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声乐课教学的实践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声乐课教学的实践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院校声乐课教学的实践分析

摘要: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是全球第一的产茶大国。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在音乐起源的众多学说中,音乐起源于劳动的呼声是最高的。在人们把茶作为劳动对象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与茶相关的音乐作品。本文就是把著名声乐作品——《挑担茶叶上北京》融入高职院校声乐课堂上的一次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创作背景;实践教学;实践演唱

在我国民族声乐作品宝库中,《挑担茶叶上北京》这首作品,是不可不提的一首佳作。这是一首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全国的声乐作品,这首作品不仅是作曲家白仁诚老师的代表作,也是作曲家把地方民歌元素融入到声乐作品上的一次尝试和实践。作品由歌唱家方应暄首唱,并由何继光、蒋嘉锵等多位歌唱家进行传唱。这首声乐作品节奏鲜明欢快,并引用了湖南传统民歌形式“茶山号子”的音乐元素进行创编,生动形象的刻画了茶农在丰收后喜悦的心情,并迫切想把这份喜悦分享到北京的故事。

1歌曲《挑担茶叶上北京》的创作背景

众所周知,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挑担茶叶上北京》这首声乐作品之所以能大获成功除了作曲家精湛的作曲技法以外,还要接近生活,并被人民大众所接受。《挑担茶叶上北京》这首声乐作品也是源自生活,它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那是1958年的5月湖南省古丈县古阳镇的几位茶农,望着满山遍野刚发出新芽的茶树,怀着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毛主席的感恩之心,精心的制作了十斤明前的社茶,寄给了毛主席。随茶叶一起寄去的还有一封饱含着对主席满满感恩之情的信。毛主席在收到茶叶和信之后,委托中共中央办公厅给茶农寄去了回信,嘱咐茶农种茶辛苦以后不要再寄了,并祝福古丈县全体人民身体安康,家庭幸福。毛主席的回信立刻像春潮一样,传遍了古丈县的每一寸土地。茶农们的种茶热情瞬间高涨,全古丈县几乎每家每户都开垦了茶园,种起了茶树,成为众所周知的茶乡。海南前作协主席、著名作曲家叶蔚林听说了这个故事后,写了这首声乐作品《挑担茶叶上北京》的歌词,并请著名作曲家白诚仁老师作曲。叶蔚林写过很多在知青中被广泛传唱的作品,如《遥望南方》《故乡呵巴勒斯坦》等。他对于艺术特别认真,阅读他人作品近乎挑剔,他本人的作品文字不精美决不出手,意趣不高远也绝不出手,这使得他的作品发表近乎低产。事实证明,他的这种创作态度代表了艺术良心,他被称为一个具有青铜气质和风笛情调的感情主义者,一个人道主义的艺术王子。列夫•托尔斯泰说:“音乐是感情的速记。”在这首《挑担茶叶上北京》的歌词中,桑木扁担的“轻又轻”,与千里送茶“情意深”,以及“茶叶飘香”“幸福人”,这些朴实的文字表现了浓厚的情感,也是歌者心灵的真实感受。白诚仁老师在拿到这首词的初稿后,在湖南地方民歌的基础上加以改编和创作。白诚仁老师毕业于东北鲁迅文艺学院。毕业后经组织安排,分配到湖南民族歌舞团工作。在工作期间白诚仁老师对湖南地方民间音乐,进行了为期五年的实地考察和采风。他的足迹遍布了三湘四水,对湖南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了搜集和汇总。白诚仁老师对于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湖南的楚文化与湖南原土著居民文化上的互相接近和互相吸引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尤其在神话传说和音乐、舞蹈、绘画等方面,二者早已浑成一体,因些,湖南各族的土著文化也已然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对湖南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和传承,要将其放在楚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确认楚文化对我国各民族文化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确定它对于我国乐舞艺术的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五年间他拜了上千名地方民族乐师为师傅,走进苗寨学习苗话。他对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时刻保持着一颗敬畏的心,走进山寨说苗话、唱苗歌、喝米酒、吃油茶和地方村民打成一片。他真真正正的把自己融入到苗寨之中,努力的吸收着湖南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白诚仁老师通过多年对湖南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理解和感悟,使得他在对湖南地方民间音乐的改编和创作中乐思泉涌。1960年词作家叶蔚林老师找到了他,将《挑担茶叶上北京》这首作品的歌词交给了他,他仅仅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完成全曲的创作。为了使作品更加富有民族元素,他在开头和结尾加入了他在采风时收集的民歌形式——“茶山号子”的音乐元素。“茶山号子”是瑶乡人民挖茶山时唱的一种号子歌。其表演形式是由2-3人在山顶敲锣打鼓,伴奏乐器多是锣、鼓、双唢呐,唱一阵打一阵,以鼓舞采茶人的干劲。因常是一人唱众人和,其歌气势磅礴,宽广宏亮,激越高亢,憾人心魄。双唢呐是瑶乡人民独有的一种伴奏乐器,用两根管子、两个喇叭、两颗口哨连接而成,每根管子上有6个孔,发出6种不同的音符,每个手指按住两个管子的两个音,一个人吹奏出两种声音,其声洪亮高亢,清悦震耳。每逢村民娶亲嫁女,丰收喜庆之际,就会有很多人拿出双唢呐,吹出欢快喜庆的曲调,增添人们的喜悦和激情。这也使得“茶山号子”音乐基调热烈而欢快。“茶山号子”这一演唱形式,在演唱时融入较多地方性语言和衬词,让学生通过对湖南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土家族的歌舞进行了解,熟悉《摆手舞》《跑马舞》《造旗舞》等歌舞中的民族元素及在本首乐曲中的应用。《挑担茶叶上北京》这首声乐作品中的“呜哇”“呦呵”等衬词的唱腔,就是借鉴了“茶山号子”中的音乐体裁形式。这使歌曲增加了地方民族音乐的色彩,更能被人民大众所接受。在歌曲《挑担茶叶上北京》改编创作完成之后,总政歌舞团歌唱家方应暄来湖南民族歌舞团调研学习时,见到了这首作品的谱子,就被它欢快的节奏旋律,以及湖南特有的民族元素所吸引。于是,作为首唱他在北京怀仁堂唱给毛主席听,并被毛主席亲口称赞。年仅27岁的白诚仁老师也因此曲一举成名。随着这首声乐作品被各级电台报纸等媒介宣传播放,这首具有湖南地方民族音乐元素的歌曲——《挑担茶叶上北京》也风靡了全国。

