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教学现状分析(6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声乐教学现状分析(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声乐教学现状分析(6篇)

第一篇:高校声乐教学现状及对策

【摘要】

当今,在声乐教学上,高校面临教学课程设置单一、教学方式呆板等问题。为此,本文阐述了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以及对策,旨在实现理想的高校声乐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校;声乐;现状;对策

作为一种特殊艺术的声乐灵活地统一了人体自身的发声的音调与语言艺术,能够有效地表达人类的情感世界。并且其跟器乐教学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性,由于后者能够借助具体化的乐器加以体现,以及声乐的教学难度比较大,这是因为其要求人体的器官性发音,受到人体自身的要素制约非常大,学生的学习常常较难。为此,声乐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难点与重点。

一、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

(一)设置的教学课程单一

设置教学课程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作用。当今,高校声乐设置的课程比较单一,不具备多样性,在高校的声学教学课程当中,重点存在的课程是钢琴、和声、作品分析、乐理与声乐技能等。并且,不少高校的声乐教学不具备系统性的声乐理论教授,不少声乐课程在缺少系统性声乐理论的前提条件之下成为了枯燥和单调模仿歌唱课。不少教师的讲解模式太过自由,这难以提高声乐教学质量,也难以实现声乐教学目标。

(二)师资力量薄弱

高校声乐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保障是师资队伍。当今,在高校声乐教学中,除专业的音乐院校外,大部分的高校音乐教师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这在声乐教学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不但在数量上难以实现持续增长的教学要求,而且在质量上也难以实现预期的标准。这是由于,一是缺少学历较高的理论性人才,难以从理论上指导高校的声乐教学;二是缺少技能较高的行业专门性人才,难以从实践上支持高校声乐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并且,除缺少高精尖的学科领导人之外,全行业的人才建设体系不健全,难以有效地实现教学的不同要求。

(三)教学模式不灵活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重视课堂教学,却不重视舞台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与意义。尽管不少学生的演唱能力与发音技巧比较好,可是在舞台上常常惊慌失措,难以发挥自身的正常水平。如果可以在舞台上讲解声乐,那么就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然而要求非常高的高校硬件条件。除此之外,不少高校音乐学院的主导教学是美声,而在美声的课本当中,大部分的是国外的作品。尽管国外的歌曲存在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可是难以发扬光大我国的民族声乐文化。

二、高校声乐教学的对策

(一)设置多样性的教学课程

根据设置单一课程的问题,务必对固有的高校声乐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体系进行调整。在调整之后的高校声乐课程体系一定要注重声乐教学课程的实用综合性,优化传统意义上单一的教学模式。首先,应当明确声乐实践课程的重大意义,像是一系列社会声乐实践活动课程与演出的声乐实践等等。其次,应当在声乐教学中设置理论综合课程,像是乐器伴奏课程、创作声乐课程等等。最后,还应当联系声乐课程教学间的一系列学科,以使声乐课程教学单一性的问题解决,不断地扩展声乐教学课程界限的其它方面,像是练习合唱、制作电脑音乐等课程教学知识。为此,能够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并存多种课程,以设置的一系列的课程的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声乐课程的热情,启发学生自主地思考与实践,并且授课教师分析与评价教学的结果。教师这样设置教学课程一定能够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建设师资队伍

针对高校声乐教学的师资而言,当前时期,首先应当积极地吸引人才,不但吸收学历较高的声乐理论性人才,而且也应当吸收行业内有着丰富经验的水平较高的技能性人才。其次,高校声乐教师应当不断地进行培训,能够轮流地进入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学校进修与学习,也能够进行惠及范围更大的校本培训,当然,也能够要求教师进入行业内充实社会实践经验,进而使教师的专业能力获得系统性地提升。最后,教师应当进一步地实施科研,在参与培训与平时教学的过程中,在科研的基础上指导教学,从而实现科研与教学的互相推动。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观念,优化之前呆板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一是教师能够转化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对应教学模式为小组课、一对一教学、集体课等各种教学模式相统一的系统性教学模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便教师讲解知识与教授技能,实现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小组课上,划分水平相同的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教师针对这个小组的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教学活动,让小组的学生不但可以具备同等的发展机会,而且又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一起进步;一对一教学,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演唱能力,选用最为适宜的教学模式,注重因材施教,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尽最大可能地发展学生的学习潜力;在集体课上,集中所有的学生,集中讲解声乐理论知识,共同探讨声乐演唱的方式,以及一起欣赏音乐作品等,让学生学习演唱的方法与准确的发声,在欣赏与探讨的基础上,让学生加深学习与理解声乐知识,从而夯实学生的声乐基础。二是高校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进度,给学生分配适宜的教师。在学生的能力与知识出现改变的情况下,能够实时地给学生换教师,让所有的教师体现自身的特长,以及让所有的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师跟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性可以使教师讲解自身特长的技能与知识,也能够让学生选择自身喜欢的老师,这样师生两方互相合作与尊重,从而能够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另外,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但为学生讲解外国的作品及其情感表达技巧,而且还需要以国内的优秀作品作为题材,以使学生体会到我国声乐文化的巨大魅力。

