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教学浅谈(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族声乐教学浅谈(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民族声乐教学浅谈(4篇)

第一篇:民族声乐教学新思维刍议

【摘要】

我国学院派的民族声乐教学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当代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略的问题,逐渐走进了单一化与模仿的迷途。对民族声乐多样化的发展、树立多样化的审美观念认识不足。本文试图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

民族声乐 教学 新思维

民族声乐从广义上来讲包括传统的民歌、地方戏曲、曲艺以及带有这些风格的创作歌曲等的统称。从狭义上来讲,是指从传统的民歌、地方戏曲、曲艺等演唱艺术发展而来,吸收和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与发生技巧,并具有独特的民族音乐风格的声乐艺术。当今,中国民族声乐经过几十年的学校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被称之为“学院派民族唱法”。其本质是中国的传统民族唱法与西洋唱法融合后的一种声乐演唱方法,虽然经过了几次土洋结合的质疑与碰撞,但这种唱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该唱法成功的塑造了一大批歌唱家,最早的如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李光羲、吴雁泽等。八十年代后如、张也、宋祖英、董文华、阎维文、万山红、方琼、吴碧霞、雷佳等。可以说民族声乐的教育取得了卓越的成绩。随着我国各大音乐院校相继设立民族声乐专业,我国的民族声乐逐步走向了科学化与系统化的发展道路。但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全国艺术院校教学模式、方法、音色审美等趋同现象日益严重。在多民族并存的我国,此现象是值得国内每位同仁深入思考和商榷的。

一、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1956年沈阳音乐学院率先成立民族声乐系以来,北京上海等地音乐学院相继设立民族声乐专业,全国艺术院校以及师范院校也逐步设立了民族声乐演唱专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民族声乐学科体制和教学模式。至今,民族声乐教学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我国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家,这些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家们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在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当今,我国各大音乐院校对于传统民族音乐不够重视,关于传统民族音乐的理论知识涉及的不足。当前只有客观全面的分析我国民族声乐的现状,才能更好的改革与创新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从而促进其更快的发展。具体来说,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力量

从师资力量方面来看,我国音乐院校的民族声乐教师在学习阶段大都是以学院民族唱法、美声唱法为主,接触传统民间音乐的机会较少,在进行具体的民族声乐教学时便缺乏对传统民族音乐的重视与教授,没有很好地将民间音乐艺术与民族声乐教学充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很难体会与感受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方式

从教学方式来看,众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呈同一化和固定化模式,均以中央重点院校为教学参照目标。忽略了全国各少数民族传统的演唱方法,没有很好地继承各民族民间的演唱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下必然产生教学思维单一性和僵化性。

(三)声乐比赛

从声乐比赛中看,衡量民族声乐演唱的优劣,举办声乐比赛是一个很重要的形式。目前,我国重大的声乐比赛中,参赛者的曲目风格、歌唱音色、发声技法等均呈同一化现象。各民族的民族声乐风格走向同一,严重背离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

二、民族声乐教学改革新思路

当今是个多元化的时代,民族声乐的发展既要传承,又要发展和创新,同时要有时代性。民族声乐艺术必须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科学的技术方法和浓郁的时代气息三项基本要素,才有顽强的生命力。民族声乐演唱者必须深深地扎根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音乐沃土之中,唱出的歌声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息和民族特色。民族声乐教学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增强民族声乐民族性、时代性、多样性的再认识

