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机理原理应用及实践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声乐教学中机理原理应用及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声乐教学中机理原理应用及实践

【摘要】歌唱的呼吸、发音、共鸣机理是声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需掌握的基本原理,是声乐教育方法的核心组成部分。本文重点阐述声乐教学过程中运用机理教学法并结合作者在声乐学习上的体会与感想,探讨声乐教学原理

【关键词】声乐教学;歌唱机理;呼吸;发音;共鸣;咽音

一、歌唱的呼吸机理

(一)对抗式呼吸法运用

在人体机能中,呼吸分为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联合呼吸三种,而歌唱中的呼吸可以称之为浅呼吸、深呼吸和对抗式呼吸三种。浅呼吸易造成声音没有气息的支撑而散漫无力;深呼吸容易造成声音的僵持;而“对抗式呼吸法”是声乐教育者在教学中推崇的一种科学的呼吸方法。对抗式呼吸的吸气动作主要依靠胸腔下部的肋骨(12对肋骨,7对硬肋骨,5对软肋骨)扩张,同时,使横膈膜尽量向下扩展到最大限度,使空气同时从口、鼻吸入到肺的底部。呼气或唱歌时,仍要保持吸气状态,使软肋和后腰两侧的肌肉保持扩张,控制住气息,紧张的部位就是横膈膜和两肋。然后通过略收小腹,使腹腔内压增大,从而间接地对横膈膜施加了压力,使气息徐徐释放。呼吸产生的气流对喉部管道产生吸力,对声带的闭合运动、音高、音量、音值、共鸣产生影响。

(二)歌唱中呼吸训练的方法

歌唱的呼吸训练就是进行呼吸肌肉群的训练。可以通过“闻花”的呼吸感觉促进呼吸的稳定性;可以通过背腰扩张练习及练习仰卧起坐锻炼腰腹的气息支撑力量;可通过“闭气练习”“快吸慢呼”、用一口气数数或发声进行气息保持训练;可通过“狗喘气”呼吸训练和有节奏地发出笑声的方法进行呼吸弹性训练。

二、歌唱的发音机理

(一)发声器官的生理运动

发声器官包括喉器(又称喉头、喉结)、声带。喉器位于颈前正中部,由各种软骨、韧带等肌肉组成。声带的中间又称“声门”,声带由喉器内的软骨和肌肉进行调节。(1)声门的开与关:环杓后肌收缩,声门开启;杓肌与环杓侧肌收缩,声门关闭。(2)声带的张与弛:环甲肌收缩,声带紧张;甲杓肌扩张,声带松弛。(3)喉内肌的平衡:环杓后肌与杓肌、环杓侧肌之间,环甲肌与甲杓肌之间的运动均处于此进彼退的对抗与协调中,这种平衡对抗是发音机理中的核心机制。

(二)歌唱发声的起音

歌唱发声的起音可分为激起音、软起音和虚起音。1.激起音,也称硬起音。气息快速而有弹性地冲击闭合的声带,使之发出明亮、集中而结实的声音。在跳音、顿音、重音中往往运用这种起音方式。(2)软起音,也称柔起音。当气息到达声门时,声带瞬间闭合,如同气息在轻抚声带,没有明显的音头。在连音、长音中多采用此种起音方式。(3)虚起音,又称舒起音,俗称“气声”。气息先行到达声门,并从开启的声门中送出,然后声带才轻轻靠拢,而且保持不完全的闭合状态。在表达叹息、悲伤时常会用到这种起音方式。

三、歌唱的共鸣机理

(一)共鸣器官

歌唱的共鸣器官主要由气管、喉腔、口腔、鼻腔、咽腔(包括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头腔(包括鼻腔、额窦、蝶窦、筛窦等)等腔体组成。其中,气管、鼻腔、头腔有较固定的空间容积,不能随意调节形状,称为“固定共鸣腔”;喉腔、咽腔、口腔无固定空间容积,可随意调节其形状,称为“可变共鸣腔”。歌唱共鸣感觉器官为气管、胸腔。