结语

总之,高校声乐教师只有着眼于当前的教学实际情况,具备改革的观念,坚持严谨科学的态度,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且有效地统一社会实践与教学课堂,才可以为社会培养大量素质较高的声乐人才。

作者:李巧珍 单位:潍坊学院

第二篇:高校声乐教学生态课堂探索

【摘要】

“转动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转动课堂;高校声乐教学;生态课堂;模式探索

“转动课堂”是渤海大学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的,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在此视角下,高校声乐教学生态课堂模式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又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形式、老师示范学生学习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被灵活多样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实践式、互动式教学方式所替代,高校声乐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受到广大学生的广泛欢迎和认可。

一、声乐教学生态课堂的突出特点

“生态课堂是一种崇尚自主、交往互动、开放生成和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完善生命发展、提升生命质量的场所”,具有着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动态性

当今时代,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发展速度惊人,客观上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理念的更新上要多动脑筋,认真探索。与之相应,课堂的教学情境也必须呈现出一个不断动态发展的局面。尤其是高校声乐课堂,具有直观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极强,教师对课堂的规划和构想要随着学生的临场表现和状态及时做调整,一方面,学生从中获得适应感,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将自己的教学方法、手段、形式灵活地进行重组和调整,进而将教学空间无限延展,为学生多创造艺术实践机会和表现平台,实现生态课堂的动态性发展。

(二)均衡性

生态学观点认为,生态系统只有在内部各组成部分都获得合理的、均衡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够实现整个生态系统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同样,在声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也相应要求声乐老师要充分运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将其综合为一个协调关联、交互作用的宏观体系来看待。一是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这两种生态主体必须要实现充分的互动、统一、和谐;二是声乐教师不仅仅要重视对自己学生学习效果方面的总体衡量和评价,还要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有效评价;三是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声乐基本技能、发声基本原理、基础理论的学习,而还要重视学生在实践表演能力方面的培养,具体包括声乐舞台表演的实践能力以及对学生对作品的再创作能力等方面;四是不仅仅要重视与声乐专业相关内容的教学,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在未来学习生活中的方法论的掌握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教学观念。

(三)开放性

教师不能够仅仅把自己的教学活动限制在教室内或者琴房中,教学内容也不应局限在枯燥的自己对教材的讲授、示范和对学生发声练习的指导中。应根据教师教学情况的实际需求以及不同学生的自身条件,认真考虑和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方式、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来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声乐教学的开放性从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对学生实践能力、临场发挥能力、艺术表现力的挖掘和潜移默化的成长,通过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走上舞台,学生们在实践中不断领悟艺术作品的涵养,内化为对声乐知识以及技能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这正是一个身心协调发展的生态过程。

(四)平等性

生态课堂强调师生角色的平等性,教师要改变过去单向度的教学方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以小组讨论、角色转换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进而在角色的转变过程中完成全方位的自我成长。平等的师生角色意味着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充分成长,声乐专业的学生自信心的树立意义尤其非凡。

二、“转动课堂”让声乐教学生态课堂模式更精彩地呈现

生态课堂的特点是民主平等,自然和谐,自主与合作。生态课堂并不是传统课堂的满堂灌,要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方案。做到先交后学,能学不教,以学促教,实现探究与生成、开放与选择、多元的评价方式与个性发展。“转动课堂”提倡课堂教学的转型、转法和转体,在此模式下声乐课堂不再是单一、僵硬的老师示范、学生模仿,而是更加趋于生态课堂的概念:

