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声乐教学探微(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共性与个性普遍存在于我们的世界当中,不仅事物之间存在着共性与个性,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共性与个性,在我国高职声乐教学教学当中应该重视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探讨出它们两者之间的发展规律,进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声乐教学。
【关键词】
共性;个性;高职声乐教学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普遍存在着共性与个性的事物,每个人在社会中成长由于受到社会的熏陶,可能会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成长的环境相同,所以会有共同的语言特点,共同的价值观念等,这就是所谓的共性问题。但是,人归根到底还是独立的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些自身的特点,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个性问题。因此高职声乐教学过程中充斥着各种共性与个性的问题在面对这些共性与个性问题时,高职声乐教学应该努力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共性中突出个性,在个性中寻找共性,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不断的发掘学生内在的音乐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一、共性与个性的概述
(一)共性与个性的含义
从声乐教学角度来讲所谓的共性指的是声乐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东西,比如统一的授课、统一的授课内容以及统一的授课方式等等,这些共同的东西我们可以称之为共性。以此类推所谓的个性指的是在高职声乐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所采取的不同的教学教学方式方法,综合突出不同学生的声乐特点的教学方式我们称之为高职声乐教学中的个性。
(二)共性与个性的体现
高职声乐教学中的共性与个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则是日常的训练。在课堂的教学当中老师多会采用统一授课的方式开展课堂学习,统一教导学生相关的声乐知识,这样的好处有很多,首先它可以一次性的对多名学生进行声乐教学,提高了老师上课的效率,其次可以对学生们存在的共同问题进行统一的指导,有利于学生学习进步,但是统一教学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它不利于老师及时发掘学生自身的特点,即个性,不利于老师从学生的个性方面开展教学,进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特的声乐特点。在日常的训练当中也体现了共性与个性问题,共性问题主要体现在基本功的学习上,比如在学习发声上,如何控制气息、如何控制声音等等这些都是教学的共性问题,日常训练的个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素质不同,训练的接受能力不同,因此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个性教学。
二、共性与个性在高职声乐教学中的关系
(一)高职声乐教学需要对个性与共性问题进行统一
在现在的声乐教学中许多的老师没能够正确的认识共性与个性的联系,许多的将两者对立起来,或者是只注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最终也没能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对的,老师在进行高职声乐教学过程中应该高度的重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在共性化的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辅导,并且在共性化的课堂教学中寻找出学生自身的独特歌唱特点,并通过这一特点逐步的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发展,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二)高职声乐教学中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意义
高职声乐教学过程中注重共性与个性的发展可以发掘学生内在的音乐潜能,促进他们发挥自身的特色。因为每个人都会有其自身的特点,声乐学习更是如此,不同的学生由于其自身潜能不一样因此歌唱特点也不一样,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积极找出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另一方面,注重共性与个性的发展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因为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越来越倡导个性化教学,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全面的发挥自身的潜能。
三、处理高职声乐教学中的共性与个性关系的有效方法
(一)把握教学进度,进行阶段教学
声乐的学习与其他学习一样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从整体上对整个教学课程进行整体的认识,并在整体教学过程中积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在基本教学完成后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单独指导,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或者是在统一教授歌唱技巧之后,老师针对一些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声特点以及自身的内在潜能找到自己的歌唱风格以及歌唱的方式。
(二)了解学生个性,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为了提高整体的声乐教学水平,老师应该按照不同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比如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沟通了解学生的不同性格以及倾向的歌唱风格,并且通过这样的沟通交流让老师给予每个学生同样的重视,给予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另一方面,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比如对不同的歌唱风格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以及针对不同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等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高职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有共性与个性之分,高职院校在进行声乐教学过程中应该促进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促进两者的协调统一,进而促进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
作者:伟英 单位:锡林郭勒职业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敏,试论高职声乐教学中的共性与个性[J].甘肃高师学报,2015.
[2]翁春和,浅谈高职声乐教学中的共性与个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3.
