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探究(6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生物教学探究(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生物教学探究(6篇)

第一篇:高中生物教学学生提问能力培养

一、学生提不出问题的原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教师问得多,学生答得多。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时,常常是全班一片沉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学生问题意识淡薄,不想提问

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浸淫在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中,他们不曾想过要提出问题,甚至认为根本没有提出问题的必要。

(二)学生存在心理顾虑,不敢提问

一部分学生认为,同是在一个教室里上课,教师讲的内容,其他同学都懂,而自己却不懂,怕提出问题来被同学和老师笑话。为了保留自己的“尊严”,他们不懂装懂,不会装会,这就是所谓的“死要面子活受罪”。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就是权威,如果提出有异议的问题,老师会不高兴,给自己“小鞋穿”,同时也怕同学认为自己是在“逞能”。

(三)学生虽想提问但提问不了

出现这种情况,通常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学生自身的原因。由于基础比较差或思维能力欠缺以及没有质疑的方法,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没有质量,或是无效提问等,二是教师的原因。教师只注重讲和问,要求学生听和答,而不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或只让成绩好的学生进行提问,而使其他学生没机会提问。

二、如何使学生有问题可提

(一)要使学生愿意问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基本方法,也是重要方法。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变教师的“教”“灌”为学生的“学”“思”“疑”,使学生摆脱长久以来形成的依赖性和懒惰性,鼓励他们踊跃提出问题。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愿意提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直接作答,而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参考书籍自己去探究、解决。有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知识面也比较宽,提出的问题往往超出了学习范围。对此,教师不能简单地告诉他们这个问题留待以后回答,以免打消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而应该指出问题所涉及的知识以及相关的书籍,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探究,并及时关注他们的探究结果。

(二)要使学生能够问要想能够提出问题,需要学生打牢知识基础,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训练。

1.教师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个优秀的教师,经常会以巧妙的问题设计导入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时提出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活动结束时,以富有悬念的问题总结,诱使学生复习上课所学、预习下一课将学知识。学生在整个课程中都被问题包围着,耳濡目染中自然就有了问题意识,只是缺乏教师为他们提供提问的机会。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给他们创造提问的机会。例如,运用开放式的问题,使学生提出自己心中的问题,如:“针对这一现象,你们有哪些疑问呢?”

2.帮助学生总结提问的方法。

学生不敢问、不愿问、问题质量不高,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是学生不会问,不知道怎么问。提问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方法针对不同的思维角度。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提问的方法,使学生知道怎么问,从而产生问题意识,进而提出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渐总结出多种问题类型:一是描述型问题(对生物学事实进行描述。用“是什么”“怎么样”等提问);二是比较型问题(不同或相近的生物现象进行比较。常用“有什么异同”等提问);三是分析型问题(分析形成某生物学事实的因果关系。常用“为什么”提问);四是综合型问题(总结、概括出一类生物学现象的特点、规律等而产生的问题。用“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规律”等提问);五是迁移型问题(改变原有的条件后所产生的问题。通常可用“若把……换成……会怎么样”发问)。当然,还有很多提问的方法,在此笔者不逐一列举了。总结了提问的方法不是目的,目的是引导和训练学生经常使用这些方法针对生物学现象进行提问,直到由提出一个问题、两个问题发展到提出一系列问题为止。

3.要使学生敢问。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树立“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人格和尊严。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的原因很多:一是心理上有顾虑,如上文提到的怕同学和老师知道自己对于简单的问题都弄不懂而耻笑自己,怕挑战了老师的权威,老师给自己“小鞋穿”,怕同学认为自己是在“逞能”;二是由于基础知识学得不是很牢靠,从中发现不了问题,也就谈不上提出问题了;三是发现了问题,由于胆小、紧张,没有勇气在课堂上提出来。针对以上种种情况,教师应平心静气、和蔼可亲地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在尊重每个学生人格和尊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点拨、诱导、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日积月累学生就变得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

4.要使学生惯问。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教师要培养学生习惯提问的品质,使学生养成提问———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学生提出问题是经过了一番思考的,提出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教师要及时为学生“释疑”———不是单纯地告诉他们问题的答案,而是在了解了学生提出问题之前思考的层面后,给出其进一步思考的方向,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去自主探究,进而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质疑、思考、创造的快乐,意识到自己智慧的潜在力量,从而激发进一步发现问题、深入学习的动机。