(一)转型: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以唱法传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培养学生领悟、实践能力为中心

声乐课堂通过“转型”,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由于学生课前充分的预习,教师可以省去大量的基础知识时间,代之以精讲和答疑,课堂内容安排更为丰富,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模式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思考模式,通过转型微妙地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习惯,声乐课堂效果也随之发生奇妙地“翻转”效果。

(二)转法:课堂教学方法从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转变为启发式、探究式等

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在课堂上,通过向学生灌输、堆积大量知识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转变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掌握“方法论”,进而学会自主学习,并通过自主学习源源不断地探索新知,进而适应未来社会的知识更新。转动课堂通过“转法”真正实现了生态课堂中力求达到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效果,学生将掌握探索新知的方法和能力,成为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受益者。

(三)转体: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声乐教学本身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更加强调因材施教,转动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强调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精讲、互动与练习三个教学环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真正体现了能力培养在学生培养中的核心地位,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高校声乐生态教学真正寻求到了行之有效的实施路径。

作者:关欣 范嘉杨 单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林琳,杨延东.转动课堂论[J].渤海大学学报,2015(6):97-101.

第三篇:原生态民歌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

【内容摘要】

原生态民歌是民族声乐创作的源泉,是现代民族声乐传承的根基。作者提出,高校民族声乐要弄清传承与发展的哲学基础,要处理好原生态民歌传承与高校民族声乐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问题,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音乐人才。

【关键词】

原生态民歌;高校民族声乐;文化内涵;传承发展

对于原生态民歌与高校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问题,音乐界对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实践一直很活跃,不少专家、学者为之总结了不少经验,发表过不少精辟的见解,各家、各派之间的学术碰撞也很激烈。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洋”之争,到现在的“原生态与学院派”之战,引起了公众诸多讨论和争议。笔者认为,争论的焦点在于两个误区:第一,高校民族声乐的范畴只局限在现代民族唱法上,排除了少数民族原生态民歌的独特唱法,而这些唱法是建立在不同文化背景上的,若割裂了这些,民族声乐将成为“无源之水”。第二,高校民族声乐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一脉相承,另一方面体现对传统音乐的继承、革新与发展。但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部分师生忽略了原生态民歌的文化内涵和演唱特征,学生演唱民族歌曲如出一辙,缺少民族的味道和韵腔技巧。笔者认为,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要处理好原生态民歌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关系。学生要加强对原生态民歌的文化理解,学习演唱技法。教师在教育时应处理好传承与发展问题,只有“知古识今”“博采众长”才能让民族声乐教学迈上新台阶。

一、原生态民歌传承与发展的哲学基础

原生态民歌是人类最早出现的声乐艺术,主要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存在于民间。在长期的发展中,原生态民歌经历了不同年代、地区以及不同场合的改编、加工、提炼。因此,原生态民歌是一个群体最高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的展现。无论是在黄土高原、低山丘陵或是戈壁沙滩、草原绿洲,凡是有人类生存的地方就有原生态民歌。原生态民歌记录着人们的生活点滴,折射出各地的民俗风情,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从文化角度看,我国拥有众多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处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具有不同的民风习俗和文化历史传统。因此,在音调、节奏、嗓音等方面,各有特异的演唱技巧和风格。我国很多文化媒体曾举办了大量的“原生态”民歌演唱会,特别是中央电视台举行的“隆力奇”杯第十二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赛,其中“原生态”组的歌声令人感动和惊异:从侗族大歌,蒙古族长调、呼麦,到羌族酒歌,裕固族婚嫁歌,再到苗族飞歌,藏族牧歌等。中央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将原生态唱法引入到“青歌赛”中,体现出传统音乐已经从文化边缘融入到主流之中。现今,中国音乐的全球化、现代化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未来音乐文化发展必然有“分”有“合”,无论是“分”还是“合”,都是事物发展的必然。“分”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显示自己的民族身份和弘扬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艺术;“合”是博采众长,适当吸收外来音乐的营养,通过化而用之,增强自己肌体的能量和活力。这种辩证法的哲学思维也可用于原生态民歌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关系上。原生态民歌是我国56个民族以及不同地理环境的人们显示自己民族身份和弘扬本民族精神的音乐,原生态民歌应是高校民族声乐学习的内容之一。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一方面,要了解原生态民歌的文化内涵、风格特征,同时分析原生态民歌演唱与学院派民族歌曲演唱的异同;另一方面,要博采众长,适当吸收外来音乐的营养,提高民族歌曲演唱技巧。

