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声乐教学论文(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民族声乐艺术的界定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通常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这一概念的界定为:一是以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中国汉族的声乐艺术为主体,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声乐艺术为补充;二是以近现代汉族民间原生态歌唱法形态及审美内涵为主要参照对象,并以近现代中国各少数民族民间原生态民歌唱法形态及审美为辅助和对比性参照对象。民族声乐艺术包含有三种风格的唱法,首先是民间歌曲演唱风格,其次是曲艺、戏曲演唱风格,第三种是民族新唱法。
二、民族声乐艺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价值
民族声乐艺术作为一种音乐体裁,本质上就存在着受重视的理由,我们把民族声乐艺术运用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则有一种工具性价值。民族声乐艺术通过中国作曲家借鉴西方的作曲技巧的同时,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歌曲,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通过发掘民族声乐艺术作为音乐载体的价值来为其教学中的价值进行更好的诠释。
(一)民族声乐艺术的价值
尼采说过,“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生命的本真在于真、善、美。民族声乐艺术是音乐多元“美”的其中重要的一种体现,作为一种音乐与文学结合的艺术体裁,民族声乐艺术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把音乐美和文学美有机结合起来,传达给人们的是更容易感知的美。众所周知不重视本民族历史的民族很难产生其持续的生命力,而民族声乐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从来是与本民族文化中的文学历史发展深度有直接联系,从这个角度来看,民族声乐艺术是延续本民族生命的重要载体,这种价值毋庸置疑需要得到认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是与中华民族自身文化内在超越的过程息息相关,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文学历史发展的宽度、广度和深度在世界文学世上都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因此,民族声乐艺术本身包含的就不仅仅是作为音乐自身的内在价值,更重要的是承载了中华民族文学的精髓,这就远远超越了音乐自身的价值。民族声乐艺术中包含了大量的传统的优秀文学作品,包含了各个时代重要的优秀作品,其歌曲的歌词内容往往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启示性。民族声乐艺术不仅表达出作者对生活的真诚感悟和丰富的情感,传递出真善美的东西,而且还深刻地展示出明显的时代背景和民族情怀,这对个人的情感,乃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民族声乐艺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价值
首先,民族声乐艺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有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价值。民族声乐艺术的产生、发展都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质,更重要的是民族声乐艺术的“中国化”直接表现在歌词中,它大量引用传统的诗、词、曲,这些元素都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声乐教学是民族文化的教育,同时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融入民族声乐艺术就是为民族文化的再创作提供人力和知识的储备,更有利于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其次,民族声乐艺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有着弘扬民族精神的价值。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民族精神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代表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本质内蕴。民族声乐艺术通过对民族歌曲的传唱,展现出民族精神,同时表达出民族前途的深刻思考。作为高校的学生应该担负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声乐艺术的教学实践,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民族歌曲,帮助发掘民族歌曲深层蕴含的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成为高校学生的自觉意识和群体特征,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力量源泉。第三,民族声乐艺术有着提高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民族声乐艺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实践的意义是为了促进审美教育的有效推进,本质上是以民族声乐艺术来提高学生的美感意识和感性认知水平,这对全面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师生的实践使受教育者逐步确立审美观,从而激发学生感知美的动力,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第四,民族声乐艺术可以提高学生演唱的能力。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歌曲的美不仅包含自身的韵律美和内涵美,同时还包含歌唱者的形象美、技巧美和语言美。声乐歌唱中的歌唱技巧与艺术表现是相辅相成的,民族声乐艺术本身就具有艺术性,因此高校声乐教学纳入民族声乐艺术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演唱能力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我国音乐宝库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审美艺术性极高。在高校声乐教学与实践中,民族声乐艺术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与审美能力,同时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与精神进行传承与弘扬,对提高高校学生的音乐修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朱琳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第二篇:普通高校声乐教学学生表演能力培养
