,让学生去完成安排的任务1;“把动物细胞结构图画出来”然后在让其补充为植物细胞图,最后让其补充为高等植物细胞图.这个画图过程,明确的让学生理解了各种细胞器的形态以及其在动物和植物上的分部位置.任务2;“对结构图的观察,从各个方面讲细胞器进行分类”任务3;“将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在图上标注出来”,这两个任务是在细胞结构图的基础之上完成的.通过,利用“细胞结构图”这个模型,任务的衔接显得自然流畅,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兴趣浓厚,自主性有提高.另外,在解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这一课程时,通过解析生物膜结构的科学发展历程,引领学生分别把“水-空气”,“水-水”(比如细胞膜环境)界面双层磷脂的形式来排列,然后结合“罗伯特森电镜下细胞的膜暗”暗到亮到暗的这三层的结构及人和老鼠的细胞结合的实验推出的蛋白质排列形式,最形成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建模阶段里,学生的参与度高.思维活跃.直观性的掌握了模型的操作.
2.数学模型
通过用于描述一个系统或者是它的性质的形式,称之为“数学模型”.数学模型的方法是经过数学化构造数学模型这形式完成的,其的主要表现特性是等式或不等式,构成结构是数字、字母、字符形成、以及集合图、曲线图等等.譬如;在学习(蛋白质的形成)这一文时,通过引入数学等式的方法,分析出了肽链的肽键数和分子量的个数以及需求密码子的数据.像这种形式的学习内容还有,比如DNA分子结构与DNA分子复制里面的碱基数和链数的计算等等,预测种群基因与基因频率的效率,食物连各方面层次结构的能量传播分析等等.数学模型很好地诠释了以上概念.生物概念的精确描述被数学模型完美解析,在模型逻辑推导时需要借助物理模型进行,这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阶段,数形结合要运用实践中来.
3.概念模型
通过用语言表达的概括体征称之为概念模型.其抽象的概念,在教学阶段表达的趣味性及直观性远远不如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其构建方法大致分为2种;其一,将大量的例子做基础,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起点,将归纳方法总结出事物的本质性,称之归纳式学习方法.譬如;在必修课中的一文“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形成这种概念的形式就是这个本质.其二,是运用学生的事物结构概念,用文言分式表达新概念的本质,取得的概念过程就是通化的概念学习方法.
三、举例分析
1.通过模型方式进行概念教学
(1)学习联会、同源染色体两大概念在目前的教学阶段内,为了将染同源染色体、联会概念这两者的概念分析给学生们听,采取的措施是,教师没有直接的将答案公布给大家,而是,将其不同之处运用彩色笔在黑板上标注出来(实际上教师做的是建模示范),以此来引导学生促使学生能全面的理解两者概念含义.
2.生物本质体质透过模型方式体现
(1)通过完善物理模型的构建,很好地将减数分裂过程抽象的表现出来.(2)授课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将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表达出来,将染色体的变化本质体质展现,概论染色体与DNA数目的变化规律.
3.使用模型方法解释生物学规律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们能够了解到平时肉眼观察不到的生物事物,能够在模型的直观性下展现出来.这就完解决了生物学的难点问题.
四、结语
综上叙述,在建模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不仅能够将学生的兴趣点燃、而且也带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在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之前也架起了友谊的桥梁,更有利于学生在巩固学习基础上建立基本的生物观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物科的奥妙.
作者:蒋彪 单位:江苏省宜兴市第二高级中学
第十篇:高中生物复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叙述了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中核心概念教学是困扰一线教师的难题之一,在教学中,通过运用概念图、设计问题串、演示认知过程和利用生物科学史等教学策略,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明晰的概念体系,从而达到高三一轮复习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
高中生物复习;核心概念;教学策略
现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生物学核心概念是位于生物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对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能够展现当代生物学科图景,是生物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并能展现生物学科的逻辑结构;同时,它还具有高度的统领性、包摄性以及引领性,能够反映核心问题。教师围绕高中生物复习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少走弯路,少绕圈子,直达问题的主干及核心;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教学,还可把孤立、零乱的知识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地进行整合,把相关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构建,从而达到高三一轮复习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
1核心概念的界定
在高中生物复习中,教师经常会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比如对一般概念、重要概念以及核心概念的把握不准确,定位不精准,这些都会影响一轮复习的有效备考。因此,如何对教材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而不是简单通过感性印象对其甄别,显得尤为重要。美国课程专家埃里克森认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这些核心概念具有广阔的解释空间,源于学科中各种概念、原理、理论和解释体系,为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深入的角度,还为学科之间提供了联系。”国内课程专家刘恩山教授也指出:“核心概念是基于整个课程标准某个主题的知识框架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强调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概念体系的结构。”基于学者们的观点,生物学教材中的核心概念是能够反映该教材核心问题,统领包摄教材章节中的基本概念、事实、原理及规律,是构建整个生物学教材的基本骨架,并且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例如,在复习《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中“细胞工程”这一专题时,笔者通过罗列比较一般概念、重要概念,从而界定出该专题中具有统领和包摄作用的“核心概念”。在“细胞工程”专题中,一般概念有16个,分别是细胞工程、脱分化、微型繁殖、胚状体、外植体、细胞贴壁生长、接触抑制、原代培养、传代培养、原生质体、合成培养基、愈伤组织、生物反应器、细胞株、细胞系、克隆。而重要概念有7个,分别是细胞全能性、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培养、核移植、动物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而通过比对、分析和界定后,发现该专题中的核心概念其实只有3个,是细胞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单克隆抗体。正是这三个核心概念,很好地诠释了整个细胞工程的核心内容和知识所在。比如一般概念中的脱分化、微型繁殖、胚状体、外植体、原代培养、传代培养、愈伤组织、细胞株、细胞系都是围绕细胞全能性这一核心概念进行阐述。这样,通过比较对比,学生就能够对这一专题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了。
2核心概念教学
2.1运用概念图,整合新的核心概念
概念图是由概念节点和连线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特征,概念节点是表示某一命题或知识领域的各概念,连线表示各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在高中生物复习当中,教师通过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能清晰有效地呈现教材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迁移和联系,进行有效的复习备考;同时,也有利于理清相近概念的层级关系和逻辑关系,便于学生对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和整合,培养学生对知识迁移、归纳的能力和兴趣。例如,在复习“植物组织培养”时,教师以必修部分的概念和原理为前提,利用概念图呈现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的联系,在学生唤醒原有知识的基础,促进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2.2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对核心概念的学习