二、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现状

高校对于民族声乐教材的选择一般体现在具有民族旋律风格的创作歌曲上。例如,刘麟作词、王志信作曲的《孟姜女》,原是一首流传我国的叙事体民歌,又名《十二月花名》,全曲共12段歌词,内容较多。1990年,刘麟与曲作家王志信合作,对歌曲进行了改编,改编创作后的《孟姜女》,在歌词上删繁就简,以四季为序,旋律创作以原民歌为主题,采用加花、移调、转调进行多次变奏,并运用戏曲紧打慢唱、层层推进等手法,使整个作品更为哀怨悱恻、委婉细腻。歌曲音域明显扩大,音乐旋律既保持了民歌色彩又加入了戏曲元素,使歌曲成为具有新意的咏叹调。像这样的民族歌曲作品还有《兰花花》《今年梅花开》《玛依拉变奏曲》等,均由一个个简单的民歌变成了大型声乐作品。这些作品让声乐学生能充分展示宽广的音域,用抑扬顿挫的歌声描绘歌曲意境,抒发歌曲中的情感。而歌曲中宽广音域的完成需要在发声技巧上有突破。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借鉴、学习美声唱法,使民族声乐演唱技巧、表演风格方面出现了变化与发展。例如,真假声科学自然的结合,基本实现了民族声乐上、中、下三个声区的协和统一。在此基础上,注意把具有民族韵味的咬字、吐字,建立在良好的气息支持上,把真、假声建立在混合共鸣的基础上,使发声通畅统一,音色圆润、明亮,音域更为宽广,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歌唱表现力。例如,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开始学习的是中国民族唱法,研究生期间又学习美声唱法,在以后的表演实践中,她既能唱好中国民族歌曲,又能唱好外国歌曲,并且在国际比赛中四次获奖。再如阎维文、宋祖英、张也等歌唱家,他们的演唱声情并茂,带有磁性而又富有穿透性的声音常常引起观众的共鸣,他们的歌声体现了社会文艺的进步与发展,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由此不难看出,民族声乐演唱在重视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中也并非是排除向别人学习和交流,学习美声唱法并非是改变自己的文化立足点,而是提升自己,不断创新,最终走向世界。但我们也要看到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一些负面现象。由于高校长期形成的西方古典主义的发声原理和审美追求,一些教师在民族声乐教学时往往陷于西方声乐的标准化、程式化之中。其结果,学生无论是演唱秀丽的“茉莉花”,还是粗犷的“信天游”都如出一辙。笔者常常看到,在歌手大赛中,一些通过高校专业训练的歌手,声音较不错,但在演唱“槐花几时开”“阿妹出价”“纳西篝火阿哩哩”等一些具有浓郁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歌曲时就很逊色了。评委曾多次向他们指出:“要唱出韵味,字要唱清楚,自然些,不要去故意做作。”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弊病。因为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不少学生对民族歌曲的文化含义不了解,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润腔技巧很多时候被忽略了。笔者认为,民族声乐教学有必要处理好原生态民歌与高校民族声乐的关系。

