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声乐教学探讨(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模糊。
当前阶段,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对于人才培养的定位还比较模糊,在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结合上没有明确的标准,同时对于学校资源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之间缺少认知,使得一些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的真正需求,就业和艺术发展都受到制约。
2.教师素质不一。
在教学中,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决定着学生质量的核心因素。然而,在笔者的实际观察和研究中发现一些高校的声乐老师还缺少教学的核心能力,理论素质不高,甚至有的声乐教师自身对于声乐的相关理论和技巧都还不能完全掌握,难以胜任教师岗位。此外,还有一些声乐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不能够很好地做到知识的传承。这直接导致我国一些高校目前声乐专业的教学质量不高。
3.教学模式单一。
虽然近年来时展、社会进步,一些高校在声乐教学中对于教学模式有了一些新的探索,然而大多数的新教学方式,仍然没有脱离传统老师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大小课”结合方面,多数教学方式流于形式,其内在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更新,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阻碍了声乐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4.实践教学匮乏。
近年来随着音乐事业的发展和音乐艺术的普及,人民群众对声乐欣赏的水准越来越高。但现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培养体系内大多缺乏实践的机会。当今高校声乐教学里,课程设置缺乏对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许多学生比较缺乏实践的机会,这同时也造成了他们在理论知识理解上的困难。
二、高校声乐教学的改进对策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要想培养出符合更多符合社会新要求的声乐人才,各个高校必须要充分结合自身情况和社会,特别是市场的实际,对声乐人才的培养制定出有明确方向的培养目标。总体说来,我们必须明确,在多元化的市场和社会需求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声乐的理论和技巧外,更应该要培育学生对于艺术的欣赏品味、创造能力和阐释能力,以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艺术消费和欣赏需求。
2.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声乐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有着最核心的主导地位,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艺术品味也将直接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高校要培养声乐教师,就不仅要关注教师的专业能力,更应该对其进行更全面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此外,作为教师自身应该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对于艺术的追求,应当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多参与一些培训和交流活动,这一方面可以不断强化自身对于声乐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交流学习,相互借鉴彼此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从多方面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对于教师来说只有不断地学习提高,才能够在更长远的未来适应社会对于高校声乐教学越来越高的要求。
3.探索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声乐人才,然而随着时代变迁,特别是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过于看重理论与技巧,缺少对于艺术鉴赏和什么趣味培养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为了培养更符合需求的声乐人才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探索新的符合需求的教学模式。
(1)推广“小组课”教学模式。目前声乐教学中主要是以大课堂和“一对一”两种形式在组织教学。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两种教学组织方式都有其明显的缺陷。大课堂疏于个性化培养,“一对一”缺乏学生的交流与互动。现在一些学校在尝试将“小组课”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小组课”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声乐理论与技巧之外,能够与小组其他成员间互相交流补充的。
(2)引入多媒体教学。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粉笔、黑板的教学形式逐渐开始推出历史舞台,声乐教学对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也是教学发展的大势所趋。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形式更加直观、可视化。课堂信息的容量也随之增大。此外,多媒体教学相比传统教学手段,由于能够将静态的讲授型课堂转化为动态的演示课堂,更大程度上化解空间和时间的隔离,能够更好地结合学生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多媒体内容,提升教学效果。所以,在新时期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声乐教学相结合是发展我国声乐教学的重要途径。
4.加强实践教学。
艺术实践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最终是运用,即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说明了理论结合实践的重要性。高校声乐教学中,我们在强调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实践教学。
作者:李军 单位: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
