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教学分析(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族声乐教学分析(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民族声乐教学分析(4篇)

第一篇:民歌在声乐教学发展的研究

一、陕北民歌的特点

陕北地区,自古至今就是属于多个民族的融合地区,其地域环境和自然环境都很特殊,因此也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文化。陕北民歌的起源就是在这种粗犷的自然和地区特色中产生的,并且也反映了民族地区的生活特点和民俗的文化背景。从历史上来看,陕北民歌是结合了当地的民俗文化来表达自身感情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陕北人所有的文化经典和情感都累积在了陕北民歌中,这些陕北民歌蕴含了民族文化最深的根源,正如美国的著名记者斯诺在他自己的《西行漫行》中富含感情的感叹说:“走向陕北,才知道什么事真正的民族文化。”陕北民歌中有很多种分类,信天游、小调等都是凝聚了劳动群众的智慧,是劳动大众艺术与生活的有效结合,因此,陕北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继承与发展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二、陕北民歌融入到声乐教学的意义

陕北民歌表现的是陕北地区的风俗和民俗,表现的是陕北人的感情。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流行音乐替代了这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年轻人已经不再关注这种民族音乐了,所以陕北民歌的发展出现了断层,甚至在社会生活中也有慢慢消失的可能。因此,只有在大众化的声乐教育中融入陕北民歌,才能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陕北民歌,才能继承陕北民歌的特色和发扬陕北民歌的优秀传统。声乐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声乐才能的人,是一种大众的培养过程,被培养者对声乐表演和声乐艺术都有一定的鉴赏和辨别能力,对于音乐作品也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有助于被培养者更加了解声乐和喜欢声乐,有助于被培养者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声乐。陕北民歌目前的现状正是需要结合声乐教学的发展和研究来继承陕北民歌独有的特色和文化内涵的。

三、在声乐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完成陕北民歌的继承与发展

1、陕北民歌原生态的艺术美感需要在声乐教学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可能很多社会大众对于陕北民歌的认识都只是在遗产层面,认识的误区导致了陕北民歌的发展很有局限性,尤其陕北民歌中有很多是男女爱情的感情的赤裸裸的表现,被很多人误会和不接受。这种原生态的艺术美感和观念在声乐教学中必须得到重视,要让社会大众认知陕北民歌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品,本身就是一种经典的艺术呈现,不需要任何的修改和美化,不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陕北民歌在声乐教学中要发扬和体现民歌自身的奥妙和魅力,要用感情去理解民歌的内涵,并用心去倾听陕北民歌的韵律,发扬光大陕北民歌特色。

2、陕北民歌蕴含了的雄伟的陕北地域历史风情,并用优美的旋律表现出来,这一特色在声乐教学中应该体现。

众所周知,陕北地区是黄土高原多民族地区,很多优秀的陕北民歌都表现了特定时期的特定历史,在声乐教学中,要注意弘扬这种旋律背后的智慧,让学习者真正理解陕北民歌刻画的历史背景,用感情去学习,才能真正做到继承和发展。

3、声乐教学有利于陕北民歌未来的发展和传承

陕北民歌是有很多的音乐和艺术表现形式的,每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反映了陕北民歌和陕北民族文化体现的声乐、器乐、舞蹈特色。陕北民歌是中国音乐史上乃至世界音乐史上一段宝贵的财富,在声乐教学中,如果融会贯通,作为一项艺术形式来深入研究,必然将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家珍。因此,陕北民歌自有的特色运用在声乐教学中的,是有利于陕北民歌的发展和传承的,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是陕北民歌发展至今的必然结果。