中国的传统戏曲和各民族民歌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宝藏,有着取之不尽的养分。尤其是中国的戏曲,不论从唱腔还是表演艺术,都能与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相媲美。如果我们民族声乐脱离了中国戏曲和民歌,那也就失去了民族声乐赖以存在的根基。当今,在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中,对本民族传统音乐进行系统深入地搜集整理和研究,将民族音乐传统理论,创作技巧相结合,形成自成体系的美学观念,在创作和表演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创立和发展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民族声乐艺术。所以说声乐如果缺少甚至没有民族性,也就失去了民族唱法的根基,割断了民族唱法的原始基因和历史传承也就是丢掉了民族声乐艺术的魂。民族声乐在具备民族性的同时,还需有时代性。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音乐元素也更加多元化,我们的民族声乐走向世界,那必须在保留民族风格,民族情感,民族韵味,民族语言,民族气派的同时要注入新的元素。如在歌曲创作中运用西洋创作技法、结合流行音乐创作风格、国内流行音乐与国外的音乐元素融合等,涌出了一批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是时代的产物,深受大众喜爱。因此,民族声乐一定要与时俱进,富有时代性。在体现继承民族传统和与时俱进,堪称这方面典范的艺术家就是梅兰芳先生。梅兰芳先生是京剧大师,是梅派艺术创始人,是享有国际声誉的表演艺术家。他是西装革履的“洋派京剧明星”,他改变了京剧旦角的化妆技术,是第一位进军好莱坞地中国艺术家,表演大师卓别林也是他的粉丝,他改良了传统京剧天女散花的舞蹈,他把京剧排成了电影,穿着现代服唱京戏…,当时的外国人来中国必须有三件事要做:那便是登长城,游故宫,看梅戏。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他是国际明星。可以说他的成功是与时俱进的,他对京剧的改良是有融合性的,他对京剧贡献是巨大的。那么对于今天我们民族声乐怎样去传承是有非常大的启示作用的。改革了借鉴了但始终具有民族性,也具有时代性。我国民族音乐学家田青先生说“坚持文化的多样性的理念,从传统音乐中找到民族精神的所在,任何艺术一定是多样的,一个乐种,一种唱法,一种音乐形式都不可能独占舞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及精神文化不断提高,伴随着音乐旋律来源的多样化音乐制作也是多样化的风格。音乐有混搭,有借鉴,有的与欧美等音乐融合,我们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也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盛世场景,像民族与美声的结合,又如好多声乐作品融入了戏曲的因素,因此笔者认为不论学院派唱法也好,民通,美通,原生态也好,偏戏曲的演唱也好,只要好听,演唱方法科学,用声合理,把歌曲内容表达准确,那便是合理的。尤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的演唱都有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和演唱风格。如藏族牧歌,侗族大歌,还有蒙古族的长调,呼麦等,实践证明他们的演唱都具有科学性。当年鄂尔多斯的扎木苏民间艺人进京演出应起轰动,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说他的演唱与意大利美声唱法相同,声音堪称完美。民族声乐的演唱不论有一种方法多么完美,也不能是只有一种,如果单用一种审美去评判五十六个民族演唱方法是不合理的,势必造成片面的发展路径。因此我们的民族声乐演唱应该是多样的,应该是百花齐放,那么我们教与学应该是多样的,与时俱进的。

(二)完善民族声乐教学模式

传统的民族声乐教学模式通常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针对性以及灵活性较强,能够针对学生的特点及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教学,充分体现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是这种教学模式长期下去会造成授课方式的局限性与单一性,致使学生在声乐学习期间只能接触到一位声乐教师,授课的方式也成了单一固定的模式,长期下去将会打消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及视野都变得狭窄。因此,在今后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应将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转变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加入一些“公开课”、“集体教学”、“小组课”、“交流课”等模式,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激发,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定期邀请一些民间歌手来学校进行交流与表演,使学生能够切实的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风格,进一步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挖掘原生态民歌养分

民族声乐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继承并发扬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因此在具体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声乐老师应重视原生态民歌并充分的挖掘原生态民歌,将其作为民族声乐教学素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师大都熟悉西方美声唱法,但是对我国民族民间声乐的风格以及旋律却比较陌生,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很好的传承我国的民族艺术与音乐文化,因此声乐老师应充分重视对原生态民歌演唱技巧以及演唱风格的挖掘。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高校可以聘请一些原生态的民族声乐歌手作为声乐教师。

大多数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师都是学院派民族声乐培养出来的,在民族声乐的演唱方面不能将少数民族声乐的风格、旋律等把握的非常准确,所呈现出来的演唱也并非原汁原味的,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民族声乐的理解与学习。因此,高校应聘请一些少数民族原生态的民族声乐歌手作为教师,让学生们能够直接的感受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民歌,真正的接触到民族民间的唱法。原生态歌手在演唱时更具有艺术个性以及较强的地域特性,如苗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蒙古的长调及呼麦等等,将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民歌引入教学课堂,能够进一步丰富音乐教育内容,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素养,还可以使学生们更好的传承我国的音乐文化。

