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的融合,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提高民族声乐教学效果,要在教学中融入美声唱法的优势,不断创新民族声乐教学方法。本文从分析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入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探讨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路径,期望对培养优秀声乐人才有所帮助。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声乐教学;影响;融合
一、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
(一)推动民族声乐创新发展
我国的民族声乐在对美声唱法进行借鉴的基础上,获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通过对美声唱法中的演唱技巧进行充分利用,调整了身体各个部位的运用方式,有效解决了高音区尖锐的声音问题,这是对传统民族声乐的改进与创新。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使民族音乐具有了全新的演唱特色。
(二)突出民族声乐风格与特色
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的文化特色,这种特色在音乐方面的体现最为明显,以方言演唱的民族声乐更加别具一格,此类歌曲也深受人们喜爱。美声唱法在民族与民俗相互交融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在解决高音问题的同时,凸显出民族音乐风格,赋予了民族音乐更深层的含义,使民族音乐本身的特色得到了完美诠释。
(三)丰富民族声乐文化内涵
美声唱法在音乐的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为西方声乐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对东方的声乐艺术也有着积极的影响。通过对这种唱法的借鉴与融合,可以使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内涵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丰富,这对于促进我国民族声乐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气息运用的融合与借鉴
民族声乐演唱中,气息的运用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可对美声唱法的呼吸原理进行借鉴与融合。教师可以通过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吸气方法,并为气息找到一个有效的支点,从而确保气息的顺畅流动,为持续发声提供支撑。例如,学生在对《思乡》《我住长江头》等歌曲进行演唱时,为使气息更加绵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美声唱法中的连音技巧进行合理运用,以此来保持声音的连贯性,避免在句子中换气影响声音的线条;又如,学生在演唱《小白菜》等民族歌曲时,教师可让学生对美声唱法中的换气和取气等技巧进行运用;演唱民族声乐的过程中,要将其中的感情诠释出来,这样才能使民族歌曲的特色得以充分体现,所以,民族声乐的演唱多是以气唱情,用小气口进行断句,表达作品中蕴藏的丰富情感,如诉说、哭泣等,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更好地表现作品;当需要表达激烈的情感时,可以采用大气口的方式进行演唱。此外,对具有民间风情的歌曲进行演唱时,如《牧笛》等,教师则可指导学生对美声唱法中的花腔进行合理运用。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美声唱法中气息的运用技巧,使学生能够在演唱民族歌曲时对这些技巧进行借鉴与融合。
(二)发音训练的融合与借鉴
美声唱法起源于欧洲,在意大利民族语言的推动下获得进一步发展,由于中西方语言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用美声唱法对中国民族歌曲进行演唱时,想要保证声音的通畅及吐字发音的清晰难度较大。所以,可在民族声乐教学的发音训练中,对美声唱法进行借鉴及融合。利用美声唱法进行歌曲演唱时,在发音方面,字的着力点比较靠后,为建立稳固的咽腔,需要提起软腭,使后咽壁竖立。教师可在发音训练教学中,让学生使用意大利语中的原音a、e、i、o、u进行练习,为增强母音的圆润度,可采取混合母音的方式。同时,教师应当让学生将五个母音咬清,从而使声音从口腔内顺畅地发出,进而找到声音上的共鸣。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对哼鸣音多加练习,找到声音最高的位置,当所有的声音都在同一个位置发出,便可使声音达到高度的统一,从而使歌曲的演唱更加连贯和圆润。当学生对发音的方法和技巧基本掌握之后,便能够在演唱时轻松地咬清每一个字音。如,我国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在对民族歌曲《母亲》进行演唱时采用了美声唱法,他在诠释这首作品的同时,体现出对亲情的理解,因此使歌声非常感人。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廖昌永的演唱技巧进行学习借鉴,在保证发音准确的基础上,唱出民族音乐所独有的特色。
(三)共鸣应用的融合与借鉴
口腔共鸣是传统民间唱法中广为使用的一种演唱技巧,这种技巧主要是对局部共鸣的合理运用。教师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时,可对美声唱法中的混合共鸣进行借鉴,并将之与局部共鸣进行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演唱技巧。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演唱时将喉咙完全打开,以此形成相对稳定的声音通道,从而对腔体共鸣进行调动,解决声音压、挤、卡等问题,增强声音的圆润性。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演唱时结合音高的改变,对腔体的音色及大小进行调整。当音高发生改变后,学生必须了解真假音的运用比例,通过对比例的优化调整,可使发出的声音达到头腔、胸腔、口腔三者之间的共鸣。这样一来,能够使声音的色彩得到美化,从口腔中发出的声音也能更加圆润。如,在对《沁园春•雪》这首民族歌曲进行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对混合共鸣的方式进行合理运用,在声音共鸣中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宏大气魄;又如,在对《绣荷包》这首曲目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作品的风格,对嗓音及共鸣进行调整,以此来实现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
(四)真假声混合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真假声混合是美声唱法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技巧,并且也是演唱中广泛应用的技巧之一。与其他的唱法相比,真假声混合唱法能够发出更加圆润、明亮的声音,可以使演唱过程中的气息变得通畅自如。这种唱法与传统民族唱法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头声区、中声区和胸声区,它可以使人体机能在演唱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为此,教师可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这种唱法的运用,从而提高他们的演唱水平。通过真假音混合唱法,学生能够对所有的共鸣腔进行调动,从而完成真声与假声的融合,这样不会在调动声带时出现破音的情况,确保了演唱声区的高度统一。真假声混合唱法通过结合三个声区来产生整体的共鸣,当学生掌握这种演唱技巧后,其声音可以变得更加圆润,感情色彩也更加丰富。同时,还能使原本柔和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弥补了民族声乐的不足。教师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对真假声混合唱法进行借鉴与融合时,要充分考虑民族歌曲本身所特有的风格以及演唱的难易程度,避免盲目运用影响演唱效果。此外,教师还应使学生掌握真假声音高的比例,结合演唱的曲目,进行合理改编。
三、结语
总而言之,民族声乐教学要结合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需要,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声乐人才。民族声乐教学要认识到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合理融合和借鉴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训练体系,不断提高民族声乐教学水平,突出民族声乐风格与特色,推动民族声乐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亦峰.美声唱法的传播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影响——评《美声唱法歌曲大全》[J].新闻战线,2018(5):54-55.
[2]张晶晶.从民声与美声唱法划分界限淡化问题看民族声乐教学[J].音乐生活,2018(7):97-99.
[3]王慧慧.从美声唱法的民族化探究高校民族声乐的教学改革[J].黄河之声,2018(1):43-44.
[4]周子翔.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探讨[J].北方音乐,2017(2):32-33.
[5]黄璐.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有机结合的意义探讨[J].中国民族博览,2017(1):26-27.
作者:陈曦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