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与地方民歌传承保护的结合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声乐教学与地方民歌传承保护的结合,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声乐教学与地方民歌传承保护的结合

摘要:地方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我国音乐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音乐教学作为民歌传承的重要载体,对地方民歌传承与保护工作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将声乐教学地方民歌传承工作结合在一起,落实地方民歌传承与保护工作。

关键词:声乐教学;地方民歌;传承保护;结合发展

传统民歌是某一地区基层劳动人民口口相传的一种歌曲,此类歌曲创作过程历经多次修改,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与当地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内容之一,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将地方民歌融入到当代声乐教学活动中,将声乐教学活动与地方民歌传承工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加快地方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一、我国声乐教学现状

在素质教育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教育部门逐步提高对音乐教学工作的重视。声乐教学作为音乐教学的基础内容之一,从我国各大音乐学院所开展的声乐教学情况来看,所构建的声乐教学体系倾向于西方教学体系,一味的强调发生方法、系统训练、用嗓机制、气息控制,实现声乐教学的技能化、专业化与标准化。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政策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理念逐步深化,我国传统民歌被逐步引入高校音乐教学活动中,打破声乐教学原有的平衡状态,构建新的声乐教学机制,为我国声乐行业的发展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推进,原有计划经济被市场化、资本化、信息化的市场竞争所取代,有效到传统计划经济的格局,培养极具中国特色、地方特色、个人特色的特设性人才成为当代社会对音乐教学工作所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对我国音乐教学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从我国音乐教学培养工作来看,传统、统一、单一的标准化、大规模培养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千校一面”与“千人一声”现象已经被现代化音乐发展趋势所淘汰,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相违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缘广阔,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拥有其独特的风土人情与文化内涵,传统、单一、统一的标准化、大规模声乐培养模式极大程度上抑制了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少地方民歌在这种声乐培养模式的影响下逐渐濒临灭绝,导致我国大量地方民歌文化流失,制约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除此之外,相比西方声乐演唱方式,我国广大社会公民更喜欢聆听极具中国特色、地方特色的中国之声、地方之音,感觉让人百听不厌。出现之一现象的主要源于我国劳动人民长久以来的审美习惯,即“和而不同”与“同则不继”。艺术鉴赏使一种追求别具一格、独具创新的一个过程,相同的是不能共同生存的,不同的能够共同存在并呈现一种繁茂的状态,这就如同世界上没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二、地方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开展情况

(一)地方民歌传承现状

在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推动下,传统民歌逐步走入广大学子的实现,融入到音乐专业学生的学习与工作中。但是受新兴音乐载体的问世,为我国地方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制约,尤其在我国传统声乐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地方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发展可谓寸步难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如下:其一,缺乏与时展协调一致的新型民歌作品。现如今,我国社会群众所聆听的地方民歌作品均是民歌形成初期的优秀作品,其表现形式单一、陈旧,缺乏创新性与时代性,其欣赏人群主要以老年人与中年人为主,新时期的青年以及青少年对地方民歌的学习与欣赏兴致缺缺。其二,缺乏民歌传承演唱人员。近年来,流行歌曲风靡全球、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音乐的审美意识,尤其是对青少年、青年的影响最为深远,使地方民歌传承呈现老龄化发展趋势。

(二)地方民歌发展困境

从地方民歌在我国声乐教学中的开展情况来看,因演唱者转换问题、语言流失问题、伴奏不足问题导致地方民歌在我国声乐教学中难以顺利进行。其一,演唱者转换问题。地方民歌是由的定区域劳动人员在生产劳动中产生,其演唱内容与劳动者的劳动内容、劳动形式等信息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演唱者与传承者均是当地开展某项特定工作的劳动者,这些劳动者对民歌内容具有至深至情的领悟能力,因此,演唱者能够将地方民歌中所特有的灵魂演唱出来。将地方民歌引入声乐教学,其演唱者从社会基层劳动者转变为音乐专业的教师与学生,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没有参与过基层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对民歌的理念能力、掌握能力均停留在民歌演唱的表面,无法将地方民歌的内在特征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其二,语言流失问题。地方民歌的演唱者拥有浓重的地方口音,演唱过程均使用当地的方言,音乐专业的师生讲普通话,且不熟悉地方方言,导致师生在声乐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多数用白话的形式进行演唱,使地方民歌失去原有的韵味与特殊。其三,伴奏不足。劳动场所是地方民歌的主要演唱场所,是一种即兴演唱方式,基本上都没有任何的说明与记录,伴奏方式更无从谈起。

三、传统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传承策略

(一)更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体系

为摆脱传统民歌在声乐教学发展的困境,需要声乐教师从教学观念入手,通过不断更新声乐教学观念,对地方民歌进行整体感知,开展一系列民歌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地方民歌的感悟能力与理念能力。首先,教师不可局限在与传统民歌有关的《中国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概率》等课程中,还应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创造良好的地方民歌教学环境;其次,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视角出发,对地方民歌进行多层次、多角度感知与领受,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地方民歌的理解与认知;其三,教师应深入挖掘地方民歌演唱技巧,将现代化文化与地方民歌联系在一起,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理念的融合与创新,汲取精华、弘扬民族精神;其四,教师引领学生深入实地考察,了解自己家乡以及周围地区的地方民歌,参与简单的生产活动,感悟生活,体验劳动人们的智慧结晶,提升学生对地方民歌的领悟能力与感知能力,加强声乐教学与地方民歌的融合。

(二)完善知识体系,回归本土文化

声乐教师应科学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不断完善学生的声乐结构,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对地方民歌演唱技能进行延伸与拓展,带领学生学习民间艺人在演唱地方民歌的演唱方法,熟悉地方民间演唱风格,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开阔学生视野,构建传统民歌声乐体系。为确保地方民歌能够顺利融入到声乐教学活动中,落实地方民歌传承工作,需要高校音乐专业提高对原生态地方民歌的重视,回归本土文化。其一,高校开设传统民歌专业,聘请原生态民间艺人到校任教,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地方民歌演唱要领;其二,广泛搜集民歌素材,结合现代化发展思想,聘请专业人士对传统民歌进行二次创作;其三,聘请原生态意识到校开展与地方民歌有关的知识讲座,更新学生对地方民歌的认知与理解;其四,将地方民歌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地方民歌在校园文化中的渗透与发展,为声乐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其五,落实伴奏乐器的配置工作,将电子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声乐教学配乐工作中,尽可能满足地方民歌演唱的各种需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以口头形式进行传承与发扬。为落实地方民歌文化的继承与保护工作,通过将地方民歌引入声乐教学课堂,将声乐教学与地方民歌结合在一起,实现音乐文化的融合,促进地方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然而从我国声乐教学的开展情况来看,地方民歌教学活动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需要我国音乐专业院校提高对地方民歌管理与引进的重视,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师的教学体系以及学生的知识体系,将原生态地方民歌引入声乐课堂,落实本土文化的回归工作。

[参考文献]

[1]姚晓婷.浅析民族声乐传承地方方言文化的重要意义[J].黄河之声,2017,18:70.

[2]汪健.声乐教学中传统民歌的传承与保护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17,19,05:160-164.

[3]季伟.论高师声乐教学与地方民歌传承保护的结合发展[J].歌唱艺术,2017,09:39-43.

[4]翁葵,韦家燕.论构建少数民族地区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教学的特色—以壮族原生态民歌融入为例[J].音乐创作,2012,11:180-182.

[5]赵敏.高校声乐教学在传承与发展皖西民歌中的作用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2,28,04:26-28.

作者:玛尔健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