第二篇:高校声乐教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一、调整目前的声乐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的声乐实践课程几乎都安排在学期末,即理论知识教学之后,但由于学生在这个时间段都忙于备考,加上实践课所占的学分较少,使得学生根本不重视实践课程,那么实践效果也会很差。因此,各高职院校必须调整声乐教学的课程体系,充分将实践课程穿插在声乐学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树立实践意识,且有充足的实践机会。此外,各高职院校开设的声乐实践课程也相对较少,使得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例如:学生在舞台表演的课堂上,只学了相关理论知识,却未得到实践机会,以致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各高职院校不仅要增加声乐实践课程的数量,还要充分发挥实践课程的作用。
二、树立学生正确的声乐舞台实践认识观念
由于高职院校着重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就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来说,大部分毕业生都会从事声乐工作,不管是做专业演员,还是作为教师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工作,都需要毕业生们具备很强的声乐舞台实践能力。但实际的声乐教学中,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根本没有认识到学生舞台实践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就是:高职院校的理工类学科基本上都有相对完善的校内外实践基地,而学校建设的与音乐相关的一些音乐教师或音乐厅都比较落后。因此,各高职院校若想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舞台实践能力,首先就要明确培养学生舞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将声乐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来对待,了解舞台实践是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的就业发展及专业学习的。然后,高职院校需在校内建设相关设施及场地,强力支持举办丰富的声乐舞台实践能力,并在校外与一些文艺团体或单位进行合作,将其作为实践基地以培养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若可将毕业生分配到这些单位工作,更是实现了双赢的目的。
三、建立培养学生声乐舞台实践能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声乐教师在培养学生声乐舞台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起着领导者及指挥者的重要作用。我国教育部强调,对于高职院校中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应大力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简言之,就是要确保教师扎实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且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及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是培养学生舞台实践能力的关键因素。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师都有较强的业务能力以及丰富的教学方法及经验,但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及理论知识却严重不足,这是因为很多声乐教师都是从学生直接过渡到教师的科班教师,其艺术实践本就不强,所以,这些声乐教师也不能对学生的艺术实践进行专业指导。因此,各高职院校应有针对性地培训声乐教师,并促进其不断地学习。
(一)声乐教师应明确认识并重视
培养学生舞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促使学生重视舞台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对于舞台实践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为学生量身定制相关提高方案,并以跟踪的方式进行观察。详细分析学生钟爱的歌唱家们的舞台表现,使得学生了解舞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将舞台实践意识穿插到整个声乐教学中。
(二)声乐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争取培养其舞台实践能力的机会。
目前,高职院校音乐学院的学生仍然是院校文艺活动的主力军,其应继续保持并发扬这个优良传统。此外,声乐教师还要尽量与院校团委建立合作关系,以确保学生在文艺活动中的舞台实践机会,且声乐教师也可利用自身关系,尽可能地在社会上为学生争取舞台实践的机会。实际的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需要教很多学生,那么教师可在音乐厅或教室模拟舞台,通过举办擂台赛、演唱会等活动,以增加学生舞台实践的机会,然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学生舞台表演中的不足及存在的问题,确保每位同学都会得到专业指导。
(三)声乐教师要在舞台实践活动中做好表率和示范。
若想使得学生的声乐舞台实践能力得以大大提高,声乐教师就要起到表率作用,尽量参加舞台表演或文艺活动,以利于学生学到舞台实践经验及知识,突出声乐教师高度重视舞台实践的思想,促使学生关注舞台实践,感受舞台实践的魅力,使学生从行动和思想上做好舞台实践的充足准备。
四、结语
总之,声乐是一门集艺术、技术及表演于一体的实践学科。因此,不管是出于声乐学科的自身要求,还是为了学生以后的发展,各高职院校都要高度重视并切实落实声乐舞台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能力的声乐人才。
作者:周杨 单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
一、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的现状
注重艺术选修课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要求,才能使艺术教育变得更有层次、更科学、更具合理性。艺术选修课的教学,不同于其他的教学,它应该有艺术教学本身的情感性、创造性特点。同时,它也应该给予教师更开阔、更解放、更具艺术性的教学思路与创新空间。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作为审美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在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层次的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表现力、创造力和鉴赏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起到了陶冶情操、激励鼓舞的作用。
二、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的综合性特征分析
