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发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声乐艺术的发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建立在传统文化,戏曲和民族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各种音乐艺术,形成了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声乐。本文从高校声乐的现状出发,探讨了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产生和发展。目的是通过探讨,提高高校民族声乐的发展水平,找到民族声乐的发展途径。
在整个艺术教学中,声乐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在蓬勃发展。民族声乐作为声乐的一部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何为民族声乐在人类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形成了人类族群的聚集区,在这个群体中,具有相同的文化积淀和共同的生活习惯的一群人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比如维吾尔声乐、苗族声乐和藏族声乐等。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底蕴。一个地方的民族声乐往往体现了不同民族的特点。在这一点上,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特点。声乐教学是艺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度重视民族声乐教学,声乐教师责无旁贷,更需要广大学生的鼎力相助。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大学生十分活跃,想象力也十分丰富,而想象力是大学生学习的基础。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适当进行适当进行引导,不能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在高校课程中,民族声乐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加强声乐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高校在实施声乐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潮流,适应艺术多样化的形势,转变教学理念,采取先进的教学方式,推进民族声乐的不断向前发展。为社会输送教育教学人才、不断发挥高校艺术教育阵地的作用。
一、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很多音乐界的知名人士质疑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认为民族声乐教学并没有发挥好教学作用。这些人认为,民族声乐应该是符合民族的发展要求,各个不同地区的民族声乐应该是风格迥异的,所以在高校由各种风格迥异的音乐组成的一个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民族声乐教学的内容不再是“个性化”和“民族化”,突出表现为教学内容逐渐趋于“雷同”的现象。试想一下,在这个日渐趋于标准化的情况下,声乐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考验,各种不同民族的声乐逐渐消亡,声音的消亡意味着民族的声音渐渐消耗殆尽,这是十分可怕的。高校是培养声乐人才的重要途径,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声乐教学仍然没有形成完备的教学体系,声乐教学教师队伍和教材资源的匮乏严重制约了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事业的发展。目前民族声乐教学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教学理念和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大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大学生在练习声乐时插上想象的翅膀,这样对声乐的教学大有裨益。传统民族声乐教学一个致命的弱点是教师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由于种种原因,教师水平的有限,教材资料的匮乏,学校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另外,有的学生个人基础比较薄弱,掌握知识不扎实,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
2.素材比较少
在教学的过程中,素材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声乐教学的基础。然而现实情况是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高校的音乐库中关于民族声乐教学的内容几乎寥寥无几。素材资源的不丰富,导致教学是十分枯燥的,单调、乏味的民族声乐教学课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造成很多学生不愿意选民族声乐课。很多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本想学习有关的内容,但迫于高校的形势,渐渐对民族声乐不感兴趣,产生了一种抗拒的心理,很多本来喜欢声乐的学生逐渐对声乐产生了厌倦。
3.去民族化的现象日益严重
建国初期,民族声乐的教学主要聘请民间歌手或民族声乐大师来进行。如今,受大环境的影响,比如欧美和流行音乐的影响。很多高校的教学模式逐渐向美声靠拢,逐渐远离“民族”。近年来,随着音乐教育部门的关注,对民族声乐虽然有所重视,但是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去民族化依然是主流。
4.教材不完整,教育教学内容严重缺乏
尽管个别院校设置了民族声乐,但从教学的规模,声乐库的健全程度等方面来说,仍然和欧美流行音乐无法形体并论。很多民族声乐用的教材只是简单的曲谱,就影响一些比较高级的教材还没有。造成这种想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利益。一方面,高校受利益的驱使,不重视民族乐曲,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民族乐曲的关注程度小,只有喜欢民族声乐的学生才去关注民族声乐。另一方面,高校将教师的力量过分投入到美声和流行音乐中,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师资力量的不足,还有一个先天不足的原因是,这些声乐教师都是从学院培养出来的,少了民族声乐的原汁原味,在后来基础上的加工,交给学生的声乐和唱法注定缺乏是无法广泛传播的。