4、作为传统音乐之一的陕北民歌在声乐教学中必将得到传扬和发展。

陕北民歌来自于社会群众的积累与创造,无论是民间歌曲、还是唱法、还是歌词、还是旋律,还是原生态的艺术表现都应该得到继承和保护以及弘扬。并且这种原生态的东西根本不可能被模仿和改变,唯有的责任就是继承和发展。而陕北民歌用在声乐教学中是继承和发展陕北民歌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综上,陕北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继承与发展研究是十分重要的议题,在声乐教学中融入陕北民歌,要让学习者对民族文化深刻了解,不能把民族的、纯真的东西丢掉,不能有媚俗和媚外的思想。学习者在学习陕北民歌时,更应该以原生态的身临其境的感觉来了解唱法和唱腔,充分运用声乐教学的优势,利用陕北民歌演唱的音律美和节奏美来给社会大众对了解音乐有畅想的空间,让自由的、奔放的、开阔的、荡气回肠的、扣人心弦的陕北民歌能够在音乐史上留下更多的宝贵财富。并且陕北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继承与发展可以让学习者在学习陕北民歌的同时,在审美体验中感受民歌乃至整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博大、丰厚和优美必然会启发学习者学习的思维,让他们在学习和演唱和传播民歌艺术方面有自发的传播热情和传播动力,形成相应的文化自觉,这正是陕北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继承与发展的重要目的。

作者:韩慧 单位: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

第二篇:民族声乐教学现状及创新

一、民族声乐的存在意义

我国历史久远,文化沉淀深厚,这为民乐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广阔的空间,面对外来乐曲文化民乐也在不断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各个方面上为民乐的提升与进步寻找有利线索。民乐与西方乐曲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别民乐显得更加的适合本土人民,其原因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早已和相应的民族乐曲融为一体。良好的民乐能够陶冶情操,提升品位,相关专业人员与机构积极筹建高校民乐教育事业的目的便是通过教学方式更加深层次的挖掘其中的精华并永久传承与发展。

二、民族声乐教学现状

民族乐曲的艺术构思与表现形式与传统流行音乐没有必然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要从新制定和开发相应的教学方案。由于民族音乐自身的特殊性为民乐课程的开展添加了很多障碍。

(一)教学缺乏时代性

民乐艺术虽然存在时间比较久远,但是如果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为人们创造更好地“精神家园”就必须要结合现代化元素。从教学的角度来出发,现代教学理论主张不断提升学员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或者说学生演唱民族声乐的技巧性越来越强,但是没有更好地融入自己的情感,统一化的演唱形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人民对艺术的追求,千篇一律的演唱风格终究会被淘汰。上个世纪中期阶段在我国发生了“土洋之争”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最终民乐即没有被吞噬也没有占据上风,最终出现了“土洋结合”的局面。事实告诉人们艺术的发展不能够一成不变,要结合时代的进步来进行创新,将时代融入其中才会形成兴久不衰文化艺术。

(二)教学存在急于求成现象

艺术创作涵盖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在学习过程中急于求成只会适得其反,现代教学理念恰恰忽略了这一点,现代化教育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甚至是学校都有一种浮躁感,在民乐教学与学习过程中以“提高”为目的的教学十分严重。传统民族乐曲的学习首先要从民乐的相应文化入手,让学生充分了解民族乐曲的创作背景,创作目的,进而进行演唱技巧的练习。或者说学生只有了解了民乐创作人所赋予的情感之后才能够抱有正确的态度来进行学习,在演唱过程中才能够在演唱技巧上赋予情感的变化。学生与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急于求成,从不同方面为学生造成可一定的思想负担,传统民乐教学的目的也没有达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便是了解传统文化进而进行技能技巧练习,教师与学校应担负起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学习方案。

三、如何创新我国民族声乐教学

(一)教师积极开展进修培训

教学质量要想得到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与教学方案要达标,现代教师技巧与能力毋庸置疑但是对传统民乐的教学理解不够深刻,教学理念过于陈旧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积极参加相应的进修与培训,开展相应的教学理念创新,例如教师在相关传统民乐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进入民间走访,去传统民乐的发源地去真正了解相关知识与文化背景,进而将其融入到教学理念中去。教师还应该对外来文化进行有机的整合,取其精华融入传统民乐中去,将传统民族乐曲提升到世界层次。教学方案时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保障,教师从自身做起为学生创造更好地学习条件。

(二)循序渐进开展全新教学方案

传统民乐教学不可急于求成,在学习过程中将所要学习民乐的相关艺术内涵进行充分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以及审美意识,在单个民乐艺术作品的学习中积极地去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从内心深处去体会民乐艺术作品的魅力。文化内涵以及创作背景了解之后再逐步的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训练过程切忌急于求成,声乐学习是一个相对比较枯燥的学习过程,他需要不断地练习才能够的到提升,因此要求学生放下思想负担全身心的投入到漫长的技能练习上。教师如果盲目的对学生技能训练难度进行提升不仅会是学生的学习法发生畸变而且对学生的自信心是一种严重的打击,因此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讲应适当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因材施教,大胆开创新的教学方案。