2、少数民族地区通常比较偏远,但是每个少数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及艺术特色。

从小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长期以来的耳濡目染便会掌握一些少数民族原生态的民歌以及舞蹈,因此我国的各大高校的艺术院校应扩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招生范围,多招收一些少数民族学地区的学生。在少数民族学生入学之后,声乐教师应在教授一些声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尽量保持他们原有的演唱方式,培养他们在民歌方面的创新意识,使他们的艺术才华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利用所学知识对原生态民歌作品进行更好的继承、传播以及创新,为促进民族声乐多元化教学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四)丰富民族声乐教材民族声乐的发展,离不开声乐作品的创作。

民族声乐教材建设是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部分音乐院校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所选用的教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材的单一性会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视野的开阔性,因此,声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选择现有的传统教学曲目外,应该积极挖掘运用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特别是各少数民族的声乐作品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另外,要大力扩展民族声乐理论方面的教材内容。在理论教材内容方面不仅要包括人体发声的原理及特点等知识,还要包括不同民族语言及风格的演唱方法,设置一些少数民族音乐的内容,引进不同种类的音乐,使民族声乐教学更加的多元化。除常规声乐教材之外,还应该多选择一些音响、图片、音像等各种材料作为教材,这样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声乐课堂更加的生动有趣。

三、结语

我国民族声乐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声乐艺术,同时也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民族声乐唱法,传统民族艺术声乐艺术中的民族唱法、戏曲唱法和曲艺唱法都具有各自的风格特点。民族声乐来源于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其最大的魅力在于扎根于民间音乐中,长久以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在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下,民族声乐多元化的发展成为了目前较为关注的重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应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之处,对民族声乐教学的模式及方法进行及时的创新与改革,以加快我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显然在这个多元化的信息时代,只有一种声音也是不够的,运用多元化的发展思路,将时代的特色融入到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在继承本民族音乐的同时借鉴西方音乐精华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我国民族声乐的健康长远发展。

作者:杭红梅 单位: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文朝晖.民族声乐教学初探[J].艺术科技,2013,第2期:222-222.

[2]红霞.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音乐创作,2014,01期:186-187.

[3]邓远动.浅谈如何提高民族声乐教学的方法与技巧[J].科技致富向导,2013,30期:335-335.

[4]王江.浅析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J].艺术科技,2013,02期(2):219-219.

[5]林荷英.民族声乐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第15期:15-15.

[6]杨振军.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现状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5,12期:207-208.

[7]韩冰.浅谈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误区及应对方法[J].艺术时尚:理论版,2014,第8期:243-243.

[8]陈文佩.探索高校音乐专业民族声乐教学方法[J].杂文月刊:学术版,2015,第3期:230-230.

第二篇:民族声乐教学向戏曲学习和借鉴探究

【摘要】

中华民族地大物博,拥有上千年的历史文化,不同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就是我国的戏曲,其高难度的唱法及声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成熟。现阶段,在相关专业人员的总结及归纳下,这些理论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同时这些理论也被有效应用于民族声乐的教学当中,对于民族声乐的继承及快速传扬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民族声乐 教学 戏曲 学习与借鉴

前言

我国拥有悠久的戏曲历史,数百年来,戏曲在不同的时期产生不同的元素,发展至今已经拥有多种技巧和唱法。在现代音乐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民族音乐当中积极融入了戏曲演唱技巧教学理念,对于提升民族音乐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戏曲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以其独特的演唱形式来对人物进行刻画。现阶段积极加强民族声乐教学中向戏曲学习和借鉴的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唱字

在进行民族声乐的演唱过程中,对情感及人物内心进行充分表达的基础性因素就是字,字的发音与声的有效融合是戏曲演唱的基本要求,演唱者对字与词发音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演唱质量。在对字进行演唱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三点原则:首先,准确的乐音;其次,清晰的吐字;最后,稳定的节奏。语音应始终是声音存在的基础,对声音具有绝对影响性作用,在任何条件下进行演唱的过程中,字、词及情感的表达是发声的基础。在进行戏曲演唱的过程中,声音压过了字所表达的含义是最为错误的,严重影响乐曲真实含义的展现,这种只有音而无词的现象会使得听众感到疑惑,产生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在进行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只能够对喉咙进行充分的利用,而口却无法充分发挥功能。口上只有进行用力演唱,才能够形成字清腔正之感[1]。同时,听众在进行收听的过程中,如果演唱者的上字已经没有充分的表达就进行了下字的演唱,会促使听众感到困惑而失去听的兴趣,因此加强戏曲中唱字的练习具有重要意义。

