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抗战歌曲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运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抗战歌曲数量多,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其时代社会历史背景,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灿烂的音乐篇章,更是宝贵的艺术财富,为最终夺取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后来乃至今日的中国音乐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抗战歌曲富于民族唱法的丰富内涵与艺术特点,非常符合当下艺术类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标准。本文分析了抗战歌曲在艺术类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并分初学阶段、基础阶段、高级阶段三个部分介绍教学示例,以期对当下的艺术类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有所启发。
关键词:抗战歌曲;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类高校;民族音乐
一、抗战歌曲概述及其在艺术类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本文所说之抗战歌曲特指抗战时期的中国抗日歌曲,即在1931—1945年内创作的反映现实生活且具有反侵略主题的中国音乐作品。“九•一八”事变后,以爱国音乐教育家黄自先生创作的《抗日歌》(歌名后改为《抗战歌》)为先锋,1932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起“新音乐运动”号召,1933年春,田汉、安娥、任光、聂耳、张曙等人首先成立了“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又称“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掀起了左翼音乐运动。至此,许多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纷纷开始创作抗战歌曲,形成了广泛且深入的全民族歌唱运动,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族抗战到底的决心,为最终夺取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歌曲数量多,内容丰富,传播广泛,且始终与时代和群众紧密联系,深深植根于民族音乐的土壤。“在当时的群众歌咏活动中,许多音乐工作者还曾大量利用民歌音调或形式作为素材进行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革命歌曲的创作,如聂耳的《塞外村女》、张曙的《日落西山》、冼星海的《做棉衣》和《二月里来》、吕骥的《开荒》和《大丹河》、贺绿汀的《保家乡》、郑律成的《延水谣》、马可的《南泥湾》、李劫夫的《二小放牛郎》等,都取得了极好的效果。”①其时,为实现抗战歌曲的推广普及,作曲家多借鉴中国民乐、各种民歌小调及号子等,从而使大部分歌曲在音调和乐曲结构上都能看出民间音乐的影响,演唱方式也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对后来的中国音乐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抗战歌曲植根于民族音乐的土壤,80多年来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当年那些鼓舞军民奋勇抗战的歌曲至今仍能让听者热血沸腾,表现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具体来看,抗战歌曲在艺术类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思政教育作用。新时期,要让年轻一代本色不变,继往开来,就要有好的传承教育。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②抗战歌曲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现有课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产生积极影响。学唱抗战歌曲就是学习抗战革命史,回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英勇抗战、艰苦奋斗的岁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此外,学唱抗战歌曲还能使学生深刻感受今天祖国的强大,更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二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学唱抗战歌曲,对学生的记忆具有指导和传承作用。学生渴求学业成功,求知欲与可塑性都很强,此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让他们多接触健康向上、利于学习、适合专业的音乐作品。“青年期学生的抽象记忆、逻辑记忆得到较大发展,他们在记忆一段音乐时,不再局限于其直观的形象,而是将音乐的风格,音乐的各种元素,音乐所塑造的精神等融入记忆,从而使之形成永久记忆。”③此时,学唱抗战歌曲满足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并对学生有着深远影响,利于其个人成长与发展。
