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广州话”方言片区声乐教学的曲目,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粤语是体现广府文化的主要载体,保护粤语的意义不言而喻。粤语歌曲高校声乐教学的尝试突破了学院派传统声乐教学模式,丰富了声乐教学作品类型,同时也拓展了传承广府音乐文化的渠道,值得高校声乐教师进行研究。本文主要选取“广州话”方言片区的粤语歌曲作为研究对象,从粤语歌曲的分类入手,探讨粤语方言歌曲高校声乐教学曲目选曲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广州话”方言片区;粤语歌曲;高校声乐教学
在当今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互联网时代,我国各地方言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加上我国对普通话的大力推广,使得一些弱势方言处境更为艰难。2015年5月,国家教育部与国家语委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对一些正在萎缩的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开展一系列的保护、开发工作,语言资源挖掘首次被提升为国家议程。广东省作为全国经济大省,每年吸引着众多的外地人前来工作、定居,同时本地年轻人走向省外、海外的人数也不在少数。这种大量人口的迁移和流动,也势必对粤语方言带来一定的影响。据《广州统计年鉴》显示,2016年广州市常住人口比2017年增加了54.24万,广州成为全国最吸引流动人员的一线城市之一。这些流动人口来自全国各地,为便于沟通,人们在公共场合中常首选普通话进行交流。在私人场合中,以粤语作为唯一交流语言的家庭也正在减少,且该比例有逐代增加的趋势。单韵鸣、李胜在2017年的《广州人语言使用现状调查》中,得出广州人在与配偶交流时使用粤语单言下降了14.9%,与子女交流时下降了9.9%的数据。
一、广州市中、小学开展“方言进课堂”活动掠影
粤语作为我国七大方言之一,是体现广府文化的主要载体,保护粤语的意义不言而喻。广州不少中小学在“方言进课堂”的提倡下已将粤语引入到教学之中,并且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例如,2020年9月,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启动了“粤语日”系列活动,规定在“粤语日”当天全校师生除课堂时间以外都用粤语交流;2020年底,番禺区石楼镇组织开展了“粤语进校园”活动,并制定了《粤语进校园工作方案》,促使该区各校开办粤语文化讲座、学唱粤曲、排演粤语小品等活动。广州各中、小学保护粤语更为普遍的做法是将粤语童谣、民谣等直接纳入到语文、音乐等学科以及第二课堂的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学习家乡文化的同时掌握到自己的母语,并以此成为校本特色。例如,海珠区大元帅府小学多年来把传承“咸水歌”列入教学常态,成为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单位。以上先进案例为粤语方言进入高校教学提供了启示意义。本文将对粤语方言歌曲进入到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目的一是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把粤语歌曲内容纳入到声乐本科教学当中,为保护粤语方言作出贡献;二是通过演唱粤语歌曲,弘扬与粤方言一脉相承、息息相关的广府音乐文化。“粤语歌曲”一般特指粤语流行歌曲,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包含但不限于粤语流行歌曲,还包括用粤语演唱的传统民歌和曲艺等民间音乐。为了在声乐教学中选用粤语歌曲为教学内容更具可行性,有必要对粤语歌曲的构成进行分类,进而甄别出适用于高校声乐教学的曲目。由于粤语地区分布广泛,且每个片区的粤语在口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本文主要选取“广州话”方言片区———广州、南海、番禺、顺德、中山、香港、澳门的粤语歌曲作为研究对象。
二、“广州话”方言片区粤语歌曲分类
广州粤语方言长期引领着粤语传统音乐文化和粤语流行音乐文化的潮流,可分为传统民间歌曲、传统民间曲艺、流行歌曲三大类。
(一)粤语民间歌曲