三、处理好原生态民歌与高校民族声乐的关系

我国音乐教育家张肖虎曾指出:“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音乐可有多种做法并存,重要而不可缺的做法是认真保持古老艺术的本来面目,这样才能使人们看到、听到先人的艺术本色。有了真正原本的艺术,才可以做到学习、继承和发展。”新旧事物之间体现了对立统一又相互影响的哲理,这一哲理已经被现代人所认识并加以利用。例如,为保证现代工业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提倡保护生态平衡、保护野生动物,实际上是认识到现代工业文明与原始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由此,可启发我们对原生态民歌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之间的辩证认识,若单向层面来考虑高校民族声乐的发展,既容易造成传统唱法的萎缩,甚至失传,还容易造成走向单一现代唱法的误区。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许多国家的作曲家、音乐家都把维护自己民族音乐文化作为神圣的职责。因为他们很清楚,一味学习别人的东西而没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就会被别人所忽视。那么,怎么处理好原生态民歌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关系呢?首先,应处理好原生态民歌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关系,即高校民族声乐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现代”。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教育模式学习原生态民歌。例如,把一些乡村民歌手请进课堂,让学生多听些原始的歌唱味道,领会民歌手唱原生态民歌时处理的技巧,这些有利于学生对民族歌曲演唱技巧的把握。此外,深入到民间去学习原生态民歌也是重要之路。如歌唱家胡松华谈他演唱《赞歌》的经历:“感谢蒙古民族用生命和艺术的乳汁对我进行了多年的哺育,同时感谢良师益友哈扎布在蒙古族传统牧歌特殊技法的精心传授方面给予的帮助,最后才有我用我的心、我的嗓子和笔进行了一些创造性的劳动。”可见,深入民间,学习民间声乐是艺术家艺术生命的源泉,是演唱风格形成的重要过程。重视传统民族民间声乐的学习,就是抓住了民族声乐教育的“根”。懂得寻根不是静态继承,而是有变异性的,因此也要一手伸向“现代”上。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有新的内容和先进、科学的手段。高校声乐课程在具有民族性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用原生态民歌文化中的精华去滋养学生的精神,即在寻根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其次,要在声乐教学内容中加上全面的素质训练,如声乐课中不仅有声乐练声内容,还要适当加入民歌、戏曲表演中的形体、身段表演与歌唱配合;所唱的歌曲要随社会的进步不断更新。在科学的教学方法上,不仅借鉴美声唱法中的精华技术,还要根据歌曲风格的需要,训练倚音、滑音、颤音、直音、嘟噜音、擞音等润腔技巧,以及真假声灵活运用等。让学生不仅能唱好中国各地域、各民族的民歌,还能唱好中外艺术歌曲以及歌剧咏叹调、戏曲等。要让学生明白,歌唱技巧是为作品表现服务的,每个人根据作品风格的不同是可以改变唱法的。这一切,需要民族音乐教师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实用的民族声乐教学方法,为培养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歌手不断努力。

结语

原生态民歌与高校民族声乐都是祖国音乐宝库中灿烂的明珠,两种唱法既各有自己的特点又有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原生态民歌是中国民族声乐的源泉,在社会的发展中,原生态民歌也需要不断提高和发展。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要注意挖掘民族声乐歌曲中的原生态民歌元素,理解歌曲文化内涵和风格。在教学中借鉴美声唱法的技巧,不能简单模仿而陷于西方标准化之中。这种教学,既处理好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又真正体现了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立足本民族”的教学特点。原生态民歌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关系是辩证而统一的,辩证的学术方法能够使原生态民歌与高校声乐教学的关系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在彰显中华民族文化音乐之中共同协调与统一。从事民族音乐的理论家、教育家、歌唱家,只有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才能不断培养出“知古识今”“博采众长”的民族歌手和音乐教师,使我国的声乐事业不断的发展。

作者:程析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注:

本文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音乐研究中心研究项目“西南民歌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NYY2015014

参考文献:

[1]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5(1).

[2]张肖虎.民族传统音乐的一些问题[J].中国音乐,1984(4).

[3]郭健民,赵世兰.六十年来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土”“洋”关系的微妙变化[J].黄钟,2004(2).

第四篇:高校声乐教学合唱组合形式应用

摘要:

近几年来,我国合唱组合形式变得愈加多样化,合唱组合形式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也越加广泛。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对合唱组合形式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

合唱;组合形式;高校;声乐教学;应用

在我国高校中,声乐教学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合唱组合的形式进行教学是其中典型方法之一。而根据对国内外高校声乐教学情况的调查结果来看,合唱组合形式在教学中的运用对高校学生学习声乐内涵、把握声乐技巧、体会歌唱感情都有非常好的作用。因此,对合唱组合形式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是具有很大实际意义的。

一、合唱组合的分类

合唱组合形式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在全球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甚至不同的社会群体,由于其文化民俗以及历史背景的不同,使得合唱组合形式在音调、音色、和声以及节奏的处理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这些或大或小的差异使得合唱组合形式及其内涵丰富多彩。一般情况下,人们将合唱组合形式分为三个大类:一种是以宗教为主要情感表达的宗教合唱组合形式,由于它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教堂,故这种音乐给听者一种空灵圣洁、庄严肃穆的感觉;另一种是由黑人音乐演变而来的合唱组合形式,由于其较多融入大自然的原始声音,旋律奔放,给人的感觉更加灵动、活跃;还有一种是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民歌合唱组合形式,这种合唱组合形式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可以给人带来绚烂无比、强烈的视听色彩冲击1。