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是音乐课程教学中基本形式中的一种,作为艺术课程,它所具有的语言性、表演性和歌唱的表达性等特点使其与其他艺术课程形成了一种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关系。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的目的就是普及声乐艺术,使大学生们学会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了解世界各时期、各地区、各民族的相关音乐文化,在此基础上掌握一些基本的演唱技巧。
(一)歌词的文学特征
唐诗、宋词、元曲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灵魂,同时也是艺术歌曲产生的源头,很多诗歌的传承与发展又是因为艺术歌曲的不断传唱而得以保留下来。因此,音乐的发展离不开诗歌,诗歌的传承脱离不了音乐创作。古曲《阳关三叠》的歌词就是在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歌《送元二使安西》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珠联璧合的效果。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是一门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艺术门类,石惟正先生认为:“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对歌唱主体而言,它是自己内心的印象、认识、感情、愿望以歌曲为载体的一种表达,一种抒解,一种信息的输出。”歌词具有传达内心世界,表达真实情感的作用,从而能与大家产生共鸣。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不仅是如何唱歌的问题,它更是一种修养、一种素质、一种文化标志。
(二)音色的美感特征
选修公共艺术选修课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没有声乐基础的,许多学生认为,谁唱的音量大,谁唱的音调高,谁的水平就好。因此,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求柔美的歌唱音色。音色是无法用个人的喜好决定的,起决定因素的是个人的生理和声带条件。比如,男低音的音色特点是低沉、深厚,音域宽广,在歌剧的表演中,主要以抒情性或戏剧性的特点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男高音的音色特点是高音区具有明亮的音质色彩,中低声区形成特有的刚健有力的特点。女中音的音色特点既没有女低音的低沉,也没有女高音的明亮,但是音质色彩较浑厚,伸张性较强,比如音乐作品《军港之夜》演唱者苏小明。女高音音色特点是声音宽广明亮而不缺乏细腻,以演唱流畅起伏的歌曲为主,如《送给妈妈的茉莉花》等。在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中,让大家理解和辨别各声部音色特点,体会不同声部以及声部混合后所形成的声音的美感,同时依据每个人不同的生理特点,定位自己不同的声部唱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声乐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歌曲的时代特征
声乐艺术作为一种特有的艺术文化,通过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进行传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了解音乐作品的魅力,同时也使大学生认识世界各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作品了解其产生的背景以及歌曲所具有的不同风格,培养综合性人才,这已是我国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的重要目标。例如,以我国著名音乐家刘炽所创作的《我的祖国》为代表的歌曲,歌唱的就是社会主义新中国。因此,了解歌曲音乐文化和创作背景,不仅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国家使命感和责任感作用很大,而且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好处。
三、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方法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的教学对象是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他们的音乐基础是各不相同的。在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们的音乐欣赏和审美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增强大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力。由于学生整体的音乐水平较低,因此,教学模式应以集体课为主,小组课、个别课为辅。集体教学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们的理论水平,同时也为学生们相互交流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得到锻炼,知识结构得到优化。而小组课则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以节目编排为目的训练。在演唱的过程中加入形体表演和队形的变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合唱、重唱的特点。个别课的教学形式,最大特点就是因材施教,为他们打造适合自己特色的演唱方式。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应用于已经在声乐方面受过训练的特长生或较有潜力的学生。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以及音乐知识普及的教学,应采用集体课的教学方式,而小组课教学又可以弥补集体课单一性及枯燥乏味。所以,应根据高校对于声乐课程的相关配套设备、硬件条件和教学资源以及学生的基础,将个别课、小组课和集体课有机的结合,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形成统一的教学整体。声乐作为情感艺术的一种,它通过感性的理解和科学的方法运用,通过优美的旋律来塑造音乐形象,表达人们内心感情的。同时,音乐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种手段,通过了解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培养他们爱国主义情感。在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中,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使高校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所以在教学中,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声乐作品进行亲身体会,增加欣赏作品的数量和种类,提升他们的鉴赏水平。课堂教学离不开实践,而实践教学又离不开理论的指导。艺术实践是声乐教学的必然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完善,同时更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导向,不仅促进了我国艺术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而且也是现代化人才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加快高校公共艺术学选修课声乐教学改革,也为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作者:杨海源 李玮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
