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论文(6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生物教学论文(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6篇)

第一篇:初中生物教学应用探究

一、利用小组机制促进互助学习

从班级实际情况出发,依据生物学科的基本特点对班里学生进行小组划分,生物课程所讲授的内容一般是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生物,因此在生物课课堂教学完毕后教师可结合后续需要讲授的内容安排学生相关的生物观察作业。例如后续课程中所要讲授的内容是与花蕊结构相关的,则就可以在前一天课后安排不同的小组去观察特定的花种,小组成员可根据自己的观察与花的结构和形状进行描述,并通过必要的小组讨论对答案进行规整和统一。借助文字的方式对讨论结果进行整理,并完整记录,次日上课的时候可将每个小组的意见上交至教师,再由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这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不仅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且能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小组机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引导自主学习

生物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因此教师可依据这一学科特征与本地资源相融合促进教学的实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之下,教师可组织学生去往野外收集相关的动植物,并通过标本制作的方式将其应用到实验室教学当中,学生在操作实验仪器的过程中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可见,教学资源与教学活动的整合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从生物学科的可视性特征出发,初中阶段学生思维活跃,这对于生物学科而言也是可以利用的平台。多媒体教学资源在生物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能够通过课件的方式对生物教学中国的动物组织、花朵图片等内容进行展示,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观察能力,这样新颖的教学过程不仅有利于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激发,且能够在教学监督中构建高效生物课堂。

三、学生与教师地位的定位和选择

初中生物教学中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应当尽可能明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突出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构成了生物教学的中心环节。从学生感悟能力和认知能力培养角度出发,通过对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此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此外,自主学习模式在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明确基本的学习任务和组织方式,借助帮助及引导等途径切实了解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掌握情况。本着自主探究的基本原则,学生可依据所学内容实现教学材料整合和教学目标整理,在收集图表、文字和音像资料的同时辅助实验教学,这对于学生独立思考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形成。学生始终处于课堂教育的中心环节之中,而教师的作用则突出表现为对学生的引导和辅助,这就需要教师积极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对生物课程教学的影响,将原本的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彰显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核心地位。此外,学生的预习阶段也是问题形式形成的有效途径,教师可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合理安排学生的预习任务,促进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而学生也可通过多种途径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以此达到自主学习的目标,这对于生物教学实施效果是重要的保障。

四、针对学生特点实施自主学习

初中阶段学生思维尚不够成熟,加之年龄较小,周围环境极易对其学习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在自主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特点和生物学科特点双方面出发,以此为依据引入自主学习理念,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实现自主学习模式的渗透需要明确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性学习的实践当中。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生物教学中自主性学习模式的实施并非是完全对学生放任,而是构建自主性课堂教学环境,而教师则需要发挥对学生的辅助和监督作用。

五、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不仅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和良好性格的形成,且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以及想象力保护均有促进作用,是新时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需求。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能够使得人才培养道路切实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与此同时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也应有所改变,以满足生物课程自主学习模式实施的要求。

作者:李玲 单位: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

第二篇:初中生物教学课程理念思考研究

一、面向全体学生——生物教师视野的广度

笔者常年从事八年级的生物教学,相对于七年级来说面临着会考的更大压力,而由于师资力量和重视程度等原因,学生在七年级所接受的生物教学并不足以为学生八年级的生物学习提供基础,因此八年级生物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体显得更为困难。也正是在这种情形下,笔者逼着自己摸索出一个新的思路,那就是“云课堂”,这是一种课堂组织形式,主要发生在新知教学之后的全面巩固阶段,即在新授知识之后通过“云课堂”去实现全体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全面掌握。云是一种计算机技术,其背后实际上是基于网络的计算机资源的最大程度上的利用。课堂上借鉴这一思想,遵循三个步骤:一是让学生认清自己的掌握程度,以确定自己是帮助者还是求助者;二是寻找帮助或求助的对象;三是互动。生物课堂完全可以赋予学生这样的时间与空间,只要教师做好唯一的工作——监控,那学生就能迅速地寻找到自己的合作对象,从而完成生生间知识的传递与学习思路的交流。这里需要做两个基本工作:一是跟学生解释“云课堂”的思路,让帮助者意识到帮助别人可以巩固自己的知识,让求助者认识到同学的思路有时比老师的思路还好;二是跟学生明确求助、互动要求,即效率至上,不能浪费时间。实际上,面向全体学生决定了生物教师的教学视野,体现了教师把握学情的能力,更体现了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在笔者看来,这种掌控不体现在学生学习活动的整齐划一上,而是体现在学生在学习需要的驱动之下能够最快地寻找到学习资源上。

