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幼师声乐教学中儿歌的演唱方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声乐课是学前教育的必修课,儿歌演唱又是声乐教学中的必要环节,幼儿师范生已是成人,成年人在教授、演唱儿歌时发声,是用美声、民族、流行或是模仿幼儿的童声?上述现象,在幼师生演唱儿歌的声乐教学中给师生都带来一定程度的困扰。本文从幼师生演唱儿歌时所要注意的呼吸、用声特点、咬字吐字、声音位置出发,对成人幼师生如何更好地演唱儿歌进行探析。
【关键词】幼师声乐;儿歌;演唱方法
一、儿歌演唱的特点
《左传》中有“卜偃引童谣”的记载。我国古代称儿歌为童谣或童子谣、孺子歌、小儿语等等。顾名思义,儿歌是针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创作的,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适合童声演唱的简短诗歌。童声即少年儿童在变声前的嗓音叫童声。与成人相比,儿童的发声,稚气未脱,音色清脆,音量较小。
(一)儿歌内容浅显、思想单纯,歌声自然流畅、不紧不压
儿歌的内容或单纯集中地描摹、叙述事件,或在简洁有趣的歌词中表明普通的事理。幼教老师在声乐教学中树立美好的自然流畅的声音形象,让孩子们在可感知、可领悟到的生活体验中,体会歌唱艺木的趣味与美好,教师的发声方法、演唱技巧,表演形式,幼儿会在演唱过程中充分模仿,并在模仿中建立起发现美、体会美的桥梁,使幼儿可能由此爱上歌唱、爱上音乐、爱上艺术。
(二)儿歌篇幅精巧、结构单纯,演唱节奏明快、语言活泼
儿歌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游戏方式来实现的,游戏中的歌唱,不会去关注吸气、共鸣这些技巧性的发声方法,同时方法的运用又是客观的存在。唱儿歌是儿童情感教育的需要,使儿童在欢乐中受到文学的感染,跟着律动唱出强弱快慢的对比。好的儿歌作品富有音乐感、节奏明朗、生动活泼的儿歌语言,可以引起幼儿的美感、愉悦感,激发他们学习歌唱的积极性。
二、儿歌演唱在幼教声乐教学中的现状
我国幼教专业一直以来注重学生的歌唱基本功的唱功表现,幼儿师范学校的声乐教师多是音乐学院声乐专业毕业,在教学中受学院派影响,更重视幼师生的气息、发声、共鸣等科学发声方法的训练,所教授的曲目也是以经典的声乐曲为主。在调查中发现某一幼师高校的声乐教学进度计划表中(见下图)。从表中可见在幼师声乐中对如何教字功底的培和重视明显不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重视歌唱发声基本功,以演唱中外专业声乐曲为主,对幼儿歌曲的选取、教学、演唱的技艺和能力未在教学进度中体现和重视。
三、儿歌演唱在幼师课堂的训练方法
(一)儿童、成人声区的划分
高校中的幼师生歌唱声区大致可分为三个。一是胸声区亦称低声区,以胸腔为主要共鸣器官,声音柔和、浑厚;二是混声区亦称中声区,以口腔、咽腔为主要共鸣器官,声音圆润、自然;三是头声区亦称高声区,以头腔为主要共鸣器官,声音高亢、明亮。共鸣是以泛音共鸣为主。共鸣腔的灵活调节使成人的歌唱音色丰富多彩,在歌唱时需调节各声区来发声,故成人歌唱有美声、民族、通俗唱法之说。幼儿的共鸣器官也可分为低、中、高三个声区,整个童声阶段,男童、女童声在音色、音域等方面,区别不是很明显,由于幼儿体质和发声器官等客观条件不同,造成童声音域有所差别。正常情况下没经过训练的童声声区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带有普遍性的,适合于教学班中的情况的胸声唱法;二是比较良好的状况,一般适合合唱队的头声唱法。若用胸声唱法唱低音的状态来唱高音,会出现唱不出来或是喊叫的状态。成人亦是如此,容易在换声区上出现转换不自如的问题,导致真假声转换明显。