[3]王俊英,对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中的个性化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
第二篇:高职高专音乐专业教育声乐教学
摘要:
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计划经济模式转向市场经济模式,高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也因扩招所带来的生源质量下降等客观原因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章对全国五所高职高专院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现状展开调查,并就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结合我国从现代向后现代过渡的时代特征,进行理论与现实的思考,提出建立具有差异性的多样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以适应市场经济对高职高专院校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多元需求,并进一步探寻声乐教学在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建设中的定位。
关键词:
新时期;高职高专;声乐教学;教学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音乐专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音乐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音乐院系无论从数量和招生人数较改革之前都有了十多倍的扩大,尤其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一大批原来的专科院校升本,综合性大学纷纷办起了音乐院系;同时,一大批中职、中师学校升格为高职、高专院校。这种升格、扩招后带来的生源质量下降、教学模式不适应、教学效果差、与音乐专业对口的有效就业率低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凸显出来。以下就扩招后近二十年来全国高职高专音乐专业中声乐教学所出现的问题展开调查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新时期全国五所高职高专院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现状调查
笔者身为一名高专声乐教师,对于所处学校的声乐教学现状比较了解,但对于全国其他高职高专院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现状不甚了解。恰巧本人于2015年9月来中国音乐学院作为访问学者学习,有幸接触不同类型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声乐教师。这些高职高专类型学校有由原来幼儿师范学校升格的幼儿高等专科学校;有由原来艺术学校升格的艺术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原来就是教育学院或师专的高专学校。这三类学校基本都有音乐专业,还有一类高职学校是以应用技术为主要培养目标的职业技术学院,一般很少有音乐专业,极少数学校也有音乐表演或幼教专业的开设,由于这类学校的音乐专业不具代表性,暂不做调查对象。以下就全国五所高职高专院校音乐专业及声乐教学现状展开调查。这些学校分别是: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艺术职业学院、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及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具有120多年历史的百年老校。前身为1890年、1952年、1955年创办的泉州培英女校、泉州女子师范学校、泉州幼儿师范学校,2005年为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2011年升格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该校有学前教育系、艺术教育系等5个系以及2个教学部。艺术教育系分别有音乐教育和艺术教育两个专业招收三年制和五年一贯制的小教音乐和幼教方向的专科学生。声乐教师有7人,3名副教授,3名讲师,1名助教,其中有1名硕士。该校三年制音乐教育专业和五年制艺术教育专业的招生人数在70人左右。生源状况不够理想,多数学生声乐专业学习都是临时突击学习一段时间(半年左右)就进了学校。尤其是五年一贯制的学生,基本没有什么声乐基础就进了学校。该校的声乐教学模式分为两种形式进行,三年制音乐教育专业进行两年半的声乐课教学,采取“一对四”的小组课(一节课四名学生一同上课,以下略)的授课方式。五年一贯制采取集体课和小组课相结合的形式,运用“2+1+2”的方式,即前两年为20多人的集体课,中间一年是“一对六”的小组课,后两年又是20多人的集体课。所使用的教材为西南师大出版社出版,由胡郁青主编的《中外声乐曲选集》。开设的专业和选修课程有: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论、中外音乐简史、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曲式与作品分析、乐理、视唱、舞蹈、钢琴、声乐、即兴伴奏、音乐制作、儿童歌曲创编、音乐表演、民乐、管弦乐、艺术概论等,有关声乐的相关辅助课程仅开设《合唱与指挥》,曾经开设过《声乐表演》。考评方式就是期末上台唱一首歌曲,没有明确的曲目难度规定等要求。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深造等“进路”情况,有一半左右从事幼教工作,很少有小教音乐教师工作。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由江西师范大学鹰潭分院转变过来,建校不到30年历史。艺术学院建院时间不长,音乐系20多人,其中声乐教师4人,皆为中级职称,有在读艺术硕士1名。