我国对“民间歌曲”的分类按歌唱场合的不同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广州话”方言片区地处河流冲积平原或海港,这里水网纵横,山丘孤立,因此未见有典型的劳动号子与山歌,更多是属于小调范畴的童谣和渔港岸边的抒情歌谣。“广州话”方言片区的粤语民间歌曲主要有童谣和咸水歌两种形式。
1.广府童谣
广府童谣按内容、形式分为催眠曲、顺口溜、绕口令、游戏歌、连锁调、问答歌、数数歌、谜语歌、滑稽歌、风俗歌、时令歌、动植物歌、生活歌、劳动歌、戏谑歌、逗乐歌、劝诫歌、时政歌、广告歌等类。童谣的内容通俗易懂,便于孩童理解;篇幅上大多比较短小,便于记忆;结构上也是比较单一的,便于流传。由于“广州话”有九个声调,较之普通话的四个声调更具有音乐性,押韵频率也更高,且音乐性较强,因此广府童谣的语言声调与旋律音调是基本一致的。尽管广府童谣具有较强的音乐性,但其结构与篇幅过于简单,如若直接搬作高校声乐曲目也是不合适的,只有那些经过作曲家改编的、艺术化的广府童谣,例如《月光光》《落雨大》《世界真系小小小》等,才适合作为高校声乐教学曲目。
2.中山“咸水歌”
“广州话”方言片区水系发达,唱“咸水歌”是中山水乡民众在行船或农业劳作中的自娱习俗,从“咸水歌”又被称之为“白话渔歌”中可以得知它是以“广州话”(即白话)演唱的歌曲。咸水歌的结构大多是上、下乐句的单段体,少数为四个乐句的复乐段体。咸水歌虽可看作为渔民的劳动号子,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劳动号子“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其主要采用独唱、对唱两种形式,表现出更强的娱乐性质。咸水歌旋律音调优美、舒展,经过伴奏编配后是可以选作高校声乐曲目的,在教学时需要注意的是演唱方法的调整,例如,李素华演唱的版本《海底珍珠容易》适合以民族唱法演唱;萨顶顶演唱的《咸水歌》则适合以通俗唱法演绎;而像《对花》这样的对唱形式的咸水歌,更适合女生小组表演唱。
(二)粤语民间曲艺
1.粤曲
粤曲是“广州话”方言片区流行最为广泛的一大曲种,属于曲艺艺术的唱曲类范畴,其声腔结构主要有板腔体、曲牌体两大体系。板腔体唱腔是以一基本腔调(旋律)、句式为基础,以板(节拍)为主导,变化出来各种唱腔的曲体。粤曲板腔体唱腔主要以梆子曲、二黄曲为主,也包括下文将阐述的木鱼、龙舟、南音、粤讴等歌谣类板式唱腔。粤曲曲牌体唱腔是借用各种固定曲调填词而成的,以昆腔、高腔为主,还包括被反复填词演唱的江南小调、明清小曲、“广东音乐”和外来音乐等。鉴于粤曲突出的曲艺唱腔特点,以上所列粤曲分类不是所有都适用于声乐课堂教学的,只有那些篇幅适中的由民间熟悉曲调填词而来的粤曲才适合作为高校声乐练习曲目,例如《彩云追月》《荔枝颂》《红豆相思》《杨门女将》等。值得一提的是,粤曲演唱分“大喉”“平喉”“子喉”三种唱法,分别使用真假嗓混合、真嗓、假嗓进行演唱,三者的音色特点大致可对应为男高音、女中音、女高音的音色,因此,选取粤曲作为声乐教学曲目需要根据学生的音色特点作为第一条件,如此才能尽可能多地保留粤曲演唱的独特声韵。
2.木鱼、龙舟、南音、粤讴
木鱼、龙舟、南音、粤讴既是粤曲唱腔,也是“广州话”方言片区民间曲艺曲种。木鱼歌由佛教的宝卷结合广府本地的民间歌谣发展而来,其腔调朴素简单,本体结构自由,按唱词的自然声调诵唱,因此,相对于音乐价值,木鱼歌更具有文学价值;龙舟歌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的顺德,其特点是“以清唱为主、说白为辅,用小锣鼓伴奏,节拍较为自由”,20世纪30年代起,龙舟被粤剧、粤曲吸收为清唱曲牌使用;南音发源于广州,是清代嘉庆年间由文人墨士在木鱼歌、龙舟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以纯正的“广州话”演唱。南音改进了木鱼歌欠缺音乐性的特点,吸收了龙舟歌的音调,使其逐渐发展为有节拍规范、有乐器伴奏、唱腔丰富的曲种,因此也被粤剧、粤曲唱腔吸收所用。清代乾嘉年间,另一种以“广州话”演唱的曲种———粤讴在木鱼歌、南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粤讴的腔调特点是字少腔多,旋律风格低回婉转,节奏异常缓慢。以上四种曲种在相互借鉴、吸收的发展过程中各自选择了不同的演变之路,它们或绝迹于民间,或催生某种曲种,或借生于其他姐妹艺术。木鱼歌由于音乐性不强、体量过大目前仅存在于其唱本———木鱼书中;而粤讴则因唱词格律过于严格、节奏拖沓,唱腔单一等原因在民间也几近绝迹;南音和龙舟歌尚可在粤剧、粤曲的唱腔中觅其踪影。但不管是南音抑或是龙舟歌,由于其唱本体量大多比较庞大、曲艺特点突出等,都是不太适合作为高校声乐教学曲目的。
(三)粤语流行歌曲