(二)吐字发音的训练
幼师生在演唱儿歌的时候,尤其要重视歌唱的吐字练习,字正腔圆。吐字归韵。一是口语化,成人演唱儿歌与美声等唱法的区别之一就是演唱风格更加口语化,幼师生在演唱过程中,要做到“歌唱即说话”,乐句如说话般自然亲切,以故事般的表现形式,将儿童歌曲的内涵和意义传达给听众。二是吐字清晰、自然、灵活,语气要真切。“字正”,按照普通话语音规范吐字发音,字音清楚,让人听得明白。幼师生在演唱儿歌的时候,在运用头声为主共鸣位置之外,就要注意乐句中每一个字词的合辙归韵,发声时将声音主要集中于唇齿间以及舌尖上,用打开的、说话的方式进行演唱,吐字做到准确、清晰、圆润、集中。
(三)歌唱气息的训练
幼师生的肺活量要比儿童大得多,在声乐课上,声乐教师会系统练习练声曲来增强歌唱气息的支撑。幼儿园的儿童说话或歌唱大都有“短、平、快”的特点,发声短促、平直、快速。儿童歌曲结合儿童的气息特点,乐句短小规整。在气息支撑基础上,如何让声音圆润、透亮、灵巧?就必须解决好“气息”与“声音”的结合问题。声音是气息流动与闭合的声带相作用而发出,气是声的动力,一定程度上,声音的训练最重要的就是气息的训练。声音的“硬”起和“软”起、渐强和减弱、顿音和长音等发声练习,在“叹”中唱,说的就是歌唱的吐字与叹气同时进行,用气息包裹声音。打“嘟”的双唇音练习,“S”的长音无声练习等都有利于幼师生找到腰腹部的气息支撑。
(四)共鸣位置的训练
由于生理特点,幼儿园儿童歌唱的声音完全是从口腔的前部发出来的。声乐乐教师通常采用的是头声歌唱和教学。人的声带在发出高音时声音出现的金属般脆亮的色泽时,声带是通过缩短、边缘变薄来参与高声部的发音,振动的范围也非全部,往往限于边缘的一小段。在这里鼓励幼师生在演唱儿歌时多采用头声共鸣。不仅可以保护声带,而且在今后的幼儿园工作实践中会给幼儿带来良好的示范作用。孩子如天使般的嗓音干净而富有光泽,犹如闪光的银线一样纤细又富于美感,运用头声共鸣可引导孩子们获取更为优美的音质,在气息的支撑下,既可根据演唱需要唱出有力度ff,还可在同一音高上唱出持续的极弱的pp。除了上述的打“嘟”的双唇音练习,练习头声共鸣的有效方法是“哼鸣”练习。哼鸣时,舌头放平,轻抵着下齿,软腭上抬,咽腔呈拱形,嘴唇轻轻闭合,牙关放松,整个口腔像含着一团气,发声时鼻梁上部有振动感。兰培尔提常说:“如果你不能先闭着口唱好,你就不能把张口唱好。”因此哼鸣能有效地调节紧张的腔体,保持声音的统一,有利于真假声的互换调整。
四、结语
在当今幼师声乐教学课堂上,关注儿歌在幼师生声乐课堂上教学与演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幼师生演唱的幼儿歌曲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针对幼儿教师的声乐教学模式培养需要探究,幼师生学会唱儿歌、教儿歌,是幼师声乐教学中教师教学的重点目标。儿歌演唱训练和成人歌唱训练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训练范畴,把儿童发声练习和成人发声练习按教学模块比例区别开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儿童歌曲的演唱教育,有利于让成年幼师生的歌唱更优美轻快,更有利于保护幼儿干净清澈的天使嗓音,让儿童歌曲在师生们自如而欢快的歌唱中传递韵律之美,生活之美。
参考文献
[1]陈萍.浅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J].戏剧之家,2015(21):198.
作者:宋碧 单位:宿迁高等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