三、总结

学生的问题总是千奇百怪,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问题,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积极评价问题的提出者和问题本身,使学生保持提问的积极性,进而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成功意识,使之逐渐养成提问的习惯。

作者:赵恒斌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木头凳中学

第二篇:高中生物教学模式改革与建设

1高中生物教学现状调查

目前,我国高中生物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社会、学校以及学生对生物学科缺乏足够的重视,还将其视为“副科”,甚至一些家长也认为生物不重要,希望孩子能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主科的学习上,这些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积极性。二、很多教师认识到了新课改的重要意义,于是便在教学中实行多种新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表面热闹,但教学效果不佳,直接原因就是这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领悟到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如有的教师过多使用多媒体,将一堂课变成了课件播放课,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五彩缤纷的课件设计吸引,而对课件内容印象不深;有的教师不管内容适合与否,一概用来小组讨论,加之学生缺乏组织性和指导性,使得小组合作流于形式。三、目前我国大部分高中的生物实验课程设置较少,课时不足,有的学校甚至取消实验课,将其改为理论课;有的学校由于教学条件有限,实验场地、器材设备不完善,无法满足正常实验课的需求;存在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在讲实验的现象,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实验过程、实验现象,这种形式主义无疑达不到应有的实验教学目的。

2改革思路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很多学校的教师都针对如何更好的开展生物教学进行了探索,也总结出了一些自身经验。比如,认真领会新课改精神实质,结合实际改革生物教学;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多与同行交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笔者认为这些宝贵经验值得参考与学习,但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2.1合理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由于高中生物知识的抽象性和生物现象的微观性的特点,难以用语言进行准确描述,很多学生觉得生物知识晦涩难懂,即便教师利用教具模型讲解效果也不尽人意。而多媒体技术恰好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便捷途径。比如,“细胞的分裂与分化”是高中生物较为突出的难点之一,以往教师利用很长的时间讲解,还是有一些学生不能有效的掌握细胞分裂的现象及特点,导致在后续的学习中存在盲区。然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细胞分裂的全过程做成flash课件,仅十几秒的时间就可以把细胞分裂过程形象地展现出来,之后再配以简单的讲解,学生就能理解的很彻底。多媒体技术,能将教师冗长枯燥的讲解变成动态直观的演示,让学生感到生物学习不仅轻松,而且充满趣味。

2.2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让学生通过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或通过搜集资料获得生物学知识。在生物的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简单易行的小实验,比如让学生观察几种种子的萌发过程。整个的实验过程包括材料选择、实验条件设置、实验过程设计等,都让学生全权负责,并要求记录每天实验情况,然后再对比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试验结束后,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态度,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共享资料,讨论交流,大胆创新。对于学生的各种观点和结论,教学要以激励为主,要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态度,让学生通过活动产生成就感。

2.3多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生物是一门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学习要回归生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生物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人类遗传疾病的相关内容时,可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常见的遗传病:色盲、佝偻病、O型腿、癫痫、高血压、精神分裂症等。因为是生活中经常听到或见到的现象,学生会有较大的兴趣,会不断地发出疑问:这些病症是怎么实现遗传的?发病原因与什么有关?为了能更清楚准确的了解这些遗传病,学生会主动去研读教材,还会通过网络搜集材料。将生物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不仅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促进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

2.4重视实验课程。

实验课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思维能力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实验课,学生可以对理论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深刻的了解,真正地掌握所学知识,巩固课堂理论学习。因此,学校及师生要充分认识到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优势,科学调整生物课程设置,合理增加实验课课时数;实验条件落后的学校,就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制作一些实验用具,也可鼓励学生利用身边资源,亲自动手操作各种低成本实验。

3.总结

总之,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操作,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知识,内化知识。

