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型教学理念下高校声乐教学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因材施教观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基础水平、性格兴趣等不尽相同,所以在具体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也会因人而异。倘若教师将所有的学生按照一个模式来培养,而从客观上了忽视了这种差异性,就难以做到有针对性地培养。比如在当下的教学中,主要有一对一课和小组课两种教学模式。一对一课中,教师会按照自己既定的教学思路按部就班地教学,学生只能跟随教师的步伐前进。而集体课中,又因为学生人数众多,所以只能采取共性培养的方式。这种对差异性、个性的忽视,显然是难以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近年来,国际教育界纷纷倡导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等教育理念,意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其个性发挥,最终获得属于自己的真正收获,而不是将教学视为一条流水线,将对学生的培养视为批量生产。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做最全面了解,然后为其制定出最切合实际的培养方案。比如在教学中,有的学生性格上较为内向,且并不是十分自信,对此教师就可以为其布置一些情绪较为欢快、激烈的歌曲,通过对这类歌曲的演唱,能够有效激发其歌唱热情,并对后续的学习充满信心。而有的学生自持嗓音条件较好,所以难免有一种骄傲的情绪,对此教师则可以让他们适当演唱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作品,使其对自己当下的歌唱水平有更为直观和清晰的认识。所以,因人而异的声乐教学观是极为重要的,民族声乐界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千人一面”和“千人一声”的局面,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对因材施教的忽视。所以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的前提下,力求为每一个学生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培养方案,使学生得到最需要的帮助和引导。
(二)审美价值观
新世纪后颁布的《中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曾明确指出,要将审美作为中学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而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高校声乐教学。在之前的教学中,很多学生之所以对声乐学习感到枯燥和乏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将教学重点放到了声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而忽视了声乐这门学科特有的审美价值。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声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学生审美能力、审美素养的提升,更是声乐教学的终极目标。所以教师应尽快转变之前的片面认识,将审美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具体到教学中,首先,是引导学生认识和体验作品中的审美。因为每一部声乐作品都是创作者和演唱者情感的凝结,集中代表着他们的某一种认识和感受。比如《在希望的田野上》,就是作者有感于改革开放后承包到户这一重大举措而做的,这一政策实施后,全国各地的农村都是一片繁荣和丰收的景象。而作为演唱者来说,要通过对这种背景的了解,获得与作者一致的审美体验,从而为有感情地演唱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是引导学生体验演唱者是如何表现审美的。即便是面对同一首作品,不同的演唱者也会给我们不同的审美感受,这就是一种个性审美的表达。比如刘和刚在演唱《父亲》时,禁不住潸然泪下,获得了情感和技巧的高度统一,这就是他高超的处理方式。如果教师在演唱前后,能够始终以审美的目光引导学生认识和体验作品,就可以从本质上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将“要我唱”变为“我要唱”,且学习效果也是高效的。
(三)舞台实践观
声乐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门实践的艺术。能够在舞台上从容大方地歌唱,是每一个声乐专业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但是长期以来,声乐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有缺失,表现为理论强而实践弱,对于一些声乐理论知识能够掌握得十分熟练,在课下的演唱中也能发挥出较高的水平,但是一到了真正的舞台演唱时,则表现得十分紧张和生涩,甚至连正常的演唱都难以保证。而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状况,与教师对实践环节的忽视是分不开的。在日常教学中,无论是一对一课还是集体课,都是教师讲述加示范,学生在课下进行练习,看似是一个有条不紊的过程,却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学生既没有实践的意识,也没有实践的机会,所以在舞台表演中表现出紧张和生涩也就不足为奇了。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应该对该环节有足够的重视,同时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进行完善。比如每一个教师都要带多名学生,对此教师就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内部的演唱会,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上台演唱,台下的教师和观众则是评委。演唱完毕后,再由教师做出点评,并将成绩列入最终评价中。又比如可以召开一些观摩会,既可以观看一些声乐表演活动,也可以是声乐演唱的影音资料,并在观摩完后举办专题的研讨会,分析演唱者在表演方面的得与失,以及可以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和借鉴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个人关系,在校内外为学生争取到更多的舞台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和丰富自己,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主动建构观
建构主义理念是21世纪以来在全世界受到普遍好评和肯定的一种教学观。其将整个学习过程视为一个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自愿地学习,可谓是对传统教学观的一种颠覆。在该种理念的引导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被充分尊重,学生兴趣和主动性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发,最终获得了学习质量的提升。这是一种科学的教学观,理应得到广大声乐教师的充分重视。具体来说,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没有绝对正确的知识,只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对于声乐学习来说,很多时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所以,在教学中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感受、学习习惯等,真正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演唱一些通俗歌曲,只要能有助于学生演唱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教师就完全可以满足他们的学习意愿。相对于掌握某一个歌唱技巧和能够演唱哪首歌曲来说,这种兴趣和热爱才更加值得关注和支持。其次,是要注重师生之间的合作。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并不是教学的主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应该以引导的方式,带领着学生去主动探索和建构。比如一场小型音乐会的举办,教师只需做出大致要求即可,然后全权交给学生去处理,从作品的选择到人员选定,从舞台布置到后勤保障,全部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只是在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才出手相助。一场活动下来,能够让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提升。最后,是对教学方法的变革。传统的声乐教学中,所采用的都是讲述式教学法,即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将知识和技能讲给学生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几乎是没有发言权的,对知识的建构也就无从谈起。对此教师应该对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变革,采用对话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给学生以更多的表达机会,引导他们乐于建构,主动建构。
二、结语
综上所述,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所以观念的正确、科学与否,将会对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受到历史等多种原因的影响,之前的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学观念是较为落后和单一的,既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要求教师要主动学习和探索,将一些先进、科学的理念运用于教学中。本文也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对其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给更多的声乐教师以启示和借鉴。
作者:井艳红 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歌剧音乐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