一、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
目前,由于普通高校的扩招,声乐学生成倍的增长,声乐教师人数有限,经过多年声乐教学改革的探讨、摸索和实践,一般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模式基本上是一对一和一对多的授课方式;大一大二基本上是集体课,大三大四只有少数优秀的声乐学生才能进入一对一的授课方式。这种在课时严重受限的情况下,相关的表演课程基本没有开设,只有几个音乐学院和相关的艺术院校,才开设了表演课;学生只有通过上课时老师的指导、汇报音乐会和考试比赛等一些机会培养他们的歌唱表演能力。更由于我国的声乐教学中长期以来存在只重视演唱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对歌唱表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得声乐教学和舞台表演能力不匹配。所以,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应该加强声乐表演能力的培养,通过训练让学生具备相关的表演技能,拥有一定的舞台表演能力,使学生在演唱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台风和舞台气质,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声乐技巧的训练与表演能力的培养协同发展
扎实的声乐技巧是声乐演唱表演的前提基础,每个老师都非常重视对学生歌唱技巧的训练,由于课时有限,因此在声乐课堂上,可以兼顾对表演能力的培养。每个声乐教师的琴房都树立了一面镜子,这样便于教师在上课的同时能够看到学生发声和歌唱时的姿势、口型和表情等等;因此在声乐课堂上我们要求学生站在镜子面前,这样便于学生发声时观察自己的口型是否正确,站姿是否挺拔,歌唱是面部表情是否自然和美观;在歌曲演唱时,要求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适当的加入动作和表情,刚开始不管他的动作和表情是否正确,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动起来,这样有利于消除学生在课堂的紧张情绪,使学生在课堂上慢慢的从手脚拘束中解放出来;因此在声乐技巧训练的同时,协同培养学生表演的相关内容,严格要求学生,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学生的表演能力会逐渐得以提高。
三、重视学生的形体表演训练
在中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声情并茂,形神兼备”是重要的审美原则,也是每位歌者奋斗的目标。这里所说的“形”主要是指形体语言。形体训练是表演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对于每一位歌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演唱的过程中,为了表达歌曲特定的意境,除了声乐语言之外,还需要一定的肢体语言加以配合。适当的肢体语言有利于发出美妙的声音,让歌声更加流畅舒展;好的歌声也应当辅助于优美的肢体语言,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和突出。这样,有利于观众欣赏音乐,有助于观众理解音乐蕴含的意义,让观众从演唱者的歌声中感受到声乐作为听觉艺术的特殊魅力,同时还会从演唱者的肢体语言中,获得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歌唱能力好的学生并不一定具备良好的舞台表演形象,没有经过基本形体训练的人在舞台上可能存在诸多不足:如身体僵硬,眼睛无神,表情呆板不自然等,严重影响舞台表演的效果;而具有一定形体训练基础和表演能力的歌唱者,在舞台上挺拔的身姿,舒展的肢体语言,生动恰如其分的面部表情能够为声音的塑造增添光彩。所以在声乐学生的课程内容中增设形体表演训练课,是提高学生舞台表演能力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普通高校,大一期间基本上都开设了一年的形体训练课程,但由于学生重视不够,这门课程基本上流于形式,上课的老师也听之任之,上课的内容空洞不严谨,学生形体训练等相关方面的能力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声乐学生形体训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舞蹈基本功的训练,是舞蹈表演的基础与声乐演唱相结合,主要内容包括形体姿态、面部表情和手势运用三个方面。在训练的过程中歌唱者可以借鉴和吸收舞蹈课、形体课、戏曲表演课的表演精华来丰富自己歌唱形体表演的手段,因此在形体训练课上,我们可以借鉴相关的学科内容,设计好这三方面授课的内容,让学生有内容可学,老师有内容可教,提高学生对形体表演训练的兴趣,逐步提高学生舞台形体表演的能力。
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舞台艺术实践
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歌唱表演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使歌唱技巧得到完美发挥和展现,使舞台表演能够自然放松,给观众一种赏心悦目的心理享受。学生歌唱能力有时受心理因素的制约,有些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较差,在课堂上准备得比较充分,但在正式的演唱活动中就会出现紧张情绪,导致声音摇晃、节奏不准、高音困难等现象,歌唱技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在台上手足无措,更谈不上表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多给学生正面的评价和鼓励,不要打击学生;其次循序渐进地加强技巧的练习,逐步完善学生的歌唱技能,布置的歌曲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以便胜任歌曲演唱表演。声乐艺术的最终展现形式是舞台表演,加强舞台艺术实践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学生表演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普通高校中声乐学生舞台表演的机会不是很多,一般只有通过汇报音乐会,期中、期末考试、比赛和一些文艺晚会的演出等机会来培养学生的歌唱表演,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抓住每一次艺术实践的机会锻炼自己。同时教师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多上台锻炼,如举办师生音乐会,排练小组唱、小型音乐剧等等。只有上台的机会多了,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舞台经验,学生的胆量和能力才能得到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得以培养,表演才能运用得自由和洒脱。