第四篇:高校声乐教学美的意蕴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美的意蕴
(一)声乐教学的视觉之美。
随着公众的需求以及声乐产品包装能力的提升,声乐已经从以往的单纯看声音,变为侧重舞台整体效果的综合表现形式。高校声乐教学中也越来越强调声乐表现力上的多重性、丰富性和综合性,由此带来声乐教学中的视觉之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姿与教态、教师的服装与感染力都能让学生体会到声乐的视觉之美,并试着去培育自己的声乐视觉之美。
(二)声乐教学的听觉之美。
声乐的听觉之美是声乐教学中美的意蕴的核心,真正打动人心灵的往往是声乐为人带来的听觉之美。“天籁”、“空灵”等词汇都是发明自声乐的听觉之美。与自然界中声乐的听觉之美不同,人类是通过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智慧创造出声乐的听觉之美的。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严谨的教学打好学生的声乐基本功,用广博的知识为学生展示声乐听觉之美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领略不同的声乐流派,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体会到声乐学习中节奏与旋律的匹配、词曲与音色的完美结合给人带来的听觉之美。
(三)声乐教学的艺术之美。
艺术之美是声乐教学中的美的意蕴的综合体现。当前,声乐的艺术之美形式更加丰富,如京剧中,演员将自己的脸用浓墨重彩掩盖住略显平凡的脸,用较为夸张的脸谱造型展示其面部表情,用京剧特有的声乐形式呈现出一个完整而又不平凡的艺术之美。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要把声乐转化为艺术,在掌握扎实的声乐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声乐的视觉之美与听觉之美相结合,共同创造出声乐的艺术之美。
二、引导学生体会高校声乐教学中美的意蕴的途径
(一)发现声乐教学中美的意蕴。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初期,很多学生会被单调而枯燥的声乐训练所吓到,由于声乐训练在基础强化阶段不得不采用一些重复机械的方式来指导学生掌握发音技巧等等,学生很容易在这个阶段对声乐教学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失去对声乐训练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声乐教学中美的意蕴,在教学的不同阶段给予学生不同的声乐美感,让学生明白,要想使自己达到具有声乐美感的境界,首先要掌握必要的声乐基础。此外,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发现声乐教学之美,进而接受声乐教学,认同声乐教学,热爱声乐训练。
(二)感受声乐教学中美的意蕴。
除了要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声乐教学美的眼睛,还要让学生在发现的基础上感知声乐教学之美。从某种意义上说,感受是一种主观的体验,音乐不仅仅是通过人为的某种技术让人们感动的工具,而且是唤起人内心情感的线索。声乐教学中,要想让学生获得声乐美的感受,就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需要首先体现在学生的审美诉求上,让他们感受到声乐课是一门让人快乐的课,让人有启发的课。脱离学生实际需要的声乐教学是无法让学生感知到声乐之美的。其次,不同的声乐之美给学生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人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可在不同的课上带领学生领略不同的音乐流派,进而感受不同的声乐美感,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涉猎不同领域的声乐大师的作品,培育学生感受声乐教学之美的能力。
(三)创造声乐教学中美的意蕴。
发现声乐教学之美与感受声乐教学之美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造声乐美的能力。高校声乐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转折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在尚未成熟却又已然相对固定的阶段。他们这个时期的创造力还有待于教师去发掘,以声乐为媒介,给予他们真诚、善良、美好等优良的道德品质教育;以众多音乐作品的教学为依托,给予他们深入了解各种文化表现形式、深入体会人类各种情感的机会,教导他们尊重和理解各地域、宗教、文化和情感的差异,让他们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声乐教学中逐渐积累美感,使审美意识成为他们骨子里的一种思维定势。这样随着审美意识及审美能力的加强以及演唱技能的日益提高,学生就能达成“创造美”这一音乐教育的最高要求。
作者:孙立 单位:长江大学艺术学院
第五篇: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现状
(一)教学定位不准,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目前,一些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主要还是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模式,对于音乐的审美性以及声乐演唱中所蕴含的艺术情感重视程度不够,还是片面追求技能技巧训练,忽视了音乐的审美、情感等特征,这就导致一些学生音乐理论意识淡薄,重小课轻大课,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阻碍普通高校声乐教学发展,还不利于培养具有一定综合素质的声乐专业人才。另外,课程设置,对于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课程设置方面,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主要开设了声乐技能课,视唱练耳、钢琴、和声、乐理等课程,课程设置比较单一,缺少了声乐实践等课程。另外,一些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不注重声乐理论讲解,只是一味的唱歌模仿,声乐课变成了唱歌模仿课,这样盲目的模仿演唱教学模式,类似于我国传统的“口口传授”,教学方式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多年来,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学校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仅教学模式沿用专业音乐院校教学模式,而且在演唱方法和声乐教材方面,还存在着“贪大求洋”的思想,很多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中给学生布置外国歌曲,并且让学生在演唱和训练时用原文发音,这种教学模式,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仅很难提高学生声乐演唱技巧,更不利于学生音乐情感的表达。