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初中生物教学的高度

学科素养是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一个内容,关于生物科学素养,有研究者提出传统意义上的“双基”并不完全等同于生物科学素养,而只是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个部分。那完整意义的生物科学素养包括哪些呢?通过研读课程标准以及对生物发展史上的一些实例进行研究可以发现,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科学素养还包括学生的探究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还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显然,离开了具体的生物知识的学习来谈这些概念是空洞的。笔者的观点是只有在这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才能将生物教学所强调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落到实处。如在“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中,教师通过“切脉诊病”的问题提出,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向探究,然后再引导设计感受血管跳动、观察血管类型、观察哺乳动物的心脏、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等活动,通过活动来认识到人体内物质的运动离不开血液。为了防止活动结果的偶尔性,教师还有必要让学生认识到类似于感受血管跳动的活动往往需要三次以上的反复测量。当学生经过探究认识到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相关知识之后,还需要让学生有一个在陌生情境中运用知识的过程。如为什么脉搏会跳动?男女学生每分钟的脉搏次数会有所不同?哪些情形下脉搏跳动的次数会发生变化?……这些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运用知识的意识,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经过传统意义的“活学”并抵达“活用”的境界,也只有在用的过程中,学生才会对探究得来的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初中生学习方式的深度

显然,从学生生成知识的角度来看研究性学习,会发现研究性学习有更深的深度,其需要学生自主运用自身的知识、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来生成新的知识,这对于初中生物教学来说显然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即使经过十多年的磨合,实际上也没有变成普遍的教学方式。笔者在这些年的教学中也通过多个课例进行了尝试,如上面提到的“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节教学中,就“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这一环节,笔者曾经带着一个班的五六个学生进行了一次小型的研究性学习,其中一个孩子有获得新鲜猪血的条件,笔者给了装有适量柠檬酸钠的试剂瓶让其带了一些血液过来,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得以近距离地观察血液的组成,能够清晰地观察到血液分层的现象,甚至还能大致地判断出血浆和血细胞的体积关系(体积比)。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学生非常感兴趣,而在八年级学习之初通过这几个学生的活动可以带动其他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因而客观上也起到了带动全体、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作用,在后续的研究性活动中更多的学生乐于参与也就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作者:杨金花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南苑中学

第三篇:初中生物教学合作意识探究

一、教师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中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导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安排和行为可以主导整场教学活动的进行和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生物课重视实际的特点,对学生自主合作的要求比较高,因此也要求教师在充当引导者的同时,时刻注意,避免完全操控课堂的现象出现。正因为生物课堂有这样的特殊性,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更加灵活,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堂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的教学。首先,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进行自主的合作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物课堂的灵活性,采用不同于原先教学活动中“死记硬背”和反复练习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趣味教学,通过做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互动合作中来,为学生的分组合作创造有利条件;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互相检查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也使学生自身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合作活动教学中老师可能出现的问题

首先,由于合作意识的培养对于提高学习成绩的益处较微,却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前期准备工作和执行中,这种事情在凡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当下便显得“得不偿失”。因此尽管很多教师认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理念,却并不敢放开手去做。对于那些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师来说,有时无法很好定位自己在课堂合作学习活动中的地位,要么彻底交出主导权,沦为合作学习的‘看客’,要么紧握主导权,掌控整个合作学习活动,使学生自主合作权力下降。更有甚者,有些教师无法正确意识到分工合作的目的所在,误认为只要场面热闹,学生都在大声讨论就是很好的分工合作教学。然而有时学生间一些争辩是没有价值的,需要教师去引导正确方向,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并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2.合作教学活动中学生常出现的问题