五、总结
声乐艺术是一门表演艺术,它是演唱技巧与完美的舞台表演相结合的综合体,二者相辅相成、相互烘托,一个成功的演唱者是在反复不断的舞台表演中锻炼成长的。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把声乐技巧的训练与表演能力的培养协同发展,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表演能力,随着声乐技巧的提高和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学生的演唱才会慢慢走向成熟,从而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
作者:向章元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系
第三篇:高校声乐教学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分析
一、传统音乐文化相关内容介绍
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春秋时期的《诗经•大雅》《诗经•小雅》到散曲,以及后来出现的地方戏曲,都是对我国历史文化很好的传承。通过我国学习传统音乐,可以对我国的民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作进一步的了解。而我国传统音乐的种类相对较多,例如,昆曲,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我国对民族的文化传统。由此可见,弘扬、传承传统音乐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必经途径。
二、高校声乐教学更好的引入传统音乐文化必要途径
(一)使学生获得更好的传统音乐情感体验
音乐作为人们宣泄心中情感的一种方式,它承载了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内心感情。伴随着音乐的发展,情感因素已成为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伟大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研究认为,音乐是动物向异性求爱的产物。如鸟类,鸟类求爱会发出优美或特殊明显的声音,以吸引同类异性的注意,这种声音具有一定的韵律性和节奏感,之后人类发展这一规律,并加以模仿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音乐。由此可见,音乐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情感传递工具存在的。基于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声乐教学,引入传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除了要对学生的唱功、唱法重点培养,更要注重带给学生情感的体验。在进行某一个音乐作品的授课准备阶段,任课教师要带领学生对该音乐作品的创作者、创作背景、创作经历进行研究,并分析音乐作品中所要传递的情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音乐作品创作有了初步了解,才会对作品本身感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从而取得更好的音乐学习成果。
(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传统音乐感知能力
每个学生作为单独的个体,他们的兴趣爱好、对音乐的欣赏标准各不相同,同时,其对于传统音乐的感知也有所不同。因此,任课教师在传统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传统音乐的特征,从多个角度出发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感知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并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学习热情。此外,在具体高效声乐教学过程中,首先,任课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欣赏传统音乐,再分别通过唱功唱法、情感表达、人文情感背景等内容引导学生对该音乐进行画面联想,从而帮助学生对该音乐进行准确评价,进一步促进学生之间对传统音乐的科学讨论与研究,使其形成有效的传统音乐学习交流机制。总而言之,任课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带领学生深入研究音乐,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再引导学生钻研音乐本身的歌唱技巧、唱功、唱法、音色、节奏和字音等音乐内容,使学生对民族传统音乐的感知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并提高高校的声乐教学效率,同时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化技术
声乐教学最直观的教学方式是利用学生的感官进行教学。因此,现代的高效声乐教学应配备相关的影音资料,并将原唱资料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目前,随着科学发展的进一步发展,教育成果也随之提高,越来越多的科学方法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多媒体教学和相关的音响设备给声乐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欣赏到纯正的传统音乐,为学生带来最直观的传统音乐感受。例如,在学习《康定情歌》时,任课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器,通过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来感受歌声中的画面,加强对歌曲的认知,感受川藏高原的辽阔,理解藏族人民真挚、豪放的感情世界。由此可见,在声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资源,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继而学习传统音乐的演唱技巧,最终实现将传统音乐更好地融入声乐教学的教育目的。
三、结语