二、合唱组合形式在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合唱组合形式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发声训练、声部协调训练、舞蹈训练三个方面2。合唱组合和独唱有很大的区别,这是因为合唱组合不仅要求每一个人有较高的独唱能力,还要求每个个体之间要相互融合包容、相互配合。在合唱组合形式的应用过程中,老师首先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聆听自己的声音,对自己的发声习惯、演唱效果有基本的了解和把握,并且在聆听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完善自我。在对自身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之后,老师进而帮助学生提高个人演唱能力,通过提高个人演唱能力来为之后的合唱组合训练打下牢固的基础。在每一个学生独唱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老师就可以进行合唱的发声训练,在发声训练过程中,老师需要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多种音响的存在,并使其迅速把握融合的共性并同时找到自己声音的定位,为之后的声部训练打好基础3。为了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感人、富有感染力,通常所有的合唱组合都会分出若干个声部,声部划分的不同也会给作品带来不一样的感觉。老师在对合唱组合的声部进行训练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分声部,声音适合高音的学生可以负责合唱中的高音部分,声音富有特色并且演唱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负责领唱,而声音包容性比较强的学生可能就更加适合和声的部分。当声部划分完毕之后,老师需要根据学生负责部分的不同对学生按照声部进行单独指导,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合唱组合中所扮演的角色,自己在扮演这个角色时应该怎样更好的运用和展现自己的声音。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既感受合唱融合的氛围,又能够更好的把握定位自己。当然,声部训练的划分并不是固定的,对于不同合唱歌曲、不同的合唱要求,老师都应该及时对声部的划分进行调整。而当声部的训练做到尽善尽美,合唱才会呈现出跌宕起伏之美4。近年来,随着观众审美需求的改变,表演形式也不断变化,合唱组合形式从单一的“唱”变成了现在的“边唱边舞”。当然,这个“舞”并不是让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做出大幅度高难度的舞蹈动作,而是让学生增加一些富有内涵的简易动作增加对作品的理解和观赏度。在传统形式上,合唱是音乐的一种表达形式,然而,只有“唱”的合唱必定会给观众带来一定视觉上的疲劳。因此,老师在对合唱组合进行训练时,可以根据歌曲的含义以及演出的环境,适当的增加一些舞蹈动作,这些看似简单的舞蹈动作,会因为音乐以及集体的配合给人一定视觉上的冲击,便于人们对作品的理解,由于舞蹈对合唱作品的辅助作用,因此,舞蹈动作的加入还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合唱节奏,体会作品的内在情感。

三、合唱组合形式对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意义

由于合唱组合需要每一个人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配合好他人,因此学生不仅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水平,还要努力使自己的声音融入集体的声音,同时配合他人的动作,这样的合唱组合训练是非常全面并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另外合唱组合形式的应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并在学生个性能力增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同时也可以缓解高校声乐教学中师资力量的不足。

综上所述,合唱组合形式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往往可以使声乐教学效率得到大大提高,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当然,对于高校声乐教学中合唱组合形式的应用仍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争取让合唱组合形式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有更好的运用和发展。

作者:杨虹偲 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注释:

1.辛兆义.高校声乐教学中合唱组合形式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4(10):19.

2.常开起.合唱教学中声音训练的重要性及其训练方法[J].华章,2011(36):90-92.

3.蔡艺.论合唱作品的情绪与多样类型[J].林区教学,2015(2):104-105.

4.邢军.浅议高中合唱教学中“合”的运用[J].黑河教育,2014(3):19-19.