(二)办学定位模糊,评价方式不科学
多年来,许多普通高校声乐教学都存在着办学定位模糊,办学目标不明确的问题,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缺乏特色是一个普遍现象,首先,声乐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许多普通高校声乐教学还是没有摆脱专业院校“一对一”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普通高校声乐教学发展现状,也不利于普通高校声乐教学发展。另外,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学生在未来就业时面临一个瓶颈,无论是专业表演能力,还是综合素质都很难和专业音乐学院相比。另外,评价方式不科学,也是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一个弊端,目前,普通高校声乐教学评价比较单一,评价方式主要是参照期中、期末声乐考试结果进行评价,一般情况下,学生只是演唱一到两首歌曲,教师怎么考试,学生怎么学;这种评价方式,与普通高校声乐教学学生培养目标不符合,不利于学生演唱能力和声乐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教学中强化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声乐艺术是美和情感的艺术,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体现美的一切要素。声乐教学,对学生进行声乐技巧训练虽然重要,但是不能够片面地理解声乐教学,更不能够将声乐教学变成声音技巧训练课,在声乐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美感教育,在声乐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另外,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改革,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还要开展多种音乐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得到锻炼,为学生未来的事业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改革,要树立为社会服务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于学生走向社会以后,能够更好的为社会音乐文化服务。笔者认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化服务意识的引导,培养学生音乐文化服务理念,促进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陶冶情操,启迪智慧,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自我能力,以便于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二是改进教学方法,大胆改革教学内容,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通过小课、小组课、大课等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使学生具备综合素质,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二)改革单一的教学模式,创建实践教学平台
多年来,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教学模式单一是一种普遍现象,为了更好地培养声乐人才,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需要,我们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建立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上课,同时,还可以听取其他声乐教师课程。另外,社会艺术实践对于学生素质的提升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普通高校声乐教学要培养的是复合型“一专多能”人才,因此,我们要结合声乐教学实践,提高学生舞台表演和舞台实践经验,在训练学生学习声乐过程中,声乐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歌唱实践能力,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艺术实践,创建实践教学平台,在声乐教学以外,多创造一些艺术实践的机会,应该组织学生走入社会,积极参加各种声乐比赛,开展声乐实践活动,开展周末音乐会,培养学生组织演出的能力,使学生通过社会艺术实践,获得美好的歌唱体验,同时,通过参加艺术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为未来就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结语
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改革,要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自己的特色,根据自身特点设定培养目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作者:周涵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系
第六篇:高师声乐教学情感培养
一、加强学生音乐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声乐作品的创作意图、时代背景、风格特点和歌曲曲式结构等,要让学生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进入歌曲所创造的意境中,在情感的升华过程中进行即兴的二度创作,充分地表达歌曲所蕴含的情感。比如:《春天的故事》是一首献给一代伟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颂歌。歌曲气势恢宏,旋律亲切感人,歌词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和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艰难坎坷和辉煌成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前赴后继、投身祖国的改革大潮中。歌曲唱响祖国大江南北和海外华人世界,引起强烈的共鸣。
二、加强学生声乐专业素质的培养