5.“原生态”进入高校利弊并存
为了进一步传播我国的传统民歌,大力弘扬民族乐曲,许多高校在教学策略上进行了修正。比如,引进“原生态”的教学法。通过引进当地的民族歌唱家进行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去民族化”的压力。一些有实力高校引入了我国各个地方的民族本土的歌手,在短期内在高校蔚然成风,形成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花朵竞相绽放的情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些原生态的唱法有利于教学,也促进了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但是民族歌手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教学体系不完整,研究缺失,教学理论知识严重缺乏。
二、民族声乐多元化的原因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古老的文化历经了漫长的岁月才慢慢发展成今天的模样,哪些沉淀下来的,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财富,都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写下辉煌灿烂的一笔。声乐艺术也不另外,民族声乐必须站在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辽阔的疆域为形成不同的民族乐曲创造了必要的自然条件。尽管有这些丰富的声乐资源,但是还不能停留在原地,而要紧跟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实现民族声乐的发展大繁荣。
1.民族声乐能够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条件
在我国,在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民歌和戏曲等不同的声乐。受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已经成了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声乐艺术。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文化和艺术。
2.中西结合为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创造条件
在音乐的发展道路上,都是融合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要站在历史的高度,要博采众长,吸收西方的声乐技巧。在演唱的时候既然保持灵活,明亮和轻快的特色,也要保持民族声乐的特色,保证原汁原味;既要借鉴西方美声唱法,也要保留传统音乐韵味,通过对音乐的改造,让民族声乐学起来很轻松,这样中西结合的做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有利于我国传统艺术的发展。
三、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策略
走多元化的道路,这是民族声乐教学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转变教学理念,博采众长,吸取百家之长
提升教学水平,完善教学体系,高校声乐教学必须从单一的教学中摆脱出来。注重中西结合,运用西方的歌唱技巧,将传统的民族声乐整合进去,这样可以总结出一套既让学生能够学会,也不失传统韵味的教学方法。这样的一套教学方法,不仅不会失去传统的韵味,也有利于扩散和传播。
2.传承和发扬我国声乐的文化元素
高校在开展声乐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要继承传统民族的文化元素,也要丰富声乐教学和演唱方法。首先,原生态的,原汁原味的声乐艺术是声乐艺术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声乐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包含了一些民俗民情,人情世故等等。这些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发掘和保存这些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包村这些原汁原味的文化的方法上,一方面可以选聘一些民族歌手作为讲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学生不仅可以听到各民族的不同的文化,更是陶冶了学生的艺术情操。
3.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我们演唱歌曲的过程中,带着情感去演唱,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把情感带进演唱中,这样演唱出的作品才是带着感情的,有韵味的,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在歌唱时并没有将感情融入进去,导致演奏的水平不高。在演唱的时候,歌唱家将自己带入进去,进入情感的世界,这样的效果一定是非常美妙的。演唱时,学生要对歌曲进行深入的分析。对曲子的机构,调子,速度和节拍进行深入的理解。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通过把握情绪的变化,人物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物形象等多种多样的角色,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的歌唱,必定是深情饱满的,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演唱时要结合自己以往的经验,要进行认真的揣摩,比如吐字是否清晰,音调是否能够准确把握,节奏是否能够和伴奏相匹配等,在掌握了这些演唱的技巧后,民族声乐的演唱基本就可以进行了。
4.要忠于“原生态”唱法但是不能拘泥于“原生态”唱法
笔者认为,民族声乐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原生态的歌手进驻校园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最终实现身份和角色的转换,即由“民族歌手”向“民族声乐教师”的身份转变。这样的“民族声乐教师”,本身就有原生态的演奏在里面,所以在实践上高校是不用担心的,只是在高校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增加一些他们理论知识,这样的培训方式让原生态的民族声乐形成了体系化的教学。教育教学的培训更加自然,更加科学。
5.完善民族声乐教材