二、用气

无论是在进行哪种曲风的演唱,演唱者首先拥有的功能就是“气”,这是一种重要的动力,促使声带、口腔等能够发出声音。在演唱者充分运用膈肌和腹肌进行发声的过程中,指的就是传统的丹田气,由此可见,去“气”对于演唱的重要作用。只有在足够的“气”基础之上才能够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也才能够进行不同种类的演唱。在进行演唱的过程中,声音是否抑扬顿挫、婉转而言并将歌曲情感进行充分的表达都是演唱者对自身“气”进行充分掌控的基础。充足的“气”能够促使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将歌曲进行一气呵成的表达,其中能够进行自如的音调转换,给人一种舒畅的感觉和体会。因此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戏曲当中“气”的重要性进行充分的体会,只有体会到它的重要性才能够增加对其的重视,也才能够在演唱过程中适当的进行呼吸,从而促使强调得以充分的展现出来。

三、用嗓

在进行民族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需要通过三种方式对嗓子进行充分的利用,也才能够长处悠扬顿挫的曲调和风格。这三种方式就是大嗓、小嗓及二者的混合使用。其中,本嗓指的是大嗓,在演唱使用过程中能够将演唱者的真实声音表现出来;假嗓指的就是小嗓,在戏曲演唱过程中,又被称之为子喉;在演唱过程中能够充分的进行真假声的转换就是大小桑的结合使用[2]。在进行民族声乐演唱的过程中,这三种唱法的使用都具有极高的要求。要求拥有纯净及圆润的发声。其中给人以结实感的是小嗓,给人以统一的音色感的是大小桑的混用,要求其在转换过程中能够做到自然。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有效应用戏曲相关知识,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引导其有针对性的展开练习。例如,某学生天生拥有相对柔和而甜美的嗓音,然而在演唱过程中,应用于字上的演唱显得没有足够的力气,声音缺乏响亮,同时其气息明显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指导其进行练习的过程中,可以选用《刘胡兰》这一歌剧,该歌剧当中的“数九寒天下大雪”这一选段要求学生将主人公兴奋的心情在演唱中积极表达出来,因此在进行演唱过程中必须能够对字进行清洗的表达,对声音的掌控要足够明亮[3]。经过长时间的坚持练习,学生的“气”开始变得稳定而持久,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的咬字也更加清晰,声音清脆很多。

四、结论

新时期,学生在进行民族声乐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吐字不清、发不出声和真假音转换困难等现象,而我国戏曲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多种唱字、用气以及用嗓的经验及理论知识,同时这一知识体系具有自身独特之处,是我国千年戏曲文化中的精髓所在,将其有效应用于民族声乐教学当中,有助于我国人才得到更加专业的指导,并能够促使学生真正领会我国戏曲精华,从而油然而生对我国戏曲及文化的尊重,促进我国民族声音教育的长期发展。

作者:于君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谢霓.戏曲演唱中“以字为中心”的演唱原则在现代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王改立.20世纪以来民族声乐对戏曲艺术的继承和发展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3]王冬冬.中国民族声乐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及文化贡献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2.

第三篇: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

【摘要】

民族声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民族声乐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吸引了人们的关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与互补。本文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存在理论与实践脱离现象;民族声乐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与实践融合策略三个方面探讨了民族声乐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

【关键词】

民族声乐 理论与实践 教学 民族性

民族声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民族声乐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吸引了人们的关注,人们通过欣赏民族声乐陶冶情操,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与互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把民族声乐艺术传播下去,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人才。

一、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存在理论与实践脱离现象

(一)淡化实践教学

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与外国声乐教学相比,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外国的声乐教学以实践为主,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是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升华,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因为不注重实践训练,学生的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能力偏低,学生虽然掌握了民族声乐的基础知识,但不会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演唱中,学生掌握了演唱技巧,缺在实际演唱中不能有效发挥出来。

(二)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

民族声乐课程的教学以教材知识为主,内容过于简单,学生只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少把理论与实际联系,演唱技巧很难在课本中学到,因为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