四、结语

民族乐曲在艺术领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学习并发扬传统艺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结合民乐特性在相应高校开展民族声乐教学,为喜爱传统民族声乐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与学习环境。就教学而言虽然存在相应的弊端,但相信相关专业人员一定能够将相应的问题解决,并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进行大胆创新。

作者:薛小琴 单位:吕梁学院艺术系

第三篇:民族声乐教学原则

一、坚持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

新形势下,教育部门提出了要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所以音乐学科的教学是教育阶段落实“美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展和提高都起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个大前提下,就要求民族声乐教学要遵循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所以在民族声乐的教材编排上,选取的素材都是健康、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歌曲。教师在讲解声乐知识时,一定要将这一原则贯穿在整个声乐教学课程中去,通过分析声乐教材的艺术性所在,用艺术氛围去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情操,进而提升学生在音乐欣赏方面的艺术修养。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将教材歌曲所蕴含的乐感美和艺术美真正呈现出来,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坚持科学性原则,就是要求音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采用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而且对于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要认真对待,着重讲解,让学生可以真正的理解声乐知识,奠定坚实的专业课知识。总而言之,坚持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原则相统一的原则,是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最基本原则,也是贯穿在声乐教学实践中的教学原则,是民族声乐教学的最根本的教学方法。

二、直观性与形象性相结合原则

对于声乐教学来说,由于学科的抽象性,就需要教师借助适合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乐理知识转换为较为直观的、形象的教学形式进行传播,例如可以通过借助多媒体教学方式,将乐理知识更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将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相结合,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理解乐理知识,除了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之外,还可以再加上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巧妙的语言引导、规范的弹奏演示等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出比较形象、直观的声乐学习氛围,留给学生足够的发挥想象力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更好理解声乐教学知识,做到学习与实际练习相结合,可以融会贯通的灵活运用乐理知识到实际的学习中去。

三、连贯性与系统性循序渐进的原则

民族声乐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科课程安排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循序渐进传授,指的教师在进行备课和授课的过程中,要遵循课程固有的逻辑和顺序安排,进行缜密思考,确保上一节课程与下一节课程之间的紧密衔接,确保上节课程为下节课程的开展做好知识铺垫,按照课程的难易程度进行合理编排,不能因为课程量大、课程任务重就急于求成,将学习压力一股脑全部转移到学生那里去,那样只会让学生在高压之下丧失学习声乐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在进行课程安排前,自己应该先纵览全局,找到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要分化难点,将难点知识一点点循序渐进的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可以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并扎实掌握这些难点知识。另外,由于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声色会多少发声一些变化,就要求教师在在民族声乐的教学过程中要尤其注意这一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生量身打造出更加适合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在遵循连贯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发挥自己教学方式的创造性,给学生提供更加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实践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民族声乐教学相对于其他普通文化课来说,其掌握课程知识更多的是在实践中不断练习的过程,只有勤加苦练才能真正掌握声乐学习的精髓和真谛,但是由于民族声乐又具有较强的艺术性,所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注意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可以在演绎歌曲时,加入自己的创意,赋予歌曲新的生命和活力,创造性是音乐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灵魂,所以,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将实践性和创造性相结合,才能赋予民族声乐更多活力,推动民族声乐的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五、结语

在民族声乐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虽然可以不断改善和创新,但是这些教学方法的贯彻实施,是必须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的,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教学方法的实施不脱离声乐教学的精髓,才能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音乐人才。