分组合作的学生本身也常出现消极怠工,不负责任的现象。一方面由于分组中的小组长对自己的职务分工不清晰,所以没有办法很好履行组长职责,也起不到好的带头作用,导致小组成员没有方向目标,呈现一盘散沙局面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在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更方便开展合作教学,通常要求前后或者左右为一组进行讨论,这就造成了学生的资源分配不均,随机性太强。且往往这种情况下往往好学生的参与程度会更高,由讨论变成了一个人说,几个人听的局面,使合作讨论变为一纸空谈,反而更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最后,由于教师的监督毕竟无法做到全面有效,对学生的激励措施也并非总能做到恰到好处。不恰当的激励手段无法调动小组的合作积极性,致使学生对合作学习失去热情,将讨论变为聊天闲谈,试验变为玩闹,导致合作学习失败。

三、应如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认识到上述问题后,就应该更加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1.改变教师教学观念,将讲授性试验转变为探究性试验。

只有教师真正认识到,开展学生间的合作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且真正了解了合作的含义,认识到合作学习对学生的有利之处,更新教学观念,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例如在教授初一生物第二单元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中,首先在教师指导下,提前让学生预习并了解细胞相关情况,使其对细胞构成产生初步了解,接下来利用学校生物实验室的教材器具,让学生在探索讨论中认识细胞结构的形状,使其对细胞的构成成分更加清晰明了,并且要求学生将其观察记录到的结果总结汇报给老师。在这些汇报中必然会出现观察错误的现象,比如细胞壁和细胞膜辨别不清等,教师将这些错误汇报汇集起来在课堂呈现,引导学生讨论指出这些汇报的错误所在,以及为什么会出现错误的观察结果,加深学生对细胞结构的认识程度,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会出错以及怎么避免出错。如上所述,教师直接教授后背诵的教学方式变为探索式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能力。

2.明确组内分工,细化小组成员工作安排。

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主角毕竟是学生,教师的努力只能起到引导作用。因此优化小组结构,使组内每个人都能起到相应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在小组合作时通常以两人或四人的组合最为合适。尽管在分组时学生的个人意愿需要参考,但并不能完全作为分组标准,更重要的还是结合学生个人资质,将不同层次,不同资质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使其都能发挥自己相应的特长,服务分组合作。小组合作在一定时间内应是稳定的,但教师需要掌握小组合作的动向,在一段时间后根据小组的发展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调整组员搭配,更好增加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

四、总结

综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不仅需要老师的探索和努力,还需要学生自己的合作和配合。想要真正实现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教师不断完善授课方式,促进教学方法的有效化,学生积极配合,完成好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方能达到更好的收益。

作者:宋心双 单位:江苏泗洪县瑶沟中学

第四篇:初中生物教学效率研究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教师要善于依据生物教学的整体内容,创设学生有兴趣的事件、景物、场景,使学生如临其“境”,继而诱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在“我想学”“我愿学”的气氛中快乐地吸收新知识;在由浅入深中,体会到学习生物的各种乐趣,继而喜欢上生物课,提升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在生物教学中,创设情境的途径丰富多彩,可以运用谚语、成语创设情境,例如“猫捉老鼠狗看门———本分事”揭示了动物的天职;“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打地洞”揭示了生物的遗传……当然还有诗词、漫画、故事、顺口溜、游戏、公益广告等,也都能创设情境教学,诱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们学习更轻松、更快乐,从而提升生物教学效率。

二、与时代同步,融合生物科技先进产品

如今,生物科技为世界带来了不可估摸的价值,未来也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生物教师不但需以教材为中心进行生物教育,还要脱离教材,与时代同步,把当今生物科技发展获得的主要成就融入课堂,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和生活密不可分,如此学生会在课堂注意力更为集中,对教师的讲授予以积极的配合。例如在学习初中生物苏科版第一单元《走进生命世界》时,有克隆技术、太空育种技术、试管婴儿技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等,我以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为案例,详细阐述了生物科技在农业中的实际用处,以点带面,让学生们讨论其他生物技术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明白生物技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让学生们探讨生物科技的利弊,加强学生对生物科技的认识。

三、加强生物实践教学,培育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实际操作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初中生物实验便发挥着激励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作用。包容、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积极提供机会使学生亲自尝试和行动,摒弃过度侧重讲解、侧重演绎的传统教学模式,尽力减少课堂讲解时间,掌握知识系统内部的关系和变化,增进知识、技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中心地位,诱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例如在做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的实验时,让学生们自己列出实验步骤,寻找实验体,自主完成实验,最后写出实验报告,作出总结。教师仅在旁指导和协助。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乐趣,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让学生们增强了探究的意识。