第五篇:高校启发式声乐教学法应用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声乐课也不例外。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呢?笔者就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肤浅的看法。声乐课也是音乐教学中的一门主要课程,它是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的,而当前在高校的声乐课堂中我们不难看到;旧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对于技能的学习也不够到位。声乐课是一门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课程,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互动,因此,本文将针对新时期高校技能教学采用的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法;高校声乐教学;应用

启发式教学法是新时期被应用到高校课堂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声乐教学,它从总体上来说应该是灵活的,它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要求高,但是传统的音乐课堂却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声乐课是一门技能课,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传统的声乐教学有一套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教学体系,但是,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越来越丰富,人们不再局限于美妙的歌唱(belcanto),各种有特色的声音都会有自己的受众群。也就意味这当代的声乐教育更应该重视学生个性的发掘与发展;其次,传统的声乐课堂是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讲解声乐理论、发声方法,不厌其烦地做发声示范,却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堂课下来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老师教过的处理过的作品能唱好,换另外一首新作品就束手无策了。不能对所学发声方法由此及彼延展到没有经过老师处理的作品之中。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是很低的;再次,传统的声乐课堂教学模式较平淡,教学手段单一。引导学生正确发声的手段有限,呈献给学生的声乐概念不够直观,学生学习的兴致不高,所以教学质量较低。面对传统声乐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新时期把启发式教学法融入高校声乐课堂教学当中去,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声乐知识,也是为了把当代先进的科学的声乐理念、先进的歌唱方法融入课堂,这对于提高高校声乐课堂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一、启发式教学融入高校声乐教学当中的方法

声乐学习的过程,就是构建学生声乐概念的过程,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歌声是正确的声音,什么样的歌声是好听的声音。声乐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养成的过程,不断地摈弃不正确的发声习惯,养成科学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合理调动发声的肌肉群、歌唱器官、共鸣腔体。怎样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并使用自己歌唱器官是每个声乐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以下是笔者在自己的歌唱和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演示式启发教学

演示式启发教学就是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具等服务于声乐教学,从而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然后教师再给学生运用教学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生动详细的陈述。譬如,教师在讲解歌唱发声的原理的时候可以制作一个发声器官的结构和动态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歌唱发声的具体过程和工作原理,从而更加容易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这样的声乐练习效率会更高。

(二)教学描述要形象生动,带领学生进入所要领略的意境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是检验教师课堂教学成败的试金石。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用满腔热情,把炽热的爱心化成动人的情感,应该尽可能的丰富自己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声乐学习。在讲授《歌唱祖国》这首歌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壮丽景象,让他们置身于其场面中,成为景中的主人,而不是局外者。那么歌唱的情感就会呼之而出。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播放MV,让教学内容通过情境展现出来。此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前制作一些课件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演唱技巧,并在其中加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教师在运用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时必须要有真情实感,要求学生理解领会的东西,教师必须先达到精通程度,要力争精明准确。对教学内容的描述一定要触动学生的内心,只有这样启发式教学才算起到了效果。

(三)设疑式启发教学

设疑式启发教学模式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给学生设置问题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设疑式教学方式主要是进行了教学角色的调换,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成了配角。这种设疑式启发教学是真正适应新时期教学模式的一种。它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十分高。这在高校声乐教学当中可以广泛推广,它对学生声乐学习的帮助十分大。

二、声乐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作用

在声乐教学当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也让学生慢慢学会调整自己的发音状态,同时也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启发式教学法还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老师和学生进行更好的互动,也更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大收获。当然,声乐的学习本身是一个抽象的甚至是枯燥的活动,而启发式教学则可以把这种抽象知识形象化,能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了解声乐学习的重要所在,这样就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新时期对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关于提高学生技能的课程,学生只有学好技能,他们在走向社会的时候才能受欢迎。同时,老师在加强学生技能训练的同时,也应该给他们穿插部分理论知识,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声乐教学虽说是以学生的气息、音高、音准等训练为主,但是在声乐教学中适当的联系到基本音理、曲式、和声知识也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合理的成分,这样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周劲飚 单位: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师晖.高校声乐教学中可视性声乐教学法的应用及其有效性[J].通俗歌曲,2015(9).

[2]张卫强.解析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5(14).

第六篇:高校互动式声乐教学法运用

摘要:

现今的高校集结了思想各异的多样的学生。而声乐教学则是将人们的思想感情通过语言音乐表达出来。并且互动式教学则是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平台使思想得到交融。所以互动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则是将多样的学生的思想感情通过声乐的表达方式得到交融。本文则对互动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提出了一些想法。

关键词:

互动式教学法;高校声乐教学;运用

互动式教学方法就是通过老师创建多边的情景,在教学双方平等的条件下进行交流探究,以达到多种观点的碰撞交叉,从而深入了解问题的意义并使教学双方都能进一步的提高知识点的了解。而声乐是一种高度表达人思想感情的,并用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所以,在声乐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是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互动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的教学过程