如何将民族音乐有机地融入高校声乐教育中,始终是高校音乐专业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我国的传统音乐蕴含着我国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精髓,将传统音乐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中,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唱法、唱功,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民族认同感。
作者:荀雅丹 单位: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四篇:高校声乐教学现状与对策
一、高校声乐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绝大多数采用一对一的传统教学方式,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教师只负责讲授知识与技巧,无法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就无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关注,并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率。
(二)声乐教师水平有限
由于我国高校声乐教育起步较晚,未形成有效的教师培养机制,致使很多高校声乐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直接影响到高校声乐的教学效果,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无法积极地激发有音乐天赋的人才潜能,更无法对其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从而造成声乐人才的流失。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可能会无意识地采用错误的教学方法,以至于破坏了学生的嗓音条件,这对声乐学习者的伤害非常大,严重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高校声乐教师综合音乐素养的提升对于声乐教学至关重要。
(三)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活动中,教师仅注重于声乐知识与技巧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非常不利。有的学生声乐技巧水平很高,但是道德素养、文化知识水平较低;有的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上台演出时因为紧张而忘词,这些综合素质欠缺的问题影响了学生日后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在注重学生的发声、气息等声乐技巧的同时,更应注重对学生声乐理论、道德素养、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提升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一)创新教学模式
在声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教师可以将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转变为集体课、一对一教学、小组课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有利于传授知识与技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如集体课,将所有学生集中起来,统一讲授与学习基础声乐理论知识,研讨演唱方式,赏析音乐作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与演唱技巧,通过讨论与赏析,增强对声乐知识与技巧的认知和理解,构建深厚的声乐基础;一对一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演唱水平和个性差异,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小组课将处于相同水平的学生划分为一组,教师对这一小组的成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使得小组内各成员既能够获得相同的发展机会,又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另一方面,高校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应当针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变化分配合适的教师;当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发生变化时,可以让学生适时更换教师,使每一位教师发挥所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教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能够让教师教授自己擅长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教师,双方在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情况下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
(二)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主体,是教学课堂的引导者和实施者,因此,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演唱技巧、深厚的文化修养,才能更好地胜任教学工作,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演唱技巧,具备一定的声乐鉴赏能力,以便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与教育。另外,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做到言传身教,在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上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三)增加实践活动
声乐作为一门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艺术,需要进行舞台表演,而且对演唱者的演唱技巧、气质与舞台风度都有很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多组织实践活动,如教学观摩或演出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将平日所学到的知识与技巧用于实践当中,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和应变能力,对提升学生的舞台表演水平非常有益。此外,教师在教授声乐知识与技巧时,还应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当学生取得成绩时,应当及时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犯错误时,应当帮助学生找到原因,并协助其积极改正,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三、结语