二、抗战歌曲在艺术类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适用性
(一)符合民族声乐教学的标准
抗战歌曲符合艺术类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七字诀”的标准。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先生曾对民族声乐教学的标准进行概括,认为:“声乐教学七字诀,不仅是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衡量声乐人才的重要标准。简单来说,‘声、情、字、味、表、养、象’分别是声音、情感、语言、韵味、表演、修养、形象。”④简言之,声音即发音吐字符合歌唱状态;情感即演绎作品时的情感表露;语言即旋律中音色清纯、字正腔圆的和谐统一;韵味即掌握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确保情感表达准确;表演即演唱时声形并茂的综合体现,表现作品的风格特点,展示演唱者的艺术内涵;修养即个人的思想境界、艺术修养、专业素养和文化素质,这是从事音乐事业的重要支撑;形象即外表形象、舞台台风和气质风度,演员是公众形象,要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首先来看前五项“声”“情”“字”“味”“表”。抗战歌曲有许多传唱至今的佳作,具有独特的文学语言和节奏旋律,适合场景诉说与人物塑造,创作基础扎实,利于旋律演唱和专业表演,特别是经过80多年的打磨,艺术价值较高,并有许多成功演出的典范,便于以情带声、有感而发、声情并茂的舞台二度创作,有利于艺术类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再来看后两项“养”“象”。演唱传承已久的抗战歌曲符合大众审美,能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有利于情感流露和艺术再现。抗战歌曲适合各年龄段的学生,通过塑造舞台形象,对其提升气质风度,拓宽艺术视野,增强专业素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满足当下声乐教育的需求
抗战歌曲能满足当下艺术类高校民族声乐教育的需求。学唱抗战歌曲,就是学习先辈的思想精髓,通过理解和演唱作品,更易获得深刻的感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对物质以及经济的追求,而忽视了对精神层面的约束,轻视了道德、责任以及诚信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存在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淡薄、心理素质差等问题是不可回避的,社会的发展应该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⑤高校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上艺术院校多有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因此,其思想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薄弱环节。学唱抗战歌曲可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个人修养,开拓艺术视野,丰富文化知识,使其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当下,声乐作品种类繁多,良莠不齐,不断冲击着高校学生的心灵,干扰他们的声乐学习,一味追求个性化对专业学习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特别是针对初学者,一定要树立科学的发声理念,纠正错误的发声习惯。因此,教材选择不能草率。抗战歌曲多源自传统,演唱方式字正腔圆,利于开展教学,使学习朝好的方向发展。声乐教师用科学的方法提升基础,训练学生嗓音的同时也能保护好声带。
三、教学示例
以专业的角度看,可从思政意义、适用实际、学生基础、教学目标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适合当下艺术类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曲目。基于此,笔者选择的曲目包括《塞外村女》《二月里来》《思乡曲》《南泥湾》《沂蒙山小调》《松花江上》《黄水谣》《嘉陵江上》《黄河怨》《延安颂》等。下面分初学阶段、基础阶段、高级阶段三个部分介绍教学示例。
