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型转型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型转型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型转型研究

摘要:应用型转型发展是地方普通高校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提升毕业生就业率的必要手段。地方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声乐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顺应高校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前题下,通过优化“一对一”教学模式、增设多种小组授课教学模式,提高《声乐》课程的教学质量,推动《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应用型转型;人才培养目标;《声乐》课程;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高校扩招后,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多,就业竞争力日趋加大。为了提升区域就业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石家庄学院响应河北省教育厅关于提升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成为河北省首批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学校。在深入推进试点专业转型的过程中,石家庄学院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方案,修订课程大纲,深化教学改革,建立了一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在提高人才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顺应高校发展和社会需求,石家庄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声乐》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进行教学模式上的创新与转型,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

一、音乐学专业声乐方向的人才培养定位

为了适应应用型转型发展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新要求,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河北省关于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文件,石家庄学院音乐学专业声乐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的制定围绕着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应用、强化实践,坚持创新、面向社会需求发展,要求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达到无缝对接,力求培养出具有扎实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运用能力,具备相当程度的声乐演唱技巧,能够组织音乐或(声乐)课堂教学及其他有关声乐类活动,掌握基本音乐文献检索方法,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和科研能力的音乐人才。教学模式的研究一直以来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关系到教学内容、任务、目标的具体实施,更是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

二、《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与弊端

教学模式是为实现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而具体实施的一种教学活动。《声乐》课程的教学多年以来一直是以“一对一”小课的上课模式为主。以石家庄学院为例,《声乐》课程教学采用的便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即一周一节声乐专业课,一节课的授课时间为40分钟。由一位专业声乐教师给一位学生进行课堂知识的讲授,主要是以教师“教”学生“唱”为主,分为练声和歌曲演唱两个环节。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基本延续了国内众多音乐学院的声乐课教学模式特点,其优点是,对学生声乐技能的训练和提高方面行之有效;其弊端是,对于应用型院校要培养应用型的声乐人才来说过于专业化、研究性,在应用型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方面明显不足。在“一对一”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教”学生“唱”为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缺乏互动性,学习方式较为孤立,学习成果没有对比、借鉴和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还有可能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一对一”课堂教学目标,以提高个人声乐技能为主,侧重其声音技巧的训练,而对作品中的音乐综合素质和舞台实践表演方面却关注不足,致使学生在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表达以及舞台实践的表现力方面存在欠缺。传统“一对一”小课的教学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声乐演唱技能,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这种沿袭传统的专业性质较强的声乐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上与时代和市场的需求步伐不一致,在教学方法上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习得的技能知识不能很好地运用到现实社会需求中,造成学生只会唱不会演,只能学不会用、不会教的局面。因此,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上看,固有的声乐教学模式亟需完善。地方普通高校要真正提高声乐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就要从现有的《声乐》课程教学模式入手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革意见。