四、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提升教学水平

以现代的教学概念为视角,多媒体的使用不单单是将教育技术当作教师教学的工具,更是让教育技术途径与生物教学融合,继而提升教学水平,顺应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怎样才可以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教学途径,提升生物教学的效率呢?需要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找到有用的多媒体资源,把教学内容由难化简,层层剥落,使其清晰易懂。(1)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差异,制作适合学生实际的课件,让学生在接受范围内,学得容易,学得愉快,使学生由非主动转换为主动,极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2)运用视频、图片等直观、易接受的方式让课本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易于认识。例如在学习《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时,可以制作一个PPT,通过视频的播放展现什么是无土栽培技术,以及运用无土栽培技术栽培的花草、瓜果,由声音、图像等媒介生动形象的展现,将学生带入神奇的生物世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达到提升教学水平的目的。

五、总结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仅是教学改革的基本点,还是课堂改革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而要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重点在于教师要有心,认真探究体味新课程标准,于备课、讲授诸多层面做有心人,真正做到学生主动、教学生动、师生互动,力争在课堂上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丁益敏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锦丰初级中学

第五篇: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浅析

一、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新课改的落实下,生活化的生物教学模式也会有所改变,而这教学工作又需要老师长期的不断努力和拥有足够的耐心.其中学生对生物学科不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内容过于理论化,从而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的同时,还感觉自己与书本上的知识很遥远,虽然书本上所讲的内容看似是与自己的生活相关的,但这些知识并没有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多大的影响.如: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物的结构等知识,看似就存在于学生的身边,但部分老师并没有把他们相互结合起来.在生物教学课堂中,老师应当把书本上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令学生感到在生活中时刻都有生物知识相伴随.比如:在讲关于植物结构方面的知识时,老师可以用学生经常吃到的蔬菜和水果为例子,这样学生在吃到这些蔬菜和水果时,就可以再次想到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巩固了学生对生物知识记忆的同时,还增加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知.而在讲到生物细胞方面的知识,如: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验课时,老师可以扩大实验的范围,不单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想要观察的细胞样本,比如:学生生活中经常食用的食物,家中或周围的花草、树木等,这样一方面增加了生物教学的灵活性,也达到了令学生可以自己把生物与生活结合在一起的目的.通过把生物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真正地融合在一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能力,把以往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在学习中学生不在单一地依赖老师.也就是说通过生活化的生物教学,让学生在以后学习中,不再是只会依赖别人,而是把生物当成自己地兴趣爱好,可以自主的去研究、思考.

二、课后作业的生活化

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把握知识的要点,以前大部分的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只是抄一遍课本上的内容,虽然课堂上讲述的知识和课后的作业其内容是一致的,但这样做却把两者区分开了,并且把课后作业设定为抄课本上的内容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十分的有限,生物教学其最终的目的是研发与创新,而不只是研究以前的知识.生物学科课后作业的生活化也是其教学生活化的一部分,老师应当把两者结合利用,互助互利.如:在讲到植物种子和发芽相关课题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发给学生种子,或者让学生自己准备种子,然后利用废弃的纸杯、塑料水瓶制作花盆,来让学生用课余时间自己培养种子,等到下一堂课时,在让学生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带到课堂上,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种子发芽的情况结合相应的生物知识进行讲解.如:没有发芽的种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或发芽不良的种子又是什么原因,通过这种把死记硬背的课后作业变为生动的生活化教学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记忆度和感兴趣的程度.现在和以前大部分的学生都讨厌做作业,并且没有意识到课后作业的真正意义在哪,认为这只是自己要完成的老师交代的任务,把完成作业的最终目的定位“老师”,而不是自己.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课后作业与课堂上内容严重一致的后果,即使是生活化的生物课堂教学,也不能令课后的作业和课堂上的内容完全一致,而应当用一种“延伸”的方式,来深化课堂上的内容,让学生不再把作业当成沉重的包袱,而是当做有趣的“小实验”或“小游戏”去愉快地完成,以此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中,核心的意义是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死板、枯燥的种种不利于学生未来成长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研究和学习的意识.生物课堂的生活化教学也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基础之上,如果学生仍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课和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那么无论多么生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都不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目的,自然也不能让学生提起学习生物的兴趣,最终严重限制了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效果.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态度,首先,要改变以往老师高高在上、不可亲近的形象,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说”,这“说”包括学生的提问和学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上,令学生变成课堂的主导之一.其次,在把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时候,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地发觉生活中存在的生物知识,而不是单凭老师一个人的讲述.生活化的生物教学模式,其真正的意义是受益于学生,而不是老师用来完成自己教学理念的工具,所以老师在生活化的生物课堂上,应引导和改变学生的被动性为主动性,这样才能令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达到最佳的效果.