作者:李海燕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海港经济开发区第二中学

第三篇:高中生物教学过程渗透阅读观教育

一、阅读观在高中生物学习中的重要性

1.建立阅读观,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建立阅读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生物学科是一门描述性学科,是对生物界的认识和探索过程。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能力和比较能力,可以把握知识精髓和重点,从中提取重要的核心生物科学知识,更好地掌握高中生物知识,从而达到快速反应、抗干扰等效果。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人教版)中有很多观察类的实验。在新课标全国I卷中对实验现象的比较和归纳就有所考查。例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I卷第6题,该题考查学生综合归纳能力和比较能力,这需要学生平时积累,学会自己总结。因此,建立良好的阅读观,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进而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2.建立阅读观,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归纳总结高中生物学科的考查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还能从知识间的广泛联系中总结规律。所以,在新课学习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构建知识体系,让知识更加系统化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需要学生自我阅读,构建知识体系,进而实现提高理解能力的目的。考查生物多样性根本原因的方式有很多,每次考查,很多学生都不能理解题意而错答,因为若学生不用心归纳理解,很难把握其内在联系和本质。例如: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不同,同一生物体内细胞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如果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那么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将更进一步。

3.建立阅读观,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高中生物过程中能够学会独立思考,并确应用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检测的直接体现。独立思考要求学生在教师讲解例题时,首先思考和该问题相关的基本知识点,看看自己能否做到精准应用。例如: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生物部分第八题:“某一单基因遗传病家庭,女儿患病,其父母和弟弟表现型均正常。(1)根据家族病史,该病的遗传方式是;母亲的基因型是(用A,a表示);若弟弟人群中表现型正常的女性结婚,其子女患病的概率是(假设人群中致病基因频率是1/10,结果用分数表示。)在人群中男女的概率相等,原因是男性在形成生殖细胞时自由组合。”最后一空,很多学生会不禁思索的填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这是一种惯性思维,同时体现了学生对题目阅读的深入不透,正确答案是“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由此反映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体系化的能力不强,应用分析提取能力较弱等问题。

二、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建立阅读观

1.掌握方法,增强主观能动性

自学的主要形式就是阅读。阅读包括预习阅读、课中阅读、复习阅读和课外阅读等形式,不管哪种形式的阅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进行,就能够获得很好的自学效果,并建立主观阅读意识。

2.实践评价,激活学生主动阅读热情

若教师只是要求学生阅读课本,那么能够主动完成任务的学生估计不会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对阅读成果进行评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热情。笔者的做法是每日一题。要求学生从教材中找到重难点,并在黑板上提问,出题人与全班学生进行辩论,提高了阅读教材细节的热情,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点评,对优秀的学生表扬评价,增强了学生的自主阅读的自信心和乐趣,在课堂中收获大家的一致认可,形成学习的成就感。

三、结语

培养学生的阅读观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意识。阅读是成长的利器,没有良好的阅读基础,很难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阅读观教育,引导学生建立阅读观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朱长明 单位:上饶中学

第四篇: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意识培养

1.环境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

从必要性上看,环境教育对于高中学生观念意识形成、个性倾向指引、道德体系塑造有关键作用,因为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从心理年龄及心智发展规律来看,正是思想观念成形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展开环境教育,有助于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责任感。从生物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优越性方面来看,生物学科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其与生态自然、环境发展息息相关,如何处理好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均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都是生物学要研究的内容,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此外,从新课程改革指导思想来看,环境保护意识与道德体系的构建都是高中生物教学需要实现的目标。

2.我国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问题

首先,社会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以及矛盾冲突的认知不足,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认知态度,而认知态度是环境教育能否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条件。人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状态的观念树立是环境教育重要的内容之一。其次,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学校层面,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学校层面,受限于社会、高中政策以及高考成绩的压力,很少设置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无法保证环境教育系统性、体系化的推进,进而致使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不足。最后,在整个高考体系中,并没有对环境保护意识的相关考核,这也导致多数家庭缺乏对环境保护教育的支持,甚至因担心影响学生学习成绩而反对开展环境教育等与高考无关的教学内容。

(2)教学策略不足问题

目前我国高中生物教学的模式较为单一,这也导致渗透其中的环境保护教育方式更为单一。由于不受学校、家庭、社会甚至教师、学生的重视,环境保护教育多以单调的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甚至多数时候只是一带而过,并没有系统的教学。对于现在部分西方国家而言,我国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并不完善,还处于摸索阶段,这也导致环境保护教学策略在高考政策的引导下开展的并不顺利和充分。