(三)民族声乐教学缺乏民族性意识

民族声乐是中国传统的音乐艺术,具有民族特色,不同民族的音乐有着不同的演唱风格,蕴含着独特的民族魅力,中国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的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原汁原味的民族味道越来越淡,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忽视民族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特色的文化,音乐艺术上,有丰富多彩的演唱风格,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声乐的民族性,使民族声乐得以广泛传承和发展。

二、民族声乐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精神需求不断提高,民族声乐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民族声乐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民族声乐吸收西方声乐特点,完善了声乐的唱法,取得一定的突破,在音域扩大和声区统一方面取得可喜的成就,教学方法更加系统化。但民族声乐教学过于注重理论和技巧,忽视了民族声乐的情感因素和文化积淀等重要方面。民族声乐在戏曲、民歌等音乐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其发展过程中,吸取了美声唱法中的优点,形成民族声乐歌唱艺术。民族声乐理论经过历史洗涤更加完善。建国初期,依据国外声乐理论研究我国的民族声乐,形成自己的民族声乐;六十年代重点探讨声乐的表达形式;八十年代,开始重视民族声乐的理论研究,尝试声乐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现在,对民族声乐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三、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与实践融合策略

(一)丰富民族声乐教学的实践教学内容

声乐理论和声乐实践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相互补充,二者相辅相成。声乐理论是声乐实践的指导和核心,而声乐实践是把声乐理论变为现实的途径,声乐理论需要声乐实践来支撑,声乐实践把声乐理论体现出来,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完善声乐理论,优化声乐实践,在实践中印证理论。声乐理论如果没有实践考量,就失去指导价值,如果实践没有理论作依据,就不能领悟声乐的意义,把理论和实践科学的融合到一起,互相弥补,共同推动民族声乐的进步。以往民族声乐的教学,以理论知识为主,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应用起来困难。音乐教师重视实践环节,传授给学生演唱的技巧,例如,学唱民歌,教师为学生师范演唱技巧,让学生模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了气氛活跃,激发学生民歌学习的兴趣,学生直接感受民歌的演唱技巧,加深了学生的记忆。课外组织学生开展民歌演唱比赛,提供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学生展示自己的演唱才华,积极性高涨,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演唱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依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要依据学生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不同的学生对声乐知识基础各不相同,声乐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一些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对实践课热情很高,教师要降低声乐知识难度,注重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学生特长,使学生获得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只会理论知识不会运用是纸上谈兵,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为辅,实践为主,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能力。例如,发声练习,让每个学生逐一发声,其他学生聆听,通过比较认识自己的错误所在,经过反复练习,提高发音的正确率,锻炼听觉的灵敏度,教师把学生划分成小组,进行歌唱比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和演唱实力。歌曲有情节、有开端、有高潮、有结尾,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抑扬顿挫和感情变化。每一首民歌曲都有自己的特点,反复练习才能熟能生巧。教师可以利用社会流行的民歌进行唱歌训练,学生很感兴趣,例如,宋祖英的茉莉花、辣妹子、好日子等,都是家喻户晓的民歌,好多学生都会哼唱,学习起来很容易,锻炼了学生的唱歌能力。音乐作品的每个音符都包含着音乐创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是音乐的灵魂,运用情感教学法,启发学生深刻体会作品内容,带着情感唱好每一个音符,只有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体会人物性格,通过声情并茂的歌唱,将作品的真情实感传递给听众,发挥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四、总结

总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热爱民族声乐。更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提供技艺展示的平台,教会学生用情、用心理解人物情感,提高音乐教学效果,使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作者:高雪飞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高长天.科学的发声在民族演唱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J].北方音乐,2015(04).

[2]张黎黎.辨析声乐演唱中的“规范性”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2014(10).

[3]郭克俭.融合与互补——当下民族声乐理论与实践问题思考[J].人民音乐,2006(01).

第四篇:民族声乐教学对传统京剧的吸收和借鉴

【摘要】

京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艺术领域占据重要位置。近几年,有学者提出将传统京剧应用于民族声乐教学中,避免民族声乐被西方艺术趋同化,打破民族声乐教学的瓶颈。本文分析了传统京剧应用于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当前民族声乐教学中如何吸收和借鉴传统京剧中的精华。