“粤语流行歌曲”特指20世纪70年代后香港乐坛流行的歌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成为大众音乐文化的风向标,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粤语流行歌曲深受年轻人喜爱,为了唱好粤语流行曲,我国内地曾掀起学习粤语的风潮,可见大众对粤语流行曲的追捧程度。至今,我国许多高等音乐院校都开设了流行音乐专业,粤语流行歌曲在该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由于大众对粤语流行歌曲的认识比较广泛,在此不作更多赘述。总之,高校是年轻人云集之所,撷取内容健康的粤语流行歌曲作为声乐教学内容是完全可行的。
三、粤语方言歌曲高校声乐教学曲目的选曲原则
(一)与音乐专业培养目标接轨
目前,我国高校音乐专业主要有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两大方向,粤语方言歌曲高校声乐教学曲目的选曲,要按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选择。音乐教育专业主要是为中、小学培养音乐教师,所以,在选择曲目时广府童谣应该首先纳入选择范围,这对于高校生提升自身的广府音乐文化素养,以及对其日后投身于中、小学生音乐教学工作,是一个知识习得与技能输出的衔接性学习经历。而对于培养舞台型专才的音乐表演专业,在粤语歌曲教学曲目的选择上,应更加注重作品的音乐性及技巧性,粤曲小调、经过艺术加工的咸水歌和内容健康的粤语流行歌曲都是适合作为声乐训练曲目的。
(二)符合声乐歌唱技巧性要求
声乐艺术讲究音乐美、声音美、语言美,这与一切以歌唱为表现形式的艺术是相通的。而每一种歌唱方法都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也表达着特定的文化内涵。所以,不同唱法互相吸收、融合是可行且值得尝试的。在高校声乐教学中选取粤语歌曲作为练习曲目,“旋律线条起伏”“节奏变化丰富”“作品体量适中”等都应作为选曲的标准,如此才能够达到声乐歌唱的技巧性要求。比如,那些未经加工的童谣和咸水歌,音乐过于口语化,节奏单一且结构短小,是不能够体现出歌唱技巧性的,而那些篇幅长大的叙述性粤曲、南音等,其唱腔的曲艺性特点突出,难以与声乐歌唱技巧融合,显然也是不合适的。此外,在选曲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童谣、咸水歌、粤曲、流行曲等唱法与民族、美声唱法在技术上的融合。
四、结语
粤语歌曲高校声乐教学的尝试突破了学院派传统声乐教学模式,丰富声乐教学作品类型,同时也拓展了传承广府音乐文化的渠道,值得高校尤其是广东地区高校的声乐教师们进行研究。但由于粤语歌曲进入高等教育的研究尚未深入,目前还存在比较多的困难,例如伴奏编配就是一个把很多优秀的粤语歌曲拦在高校声乐课堂门外的实际问题。众所周知,目前国内高校的声乐教学所使用的伴奏乐器普遍是钢琴,粤曲、流行曲等能获得的伴奏多为音频形式,大多学校的声乐课室还不具备音响条件,难以实施普遍教学,而未经加工的童谣和咸水歌更是连伴奏都没有。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也是粤语歌曲进入到高校声乐教学的拦路石,致使多数教师在选用粤语歌曲进行教学时心存顾虑。因此,粤曲歌曲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之路最终还要从教学理念入手,只有认识到高校所肩负的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责任,并深度挖掘音乐学科与地方传统音乐的契合点,才能够使两者结合起来并达成双赢的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陈子典.岭南传统童谣:广府童谣、客家童谣、潮汕童谣[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2]苏惠良,黄锦洲,潘邦榛.粤剧板腔[M].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14:5.
[3]中国曲艺志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广东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广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2008:46.
作者:高颜仙 单位: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