2声乐课堂的教学实践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师,在教学中为同学们介绍《挑担茶叶上北京》这首歌曲后,同学们在读谱时被这首作品的欢快旋律,以及湖南地方民歌特有的音乐元素所吸引。教学示范中我首先演唱这首声乐作品,把对于歌曲创作背景以及多个歌唱家的理解诠释融汇,用自己的表演打动学生,并带领他们分析作品,从表演和内涵出发让学生爱上这首作品。在歌曲的教学中,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诠释作品,我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探索:

2.1小组授课的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行,声乐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推崇。学艺术学声乐的学生逐年增多,但是很多院校缺少足够数量的声乐老师,为了使每位学生都能接触到声乐,很多高校实行了分组教学的授课方式。笔者本人所在的学校,由于是今年第一年招收音乐表演的学生。目前,声乐专业的学生135人,共分为三个班。不管是师资队伍还是琴房实训室建设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针对以上原因,笔者所在的学校采用十人一组的形式开展声乐授课。让十个人同时练声同时唱歌。这就导致声乐教学上所倡导的“针对性”和“因材施教性”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使得学生很难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老师也很难发现学生在演唱时歌唱咬字是否规范,状态气息是否正确。

2.2学生自身条件的问题

大多数人对于艺术生的理解有些偏差,认为与普通高考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相比,艺术生高考相对简单,所以学习声乐的孩子越来越多。但殊不知其中的艰辛和不易,声乐这条路能否长远且持久的走下去,爱好是第一位的,其次是自身的条件和自身的努力学习,三者缺一不可。很多学生为了实现考入优秀院校的这一目标,尽管自身五音不全,尽管自身嗓音条件不足,还是会投身于声乐高考的大军之中。笔者在自身声乐课堂的实践教学中深有体会,有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自身条件也不好。于是笔者就把条件和综合素质相对较好的学生分为一组,把《挑担茶叶上北京》这首声乐作品布置给他们,让他们课下自行练习。在回课的时候逐个演唱,对于作品诠释较好的学生重点培养。笔者发现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演唱时的状态和作品的唱腔和咬字上,针对于这些问题笔者请教了多位老师并翻阅了很多资料,引导同学们认识到,音乐表演是赋予音乐作品以活的生命的创造行为,乐谱中的音符需要表演者给予它生命,在表演过程中,既要充分体现词曲创作者的思想,也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进行二次创作让作品焕发出新的光彩。在演唱时,一是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明白伟大中国共产党在百姓心中的崇高地位,要把民众这种爱国情怀通过喜悦、激动、自豪的演唱表现出来;二是要对歌词的表演层次和演唱技巧进行分析探索,把旋律上的气势豪迈又满怀深情表现出来,从歌曲的层次、结构方面增加表演的适度性。