在声乐教学和演唱中,“声情并茂”已经成为标准,但“有情无声,有声无情”的现象屡见不鲜,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声乐演唱技巧不扎实,或者不能学以致用,或者舞台经验不够丰富等。学生应该灵活运用气息、变换口型、控制音量,并且能够美化音色,除此之外,在演唱的时候还应该有丰富的表情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这样才能让气息饱满、声音甜美、共鸣浑厚洪亮,从而激发演唱的激情和自信。在歌唱教学中,“以声促情,以情带声”也是常常要求的技巧之一。学生如果没有精湛的演唱技巧,就不能完整地表达歌曲的情感。精湛的演唱技巧需要通过扎实而艰苦的训练,更需要通过舞台演唱的实践获得。有了良好的嗓音和演唱技巧就能够实现“以声促情”的目的。“以情带声”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演唱技巧,其中的“情”,即是演唱者对词曲理解的情,只有学生身临其境,融入歌曲,灵活运用发声技巧,才能实现“以情带声”的目的。对气息强弱的控制、口型横竖圆方的运用、音色变化的色彩处理、共鸣明暗的调节和音量大小的取舍以及歌唱情绪的培养等都是实现“声情并茂”的重要手段。
三、加强学生舞台表演素质的培养
学生需要经过无数次登台的洗礼,才能够逐步丰富和形成个人的舞台演唱风格。舞台表演素质包括专业素质的运用和心理素质的磨练。舞台表演是对演唱者综合素质的一项考量,它要求演唱者对演唱作品的情感有充分的了解,对歌曲旋律、音准、节奏等有足够的把握,对演唱发声技巧、动作展示、舞台形象的塑造有足够的思考,能够适应舞台环境,且在放松心态的同时严肃对待。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使他们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有不同的收获,学习到意想不到的东西,并让他们把每一次舞台演唱当成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让他们积累实践经验,锻炼自我表演能力。所以,舞台表演素质的培养也是声乐教学情感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加强学生声乐演唱的心理素质培养
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在舞台声乐表演过程中,都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心理必然使歌曲情感得到完美表达,从而打动观众,使其产生共鸣。反之,则影响歌曲情感的完美表达。这就要求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纳入教学的内容,并将其作为一项教学任务来完成。学生也要充分认识到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要时刻进行实践,促使自己有足够的舞台表演信心,充分表达作品的情感。学生在登台表演时应避免过度紧张,但保持适度的紧张情绪是非常必要的,适度的紧张可以让演唱者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促使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全神贯注,融入歌曲的情境之中,从而更好地表达歌曲所蕴含的情感,提升情感的表达境界。
作者:魏松 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第七篇:高中声乐教学花鼓戏探讨
一、花鼓戏的概述
中国的文化是经过长时间陶冶与久远文明冶炼出的灿烂文化,其文化底蕴深厚,集聚了多数民族的优秀特质。中国的戏曲是以很多音乐作为铺垫,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同希腊古国的悲惨剧以及印度的梵剧一起被列入“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中国戏曲来源于地方的特色音调,并且结合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感情表达和说唱形式,其主题主要是从历代传承下来的影响深远的故事中提炼出来的,其中的词语和句子都带着浓浓的文学墨香,它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流淌,在每个人的精神空间中存在,是一种影响人们内心并受到多数人欢迎的艺术形式。花鼓戏主要来自于地方腔调,是不同地区、不同地域和民族中典型戏种的统称,包含采茶戏、灯戏和杨花柳在内。湖南的花鼓戏被列入到我们国家的戏剧当中,主要从民歌发展而来,最晚出现在清朝嘉庆当政时,到现在已经经历了200年的历程,也度过了几个特殊阶段,从原始的地花鼓阶段到现在的社班阶段。其唱法主要以小调、川调以及打铜锣这三种形式为主。这种花鼓戏的特点是带有浓烈的生活气息,乡村味十足,唱法偏快,演出形式具有多样性。
二、将花鼓戏引入高中声乐教学的可行性探讨
(一)文化探讨
不同的社会形态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文化,这种文化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保护这种不可再生资源是我们的责任。国际音乐教育学会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在里斯本会议上提出了一项重要计划:从各国各地区传统音乐出发,设立各种音乐机构,传播弘扬民族音乐,打造科学合理的民族音乐体系;同时提议对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传统音乐(包过产生的背景、故事、特点等)进行搜集、整理、存档,设立国际音乐组织进行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感受美好的传统音乐。这个计划自然得到了各国的响应,近几年,我国为了这一事业也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从小学、高中开始,音乐教材编写就开始对本土的传统音乐进行研究,旨在从学生入手提高人们注重民族音乐的文化意识,通过相关的音乐教育传播弘扬优质、淳朴的非物质文化。学生是未来建设社会的主力军,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文化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他们,特别是一些本土文化,只能通过本土的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教育传播,让他们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精髓,形成热爱艺术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这对本土民族音乐的弘扬与发展至关重要。湖南花鼓戏是饱含湖南乡土气息的重要文化资源,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传承至今已有200年之久,其中寄托了几代人的生活情感,是表达湖南历史文化的最好方式。可是这么优秀的文化瑰宝随着社会的发展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延伸,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湖南花鼓戏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开始步入困境,走向衰败,如今它已经是“危在旦夕”。当地人们如果再任由其发展下去,而不施以援手,就会将这一优秀的民族音乐扼杀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社会文化是浓缩了每个人的智慧而形成的一种特色文化,所以所有的社会群体都应该对花鼓戏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重视,将传播弘扬本土传统音乐,构建平衡的生态文化视为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本土的全体师生,他们更是肩负着弘扬并发展乡土文化的历史使命。