随着社会对声乐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高校声乐教育也在摸索中不断进行改革与完善。针对目前高校声乐教学现状,学校及教师都应正视其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学校,应当在改革中发挥主导作用,积极调动教师的参与性,不断完善声乐教学制度和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长足的发展,并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教师作为声乐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应当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点,因材施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潜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各类声乐人才,有效提升我国的声乐水平。
作者:王晓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第五篇: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国家教育部明确指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方向定位是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办学特色定位是要结合本校和本地区的实际,整合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形成优势和特色”。目前有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声乐教学有“重课堂、轻实践”、“重唱法、轻用法”、“重技巧、轻表现”、“重常规、轻特色”等“四重四轻”现象。这与国家教育部对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精神和要求不太相符。因此,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声乐教师,应该主动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真正为基础教育培养应用型的音乐人才,努力使学校的办学上水平、出特色和显亮点。
二、课堂教学,形式多样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声乐教学的课堂教学形式也要发生一定的变化。作为地方本科高校的声乐教学,不可能像全国著名的音乐学院(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等)一样,采取单一的师生“1对1”课堂教学形式。其理由主要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音乐专业与专门的音乐学院的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声乐教学的课堂教学形式要力求多样化。比如大学一、二年级可以采取“1对3”或“1对5”的“小组课”进行声乐教学;到大学三年级就实行声乐的主修和普修“分流制“;声乐主修生可按10%-15%的比例进行选拔,采取“1对1”教学形式,同时实行“滚动制”;而普修生则上“大组课”,可以“1对15”或“1对20”等,上课内容主要是将中小学、幼儿园教材上的歌曲和地方歌曲等有选择性、针对性的提前进行训练;同时融入声乐表演(如重唱、对唱、表演唱、音乐剧以及歌曲自唱自弹等),主要针对学生今后就业时的实用性而进行有的放矢的声乐教学。
三、唱法交融,顺应趋势
声乐界通常将演唱方法归纳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和原生态唱法等四种类型,各种唱法对于作品的表现可谓各有千秋,受到人们的认同。但对于地方本科高校而言,由于学生的生源素质整体较差,大多学生是上不了省属或较好的音乐院校,才不得不填报地方高校而被录取的;还有的学生是高中的文化成绩较差,上不了文科或理科的二本录取线,才勉强报考音乐专业,因为音乐专业的文化线要求要低得多,有的只占二本文化线的70%;这类学生虽然考上了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但其音乐素质和能力相对比较差;有的学生的学习勤奋度和专注度也不高。因此,作为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声乐教学时,因全面了解生源情况,认真从基础开始抓起,尽量不要过早地对学生下民族、美声、流行等唱法结论。一方面学生几乎是从零开始学习声乐,没有任何声乐基础,没有必要把学生的学习路子过早框死;另一方面学生的声音将会随着不断的训练而发生变化,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进行声乐教学,体现学生的声音特点。其实,目前的声乐教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将美声、民族、流行等唱法进行巧妙的融合,并不主张将之截然分开。著名歌唱家蒋大为老师在一次全国“青歌赛”上这样说:什么是美声?只要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表达情感而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声音,就可以叫美声。如青年男高音歌唱家刘和刚在演唱作品《父亲》时,既有美声的发声功底,又有民族的甜美音色,还有流行的自然表达,将三种唱法进行巧妙的融合,感人肺腑,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欢,这可谓最好的例证。
四、教材内容,精选实用