有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定向旅游)两个方向,每年招收音教30人左右,音表60人左右,生源音乐基础都比较差。声乐教学模式为“一对二”以上不超过四人的小组课。所使用的教材为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选编的美声和民族教材。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有:声乐、钢琴、舞蹈基训、乐理、视唱练耳、中外音乐简史、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小学音乐教学法、音乐制作、艺术概论等。有关声乐的相关辅助和特色课程开设有《意大利语音》、《合唱》、《流行唱法》、《江西民歌》。对学生的考评方式为期末上台唱一首歌。对老师的评教方式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即对教师的教学全程抽查、听课和督导。采取学生网上评教40%,学校督导组20%,系部40%以及学生座谈会参考等全面的评教体系对一个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另外,学校非常支持青年教师进修和深造等学习机会,学校也会请一些专家开展一些音乐讲座,学术交流活动不是太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深造等“进路”情况,音教方向有一半左右从事小教、初中及幼教工作,音表方向由于与龙虎山旅游相关,多数进入旅游公司工作,从事旅游表演等工作,其余改行。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是由1984年豫剧表演大师常香玉亲手创办的豫剧戏曲学校升格发展而来。近年来规模不断扩大,分别建立了戏曲、戏剧、音乐、美术、舞蹈、新闻传媒、文化传播技术、艺术设计等8个系。全校正式在编80多教师,加上外聘教师100多教师。音乐系、戏剧系和新闻传媒系都有声乐课,共有30多名声乐教师,毕业于河南大学以及各专业音乐院校占60%以上,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有10多人。音乐系有音乐表演方向,每年招收400多学生,由于专科层次,学生声乐专业基础相当差。声乐教学模式分专业方向采用多种方式,多数采用“一对二”小组授课,也有“一对四”的方式,根据程度来区别对待,歌剧、音乐剧方向采用“一对一”个别课方式授课。戏剧系和新闻传媒系采用“一对十”或十人以上的集体课方式授课。所使用的教材主要以中国音乐学院选编的《民族声乐教材》为主,因为有很多为学习民族唱法的学生,学习美声唱法的学生较少。音乐系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有: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音乐欣赏、和声、小乐队编配、中外音乐史、声乐、器乐、键盘、合奏、表演等;戏剧系还开设了中外艺术歌曲演唱技法等课程。有关声乐的相关辅助和特色课程开设有《合唱》、《声乐表演》、《形体(舞蹈)》等。对学生的考评方式采用期末分主修和辅修布置难度不同的曲目上台展示演唱后集体评分。对教师的评教一方面采用每个学生对教师打分,以及督导组不定期查课以及教学计划、教案等。该校的学术交流活动开展较好,经常请专家、学者来校讲课(一个月两次),同时,非常支持教师进修、学习。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深造等“进路”方面不太理想,能够找到与音乐相关工作的仅20%左右,少数考到中国戏曲学院等高校继续深造,多数毕业就改行。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由1958年建立的师范学校,2004年升格而来。教师教育系音乐教育专业2004年开始每年招收三年制80人左右,2014年开始招收初中五年一贯制学生30-40人。生源状况三年制音乐基础稍好一点,五年一贯制基础很差。现有声乐教师5人,高、中、初级职称分别为1、2、2人。声乐教学模式为“一对十五”或以上的大班课。所使用的教材为人民音乐出版社分年级的《声乐曲集》以及自选教材。教师教育系音乐教育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有:声乐、钢琴与伴奏、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曲式分析、儿歌创编等。有关声乐的相关辅助和特色课程开设有《意大利语音》、《合唱》、《德语语音》、《安徽地方音乐(民歌)》、《古典诗词歌曲》。对学生的考评方式为期末上台唱一首歌。对教师的评教采用学生网上匿名评教、系部、教研室、同事互评等多种形式综合评价教师教学。该校鼓励教师出去进修学习,但学术交流较少,很少有请专家讲学。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深造等“进路”方面一般,能够找到中小学和幼儿园音乐教师占30%左右。多数毕业从事其他工作。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38年抗战期间的桂林师范学校,发展到1988年为桂林地区教育学院,于2000年多校合并成立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具有近80年的历史。学校1977年即成立了音乐系,一开始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进修,1985年开始正式招收三年制高考专科生,是广西最早的专业音乐院系之一。近年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专业每年招生在200人左右,近五年来生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滑坡,每年向本区及区外近十个省市招收150人左右。全系有50多名教师,有16名声乐教师,其中有1名教授,8名副教授,4名讲师,3名助教。教师中有3名硕士毕业,所有声乐教师分别毕业于俄罗斯拉赫玛尼诺夫国立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新疆师大音乐学院等专业音乐院系。教学模式分主修、普修。所有学生声乐普修两年,主修为2.5-3年。