四、结束语

新的教学理念其效果不会立刻呈现出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会产生种种问题.包括“新”“旧”之间转换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很多学生可能不适应新的教学方式,从而使成绩出现下滑或停止上升的现象,这就需要老师拥有坚定的教学理念,不能因为担心自己的前途而放弃新教学模式的开展.总之,生物课堂的生活化教学,是需要在老师的带动下,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现代化教学模式,是可以让初中生物知识真正融于学生的生活中,对学生最有益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作者:王寿军 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城北初级中学

第六篇:农村初中生物教学学生探究性学习浅析

一、积极开展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自然科学。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和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得到培养,使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得到锻炼。教材中有一些“研究性课题”和“课外生物科技活动项目”是教学大纲要求必须做的课外科研活动内容,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开展好这些活动,不能敷衍了事。例如,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培养植物,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观察被子植物的花粉管等。此外,还可组织课外生物科研活动兴趣小组开展一些课题研究,如果实复制标本的制作,鱼类标本的剥制,血型鉴定与血液交叉配合实验,贮藏地瓜需要防腐保鲜,家庭贮粮需要防灭虫,植树需要提高成活率等。针对生产生活实践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同学们集体讨论,集思广益,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制订实验程序、步骤,筹备实验材料和用具。这样,不仅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二、指导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构建。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景是重要的环节和方面。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农村当地的生物课程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学习情境的创设,易唤起学生的认知思维,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进入探究者的角色,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例如,在学习“两栖动物”一课时,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当地季节的情况,把“两栖动物”一课适当提前或推后,然后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养蝌蚪”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两栖动物青蛙或蟾蜍的发育过程(蝌蚪外鳃的脱落寅蝌蚪长出后腿、前腿寅蝌蚪尾的变化寅变成青蛙或蟾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坚持长期进行观察的科学态度和饲养技能。

三、通过组织参观学习活动,加深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从小随父母多次去过动物园或保护区,但由于每次去时没有特定的目的,因而对某些动、植物没有深刻、清晰的印象。生物教师若要带领学生参观动、植物园时,要突出其观察的主体和目的,从而让学生在快乐活动中增长知识。比如:参观动物园可以只预设要求和大致的活动计划。具体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如喜欢观察哪些动物、选择哪条参观路线、制作怎样的动物图片都可与学生共同商量制订。在预设活动中,教师要有能引导学生生成的学习内容。比如:参观了动物园以后,教师可以主动对学生提出质疑和挑战:“动物的展馆是否展示了动物的真实生态环境,游客是否能了解更多的生态环境信息,动物的说明牌是否清晰地介绍了动物的有关资料,东北虎为什么会濒危”等。参观植物园可采用主题活动方式。如“走进森林”找一找最粗壮的树、最瘦小的树、最高的树、最矮的树、最光滑的树皮、最粗糙的树皮、叶子最多的树、叶子最大的树等。询问各种树的名称,根据树的特征进行分类,交流各自的感知、比较的方法,欣赏、表现树林风景……在组织这些主题活动时,教师就要考虑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与哪些“基本经验”建立联系,而不只是与某一条经验挂钩,这样才能多方面观察、分析学生的感受、表现。因此,即使是预设的活动,也能促使学生生成新的学习主题。教师要发挥能动性,在活动过程中随时吸纳、有机调整,不要使预设的课程成为控制、束缚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障碍,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

总之,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积极开展生物活动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

作者:金虎泰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柳树乡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