【关键词】

民族声乐教学 传统京剧 吸收 借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艺术领域逐渐走向繁荣,声乐教学体系越来越完善,可以说在过去几十年中,民族声乐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声乐艺术家。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美声唱法在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虽然我们一直提倡吸收优秀外来文化,强调中西合璧,但是如果不适度,民族声乐就会逐渐失去自身特色,不利于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是所有民族声乐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传统京剧应用于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京剧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不仅注重唱,也注重演,其具备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我国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门。历经几代传承后,京剧中沉淀了我国的优秀文化,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一方面体现在声腔演唱技巧上,另一方面体现在舞台表演技术上,这些正是民族声乐教学所需要的。首先,京剧在发声上讲究用丹田之气来托住声音,一方面具备稳健性的特征,另一方面又不失发声的灵活性,能够合理灵活的调整气息的强弱和大小,以此表达不同的情绪和含义;其次,京剧非常注重舞台表演,包括我们熟知的眼法和手法等,用眼神来传递情感,用手势来表达含义,展现出浓厚的民族化气息,这些都是值得民族声乐教学借鉴的[1]。当前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具有明显的西方化色彩,借鉴西方美声唱法固然有一定价值,但是民族声乐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以后会发现其与西方声乐有很大不同,从演唱的角度来说,要求声音洪亮、语言清晰,从情感的角度来说,要具备真情实感,一方面向人们传达出民族声乐的艺术美,另一方面又要表达出真挚情感,引发听者的共鸣。从本质上来说,其与京剧之间是相同的,我国很多优秀的艺术家都认为京剧与当代声乐艺术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将京剧应用于民族声乐教学中,能够打破民族声乐教学的瓶颈,有利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我国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扬[2]。

二、民族声乐教学中如何借鉴和吸收传统京剧的精华

(一)气息技巧的借鉴与吸收

声乐艺术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技巧就是气息技巧,而京剧中对气息的运用就是一种良好的借鉴,京剧在演唱过程中对气息的要求是“自然平稳”,要求演唱者能够稳定控制并灵活运用自己的气息,对气息控制的要求非常严格,无论是换气还是歇气,都要把握好时间,并控制好气息的大小。教师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在练习演唱时使用喊嗓技术,使用一个“yi”音将所有的高音和低音都“喊出来”,整个过程保持口型不变,做到音色上的统一。例如,经典乐曲《梅兰芳》就是很好的素材,“那一轮女儿的如水明月”中的“轮”字就使用了一个“yi”音,蕴含者十足的京剧味道,而“水”字本身是两个节拍,先发“shu”音,最后归为“yi”音,歌曲就显得更有韵味,将京剧的气息韵味展现出来,将传统文化气息赋予给民族声乐[3]。

(二)吐字技巧的借鉴与吸收

京剧在吐字方面讲求“字正腔圆”,其中包含很多技术,包括语气、发音以及音律等,几乎所有吐字咬字都是都是在唱腔中完成,这对演唱者的吐字咬字有很高要求,而民族声乐中也是如此。演唱过程中不仅要将字头咬好,还要做到向自腹和字尾的自然过渡,一个字结束时要做到收声归韵,将尾音处理好,否则就会给人一种有头无尾的感觉。民族声乐教学中在练习咬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使用唱京剧的方式进行吐字咬字,《醉了千古爱》就是很好的素材,歌曲在咬字方面就蕴含着明显的京腔,吐字非常清晰,具有较强的技术感染力,引发观众的共鸣。

(三)表演技巧的借鉴和吸收

舞台表演是京剧演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表演中的眼法与手法是京剧表演中的另外一种语言。眼神和手势往往具备较强的感染力,是对于曲调的一种补充,实现外在与内在的统一。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适当使用京剧中的眼法和手法,《贵妃醉酒》就是很好的素材,杨贵妃的仪态与曲调遥相呼应,使整个演唱过程自然流畅,使人不知不觉融入到表演中去。

三、总结

当前民族声乐有西洋化的趋势,民族声乐教学已经进入了瓶颈期,传统京剧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借鉴并吸收京剧的精华,鼓励学生采用京剧式气息、吐字和表演技巧来练习民族声乐,提升学生的表演技巧以及情感表达能力,完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实现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苗妍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振岭.谈民族声乐教学中对京剧“喊嗓”的借鉴[J].歌唱艺术,2012,10:9-11.

[2]肖玲.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与借鉴——以创作歌曲《梅兰芳》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42-148.

[3]徐小懿.当前民族声乐教学中继承和借鉴的几个问题[J].音乐研究,1999,04:8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