(3)课程与教材建设问题

我国的学校环境保护教育主要以渗透教学模式和单一课程教学模式为主,这导致环境保护教育缺乏专业的课程与教材,无法系统、计划的展开教学。环境保护知识多零散的渗透于高中生物教材中,使得环境教育始终处于生物知识教学体系之下而断断续续,学生获得的环保知识也零散不够系统,这不利于环境知识的全面展开和解决环境问题的综合技能的提高。单一的课程模式缺乏体系性与系统性,导致在长达三年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出现环境知识内容重叠的现象,一方面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3.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教学策略

从目前我国高中教学基本情况来看,有关环境教育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在相关学科中渗透环境科学知识、技能与环境道德教育,二是开设环境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三是利用课外活动开展多样的环境教育。结合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采取课堂教学渗透与课外时间活动渗透相结合的方式较为合适。

(1)充分挖掘教材,确定教学专题

由于并未设置专业的环境教育教材,可在现有的新课程高中生物教材中充分挖掘环境教育素材,通过运用专题教学的模式实现环境教育。专题的设置可结合教材内容、高考热点问题以及当前生态问题的因素,巧妙设计合理的环境教育专题。环境教育的方法可采用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模式,通过“提出问题———进入情境———自主探索———协作学习与评价———完成报告”的方式完成教学目标。从新课程下的高中生物教材看,可巧妙设计以下专题:①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教学内容包括温室效应概念及成因、温室效应的危害、温室效应的防治措施等问题;②水污染与水危机问题,教学内容包括水污染的原因及危害、节约水资源的有效措施等;③臭氧层破坏问题,教学内容包括造成臭氧层破坏的原因、臭氧层破坏对动物与植物的危害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防治臭氧层破坏的有效策略等;④大气污染与酸雨问题,教学内容包括大气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形式与类型、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影响以及酸雨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⑤生物多样性锐减问题,教学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的自然价值与社会价值、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的原因等。

(2)丰富课堂教学,开展活动专题

除了课堂上的理论专题之外,还可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作用,结合生物学科教学开展环境教育活动专题。课外活动专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实验探究活动,二是社会调查活动。①实验探究活动,主要模式可选择课外兴趣小组,以小组合作的模式完成生物探究性实验。比如探究二氧化硫或二氧化氮对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由此实验进行延伸,进而将环境教育渗透进来,比如酸雨对植物的危害等。②社会调查活动,借助生物学科知识,开展环境问题的社会调查。比如生活垃圾或工业垃圾对周围环境中的生物生长和生活的影响,这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提高环保意识,增强了教育效果。

作者:沈伟 单位:江苏省高邮第一中学

第五篇:兴趣特长下的高中生物教学

1.引言

兴趣特长养成包括好奇心求知欲、爱好特长、潜能发展三个关键性指标。恰当科学地运用这一评价指标,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特征,促进其学习能动性的有效提高。

2.兴趣特长养成与教学有效性

(1)兴趣特长养成。

兴趣指的是个体对某类获得或事物的偏好,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力,具有指向性、情绪性、动力性特质。特长指的是特别擅长的专门的技艺或研究领域。特长的养成可以是因为工作、生活的需要,也可以是因为兴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可见,兴趣在有效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学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效性有如下三层含义:一为有效果,即对教学活动结果与教学预期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二是有效率,是对投入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获得的收益之间量化关系的评价;三是有效益,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及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对教学效益质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

3.关注学生兴趣特长养成,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

(1)关注学生兴趣特长养成。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我校”)的生物课是从高二开始开设,这就为了解学生兴趣特长提供了条件和可能。通过与原任老师聊天,关注学科成绩,查询成长档案,观察学生对某些知识、事物和现象的专注、思考和探求情况,了解学生课余生活的丰富性,在文学、科学等领域表现出的喜好、付出的努力等来了解学生兴趣特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为开展有效性学习提供帮助。