授课方式为弹性模式,音教专业第1、2学期为“一对三”小组课,第3、4学期为“一对二”的小组课,其中第3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优异者提前主修声乐,第4学期为“一对一”个别课,第5学期排名在年级前20%的优异者主修声乐,其余普修声乐结束;音表专业第1、2学期为“一对二”小组课,第3学期开始声乐成绩优异者可以提前主修声乐“一对一”授课,其余继续“一对二”授课,第5学期排名在年级前30%的优异者主修声乐,其余普修结束;另外,音教专业和音表专业都有《声乐基础理论》和《声乐教育理论》的集体选修课。所使用的教材为人民音乐出版社分年级的《声乐曲集》4册以及自选教材和校本教材。音乐教育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有: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歌曲创作、中外音乐史与名作欣赏、声乐、钢琴、即兴伴奏、电子琴、舞蹈、中小学音乐教学法等;音乐表演(非师范)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除音乐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外,增加了形体与舞蹈、舞蹈编导、手风琴、电子琴、双排键、爵士鼓、二胡、古筝、古琴、琵琶、扬琴等器乐课。另外还增加了地方曲艺、舞台主持与化妆、古琴斫制与琴道养生、打击乐组合等课程。有关声乐的相关辅助和特色课程除《声乐理论》课之外,还开设有《合唱与指挥》、《流行唱法》、《音乐表演》、《桂林彩调赏析》等。对学生的考评方式为期末上台唱一首歌。对教师的评教采用部分学生座谈会匿名评教、学校督导组和系部结合评价教师教学。学校鼓励教师出去进修学习,但学术交流不算太多,每学期请3次左右专家、教授来系讲学。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深造等“进路”方面一般,能够找到中小学和幼儿园音乐教师占50%左右,音教专业就业稍好,音表专业较差,多数毕业后从事其他工作。
二、新时期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对全国五所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现状的调查,可以发现各校的历史和发展道路不一样,教学模式和培养方向也不尽相同,但依然可以发现许多存在共性的问题。(1)随着扩招和各高校的升格,生源质量严重下降,各校普遍感到招生的压力,一怕招不到学生,二怕招到了学生也教不了,因为学生的音乐基础、声乐基础相比较扩招前下降的太多,感到教学压力很大。有的学校鼓励教师招生,有的学校为使学校早日升本积极创造条件,各校都在为生存与发展费尽心思。(2)师资力量不平衡,发展历史久一点的学校,师资力量稍强,由中专、中师学校新升格上来的学校师资力量稍弱。(3)声乐教学模式混乱。由于师资力量不够,很多学校采用“一对二”到“一对六”不等的小组课授课方式,有的学校基本为“一对十”或“一对十五”甚至20人以上的声乐大课。声乐学生进校基础本来就很差,又采用一名教师对多名学生的声乐技能大课,并非声乐基础理论课,长此以往,学生的声乐学习积极性怎能提高。(4)声乐教材混乱,基本上没有统一教材,但有全国比较倾向选择的教材。对学生的考评方式依然沿用扩招前的一贯考评办法(即一学期上台唱一首歌),少有变动。(5)对教师的评教方式,比较片面、单一,难以客观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唯有少数学校采用综合评价体系评教,对教师教学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6)各校对教师的继续学习、深造,基本都是支持的态度。但对于学术交流,各校开展程度不够,唯有少数学校比较重视。(7)各校在声乐辅助课程以及特色课程的开设方面,也存在差距,有些学校开设较好,诸如声乐共性的基础理论、声乐语言、声乐表演等课程开设起来,对声乐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有些学校从弘扬民族文化、地方文化以及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开设了一些特色声乐课程,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8)对于学生就业、深造“进路”的调查,不容乐观,普遍就业率不高,唯有江西师专音乐表演采用“校企结合”的方式与龙虎山旅游公司建立协作模式,学生多半都能够找到就业门路和发展方向。
三、时代烙印:从现代到后现代的逐渐过渡
面对高职高专音乐专业中声乐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要深刻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时代特征,并反思改革开放以来音乐专业扩招以及声乐教学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的积弊。改革开放前,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经济相对落后,音乐教育的发展也相对滞后,不能很好的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建设。1977年恢复高考后,各行各业急需各类人才,音乐专业也不例外,但由于师资匮乏,专业院校有限,培养的专业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人才有限。那一时期高等教育艺术人才还属于“精英”培养模式阶段。培养的高等艺术人才由于数量有限,质量还是能够得到保障,学生基本都能够找到与所学专业相应的工作。进入九十年代,尤其是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改革开放近二十年了,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那种计划经济时代对人才要求简单而统一的格局被逐渐打破,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和多样的态势。艺术院校和音乐院系也不断的扩大招生规模,一些综合性的高等院校也纷纷办起了音乐院系,一些中专、中师、中职类的学校也是在二十世纪末新世纪之初升格为高职、高专院校,加入到音乐院校招生竞争的洪流之中。追求现代化是经济建设的目标,那么统一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就成为现代化的标签。