三、《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意见

(一)优化。“一对一”教学模式1.提高“一对一”小课的教学质量。“一对一”小课的教学模式是音乐学专业声乐方向主要的课程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笔者认为,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依然要将“一专多能”的“一专”放在重要的位置,提高“一对一”小课的教学质量,抓住“一对一”小课“私人订制”的内涵,继而发挥其优势进行教学。“一对一”小课最大的优势就是一位教师对应一位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从多方面关注和了解学生的演唱基础和接受情况,就此给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等,对学生的教学真正做到“量身定做、因材施教”。优化“一对一”教学,要先从使用一套固有模式的练声曲和一套声乐教材开始,从多人演唱一首作品到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基础和兴趣的声乐作品、从教学生唱到鼓励学生去唱去表演做起。在提高学生的声乐技能、提高“一对一”教学质量方面真正做到稳扎稳打,为音乐艺术市场培养更多有能力、有知识的高素质专业声乐艺术人才,提高应用型人才就业的核心竞争力。2.注重“一对一”小课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市场化。“一对一”小课的教学应面向市场制定更加实用性的内容,而实用性和市场化的教学内容推动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但可以学到科学的演唱知识,也可学到即学即用的知识。要根据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同时掌握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动向,从而及时调整课程的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在“一对一”教学中,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除了能够掌握一种声乐唱法之外,还要在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要求下,适当地拓宽学生对其他唱法的认识与了解,如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民歌和歌剧片段的同时加入一些国外优秀艺术歌曲的学习。通过丰富学生的演唱曲目,拓宽了学生的演唱技能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养,使他们不仅具有“一专”的标签,还具有“多专、多能”的能力。3.拓宽“一对一”小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一对一”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教”“学”“练”等。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已不能凸显其优越性。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就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可在课堂中尝试采用“练———练唱、悟———领悟、演———表演”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中相互传递知识信息必不可少的工具、媒体或设备。声乐“一对一”课堂作业,需要学生更多地借助音响、视频和线上学习等工具完成,所以教师在课程的教学手段上,应鼓励学生借助现代网络科技的优势,利用网络平台上大量优秀的声乐课程资料进行学习,从而获取更多国际前沿的声乐学习资讯,拓展学生的视野。与此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借鉴优秀的声乐资料,结合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创新多种不同的歌唱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引导学生将美声与通俗、民族与通俗的唱法相结合,用美声唱法演唱通俗歌曲,或者用民族唱法演唱通俗歌曲,亦或是用通俗唱法演唱美声歌曲。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对声乐艺术形式的创新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一对一”的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学会了自我反思,还为其艺术实践提供了更多思路。4.增加“一对一”教学的多种艺术实践渠道。“一对一”教学的多种艺术实践[4],使教学成果与实践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与转换,培养了学生“能学会用”的能力。学生在声乐艺术实践中,把声乐技能知识有效转换为市场所需并加以应用,如将所学的中外艺术歌曲、中外歌剧选段等声乐知识和技能转化为不同舞台、不同岗位所需的知识。因此,增加“一对一”小课的多种艺术实践教学,不仅是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践的场所,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能学会用的能力。如在“一对一”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市场和学生的需求,增加实践性方面的知识讲解;可与实习单位如幼儿园、少儿培训机构、中小学等长期合作,建立实践基地;还可以进行义务演出、声乐技术指导等。这些实践形式不同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专业特长,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二)增设多种小组授课教学模式。1.增加小组授课的意义。小组授课[5]是在声乐课堂中,由一位声乐教师对2-8位学生所进行的多声部声乐教学。以石家庄学院为例,该校作为应用型转型的试点院校,声乐教学模式应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匹配,除采用“一对一”教学模式外,还应增设多种小组授课模式。小组授课不仅可以缓解扩招给学校带来的师资难题,还是对“一对一”小课的延展和拓宽。学生在小组课中对自己的学习程度有了更加客观和准确的定位,在相互借鉴和对比中对自己的音色、技巧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教师讲解的声乐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另外,小组授课中多声部声乐教学内容有着广阔的应用市场,完全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设置的要求。2.增设多种小组授课模式的途径。(1)在高年级展开小组授课模式小组授课模式的教学内容为多声部声乐作品,以具备演唱和排演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能力为课程目标。要达到这样的课程教学目标,需要将小组课开设。在音乐素养较高的年级。因为高年级的学生通过一些先修课程如视唱练耳、基本乐理、中西音乐史等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演唱技能和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所以在高年级实施小组模式教学,不仅可以使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还可以使他们在毕业前获取多声部声乐作品排演的经验,让他们所学的声乐技巧和音乐理论知识在以后的执教中得以有效地实践。(2)小组授课要合理分组。小组授课要进行精细、灵活、多样的分组。如:根据学生声部如男女声部、高低声部进行分组,根据美声、民族、通俗等演唱方式进行分组,根据专业水平程度的高低进行分组,还可根据某一作品需要的角色搭配进行特殊音色的分组,等等。细化分组的小组课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准确地演绎多声部声乐作品,有效地兼顾到各个声部的学习和配合情况,从而有利于每位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同步完成。(3)小组授课内容应面向市场需求。由于高年级的学生对声乐作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基础,所以在小组课课堂教学中,除了给学生讲授教学大纲规定的多声部声乐作品曲目外,还应该教授市场所需、学生即学即用的知识。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自己制定课堂内容并完成课堂作业。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的主题,通过主题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寻找音乐作品并进行排演,如以小学生合唱比赛为主题的歌曲、以劳动节慰问演出为主题的歌曲等。这种主题式作业的小组课教学,使学生能主动参与选歌、组织、排练、演出,引导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市场所需的能力。(4)小组教学模式的考核形式力求多样化。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学生的考核,不应拘泥于传统的、固定的考试方式。传统的考试是通过演唱一首作品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是否合格,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笔者认为,应该采用与市场接轨的多元化考核方式。比如:用一场音乐会的形式进行考核,也可以用小组课教学成果向艺术市场展演的方式进行考核,还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以义务演出的方式进行考核,等等。这种与市场接轨的多元化考核方式,是对课堂内容进行的实践化检验,符合应用型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考核要求。[6]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帮助他们建立起工作自信,更重要的是用市场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反过来也能促进小组课教学的有效调整。《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需要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全身心的投入,通过优化《声乐》课程的教学模式、关注市场对声乐人才的需求动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方案,为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未来而不懈努力。

作者:张晓娜 单位:石家庄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