(2)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有效性。

生物学科的课程内容包括生物的微观和宏观的生理变化、生物学科发展史、经典的生物学实验等。为了提升教学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多种感官刺激。如用形象生动的图像信号刺激学生的视觉,用悦耳精练的语音信号刺激学生的听觉,多感官刺激的综合作用,能使信息通道得到延伸和扩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其记忆力。第二,改进信息的转换方式。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抽象、微观的示例,我们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为宏观,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微观世界,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如光合作用的场所、过程、原料、条件等知识都是建立在微观知识的基础上的,我们可以设置动画,将光合作用过程拟人化、可视化。再如,我们可以将“神经递质在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微观生理过程形象具体化,这种信息转换方式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学科知识。第三,与生活实践相连,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些小实验。日常生活中的生命现象蕴藏着大量的生物学原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将课本上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连。如讲到《光合作用》时,先让学生讨论大棚蔬菜的生产,思索大棚栽培中所涉及的各种设施的用途。又比如,在讲到《内环境稳态》时,组织大家讨论生病发烧时的体验,等等。讲《免疫》时,让学生自己讲述自己的过敏源,寻找过敏源,分析出现过敏现象的原因。不仅如此,还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些小实验,如“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尽量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建立成功的信心,促成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4.结语

评价的目的是考查学生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兴趣特长养成这一评价指标能使我们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提升教学有效性,同时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作者:李越 单位: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

第六篇:高中生物教学错误资源有效利用

一、善于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错误

一些教师认为只有教科书、教学资料才是教学资源。其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叶澜教授曾经在他的著作中提出,学生的兴趣、状态、注意力甚至错误都是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学生出现的错误是学生最真实的思维反映,有时,这些错误也带有一些亮点,因此,错误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老师如果能够发现学生的错误中蕴含的闪光点,并且给予一定的肯定,一定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收获。

二、激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原有思想的基础上以灵活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能够有效的激发出其本身的创新思维,比如说,当学生理解问题出现错误时,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和点拨,就能够使学生拨开云雾,帮助学生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对问题进行创新性思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比如说,在讲解氨基酸的密码子时,使学生体会探究过程,一些学生提出了利用人工合成的几种碱基排列成mrna,然后根据这个mrna合成多肽,最后根据合成多肽中的几种氨基酸数量就可以确定密码子的组成碱基是哪几种。还有的同学提出,可以在mrna的后面再增加几个核糖核苷酸,然后再检查多肽中多处的氨基酸的数量,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以的,因为终止密码子的存在决定了多肽中的氨基酸数量。这些建议虽然不能得以实现,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新颖的思路,这时就需要老师提供一些适当的帮助。经过老师的帮助,学生会将实验方案逐渐的完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更加浓郁的兴趣,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水平的提高。在生物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只起着辅导作用,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事实上,学生犯错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因此,老师要重视学生的错误,使错误能够真正的成为一种教学资源。

三、加强课堂交流中对错误的收集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收集错误,课堂是学生和老师交流的主要场所,因此也是错误产生最多的地方,同时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在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在这种情况下会形成思想的碰撞,就会出现错误的思想,而这时就是一个收集错误的最好时机,比如说,在细胞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同学们会产生几种不同的观点,有的同学认为没有叶绿体不能产生光合作用。这时,老师要做好讲解工作,并不是只有叶绿体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比如说蓝藻,蓝藻是原核生物,其体内是不存在叶绿体的,但是它仍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蓝藻细胞内存在叶绿素。首先,老师要肯定该同学的观点,但是该同学的观点并不全面,存在的几个特例没有考虑,还可以利用数学集合维恩图的方式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更加直观的展示。通过对错误的讲解,学生能够及时的发现自己存在的知识漏洞,并能根据老师的讲解及时的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收集的错误资源要做到有效的利用,错误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发现错误的过程也是加深对知识掌握的过程,它能够帮助学生正确了解有关生物的各种规律和概念。教师发现错误并不是简单的发现问题的对错,还应该找出错更深处的根源。改正错误的过程使学生对自己掌握的知识进一步的加深了解。对错误资源进行收集也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基本能力。教师能够掌握错误资源,并且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教学,必定能够使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进而获得更好的成绩。

作者:周世芳 单位:甘肃省临夏县土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