全球追求经济目标的现代化步伐也就呈现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此相适应的是文化上的现代性,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让—博德里拉在《遗忘福柯》里说“现代性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模式,将自己与传统相对立,也就是说,与其他一切先前的或传统的文化相对立:现代性反对传统文化在地域上或符号上的差距,它从西方蔓延开来,将自己作为一个同质化的统一体强加给全世界。”[1]经济的现代化建设和文化上现代性模式,表现在音乐专业教育方面既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所需的音乐创作、表演、教育及理论等人才,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要求趋于统一。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多方位、多层次的需求,对教育部门提出全新的要求。文化模式上呈现出后现代性的一些端倪,表现出诸如法国解构主义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所主张的对统一性、确定性的思想解构,突出差异性和不确定性。[2]就音乐专业而言,对音乐人才的统一性要求被打破,呈现出多层次、多元社会需求的态势和诸多的不确定性,表现在不仅是各层次的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人才的需求,还表现在对音乐管理、音乐创作、策划、企事业单位、社区的音乐辅导、宣传等各种社会音乐人才需求,因此,培养音乐适用人才的方式必须向多元、多样和多层次方向发展。另外,由于扩招而带来的生源质量下降给完成培养目标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加上社会对音乐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不确定,给音乐专业以及声乐等专业课程教学都带来很多困扰和不确定因素。
四、后现代视野下高职高专声乐教学的教学定位
面对中国社会从现代向后现代过渡的现实状况,我们只有积极应对,思考迎接时代给音乐专业和声乐教学的诸多现实挑战。首先,对声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定位。提倡用后现代性的具有差异性、新颖性和多元性、多样性的文化观念去思考和解决新时期在市场经济要求下高职高专声乐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扩招前的“精英”教育模式可以采用“一对一”的细嚼慢咽式教学,扩招后显然不适用,由于生源质量的下降,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但也不能像一些学校那样,三、五年都是“一对十五”以上的大班课,这样,严重挫伤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同时也浪费了老师的精力,表面上节约了教育成本,因为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实际上是教育成本的浪费。要充分考虑声乐教学作为高职高专重要的技能技巧课程,对于音乐专业教育的支撑作用,应采用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模式,并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施教。集体课可以开设一些具有共性的声乐理论课、声乐表演课、声乐语言课等,小组课课开设重唱和声乐观摩课等,个别课突出对声乐尖子生的培养和鼓励。其次,声乐教材与课程设置的定位。在声乐教材的选择上,一定要结合艺术性、思想性,同时结合学生的声乐学习基础以及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选择难度适中、教学效果显著的通用教材,并结合具有一定地域性的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以及特色教材。特别是特色课程的开设和特色教材的选用,往往对弘扬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对学生的就业、深造“进路”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可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做法来实施,“请进来”就是请专家、民间音乐传承人进校园讲学和授课;“走出去”就是让学生到民间音乐的原生环境里去采风、学习。例如:马鞍山师专的《古典诗词歌曲演唱》即为“诗城(马鞍山)”的“国际吟诗节”储备了人才;江西师专的《江西民歌》(暨道教音乐)的学习,为学生进入道教名山——龙虎山旅游公司从事旅游表演积累了基础。最后,教学评价方式定位。由于学生的文化基础、音乐基础存在差异,故声乐教学所选择的教学模式也应是具有差异和多元、多样的方式,与此相适应的对学生的考评方式也应该建立多元、多样的方式,应该有独唱、重唱、小组唱、合唱等多种形式开展,也可以有声乐理论的卷面考核方式,从而,系统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并调动学生的声乐学习积极性。对教师的评教也应该是系统、全面的综合评价,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声乐教师的教学热情,做到人尽其才。
五、结语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几千年前的经典哲言告诉我们,世界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不能再继续沿用“精英”教育时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来应对“普及”教育时期的声乐教学,应该积极思考声乐教学在高职高专音乐专业教育中的准确定位,适时变革教学模式等教学手段应对市场经济时代市场对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从而进一步为经济和文化的建设而服务。
作者:笪方能 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论——批评性的质疑[M].北京:中国翻译出版社,2004.