作者:乌仁托娅 单位: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第四篇:少数民族声乐教学

一、自然阶段

自然阶段是所有技能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是纯天然的状态。这一状态淳朴、简单,如同大自然的产物,更多体现出演唱者自身条件以及基础特点。这个阶段虽然是歌手的本真状态,能够更清晰地展现民族地域风格,但是特定风格带来的也包括一些不科学的演唱方式,这种演唱方式虽然能够获得相应的声音特色效果,但是有时候却不利于嗓音的健康,还可能影响演唱者的歌唱寿命。很多少数民族学员长期处于这个阶段,但并没有对自身歌唱的发展阶段有清晰的认识,有时候甚至不愿意面对问题去积极调整。借鉴系统论的观点而言,自然阶段中,歌唱者没有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歌唱出于自身条件的自然状态,歌唱的风格也大多是模仿别人而来。少数民族学员长期形成的习惯唱法,保留了不同民族的歌唱特点。如维吾尔族歌唱者的歌声,常常使用声音的前靠后的快速交替轮换来展现其特色,蒙古长调中经常会出现蒙古族马头琴的颤音的特殊技巧,藏族歌手则特别以喉音来进行装饰,丰富自己的声腔。遇到多种多样的特色演唱方式,金铁霖第一步并非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改变,而是尊重不同民族的习惯,并且从最接近演唱者的唱法开始入手,逐步调整歌唱者的技巧。金铁霖在对自己的教学体系进行总结中,特别强调:“民族化的音乐语言主要是指二度创作的过程中,无论从音色、语言、情感表现等各个方面,都要符合本民族的音乐语言习惯、风格和思想情感表现要求以及审美原则,体现我们对中华美的独特认识和感受。”这一阶段重点也包括解决声乐和歌词的关系,在一种相对自然的演唱方式中展现不同演唱者自身的特点。从语言学的角度而言,中国语言可以分为五大语系,即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以及印欧语系,在不同的语系中又可以细分为语族以及语支,种类繁多。在声乐教学中,教师既要保持少数民族在歌唱语言发音方面的特点,也要讲究语言中的吐字归韵,符合五音(唇、齿、牙、舌、喉)、四呼(开、齐、撮、合)的重要规律。

二、不自然阶段

通过大量基础训练,逐步调节民歌的自然唱法与科学的发声体系之间的矛盾。这一阶段可能会使演唱者不适应,有可能会出现演唱能力退步的现象,也会造成学习者心理方面的问题。但是,有经验的教师会通过很好的引导,快速帮助歌唱者度过这个阶段。此阶段中,歌唱者的所有机能都在不断地调整,处于动态之中,包括呼吸方式、位置的选择、咬字的特点、民族风格旋律的润腔要领以及其他方面的内容,都在不断寻找更为协调的状态。同时,这一阶段也是三个阶段中最为关键的阶段,很有可能是持续最长的一个阶段。本阶段解决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歌唱者未来的发展问题。教学者和学习者心中一定要明确,这一阶段虽然痛苦,但是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调整阶段是艰辛的,很有可能在多种方法中来回反复,总是无法明确科学的发声方式。学生在这一阶段也会在心理方面发生一些变化,很有可能由于心态的不稳定影响歌唱的状态。因此,我们要正视这个阶段的问题,这一阶段也是教师教学的关键阶段。苗族歌唱家宋祖英在自己博士论文中就针对这一阶段谈到了自己学习和教学的体会:“在学习的调整阶段,教师和学生的耳朵是法宝,因为所有发声的正确与否,都需要通过声音的感知来鉴别。不仅如此,耳朵还要能够找到问题所在,进行及时地调整。”通过长期、正确的训练,悟性好、认真刻苦的学生将逐步达到基本的演唱要求,进入相对自如的演唱境地。此时的演唱建立在科学的方法之上,不仅不会抹杀自我条件的优势,更会达到以往无法企及的演唱能力。例如,金铁霖谈到在维吾尔族学生艾米拉的教学实践中,根据学员的特点,先后运用了“前中大支点”和“开贴”唱法,在不断地调整和尝试之后,最后定位到“开贴”唱法。如此方式,通过科学的训练,逐步引导学生体会正确的发声方式,再加上学生的努力领悟与刻苦的练习,演唱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可见,这一阶段非常关键,是声乐训练中最为重要的分水岭。在金铁霖科学理性的训练中,学生能够突破自我的坏习惯,在保留原有少数民族演唱风格的基础上,显现出更高层次的歌唱能力。

