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族声乐教学发展探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整体大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民族声乐教育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由此而形成的学院派民族声乐教学,更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多方面的影响。所以这这种形势下,应该对其发展方向进行研究和探索,以更好的发挥其引领作用。鉴于此,本文从学院派民族声乐教学的含义谈起,就具体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民族声乐;学院派;发展方向;研究分析
一、学院派民族声乐的含义
所谓学院派民族声乐,尚没有权威论著对其进行过定义,但是其基本含义还是为多数人所认同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全国各地的多所音乐和艺术院校,都纷纷开设了民族声乐专业,标志着民族声乐从民间走进了学校。在最初的教学中,多是将一些著名的民间歌手请到学校授课,并注重理论方面的探索,培养出了才旦卓玛、吴雁泽、何继光等后来家喻户晓的歌唱家。他们普遍具有较宽的音域和灵活的演唱技巧,成为了早期高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的代表性人物。改革开放后,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高校民族声乐也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金铁霖为代表的声乐教育家,开始尝试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融合,并逐渐形成了“声、情、字、味、表、养、相”的美学原则,先后培养出了、张也、李丹阳、阎维文、宋祖英、吴碧霞、王丽达等多位歌唱家,并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刻喜爱,学院派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也逐渐形成。可以看出,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结果。所以学院派民族声乐教学,是以传统民歌、戏曲、说唱等演唱方法为基础,吸收了美声等西方声乐演唱技术,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又符合时代审美特征的歌唱艺术和教学。
二、学院派民族声乐教学发展方向
(一)科学化
所谓科学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首先是将民族声乐建设成为一门学科。西方音乐在其历史发展中,在逐渐形成了一套合理、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前后,萧友梅先生就致力于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框架建构。一百年后,我国也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体系。具体到民族声乐教学而言,也要在此基础上突出科学性特征,既要纳入高等学校的教学大纲,通过科学的教学、科学的管理和科学的评估,按照相应的标准培养出高水平人才,而不再是某一个地域或民族,以口传心授、师徒传承的民歌或曲艺。所以要以开阔的视野和兼容并包的科学心态,推动这门学科不但朝着更高层次迈进。其次是声乐演唱方法的科学化。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声乐界曾爆发了“土洋之争”,在经过了激烈的讨论之后,最终形成了“土洋并存,融合发展”的方针。从现在来看,这无疑是一个科学的理念。世界上存在着多种优秀的歌唱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势和不足,民族唱法也是如此。所以就要秉承一种兼容并蓄,扬长避短的理念,对其进行吸收和借鉴。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民族唱法就逐渐吸收了美声唱法的精华,并结合民族声乐演唱的审美需要,对其进行加工、改造,逐渐为我所用,真正实现了两者结合,各取所长。这一点在一些演唱者身上体现的十分明显。如著名歌唱家吴碧霞,其能够在自己的音乐会上,上半场演唱西洋歌剧,下半场演唱中国民歌,在两者之间游刃有余的切换。这就说明当下的民族声乐演唱是科学的,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则要继续秉承这一理念,继续合理借鉴一切优秀的歌唱方法为我所用,直至形成中国声乐学派。
(二)民族化
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文化呈现出了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国际间的文化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也纷纷认识到了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作为民族声乐来说,其本身就是一门以民间文化为母体的歌唱艺术,所以脱离了这个母体,也就难以再称为是民族声乐了。因此民族化也是学院派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具体来说,首先要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民族声乐是源自于民间的,虽然其走进了高校的大门,但是仍然要将民间视为是自己的“根”之所在。比如可以经常邀请一些民间演唱者到学校演出、讲学,也可以到各地采风,感受和学习最原汁原味的民歌、戏曲等。其次要理解民族的审美文化。民族声乐所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追求,演唱者只有表现出这种审美追求,才能获得国内外观众的普遍认可。诚如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先生所言:“演唱者只有对祖国的语言、文化精神等有深入的了解,才能使自己的演唱焕发出民族的光彩。”所以应该对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精神追求等进行系统的学习和了解,使自己的歌唱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最后是要善于使用民族化的语言。具体来说,演唱者要在语言、音色、情感等方面,符合本民族的音乐审美习惯。比如单纯使用美声唱法来演唱,很容易出现吐字不清的效果,但是如果采用混合声和支点与通道的方法,则可以获得清晰而富有穿透力的效果。
(三)艺术化
所谓艺术性,是指民族声乐演唱中,要表现出较高的声乐演唱素质,在表演形式和表现内容上给人以美的感受。要想实现这种艺术性,则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科学的训练。民族声乐演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技术是艺术的基础,演唱者只有经过长期不懈的刻苦训练,才能够将各种演唱技巧运用的十分完善,为艺术化歌唱打下坚实的基础。试想,如果一个演唱者连正常的演唱都难以保证,艺术化的表现作品也就成为了空谈。其次是要注重综合修养的提升。民族声乐艺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多种民族文化有机融合的。长期以来,受到历史等多方面的影响,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一直存在着“唯技术论”的误区。既一味的关注技术训练,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使得学生只能从技术的角度来认知和感受作品,这样的二度创作注定是仅停留于表面的。所以应该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他们能够从更加多元化的角度表现作品。最后是要真情融入作品。歌唱从本质上来说,乃是一种情感的抒发。作为二度创作,演唱者必须要通过自己的真情融入,才能够充分表现出作品的情感,继而获得与观众的情感共鸣。
(四)时代化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云,“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时而作。”艺术作为人们现实生活在思想意识上的反映,是与整个时展密切相关的,所以时代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要通过创作和演唱上的时代感,为民族声乐艺术不断注入新的血液,做到与时俱进。具体来说,首先是要适应时代审美需要。在多元化文化发展形势下,多种演唱都有着鲜明的演唱风格,所以民族声乐艺术要持续发展,进而达到新的艺术高度,就不能停滞不前,固步自封,而是主动与时代审美趋向相靠拢。比如金铁霖教授所提出的“声、情、字、味、表、相、养的要求”,就体现出了当代民族声乐演唱的审美规范,这就是符合当代群众主体审美需求的。其次是要彰显时代精神。《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和《阳关路上》,被誉为是中国的“世纪三部曲”,就是因为这些作品以艺术化的形式见证和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几位演唱者也因为对这些作品的演唱而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极大认可。所以作为民族声乐演唱者来说,要善于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去观察、感受和表现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和理想愿望,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彰显时代精神。
三、结语
综上所述,自2002年第十届青歌赛开始,原生态演唱者的异军突起,给学院派民族声乐教学以巨大的冲击,随之所产生的争论,也引起了学院派民族声乐教学的深入反思。需要指出的是,争论本身并不是要证明孰是孰非,反而是一种进步和繁荣的表现。事实也正是如此,诸多原生态歌手的精彩演绎,让学院派民族声乐教学认识到了自身多方面的不足,并予以了有针对性的变革和完善,这就是最大的收获所在。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则要尊重民族声乐固有的艺术特征,积极吸取和借鉴其它唱法的精华,遵循声乐教学的规律,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民族声乐歌唱人才,使学院派民族声乐教学的优势和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作者:仪珩 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坎文.谈民族声乐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的教改研究[J].北方音乐,2015(23).
[2]张塘林.刍议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2).
[3]宋洋慧.民族声乐教学的多样化途径研究[J].音乐大观,2014(11).
[4]吴静.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几点拙见[J].北方音乐,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