教材是教师进行声乐教学和学生学习声乐的基本依据,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有的声乐教师一辈子就用一本“老掉牙”的声乐教材,所教学生演唱的作品千人一面,作品量太小,范围太狭窄,学生学习起来没有新鲜感,更没有兴趣和动力。这种“混日子”、“磨洋工”的“懒惰型”、“过时型”声乐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今后是否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实则要重重地打个“疑问号”。因此,作为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认认真真在“地方”二字上下功夫,围绕“地方”二字作声乐教学文章,必须精心选择声乐教材及声乐曲目,并且一定要注重全面性、科学性、民族性、地方性和实用性等。如:(1)精选国外经典的歌曲,如《我亲爱的》《卖花姑娘》等;(2)精选我国的经典创作歌曲,如《我爱你,中国》《红豆词》等;(3)精选我国经典的的地方戏曲,如京剧、黄梅戏、越剧片段等;(4)精选我国经典的歌剧片段,如《白毛女》《洪湖赤卫队》等;(5)精选我国少数民族的经典民歌,如《在那遥远的地方》《情姐下河洗衣裳》等;(6)精选我国优秀的流行歌曲,如《弯弯的月亮》《懂你》等;(7)精选地方本土的改编与创作的歌曲,如《大田栽秧行对行》《土家汉字》《我在梵净山下等你》和《千里乌江千里画》等;(8)精选中小学(幼儿园)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如人教版、湘教版等。当然,对于这些经典的声乐作品,可以分层次、分阶段地按个性进行分类教学,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切不可回到千人一面的老路上去。
五、加强实践,提升能力
声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学科,作为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多参加艺术实践活动,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与表演能力。大多数学生平时在课堂上演唱得不错,可是一旦上了大一点的舞台,就不知所措,丑态百出;如紧张、发抖、出汗、僵硬、走神、忘词等。这主要原因在于平时上台锻炼的机会太少,甚至有的学生大学四年,从未上过大型舞台,实则令人遗憾。因此,声乐教师应该多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加强学生的声乐表演实践教学。如:(1)引导学生多观看央视“青歌赛”、央视“星光大道”歌手赛、中国音协“金钟奖”声乐大赛、贵州“多彩贵州”歌唱大赛、浙江“中国好声音”和安徽“农民歌会”等视频,观赏学习;(2)定期举行以班级为单位的小型“独唱音乐会”或“合唱音乐会”,相互交流,共同提高;(3)开展由学生自编自演的“音乐剧”节目展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歌唱大赛,不论级别高低,不论是否获奖,目的在于实践、锻炼;(5)带领学生多去当地的文艺团体、文化馆(站)或民族村寨进行见习、实训和采风等,向当地有表演经验的歌唱家(歌手)或民间艺人“拜师”学习、取经;(6)带领学生主动深入当地的社区、学校、企业等,开展艺术活动的指导工作,在指导别人的过程中,同时也提高了自己;(7)鼓励学生积极观看当地举办的各种音乐会或文艺晚会;(8)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文化艺术节,如“贵州-铜仁”梵净山旅游文化艺术节等,开阔艺术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教学评价,科学全面
教学评价是检验声乐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采取“一锤定音”,而要科学合理,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全面。(1)在进行集体评分时,要实行“教考分离”制,避免声乐任课教师给自己的学生打“人情分”;(2)在确定考核内容时,不能只是单独考核演唱几首歌曲,而应该在此基础之上,适量增加如:歌曲“自唱自弹”、常用的“声乐理论”(如气息、开喉、共鸣、语言、表情等)和中小学(幼儿园)“歌唱教法”等实用性内容;(3)在最终确定学生的声乐成绩时,实行“基分100+加分5”考核模式。如可按“基分”100分(其中:学习态度5%、进步程度5%、平时考核20%、期末考核70%)以及“加分”5分(其中:自唱自弹2分、声乐理论2分、歌唱教法1分)进行综合积分,得出学生每学期的声乐考核最终成绩;这样才更加体现声乐教学的过程与结果一致性以及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全面性、合理性、公正性和精准性。
七、总结
总之,为了使地方本科高校的声乐教学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声乐教师必须具备“主人翁”精神,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创新意识,主动进行声乐教学改革,大胆探索,推陈出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并不断形成自己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努力提高声乐教学质量,为地方基础教育及相关行业等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音乐人才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作者:杨昌建 崔德虎 单位:铜仁学院音乐学院
第六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反思与改革策略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
学前教育中的声乐教学相当重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高水平的声乐能力,不断进行深入且符合实际的声乐教学改革,以应对学前教育对教师的高要求。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声乐教学上存在着教学模式传统化、内容和方法不符合当前学前教育要求以及缺乏广泛的社会实践等问题。这样的学前教育现状对幼儿教师的培养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现在很多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都存在着重理论轻技能的问题,高校重视培养学生的教学科研能力,而忽视了学前教育需要的是声乐能力与技巧过硬的老师。这种模式造成的结果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都存在着声乐技能不过关的情况,无法胜任幼儿园声乐课的教学工作。这样的培养目标不利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更影响着学前教育的水平。因此,从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形势来看,首先,教学目标不明确是影响学前专业教学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地影响着教学质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的是为国家在幼儿专业教育领域培养出合格的幼教人才。所以,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与普通高校的声乐专业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实用性和急需性方面下功夫,采取有针对性的目标进行教学,不能互相照搬照抄。
(二)课程内容不合理