(二)办学特色探讨
如今社会高速发展,各行各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对人才的渴望越来越迫切,国家也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并提出了“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的策略,旨在以中央为监督者,督促学校根据当地的乡土乡情结合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特色办学改革,而不能以千篇一律的课程设置对待所有的学生,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以求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有更好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高中声乐教学更应该跳出固有的思维,重新审视现有的教学体系,在构建全面、开放的声乐教学体系的同时,着重考虑本土民族音乐的教学地位。本土民族音乐是本土人文气息的缩影,是本土文化的特色,当代高中声乐教学应该将这种特色转化为学生的专业特长,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竞争力,同时更好地起到对民族音乐的保护、传承作用。所以在这种社会形势下,流传花鼓戏的地方学校有义务进行花鼓戏的开发教学,本地学生有责任对花鼓戏进行弘扬传播。通过高中声乐课堂的创新性教学,使得学生将花鼓戏传播至五湖四海,这肯定能将花鼓戏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将花鼓戏代代传承下去。
(三)音乐文化探讨
花鼓戏是一种传承了200年的传统音乐,从最初的民间歌舞形态演变至今天的戏曲艺术形态,花鼓戏饱含了农耕时代祖先们的喜怒哀乐。祖先们抱着对生活的热爱,倾注几代人的智慧、热情,经过历史的不断积累、不断沉淀才形成了今天独具一格的音乐文化,它代表着祖先们美好的生活愿景。如此优美的音乐文化、美好的生活愿景需要人们像祖先一样倾注心血,这样它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壮大,悠久地流传。人们在观赏湖南花鼓戏的时候,能够透过这种独特的音乐文化深入地了解湖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如此以往,湖南花鼓戏这种蕴含当地特色的音乐文化肯定会取得更为长足的发展。
(四)教育学探讨
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它无处不在。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揭示一般教育所独有的规律的科学,是在分析总结实际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慢慢积累而形成的。所以,传统的教育文化、教育历史是教育学形成、发展的根基。“中西合璧的夜莺”,这是国际上对青年歌唱家吴碧霞的称赞,她出生在湖南汉寿县,父亲是县城有名的花鼓戏剧团团长,从小耳濡目染加上父亲孜孜不倦的辅导使吴碧霞在童年时期打下了扎实的花鼓戏基础,熟练掌握花鼓戏唱腔、手法、表演技法;家喻户晓的《刘海砍樵》是我国有名的歌唱家李谷一的代表作,这位凭借熟练表演技巧以及美妙歌声深深打动观众的歌唱家其实曾经也是湖南省花鼓戏剧团的“当家花旦”;再说一说毕业于湖南艺校花鼓科的著名青年歌唱家张也,她也曾经是湖南省花鼓戏剧团数一数二的年轻演员。虽然说她们不是因为花鼓戏而闻名天下,但是精湛的花鼓戏表演功底为其表演民族声乐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在观看她们淋漓尽致的声乐表演时,人们能显而易见地认识到民族声乐演唱者具有典型意义的乡土戏曲功底是何等重要。在传统的高中声乐教学中,教育者大多偏重于听觉艺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声音训练而忽视了表演方式的培养。笔者也听过一些高校学士以及硕士的专场音乐会,听过许多知名乐校的课,他们往往都是在强调科学的发声,呼吸训练、发声训练、共鸣训练等都讲解得非常到位,这些技巧在民族声乐表演中固然重要,但是却忽略了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最宝贵、最精髓、最根本的是表演技法。我国声乐教育的首要任务——传播弘扬民族声乐早已成为声乐教育者重点关注的课题,学校要将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民族声乐作为第一要务也是得到教育部门批示的。在蒙古,长调已经正式成为本地的高中声乐课堂教育内容;在新疆,木卡姆也在逐渐地被本地学校普及。被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花鼓戏,表现方式独具一格,美妙的发音以及精湛的表演技巧早已被表演者们融为一体,主要通过手、眼、身、法、步以及唱、做、念、打结合生动传神地塑造人物,不仅具有艺术观赏价值还传播了当地的人文习俗。地方学校将花鼓戏里原生态的唱腔以及独具一格的表演技巧引入高中声乐教学中,不仅能提高学校的声乐教学水平,突出本土学校的教学特色,更能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助推当地社会文化传播,传承并发展本土民族音乐。
三、结语
高中教学是整个学业生涯中是最为重要的阶段,高中声乐教学要想实现突破性的进展,还需要建立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把高中声乐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自己的本职,宣扬高中声乐教学的重要性,加强传统声乐文化的教育和建设,使得声乐教学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从而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传统文化声乐人才。教育方法和教育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湖南花鼓戏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的发扬和传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学生对地方戏曲的兴趣,提高民歌在其演唱中的比率,还需要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传承中国音乐文化,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我们肩负着祖国民族音乐的希望,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一定能把花鼓戏的精华和魅力展现出来,使花鼓戏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化。
作者:谈奕宏 单位:乐昌城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