声乐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唱歌,而是通过唱歌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声乐是一门艺术歌唱,是艺术性的语言文字和现代科学性的歌喉相互结合,来表达出高度凝结的思想感情,并且高校的声乐教学则是让正值青少年时期的学生通过声乐来有效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互动式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与老师的思想达到融合,来提高教学质量,并使得学生的思想得到上升,来培养创新型人才。一般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有主题探讨式互动、归纳问题式互动、精选案例式互动、多维思辨式互动。而互动的对象一般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或多对多。更重要的是互动式教学摆脱了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教学方式。因此,现在的高校大多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参与者,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传递的是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看法,而老师作为配角只是适时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达到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思想得到交流与融合,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综上所述,在声乐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创新型的培养学生的教学方法。

(一)老师在声乐教学中的备课

老师在上课前应该让学生对课文提前了解并熟知课文的内容及方向,且收集相关资料。除此之外,老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制定符合学生探究的情景问题并收集相关的生活现象来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说出自己的看法与理解。最重要的是,老师在备课时应该就知识点形成自己的意见或观点,以求在课堂上达到与学生的意见相互交融。

(二)互动式声乐教学的过程

声乐课上的互动式教学就是参与者之间进行教学领域间的物质的、精神的交换和传导的活动,在这过程中传导的包括物质与非物质的、言语与非言语的、理解与解释的等内容与环节。这种互动式教学方法的一般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即:学习一种唱法、唱法的由来、提出对唱法的理解或观点、进行观点间的交流与交融。为进一步说明声乐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现以美声为例:

1.学习一种唱法:美声唱法。美声唱法既是演唱技巧与演唱风格,又是体现了美学思想。它必须先成为一个文艺思想与艺术思想的学派,才能成为歌唱学派。

2.唱法的由来:在欧洲中世纪的漫长过程中,教会与封建主义政权一直相互依托,而基督教成为了一切思想的起源。所以,宗教歌曲成为了宗教教义的法规。为适应当时歌剧的演出,在继承和发展宗教歌曲、世俗歌曲中合理、科学的部分,吸取以往声乐教育中的有益经验,从而发展了美声唱法。美声唱法可概括为:音色圆润丰满,优美流利,发声自如,音与音连接平滑均净,花腔装饰流畅灵活。美声歌者还很注重声音的效果,在歌唱时力求发挥嗓子的最大能量,真假声混合共鸣丰富浑厚,歌唱气息持久连贯。此外,美声唱法特别强调声音位置的“高位安放”,歌唱者瞬间发出的高位置的声音,是检验美声歌唱颤音获得与否的明证。

3.提出对唱法的理解或观点:学生通过学习美声唱法,来提出自己对美声唱法的观点与理解,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从而加深对美声唱法的认识。老师让学生发表自己对美声唱法的意见。

4.进行观点间的交流与交融:老师就美声唱法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比较不同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区别,来进行讨论与研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

(三)声乐教学课后的练习

老师让学生在课后练习一首歌曲来表现自己对美声唱法的理解。比如《大海啊故乡》、《故乡的小路》等歌曲,要求有自己思想感情以及对歌曲的理解来演唱歌曲,并坚持每天练习美声唱法,以达到对曲谱与歌词的熟悉,老师在下节课时让学生进行演唱。

二、互动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运用的结果分析

通过互动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运用的过程发现,这种学生与老师间的思想碰撞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积极性,从而使得学生在声乐教学中更容易理解声乐知识,并在演唱时投入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歌曲的演唱传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来让其他人了解并认识自己。而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也更为有效。更重要的是,互动式教学方法摆脱传统教学的单方向性赫尔灌输式教学法,使得课堂氛围变得有趣、学生更加积极活跃。

三、结语

总而言之,互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适合高校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并且在声乐课上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教学方式,它能够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使其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它也能使学生在声乐课上张扬自己的个性,并有效提高教学水平;最重要的是,它能够使老师充分传达出知识点的深层次的意义。

作者:马宇飞 单位:忻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黄艳.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读与写,2015,23:541.

[2]高军强.互动教学在高校声乐课堂中的有效应用[J].北方音乐,2015,07:108.

[3]韩林江.关于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声乐教学中运用的探索研究[J].北方音乐,2015,0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