很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内容设置单一、不合理以及创新性不足,在这些方面出现的问题较为突出。因为目标定位不明确,专业技能课很少,一些适合幼儿声乐教育的课程没法进行,如幼儿歌曲的欣赏、表演、编排。学生在声乐教学基础技能上有所欠缺就会无法胜任幼儿声乐教学工作。还有一种情况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过于专业,有的几乎与专业音乐院校相同,与学前教育专业的自身特点相悖,在教学中过于注重训练嗓音,讲究演唱技巧,却对儿童歌唱的特点了解不够,对儿歌掌握的量不足。所以,在教学中要优化课程设置,将单一的教学内容改为丰富并适合幼儿心理和生理等特定条件的教学内容。毋庸置疑,当前很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缺少社会实用性以及对幼儿教育的启蒙性,很难使培养对象实现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单一,模式不当
目前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上存在着老师单一地教、学生单一地学的情况,只是老师示范、学生模仿,或者是老师一整节课都在提问,还有就是一律采取讨论式教学和分组探究式学习,这些低效、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思维能力,提不起学习兴趣,不能很好地掌握声乐技巧,造成很多学生专业水平太弱,这样的教学费时费力还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质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多采用声乐集体课的教学模式,即全班一起上课,统一讲授教学内容。这种模式有其优越性,相比于声乐个别课和小组课,其优越性表现在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相互讨论、相互学习,这样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发现不足,快速提高声乐水平。其最大的弊端则是难以照顾每个学生的水平,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老师根据平均水平来进行讲解,很多基础不好的学生就跟不上,时间长了就差得越多,这样会影响教学质量。
(四)缺乏教学实践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幼教教师,但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不相符。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很少涉及当前的幼儿歌曲,学生学习到的声乐技巧并不能用来教儿童学习音乐学习唱歌,学生对弹奏乐器也不熟练。缺乏教学实践能力还表现在声乐比赛活动很少,学生基本没有舞台经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去幼儿园实习时只是进行说课、束后还是无法正常进行实际课堂教学,理论脱离实践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当不利。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具有综合性、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特点,是一个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专门性学科,其目标应该是努力培养高学历、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工作才能做好,教学质量才有保证,学生也才会有较好的发展。具体应该做到与幼儿园紧密联系,及时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幼儿园教育的特点以及发展情况,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二)教学内容力求合理
1.教学内容合理应该做到在整个教学的不同阶段要有所侧重。在刚开始的声乐学习中应该侧重基础声乐理论知识学习,以及声乐练习,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声乐学习方法。演唱方法应该主要采用目前比较主流的“中国唱法”,这个唱法既能培养学生掌握民族歌曲的演唱技巧,又能培养学生更高的艺术水准,同时还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进入大二后,学生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应该开始侧重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时就可以增加一些有关儿童歌曲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会让学生在演唱儿歌时结合此前学习的中国唱法,在一定的声乐基础上演唱儿歌会唱得更好。比如一些经典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世上只有妈妈好》等,这些歌曲需要一定的演唱技巧,而且有一定的难度,学习这些歌曲能够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和歌唱水平,为以后走进幼儿音乐课堂打下扎实的基础。到了大三大四,专业方面的学习内容应该继续深入。
2.如今有的教材内容太陈旧,一些具有年代感的歌曲现在的学生们不感兴趣,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主阵地,应该做到与时俱进,率先进行改革。除了上面所说的每个年级侧重学习的内容外,还应该附带适当的音乐方面的课外教材,这些内容存在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其知识面,引导学生对艺术有更高的追求。
3.在学习声乐时,高音是很多学生的障碍,往往一到高音就发生破音或没音的情况。事实上,这种情况有时与生理、技巧、水平无关,只是在心理上难以克服对高音的恐惧,学前教育专业一般开设有心理学课程,但这些课程并不一定能针对声乐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所以老师在教声乐时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学生才能大胆唱、好好唱。
(三)教学模式科学合理