3歌曲《挑担茶叶上北京》的实践演唱

3.1发挥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

因为人的三观不同,所想所感所见均不相同,对于美的理解也不同。不同的人对于《挑担茶叶上北京》这首声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也不尽相同。“所谓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笔者作为一名声乐教师,深知千口同声,学院化教学的弊端。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说感受让学生去学,不如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自己去理解。让他们唱出自己的感想和感受,他们才能真正的去诠释音乐,才会更加的热爱歌唱。基于这一点,我把《挑担茶叶上北京》这首声乐作品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学唱这首作品,去查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去了解这首作品。并让他们在课下写一篇关于这首声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围绕着送茶叶去北京的茶农来写,发散思维,可以写他的生活质量和状态,也可以写他的家庭环境,可以写他去北京穿的衣服,甚至可以写他抽不抽烟。课堂上我们一起讨论,在讨论之中,学生把挑着茶叶去北京的茶农形象丰满了。在学生演唱的时候,能更好的投入感情和自己的理解,且每位同学的情绪投入点都不同。

3.2以优秀表演感染学生

《挑担茶叶上北京》这首声乐作品,是我国民族声乐库中一个难度较大的作品。尤其是在歌曲开始和结束时衬词引子的真假声转换。于是我让学生去听著名歌唱家何纪光老师演唱《挑担茶叶上北京》的视频,分析他的演唱风格和技法,何纪光老师采用的是新型的高腔唱法,达到了“真声假唱,假声真唱,以假乱真”的声乐效果。低音部分浑厚有力,中音部分通透明亮,高音部分婉转悠扬。他和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活跃在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舞台上的“湘西歌王”——舒黑王在演唱风格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舒黑王擅长湖南的一种地方民歌形式“茶山号子”。“茶山号子”这种民歌形式是瑶乡人民挖茶山时唱的一种号子歌。它是由2—3人在山顶敲锣打鼓,唱一阵打一阵,以鼓舞挖山人的干劲。因常是一人唱众人和,演唱形式气势磅礴,宽广洪亮,激越高亢,撼人心魄。在瑶乡人民演唱时,常伴有双唢呐的形式来进行表演,尤其是“茶山号子”中的真假声转换,被用于多首民族声乐题材之中。笔者与学生反复观看这些声乐视频,在笔者美声思想的引导下,结合湖南地方民歌形式“茶山号子”中精巧的行腔、创腔手法,将号子中特有的波音、颤音、滑音等特有的演唱风格,融入到歌曲之中。作品为了更好的表达茶农的喜悦之情,同时为了融入民族元素,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在开始和结束句部分采用了“茶山号子”的高腔元素,高音唱到了“嗨C”。作为声乐演唱者和从业者来说“嗨C”是高音上的试金石,笔者所教的学生在歌曲引子和衬词高声部分,根本唱不上去。笔者就要求学生先假声小声唱,但是不能声音虚,不能因为歌曲开始和结束部分的高音上不去而影响整首歌曲的完整性。

3.3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

在学生演唱这首声乐作品的咬字上。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咬字不清。经笔者总结发现导致这种咬字不清现象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学生因初学声乐,以为包着就是打开,嘴里像含了东西一样含糊不清;二是《挑担茶叶上北京》这首声乐作品,在第一句、第二句和第四句上均进行了押韵,并以中国汉字“十三辙”中的“人辰辙”为主。学生在演唱时不能很好地归韵。笔者就在学生练声时进行了调整,强调歌唱是“高位置、深气息”的说话。说话是最自然的发声,不要因为学了方法以后,而让自己的声音不自然。还有就是加强中国汉字“十三辙韵”的练习。我们都知道中国咬字中的“十三辙”指的是在中国说唱咬字行腔中,韵母按照韵腹相同或相似的基本原则归纳出来的分类,目的是为了使诵说、演唱顺口、易于记忆,富有音乐美。十三辙的名目是:发花、梭波、乜斜、一七、姑苏、怀来、灰堆、遥条、由求、言前、人辰、江阳、中东。十三辙中每一辙的名目不过是符合这的两个代表字,并没有其他的意义,如“梭波辙”也可以叫做“婆娑辙”、“言前辙”,也可以称作“天仙辙”。如何能有效地加强我们在咬字上对“十三辙韵”的练习?本人查阅了大量资料,请教了多位专家老师,总结出来一条练声曲,这首练声曲包含了中国“十三辙”的所有咬字和发音。我会在每节课都要求学生练习这首练声曲。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练习,笔者发现学生在咬字和字韵行腔上有了较大的提升,在演唱时不会因为刻意强调状态,而把字音咬变形。通过笔者与学生在课堂上的相互配合,反复探索和练习,学生在演唱这首作品时,比原来更加的轻松和自然了。虽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但是对于作品的诠释较以前相比,发生很大变化,有了十足的进步。

4结语

《挑担茶叶上北京》这首声乐作品,在中国民族声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是首次把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融入现代声乐作品创作上的一次尝试。笔者从自身实践教学出发,把《挑担茶叶上北京》这首民族声乐作品带入声乐课堂之中,通过笔者自身与学生的实践配合,针对学生在演唱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这也是笔者对高职院校声乐课实践和探索的一次尝试。希望本篇文章能对声乐从教者和演唱者起到帮助的作用。

作者:解猛 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