三、科学自然阶段

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之后,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轻松、自然地演唱。这是通过提高而重新获得本真状态,如同老子所提倡的“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二十八章》)的境界。在声音训练逐渐到位的同时,也要注重情、味、表、养、象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虽然在歌唱方面逐渐通过科学的方法找到了自我风格,但一名歌唱演员的培养要求还远没有达到。优秀的学员会在个人修养、作品理解等多方面不断完善自己。当然这种提高是点滴的,也是普通歌唱者向歌唱家发展的道路。作为少数民族声乐学生,尤其要注意在掌握科学歌唱方法之后,要更加大胆地表现自己本民族的风格。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都有自己的、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特殊性。民族性是人类音乐文化中最为重要的话题之一,尤其是包含了音乐和歌词的声乐领域,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民族风格。因为,声乐离不开语言,而语言正是不同民族彰显自我风格的重要内容。这一阶段的演唱是在科学自然阶段基础上的风格展现,表现本民族的音乐应该更加游刃有余,而不是摒弃自己的民族风格,或者民族风格受到扭曲。金铁霖也注意到,少数民族歌唱者不仅体现出强烈的自我民族风格,也同样会展现个人的风格特点。每个学生的特点也会根据不同的作品需要、不同人物性格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演唱方式。不只如此,演唱者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演出方式的要求,做出一些调整。可以说,科学的演唱体系是在不断变化中完善的,体系本身也具有开放性。宋祖英深有体会的谈到自己演唱的经历:她在出演《赤道雨》中,演唱《望月》时,运用的是“全通道下支点”,如此方式能够使得各个音区声音平衡;2009年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举办独唱音乐会时,她运用的是“下支点”全身唱的方式,声音更为宽厚,气息流畅,使得吐字也更为清楚;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宋祖英演唱《爱的火焰》,运用的是“中下支点”全身唱的方式,这是为了追求更多美声的色彩,以此能够形成与多明戈演唱风格相协调。不同的演唱内容配合不同的声乐技巧,演唱者也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由此可见,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从个性演唱到掌握共性特点,再展现更高层次的个性,不能使一个歌唱学习者逐步走向成熟的歌唱家。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学习者,不仅能够在更高的层面和更科学的唱法中表现自己民族的音乐,也可以掌握很多国内外经典音乐作品,表现不同文化的音乐风格。学员演唱水平不断提高,风格不断拓展,自信心等综合能力都有很大的进步,歌唱的事业也会越走越宽。

四、结语

金铁霖从实践出发,在当今多元文化并存、多民族共同繁荣的局面中,思考少数民族声乐的教学特点,并且运用多年形成的、科学的歌唱理论体系,帮助众多少数民族歌手完善了歌唱方式,拓展了歌唱的能力,丰富了演唱的曲目。通过对于个体教学的思考,金铁霖也逐步将目光放到声乐教学的未来发展中,并且进一步思考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路向问题。2011年12月11日,在第五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的大会主旨发言上,金铁霖在名为《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新阶段》的发言中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金铁霖首先对于中国民族声乐在几十年中取得的巨大成就表示赞赏,但也不断思考民族声乐的发展现状和未来。金铁霖认为,提及民族声乐会给人一种印象,即汉族民歌,这当然无法涵盖包含着56个民族的中国音乐文化现状。中国是世界上音乐形态最为多样的国家之一,各民族之间的音乐文化相互差异非常大,不能简单一概而论。金铁霖在指出以往声乐观念中的一些误区之后提出中国声乐的概念,他认为这个命名具有更强的包容性,相对于我国目前的声乐形式而言更科学、更恰当。从民族到中国,应该以世界的眼光、国际化交流的要求重新定义以往的声乐领域。由此可见,全面思考中国多民族音乐文化丰富性的特点,从更高层次着眼,体现出科学发展的眼光,具有更强的学术前瞻性。能够得到如此的见解,与金铁霖对于少数民族声乐教学实践的不断思考是密不可分的。金铁霖从少数民族的声乐教学反思了国家层面的声乐发展课题。在此基础上,当代的声乐教育者应该思考如何进一步挖掘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内容,如何引导中国声乐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当然,金铁霖也提到,女声多、男声少,不同音域类型发展不平衡也同样是未来建设中国声乐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希望所有中国声乐领域的同仁,精诚合作,共同面对所有学术问题,让我国的歌唱事业越走越宽,让中国声乐成为世界音乐文化中瑰丽的奇葩。

作者:盛梅 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