(一)初学阶段教学示例
针对初学阶段的学生,应选取音域跨度不大、长度适中的曲目,教学重点要放在打牢基础、掌握科学的发声原理上,主要选用扩展音域的练声曲进行日常训练,使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基本的歌唱技巧。此阶段的教学曲目可选《塞外村女》,这是电影《逃亡》的插曲,为女声独唱曲目,旋律结构以民族六声调式中的宫调式写成,带有民谣体的北方民歌特点。演唱过程中,可借鉴传统戏曲中紧拉慢唱的“摇板”演唱方式,以表现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生活。这首歌曲节奏单纯,音域不宽,旋律起伏不大,非常适合初学阶段的学生,可着力提升演唱者的音色,使其歌唱清脆明亮,优美抒情。
(二)基础阶段教学示例
在掌握了一定歌唱技巧的基础上,就要选取长度稍长、音域跨度较大、曲式结构相对复杂的曲目进行学习,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巩固中声区为主要目标,选择合适自己的发声支点,夯实基础,提升技巧,为驾驭高难度的声乐作品做好准备。此阶段的教学曲目可选《嘉陵江上》,这是抗战歌曲中为数不多借鉴西方艺术歌曲创作手法的作品。《嘉陵江上》是一首既富于抒情性又具有戏剧性的艺术歌曲,采用了宣叙调、咏叹调与汉语的韵律、节奏、语调起伏相结合的创作方式,可为演唱者提供更大的技巧发挥空间。歌曲的情感深沉悲壮,富有层次,情绪起伏较大,音量的控制、强弱的对比都随旋律而变化,因此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好的舞台表现力。教学中可借鉴美声唱法的发声特点,提高音域的延展性,从而使声音运用更加自如,演唱风格也更加鲜明。歌曲开始,伴奏音乐在八度音程上奏出前奏后急速下行,用沉重如诉的和旋引出歌声,声音高亢有力且带有控诉性,同时保持发声管道的通畅,利用胸腔支点使音色与音质达到统一。学生需在有准备的情况下随前奏意境的引导情绪饱满,完全沉浸在音乐中自然地歌唱。“我必须回到我的家乡”一句开始进入宣叙调的演唱,此时,上颚微微提起,咽腔不要开得过大,以保持声带闭合的稳定,使呼吸有支点,同时缩短共鸣腔体,使腔壁变得更加立体结实,便于高音的关闭与转换。换气时必须保持上句的发声状态,不要松弛,这样有利于发闭口音不出破音,同时也为歌曲推向高潮做好准备。
(三)高级阶段教学示例
针对高级阶段的学生,应选择曲式结构复杂、情感层次丰富的曲目,演唱者需根据曲目难度调整发声腔体,最终实现“声区统一”。此阶段的教学曲目可选《延安颂》,“颂赞歌曲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是一个较少被涉及的歌曲类型,《延安颂》的成功无疑为后来的更多创作提供了一个典范。在今天的一些专业音乐舞台上,《延安颂》仍然是歌唱家们的常选曲目,也反映出这首歌所具有的持久的艺术生命力”。⑥这首歌曲结构复杂,篇幅较长,其中运用的多种旋律展现手法以及节拍的变换对演唱者的声乐技巧提出了较高要求。全曲采用稍慢、稍快、稍慢三种速度,结构为复三部曲式。其一,A段乐曲。抒情旋律缓缓拉开乐曲序幕,演唱“夕阳”两字前,先往嘴里深吸一口气,软腭上抬,感觉将气吸到耳垂后方,再用气息支撑,挂住头腔的高位置,接着缓缓往外送气,送声音。演唱“照耀”两字时,正好处于男声换声的临界点,学生易出现真假声打架的情况,如果腔体开得过大,音色就显得太“撑”,缺乏美感。因此,学生的声音要贴着后咽壁画出一个弧线再抛出,不能直接将声音打在后咽壁上,否则音色会显得过于厚重,不够灵动。紧接着的歌词演唱夕阳西下,月上高空,月色映照下的延河水如此柔美、静谧,此时,情绪应舒缓平静,如同深夜中的呢喃细语,要与前面的歌颂形成鲜明对比。演唱“啊……延安”一句时是一个开阔的六度大跳音,在全曲中出现6次之多,以抒发强烈的情感,此处要引导学生像朗诵诗歌一般用赞颂的情感去演唱。唱到“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一句时,为准确传达出特定的时代背景,呈现根据地军民齐心抗战的宏大场景,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双臂张开有力上抬的动作,这一肢体语言不仅能提升舞台表演的效果,凸显激情澎湃的主题,而且还能借动作进行深呼吸,将饱满的气息带入下面的演唱中。其二,B段乐曲。此时,音乐风格已发生根本性转变,节拍铿锵有力,两次八度跳跃的出现使歌曲更具进行曲的特点,即坚定性和力量感。进行曲是一种富于节奏的歌曲,演唱时要轻松自如,直白且富有弹性,即找到一种数数字的感觉。演唱中要注意提醒学生突出“青年”“心”“埋藏”“仇恨”这几个词,以展示歌词的逻辑性与连贯性,强化观众的审美体验。其三,C段乐曲。最后一句“灿烂辉煌”,上行的四度大跳音将歌曲推向高潮。演唱这类高音时,深呼吸的支持非常重要,吸气时下腹往里收紧,形成演唱的前中下支点,进而实现深呼吸的气息支撑。口咽腔也随深呼吸形成连锁反应,软腭与小舌都有向上提的兴奋趋势,大舌根往回收,这时,内口腔就形成了一个降落伞状,同时,下巴自然松开,使空间更集中。通过调整发声腔体,声音从咽腔经硬腭反射到头腔,以深呼吸为基础再增加气息流动,最终使高音在高位置腔体混合共鸣。要用有深度、有支点的气息将口咽腔与头腔整体贯通,让唱出的高音更具穿透力,易与掌控。
作者:于芳 单位:四川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