所谓“问题串”,就是指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为层次分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问题。在高考生物复习时,教师可以围绕核心概念精心设计一组具有针对性、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热情和动力。如,在讲授“单克隆抗体”这一概念时,教师运用一组“问题串”进行巧妙设问,使得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不易忘记。
2.3演示认知过程,学概念
在高考生物复习中,有许多概念是纯理论性的,内容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久而久之就会有挫败感,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转换教学方式,把抽象的问题通过演示知识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物学核心概念。以“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内容中为例,“动作电位”这一核心概念并不是很好理解。教师倘若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看教材,读概念“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的电位变化过程”,则显得抽象不易理解。那么,如何通过形象生动的具体指标来展示“动作电位”,从而让学生掌握一些列的静息电位、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等相关概念呢?教师可以利用图解逐一演示,并加以说明,使学生有逐步认知的过程。首先,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即相对静止时,膜上有一个“内负外正”的电势差,这电势差的形成是由靠能量来维持,而维系这一电势差的能量主要依靠膜上的3个结构。第一个结构是“Na-K离子泵”,它是由蛋白质构成,在消耗一个ATP分子的情况下,能够向膜外泵出3个Na+,向膜内泵入2个K+。这样一个过程已经使得膜外的阳离子偏多。第二个结构称为“K+通道”,通过前面第一个过程,膜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于是膜内外之间形成一个浓度差,使得膜内有一个向外扩散K+的趋势。在静息状态下,膜上仅有K+这个通道会打开,不断向外运输K+。通过上述两个结构,膜外的阳离子越聚越多,导致的结果就形成了一个“内负外正”的状态,这就是“静息电位”。第三个要介绍的是“Na+通道”。前面由于“Na-K离子泵”的作用,膜外的Na+浓度很高,当受到某一刺激时,Na+通道会迅速打开,在短时间内膜外的Na+会迅速向膜内回流,而回流的结果就使得膜内外的电势差瞬间发生改变,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一个“内正外负”的状态,这就是“动作电位”。利用以上图解,学生对于电位的形成机制及概念的相应内涵与要点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也就达到了对“动作电位”这一核心概念深入理解的目的。可见,演示认知是学概念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学习教材内容,掌握学科知识的必要能力。通过演示知识呈现过程,使得许多抽象的概念知识形象易懂,从而提高高考生物复习的有效性。
2.4利用生物科学史,构建核心概念
全国新课标卷Ⅰ相对广东卷而言,更注重生物科学史的考查。利用科学史促进高中生物核心概念建构,也是高中生物复习当中的一个重要策略。以科学发展史为材料,让学生重走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体会概念的建构过程,加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例如,“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此前,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证明了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科学家接下来又发现:染色的成分是蛋白质和DNA,而染色体在遗传上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探究遗传物质的本质无疑就落在蛋白质和DNA上了。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一开始就有人认为是蛋白质,他们的理由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可能蕴含遗传信息,因而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主要的遗传物质。但又有不少人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挑战这一观点的有以下几个经典实验:1928年,格里菲思利用小鼠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了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得出了“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的结论,但是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格里菲斯却未能搞清楚。紧接着,1940年艾弗里为了搞清楚什么是“转化因子”,以肺炎双球菌作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体外转化实验。他设法把S型细菌的各种成分相互分离,分别单独和R型细菌进行培养,结果发现,只有添加了S型细菌DNA成分的培养基上,部分R型会转化为S型细菌,并且这种转化后的S型细菌可以进行增殖,于是艾弗里得出了“转化因子是DNA,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这一结论。遗憾的是,艾弗里实验中提取出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蛋白质,因此,仍有人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于是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了另一个更具有说服力的实验:“首先分别利用35S、32P标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进行同位素标记,然后将带标记元素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进行混合培养,观察同位素的去向。”如此,巧妙地把蛋白质和DNA区分开,直接、单独地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从而进一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教师通过讲解“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这一生物科学史,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探究是要经历了“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从而形成质疑与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同时,通过对发现史进行梳理“,DNA是遗传物质”这一核心概念也得到了构建。
3小结
总之,高中生物复习教学关键在于核心概念的构建,针对不同的概念类型和教学内容,有选择地运用概念图、设计问题串、演示认知过程和利用生物科学史等策略进行核心概念的重构,是提高高中生物复习的重要策略。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生梳理、归纳知识的能力,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内化相关概念,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方伟奇 单位:广东省始兴中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兰英,译.埃里克森.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刘恩山,张颖之.课堂教学中的生物学概念及其表述方法[J].生物学通报,2010,45(7):40-42.
[4]徐洪林,康长运,刘恩山.概念图的研究及其进展[J].学科教育,2003(3):39-43.
[5]王后雄“.问题链”的类型及教学功能[J].教育科学研究,2010: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