目前,民族声乐教学中有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材不完整。民族声乐教材,不单单是曲谱教材,更多的应该是一些音像制品和图片的配套资料。一个声乐教师,无论他有多优秀,都无法掌握所有的技巧和民族唱法。所以有一个示范者的影像,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音像资料,学生和教师能够同时观看并欣赏,针对不同的演唱风格进行不同的练习,另外,有示范资料的东西必定是准确的,有根据的,这样把我国的民族唱法和原生态唱法引入到课堂中,让师生受益匪浅。(1)早期民族声乐教材。我国高校的民族声乐教材非常多,然而精华教材少之又少。比如我们常见的方琼主编的《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材精编民族唱法女声卷》(共两本);石林、杨霖希主编的《中国声乐曲选》(共3本);这其中《声乐曲集选》被进行了多次印刷,被多次使用。这套作品集中了自“五四”爱国运动以来的很多歌曲,有革命传统歌曲、创作歌曲、歌剧选曲和抒情歌曲等。(2)第二批民族声乐教材。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将民族的声乐内容发扬光大,才能让民族声乐具有鲜活的生命力。随着20世纪美国的民族大融合理论以及反“熔炉论”的兴起。美国著名的犹太人学者霍勒斯•卡伦提出了“多元文化论”。这个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民族文化的共存交融以及人们对自我文化的认同,对外族文化的包容。(3)声乐教材形式多元化的思考。除了在语言和记谱的问题上,声乐教材的表现都不怎么好,稍微能令人满意一点点。还应该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声乐所反映的声音逐渐从教材上消失。本章所说的“声音”是一切声乐所表现出的声音的效果。在人们的印象中,“教材”就是书本,对于没有写成书本的一些材料我们很难称之为“教材”。但对于音乐来说,本身就是千变万化的,能给人的直接感受不是通过视觉,而是通过听觉。每个人不同的生长环境和不同的生理构造给我们每个人赋予独特的音色。这样在声乐和歌唱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特色”、“共性”和“个性”的活生生的“教材”。所以说,民族声乐教材不仅仅是纸质版的“教材”,更多的是活生生的“声音”,这些声音被制作成录音录像资料而保存起来,也就形成了活生生的教材。
6.加强音乐方言教学,更多地弘扬民族声乐
方言是民族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姜瑾对方言有着深刻的理解,在他的《声乐教学的文化回归》一文中作出了深刻的解释。其中有句话是这样写的:“方言包含了丰富的音色资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的影响,造成了口腔呼气程度和开合程度的不同,在发音的时候形成了很多形形色色的方言。就我国来讲,南北方就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我国的北方,千沟万壑,黄土高原,环境的险恶造成了北方直爽,粗犷的性格,所以北方的民歌普遍比较高亢、大气、粗犷嘹亮,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北方的声乐就是一个粗犷的汉子。而我国的南方地区环境优美,空气湿润,尤其是众多的江南水乡造就了南方人温婉雅儒的性格,所以我国南方的民歌就具有柔软轻盈,细腻动人及小巧玲珑的特点,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南方的声乐就是一个婀娜多姿的小女子。当然,我国的方言还有很多,主要分湘、赣、闽南、闽北、粤、及客家方言。用这些方言歌唱是不可能的,在实践教学时,可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学习。比如北方的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北方的声乐教学课程,南方的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南方的声乐课程,当然,选择学习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只有正确认识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民族声乐,才能在以后的歌唱道路上有所建树,才能独树一帜,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
7.注重形成理论体系,和世界接轨。
我国的民族声乐资源缺乏,目前需要的就是这样和世界接轨的,能将本民族的声乐传递出去的歌唱家。所以要在世界民族声乐上占有一席之地,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必须对我们现有的民族声乐知识机构进行调整,让学生掌握演唱技巧和理论知识。除此之外,让学生学习一些声乐知识以外的知识,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民族舞蹈、民族音乐历史、民族服饰等,通过这种方式,将我国的民族历史带向世界。让中国的民族声乐融入世界,让世界学习中国的民族乐曲。结语伴随着我国和西方文化交流的越来越多,传统的民族声乐将逐渐被现代的民族声乐取代。这是历史的进步。在西方声乐的冲击下,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面临着较大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要面临着保护传统民族音乐,另一方面要打破传统的束缚,向声乐的多元化方向发展。所以,在民族声乐进行保护的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建立现代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才能让民族声乐不断发扬光大,真正让“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成为实实在在的,世界公认的翘楚。
参考文献:
[1]韩晓霞.关于大学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分析[J].北方音乐,2016(19).
[2]颜雄心.当代多元化发展视角下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J].读书文摘,2016(11).
[3]董芳.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探讨[J].教育,2015(9).
[4]冯广兰、孙龙存.美国多元文化教育思潮探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
[5]郡丽娟.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民族声乐教育探索[D].湖南师范大学,2008.
作者:刘瑾怡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