1.声乐教学上有三种教学模式,分别是:声乐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这三种教学模式各有优缺点,不同的学校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模式也不尽相同,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采用的还是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大一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中采用集体教学模式效果是比较好的。对于学生来说,没有接触过声乐的同学可以在集体课堂上慢慢学习,与同学交流,共同进步;对于学校、老师来说,可以降低教学成本,减轻老师的教学任务。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加深,学生的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声乐水平也参差不齐,这时,集体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了。而且声乐是一门创造性艺术,学习声乐的学生条件各不相同,无论从客观的生理、家庭条件,学习、生活环境,还是从主观的性格、态度、追求来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因素决定了学生之间不同的艺术理解力,具有极强的个性。声乐集体课老师面对的是全班学生,而且时间有限,不能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这时声乐小组课模式可以满足声乐艺术的个性化要求,有效弥补声乐集体课的不足之处。同时相比其他两种教学模式还兼顾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成本。
2.做到教学模式合理的有效途径。学前教育专业在招生时只看文化成绩,没有任何声乐方面的考核。这样导致该专业的学生没有一点声乐基础,有的学生是不适合学习声乐的,毕业后也无法进入幼儿园任教。所以在录取时应该把好关,加强对考生的声乐考核,这样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时就具备一定的乐理知识,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本专业,同时对自己以后从事的职业有清醒的认识。老师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老师的观念、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声乐水平、歌唱素养。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至关重要,要综合考虑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以及当前社会对幼师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打造一批结构合理、专业过关、理念先进、方法新颖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
(四)教学方法新颖实用
1.情感教学法。歌唱是一门艺术,要有艺术感染力,打动别人,首先得自己投入感情,打动自己。所以老师在讲课时要引导学生首先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创作者的心态、目的、歌词的意义。在演唱的时候要根据对歌曲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自己的感情与歌曲交融,这样才能唱得有感情,才能引起听者的共鸣,才能体现艺术的魅力。比如著名的歌曲《鼓浪屿之波》,创作者以台湾和大陆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为题材创作了这首歌,老师在教学时应该介绍这首歌的时代背景,要让学生充分感受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老师用情感教学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文字、图形、视频等形式更加生动形象地传递信息、讲授知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比如,《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是一首讴歌老一辈科学家热爱祖国、忠诚党的事业、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的作品。在讲这首歌时,老师可以搜集一些科学家的事迹,以及歌曲的创作背景,将这首歌的视频资料等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这样学生能够直观地对这首歌有深入了解,还丰富了课堂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声乐需要表演,需要实践,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参加各种演出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学校老师要给学生创造演出机会,学校可以举办各种音乐比赛、文艺汇演等活动,还可以与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加强交流合作,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演出的机会。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提高其学习声乐的积极性,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水平的提高。除了多参加演出活动,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实习,实习是为未来工作做好准备,能够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实习必须进入幼儿园音乐课堂,直接参与幼儿园教学工作,这样才能深刻领会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要点。同时学会与儿童进行沟通,方便开展教学工作。
三、总结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担负着培养祖国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决定着幼儿音乐教师的素质。声乐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着很多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问题,改革刻不容缓。问题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与时俱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单一,缺乏教学实践能力。必须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对应的改革措施。具体做到明确教学目标,力求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只有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特点出发,从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才能提高课堂质量,促进专业的发展,培养更多合格优秀的幼儿教师。
作者:龙有成 范燕华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