(二)不同共鸣腔的功能

歌唱的所有共鸣腔体都是第二振动体。第一振动体是声带,也叫主振动体。(1)胸腔:其主要功能是呼吸功能,即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代谢和储存气息。如果过多使用胸腔参与共鸣会使气息阻塞,影响歌唱的流畅性。那么,是否存在所谓的“胸腔共鸣”呢?科学分析,胸腔内部主要是肺脏,肺部组织是两块温湿的海绵体,充气后是一种蓬松的状态。肺部内壁柔软,还有上百万根被称作“纤毛”的细小绒毛,这种结构只能吸收声音,不能产生共鸣。(2)喉腔:是由喉壁围成的管形腔,主要功能是发声和气息的通道,不宜用作主要的共鸣腔。(3)口腔:包含唇、齿、舌、颌、软腭等,腔体可变性较大。主要功能是咬字,不能将其作为共鸣的主要腔体。歌唱过程中,应将声音与吐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与咽腔、鼻腔扩大联系,形成整体共鸣,这样才能有效地使口腔参与共鸣。(4)鼻腔:是一个顶窄而底宽,由骨和软骨围成的狭长腔体,是主要呼吸通道和共鸣腔体。鼻腔共鸣是声波传入鼻腔后与鼻骨、鼻咽腔、鼻腔内壁空间的共振形成的。既可以与口腔的字音构成联合振动,又可以将声音在此处“加压”形成声音的“焦点”,并把声音的振动扩大到整个头腔,形成整体共鸣。(5)咽腔,位于颈椎的前方,将鼻、口、喉连接为一体,形成鼻咽腔、口咽腔、喉咽腔三个部分。咽腔后壁是声音的“反射器”,对声音的音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咽腔是歌唱训练的重点之一。(6)头腔:由头腔的上鼻窦、额窦、蝶窦、筛窦等几个窦腔,以及颅骨内丰富的骨缝组成。头腔共鸣是由于声波引起了头部的各个窦腔等空间的共鸣谐振而产生的。由于声波共振是无气息的共鸣,具有更强的渗透性,所以,头腔共鸣的位置高,色彩明亮而柔和,属于歌唱的“高端性”共鸣,可以产生2800-3200Hz的高频共振峰。

四、机理教学应用——咽音练声法解析

(一)什么是“咽音”

“咽音”在我国戏曲声乐中称为“膛音”,具有金属色彩,由真声机能、咽音机能、真假声机能结合为一个整体的歌唱嗓音机能。声带上方的会厌形似叶子,吸气时可竖立起来,当发e(额)音时,会厌就会向后咽璧倾倒,会厌的两侧边缘向内卷曲,可与后咽壁形成管状---咽音管,由于咽音管在声带上方,比开放的口咽、喉咽腔的空间更加聚集声音,形成咽音管(泛音管)的空气柱振动,产生音色集中而明亮的声音。

(二)咽音的练习方法

通过训练让咽部形成符合声学共鸣原理的声道——发音管而发出近乎器(管乐)的声音。(1)运用“抬头”的感觉“张嘴”练习。(2)“狗喘气”练习:在快速吸气后,迅速呼出一个不振动声带的“哈”音,呼气时尽量使气息与后咽壁摩擦,避免与喉腔过多摩擦。同时,利用膈肌和腹肌的弹性运动使“哈气”富有节奏感,如同“狗喘气”。(3)气泡音练习:在放松面部﹑颈部和胸部肌肉的前提下,用微弱的气息吹动声带,发出类似于气泡的声音(类似发“a”音)。练习时气息不能过多,气泡音要均匀清晰,呈颗粒感。这种通过气息按摩声带的方法对声带疲劳或声带闭合不良的问题可起到缓解的作用,对声带小结也有一定的辅助疗效。(4)开大口发“咽音”:用放松的状态发气泡音;开大口,露上牙,提笑肌、竖咽肌,用气息推动气泡音上升,并附着在鼻咽腔壁上,气泡音密度增大;咽腔向上向后迅速扩张,使气泡在鼻咽腔形成高密度的咽音。(5)哼咽音练习:以开大口发咽音作为引导,然后鼻咽腔充分扩张,鼻腔后端如充满气压的气球,上下颌关节打开,软腭上提,口腔中如同含有半口水似的,气息要感觉通至头顶,然后开始哼咽音。在哼咽音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吸”的感觉和高位置“叹”的感觉。

参考文献

[1]威廉•文纳,李维渤.歌唱[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09).

[2]贺卫华.论歌唱中呼吸的重要性[M].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01).

[3]闫璟玉.歌唱共鸣的调节及其运用[J].齐鲁艺苑,2002(04).

[4]林俊卿著.歌唱发音的机能状态[M].音乐出版社,1957.

作者:王增辉 单位:成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