[2]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第三篇:高职声乐教学传统音乐文化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也在不断改革。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也成了如今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内容之一,尤其是将传统音乐引入高校声乐教学这一工作,引起了高职院校以及声乐老师的高度重视[1]。本文探讨了高校声乐教学引入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意义,并且分析了将传统音乐引入高职声乐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高职;声乐教学;传统音乐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我国高职声乐教学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促进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面临着将传统音乐引入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改革。传统音乐文化是优秀的音乐文化,是经过历史的冲刷而积淀下来的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如果高职声乐教学中能够引入传统音乐文化,不仅能够提高声乐教学的教学效果,还能让传统音乐文化在高职的声乐教学中得到传承和发扬,笔者通过分析传统音乐文化引入高职声乐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引入传统文化的措施进行探讨。
一、传统音乐文化引入高职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综合性素质人才
随着中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如今的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高职院校,其教学目标就是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一种优秀的音乐文化,因其在历史的长河里经过反复冲刷却没被淹没反而得以传承至今,足以说明传统音乐文化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是几千年音乐文化沉淀的精品[2]。同时,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带有浓厚的历史色彩,经过一代代中国人民的传承和不断改良,不仅音色丰富,其内容也带有中国某个时期的文化特色。因此,如果能够将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引入到如今的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到这些文化自带的魅力,提高音乐的欣赏能力,同时,还能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审美能力以及音乐创作能力。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也容易产生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从而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有利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中国传统音乐因其有着非常深厚的艺术传统而更多地呈现了人的“心灵状态”,这种优秀的音乐里渗透了一种区别于其他国度的人文精神,并酿就了温良醇厚的中华民风。因此,把这样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一代代音乐人的责任和义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中,更重视欧洲音乐文化体系的教学,这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冲击。因此,将传统音乐文化引入高职声乐教学课堂,不仅可以提高高职学生中国传统音乐方面的感悟能力,也让高职学生在传统音乐的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国部分民族的风俗人情以及传统文化,同时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三)促进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发展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中以前的音乐教育都是以识谱唱歌或是简单的音乐欣赏为主,声乐教育并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生考入大学之前大多只通过集中短期培训参加艺考。另外相对大学本科新生,高职声乐学生专业素质较低,进入大学直接就接收欧洲的声音作品,受欧洲声乐教学法教学,学生一时不容易接受。因为高职院校学生因接触欧洲西洋唱法晚及不习惯西洋风格声乐作品的音列组合,因此很多学生难以正确掌握古典音乐的精髓,声乐水平得不到提高,对于声乐的学习也逐渐丧失信心。如果能将学生从小就习惯聆听的传统音乐文化引入到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之中,学生情感上更加容易接受,比如把当地优秀的民歌作品作为教学内容,当地民歌唱法中的精华用于演唱技法训练,因从小的视听习惯,学生就更容易学会。比如学习演唱古曲《长相知》,就要求掌握中国戏曲的一些行腔换气方式,结合古琴演奏的音韵悠远,才能唱出这首歌曲的精神内涵。可见,将传统音乐文化引入到高职院校的教学之中,对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也提供了极大的帮助[3]。通过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西方经典音乐文化相互融合,不仅丰富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教学内容和声乐教学的教学形式,同时还能丰富我们自己国家的声乐教育体系,促使我国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并且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音乐素质。
二、高职院校声乐教学引入传统音乐文化的策略
(一)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的声乐教学法主要来源于意大利唱法,受西方音乐影响较深,本国的传统音乐教育反而没有被重视,教学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层面,加上高职学生声乐学习几乎还是处在开始阶段,也就很难掌握传统音乐中的精髓。音乐是一门艺术,也是人们表达感情的一种手段。中国的传统音乐,具有很强的特色,尤其是音色和意境方面。因此,声乐教学老师应当在声乐教学中加强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同时也要引导高职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这就要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热爱,在教学中,可以借鉴中国的戏曲、说唱、民歌等的训练来提升对自己音色的把控能力,进而提升自己掌握不同声乐风格作品的能力。声乐课堂也要多欣赏古琴、琵琶、笙、唢呐、箫笛等作品的演奏,体会不同感情基调作品的意境,把这种感悟运用于相应的中国声乐作品中去,从而帮助更好的演绎作品。音乐是传递情感的一种方式。