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民族音乐声乐教学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各高校的声乐教育中就融入了民族音乐的教育形式,短短五十多年的发展使得各高校声乐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央音乐学院就先后走出了一大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著名歌唱家,、张也、阎维文、德德玛、吴雁泽等各具民族特色与个人风格的国内外知名的音乐艺术家。上世纪80年代,我国各高校的声乐教育师资力量雄厚、教学专业化较强、教学设备不断更新、教学曲目更是具有较强的可选性,这些优势带动了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专业化、现代化发展。但是,发展的道路总是那么艰辛、那么曲折,我们在看到各高校声乐教学不断进步的同时,不能不认真审视一下在声乐教学中存在的明显缺陷与不足。虽然学术界对我国声乐教学的研究从未停止,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众多的歌手在接受了多年来形成的统一的、固有的声乐教学模式后,从高校走出了一大批唱法统一的歌手。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国内较为权威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看出其统一的特性,很多观众都反映在民族唱法中歌手几乎是千人一声。面对广大观众的质疑与指责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高校声乐教学究竟怎么了?我们在借鉴西洋唱法的同时,中国民族传统韵味如何体现?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深思,如何才能突破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瓶颈问题?
1.盲目崇拜西洋唱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人看到了西方科技的发展与进步,面对新鲜事物,中国人为了不断追求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将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抛之脑后,转身去迎接这些来自西方的新鲜事物。虽然中国历史上也曾经辉煌过,在某些朝代我国确实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由于上个世纪初我们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史与血泪史使得我们中华民族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带着对西方文化、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心理,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洋唱法。虽然大部分声乐教育家只想借鉴西洋唱法来发扬并传承与改进中国民族唱法,但是,声乐教学发展到今天,很多人仍旧认为中国民族唱法缺乏科学性、规范性、是一种落后的唱法。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的转变,很多人发现中国的民族音乐逐渐走向一个极端的空间,在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很多歌手的参赛曲目越来越难、越来越大,但是风格却趋于统一。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重新审视我们民族音乐的优美韵味,以公平的态度与心理对待中西方唱法的不同与融合,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注重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方向与培养模式。
2.缺乏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学习
目前,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还无法脱离学校这一有形的载体,一般而言,高校音乐专业基本采取的都是“一对一”、“一对多”的教学模式,而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也基本是从这一模式中走出来的,由于受西方音乐教学与西洋唱法的影响,基本上所有学习声乐的学生都是先学习西方的演唱方法、音乐基础知识,然后再学习中国的传统歌唱艺术,在这种体制怪圈的影响下,已经形成一种不断重复的、固有的教学模式。而一部分声乐教师在高校就读期间也没有系统的接触过民族音乐,于是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就形成了一种“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被动局面。这主要是由于教师与学生在西洋美声唱法的影响下并未走出校园、没有走进民间、没有深入群众、没有到各民族中去采风、感悟、体验,并且他们对传统民族音乐的风格与声乐理论并不了解,这种没有想法、没有体验的方式就形成了高校声乐教育与民族音乐相对隔离的状态。王昆、郭兰英等老一辈艺术家们大多数人曾经是曲剧、戏曲的演员,经历了长期的传统艺术、民族音乐的熏陶,他们已经探索出了一套适合人民群众需要的、备受人民群众喜欢的民族唱法,这一时期的民族音乐已经深深植入了这些优秀声乐教师的心中,他们培养出的声乐歌手都是十分优秀的。上世纪80年代末,以为代表的学院派新生民族唱法中不仅蕴含了西洋唱法的圆润与通畅,更继承了传统民族音乐唱法中的明亮与细腻。这种新兴的唱法很快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也正是这种成功的唱法使中国高校声乐教育逐渐失去了民族音乐的唯美韵味。
3.严重忽视了因材施教的特点
造成我国高校声乐教育中教学模式统一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高校的声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长期以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学生发声技巧的训练上,这就导致一些学生总是将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些高难度的乐曲作品上,并对其进行模仿演唱。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作品的情感处理的正确引导。虽然有的学生也对作品进行了一些感情上的处理,但是这也仅仅局限在对歌唱名家、艺术家的声调、语音、润腔的简单模仿。大学学习四年后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处理能力。
4.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缺陷
声乐课是一门结合了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在内的综合类的艺术。但是,目前我国各高校中并没有开设生理课。作为学习声乐的学生,必须对人体的发声器官的性能、构造等有个全方位的了解与认识,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呼吸器官、共鸣器官、发声器官的主要功能,才能够有目的的掌握与运用这些器官的技能并促进自己歌唱的进步。民族音乐中的很多乐曲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有的还是根据小说改变而成的,因此,学习声乐的学生还必须了解一定的文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才能更好的在歌唱中诠释作品的真正内涵。但是,在很多高校中,从未开设过语文或文学欣赏这门课程。如果连演唱者自己都不能真正了解歌曲的内涵,又如何使观众真正了解呢?
二、 高校声乐教育中民族音乐融合的创新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人文背景、地域环境,因此也就孕育了异彩纷呈、绚丽多姿的多民族风格的民族音乐文化。几千年的发展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奠定了基础。作为声乐教育者,我们应该承担起培养与传承中国民族音乐的重大责任,为建设与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提供良好的环境。
1.不断优化高校声乐教学师资队伍
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发展需要一支专业素质高、精通声乐、熟悉民族音乐的教师队伍,这是基本条件。一个优秀的声乐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与知识技能,并已经在中国民族音乐方面积淀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演唱技巧,深入了解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一些特殊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演唱技巧上能够充分的、深刻的进行运用与研究。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这就要求高校声乐教师必须静下心来潜心钻研并不断探索民族音乐的精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努力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技艺兼通、教研相融的优秀声乐教师。
2.积极组织学生到各民族采风
声乐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为了更好的使民族音乐融合到高校声乐教学中,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每学期定期组织教师、学生深入到各民族聚居地采风,深刻体会并理解当地民俗文化的特点,为今后的歌唱事业积累资料。只有充分了解并积极参与和感受才能真正了解各种艺术形态带给人们的震撼。
3.努力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教材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也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建设具有本校、本地区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基本保障。各高校的声乐课程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或本校所处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特点,在充分考虑毕业生将来的就业压力的前提下,加强基础建设、加快整体优化步伐、突出本校特色,优化课程特色,努力探索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本校的发展与我国声乐事业的发展积极构建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4.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
探索民族音乐在声乐教育中的渗透与融合的关键环节就是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对于声乐教师而言,必须掌握新的声乐教学方法,突破传统声乐教学方法中存在的框架与局限。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根据学情的不同,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创新思维,激励学生以主动探索的态度进行学习。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声乐教学中的一个瓶颈问题,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实践民族音乐的魅力。
三、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声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民族音乐应该成为我国高等高校中声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教学体系是声乐课程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必须在借鉴与吸收西方音乐教学风格与唱法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将我国民族音乐作品渗透、融入到声乐教学中,使民族作品更具有系统性、特殊性、专业性。全国各地的高校应根据本地区特色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特色在声乐教育中进行渗透与融合,使中国民族音乐立足东方走向世界,在世界音乐中绽放出美丽的中华民族音乐之花。我们坚信,在所有声乐艺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音乐教育一定能够开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一定会为中国声乐教育的发展再创辉煌。
作者:魏菲 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