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声乐教学运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师声乐教学运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师声乐教学运用

【摘要】

在继承了我国民间传统演唱技巧的同时,“中国唱法”还在吸收、借鉴并融合了科学的演唱技巧和发声方法,在建立了正确的声音概念之后,以丰富多彩的语言旋律为基础,通过将混声唱法和真假结合的唱法,严格地训练发声、发音、吐字方面等绵绵,这样能够让学生们在演唱的时候形成技巧和艺术的统一。

【关键词】

声乐教学;中国唱法;技巧训练

在继承了我国民间传统演唱技巧的同时,“中国唱法”还在吸收、借鉴并融合了世界上科学的演唱技巧和发声方法,使用了标准的地方方言、普通话、少数民族语言等丰富多彩的具有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时代特征的语言韵律作为基础,让学生们的声音变得柔和委婉、明亮高亢。这种演唱方式的适应性非常强,能够适用于具有很强艺术性的歌曲,也同样能够延长具有很强民族风格的歌曲,还能够演唱歌剧或者是有一定难度的创作歌曲。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和专业院校的声乐教学之间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他们在基础知识的讲授、制定的培养目标、需要学习的基本技能等方面看来大不相同。办在短短的三四年时间内,岛等音乐师范学院的学生们要怎样才能熟练地掌握“中国唱法”的技巧,进而能够很好地承担音乐教育的职责,则是我们急需关注的问题。

一、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发生腔体的健康状况和能否正确区分声音的概念是决定一个人是不是具有动听音质的主要因素。在进行发声的生理活动时,能够使用正确发声方法和具有乐感的人,会将其与听觉相统一,音质就会非常优美感人。反之,则没有这种效果。作为一种十分复杂的生理活动,与发声相关的生理器官一般都是半自动的,如肌肉和神经等,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智慧,想要发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声音不仅仅要依靠某一个神经群和某一部分肌肉,是要通过发声、呼吸、吐字、共鸣、情感等神经肌肉群等的协调,才能够保证声音的动听准确。“大白嗓”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很多学生会出现的情况,这时就应该以气息为主要着眼点进行训练。向上的呼气压力要通过喉头进行阻挡,胸部会产生呼吸支点,有着阻挡作用的喉头和向上的空气压力之间形成平衡,在与空气的作用中形成和谐的空气动力作用。这样的做法保证了声带不会被吹开,形成很好的合拢状态。发音和吐字文字也会因此迎刃而解,但是若是喉头向上运动,就会出现紧张的现象,发声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所以,只有建立了准确的声音概念才能够保证在生理机能训练的过程中加以调整和改正,才能够更好的训练学生的歌唱发声。

二、真假结合,混声唱法

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共同运用是演员在演唱时经常会遇到的混唱现象。我国的男女演唱家在演唱低声部的时候一般都用真声,而演唱高音部的时候就会使用假声,这是我国传统唱法中经常使用的。但是女声在从低音向高音过渡的时候,会在唱到中央c上面的e、f、g,音时往上换假声,这样的方法会让声音变虚、发闷,破裂、发空,甚至会出现缺乏呼吸支持,无处使力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切换真声和假声的时候喉头受到来自上方的太多压力,声带靠拢时的力量没有出现,差烦死了发给你了漏气现象。在唱到比女声高一个八度的时候,男生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因此,保证喉头的正确位置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中之重。在与整个咽腔共鸣管道的比例能够符合唱低音的混声和唱高音的混声的条件的位置,就是喉头的正确位置。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过使用滑音解决这一问题,即上滑音不唱出音阶,使用一半的混人假声进行音阶的演唱,声音在唱到e、f、g、a几个音的时候变假,下滑到a、g、f、e几个音用混人真声,低音的时候再次变回真声。这样的联系,能够迅速熟练地掌握假声、真声、混声的转化。这样看来,喉头不管是在声音真假和声音大小的时候都能够具有平衡的作用。混声练习之后,不管是高音低音还是强音弱音,都能够通过喉头的作用变得流畅明亮。

三、声音前后、明暗与吐字的关系

集中、遮盖、靠前、关闭是良好的歌唱声音应该具有的特点。这些特点看起来是相互矛盾,但是却反映了发声训练的目的和手段,体现了听觉感受和演唱技巧,不能够混淆。学生们要了解作品的风格和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演唱,灵活地使用音色。演唱的时候务必要做到吐字清晰、咬字准确的原则,字头要“吐”或“喷”得干净利落,音韵的准确是对字腹的要求,收音清晰是字尾要注意的,这些都是我国纺织特色的体现。口腔的前部是子音形成的部分,而口腔的后部是母音形成的部分,所以在吐字的时候发子音的部位是舌前部的2/3,后面咽喉、舌根则是用来发母音的,他们具有不同的作用。在演唱的时候咬字的关键就是字头,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保证字头的准确才能够保证高位置发声和咬字的准确,这也就是我们说的高位置上起,高位置上唱。

作者:党维波 单位:黑河学院音乐学院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中国传统唱法在声乐教学运用中的研究,项目编号:2015D033)

【参考文献】

[1]张建瑜.关于“中国唱法”引起的思考[J].黄河之声.2007(02).

[2]薛建洲.中国唱法论[J].黄河之声.2007(03).

[3]孙丽萍.中国唱法浅谈[J].艺海.2007(02).

[4]张骥,杨艳.从“土洋之争”看“土洋融合”——再论中国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J].美与时代.2006(07).

[5]张海屏,张志海.关于“中国唱法体系”的探讨[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4(03).

[6]陆蓉,俞子正.传承和发展——关于民歌演唱和“中国唱法”的思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