高职院校的老师在声乐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传统音乐中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文化,还要注重学生情感上的培养,让高职学生热爱中国的传统音乐,同时也重视中国的传统音乐。只有学生重视并热爱,才能主动去学习。我国的传统音乐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因此,高职院校的声乐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在分析一个音乐作品之前,先带领学生对这部音乐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例如作品的来源、创作背景,以及发展背景,学生对这部作品了解的越深入,作品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就越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传统音乐作品产生了兴趣,学起来也就相对容易,声乐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就自然得到了提高。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音乐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情感的表现方式,如果声乐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单一古板的进行教学,学生在沉闷的环境下自然不能学好声乐。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和历史特色,且包含的内容丰富,因此,高职院校的声乐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传统音乐这一特色,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4]。例如,高职院校的声乐老师可以利用当今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声乐课堂的教学中播放中国的传统音乐,比如播放不同中国乐器演奏的同一作品,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音乐的海洋之中,全身心感受我国传统音乐的魅力。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声乐老师可以通过举办表演唱比赛、公开课、课堂音乐会、音乐情景剧等形式,丰富课堂的教学模式,加强课堂上与同学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氛围,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参与者的角色,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以与学生一起针对某一个传统音乐文化作品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只有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传统音乐文化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才能得到充分的传递和表达。
(三)重视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基本的演唱的技能技巧,掌握演绎一定难度声乐作品的能力,更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声乐学习之中提高自身的声乐造诣和音乐素质。因此,高职院校的声乐老师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在音乐感知力和想象力上的培养,抱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作品的同时提升音乐感知能力[5]。而传统的音乐文化,则会对学生这方面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传统音乐文化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歌曲的同时感知音乐的美,学会在作品中去寻找美、体验美和发现美。声乐老师要善于引导,加强学生在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去感知音乐,就会在以后的声乐学习中对作品的诠释更加得心应手,高职声乐的教学效率也就自然得到了提高。
(四)老师要加强自身音乐素质的提高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若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声乐老师本身也应该具有很高且全面的专业素质,如果声乐老师没有深厚而全面的音乐素养,也就很难将传统音乐的精髓传递给学生。声乐教师不光要掌握系统而全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该从纵向和横向上全面掌握我国的传统音乐,热爱各地民歌、小调、说唱及戏曲的音乐,学习它们的演唱技巧,热爱古琴、古筝、二胡、笛萧、唢呐等民族器乐的传情达意方式。因此,学校要重视对声乐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只有声乐教师提升了音乐方面的综合素质,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这也是传统音乐引进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中的基本前提[6]。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我国高职院校声乐课堂也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传统音乐文化不仅能丰富高职院校声乐课堂的教学内容及形式,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同时,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在高职课堂的声乐教学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因此,将传统音乐引入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之中,是一种对传统音乐和高职院校声乐教学均有意义的一件事,值得倡导。
作者:王丽 单位:贵州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王璐.浅析如何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职声乐教学[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7):10-12.
[2]李荣欣.论高职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02):04-06.
[3]胡文?.高职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策略初探[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01):13-15.
[4]熊飞飞.浅析如何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职声乐教学[J].学子(理论版),2016,(19):07-09.
[5]梁金平.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5,(24):11-17.
[6]刘琨.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融入研究[J].黄河之声,2016,(06):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