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多元化声乐教学模式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族地区高校多元化声乐教学模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民族地区高校多元化声乐教学模式

摘要:随着现代的教育事业发展,声乐已经成为一门大众喜爱的文化艺术,同时也成为一门重要的艺术学科。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艺术人才,笔者以此为导向,介绍不同教学模式的课程设置、不同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异同,同时针对声乐学科的艺术特点,探讨了声乐演唱中良好歌唱心理的养成、声乐演唱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良好歌唱心理的重要性以及声乐演唱中的自我调整。因此,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将声乐理论与实践完美的结合,最终达到文化与艺术高度融合。

关键词:声乐艺术;多元化;教学模式

一、不同教学模式课程设置

民族地区高校声乐模式大致分为三种,它们分别是声乐一对一小课、声乐小组课、声乐集体课。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方向,声乐教学会选择不同的模式来完成本科阶段的教学。音乐舞蹈方向的学生大学一年级是5人一节声乐课,刚进入大学需要适应环境、巩固声乐基础。声乐表演方向的学生由于主修声乐,因此大学阶段一直是两人一节课,教师对学生专业有严格的要求。音乐学方向的学生大一4人一节课,主要目的是巩固同学们的演唱功底。在过去一年的学习中,教师对学生们的歌唱基础有了基本了解,为了使学生的歌唱特色更加突出,到了大学二年级,由以往4人一节课安排成3人一节课,教师针对同学们演唱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挖掘同学们的声音特色。每学期将会有声乐考试,考试成绩排全年级百分之七以前将会评为尖子生,在下学期的声乐课堂中进行一对一的教学,这就把原有的小组课共性发展转变成了个别课的个性发展。由于之前有一段时间的小组课学习,学生进入个别课学习也能较好地适应,学习进度刚好衔接上。近年来由于艺术考生的扩招,面对学校教学资源相对紧张的局式,选择这套教学模式,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分组、个别式教学,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解决了学生在歌唱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这套多元化声乐教学模式符合大学四年声乐教学的人才培养计划,比较适合艺术类高等院校,是一套科学、行知有效的声乐教学模式。

(一)声乐小组课的优势

声乐小组课是5人一组的声乐课,它是为声乐个别课做准备的阶段,针对小组课的学生,老师对每位同学做到同等程度的关心,不论学生基础好与差,都应耐心指导。小组课着重训练学生的上行音阶与下行音阶、跳音。教师在小组课的教学中承担着中级程度教学任务,学生已具备基本的演唱水平,对于视唱练耳、乐理这两门理论也有基本的认识,教师对小组课的每位学生能够进行细心的指导。课堂上,教师合理调整时间,每位同学都有时间演唱自己的声乐作品。在时间很紧张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例举一首作品,分配不同的段落由不同的学生演唱,这样使每位学生得到了演唱机会。

(二)小组课的特殊性

声乐小组课在继承集体课的共性下,同时发挥了学生的演唱个性,这给声乐教师出了一道难题。在每学期期末考试时,学生是独立完成一首声乐作品,这首声乐作品要符合该学生的音色特质、音域跨度,不能所有学生唱同一首作品是一种感觉。同时也是考验教师的教学方法,是不是拿一种方法套用所有的学生,每一位同学唱同一首曲目都是一种音色。经过科学的分析,“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即便是双胞胎的嗓音也会有不同,演唱同一首作品也不是一种音色。因此,由于每位学生的嗓音不同,老师在课堂上应强调自然的声音,不要模仿老师或其他歌唱家的音色。小组课的目标是训练出学生自然的音色,让他们的演唱个性在小组课中得到发挥。

(三)个别课的优势

个别课也称为一对一小课,老师在课堂上授课的对象是一名学生,在学生具备好的乐感情况下,针对学生的演唱问题提出更直观、准确的解决方案,一对一的授课模式将会对学生起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课堂上老师学生的自然交流与互动,老师示范学生演唱,相对于小组课一对一授课的学生有更多机会独自演唱声乐作品。一对一授课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歌唱表演能力,即不但唱得好而且演得好,注重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个别课的特殊性

在个别课的课堂上学生演唱的状态是积极、主动的,很有歌唱欲望,老师对学生的演唱做出指导,学生立刻会接收老师的信息,这节声乐课对于学生会有一定的提高。反之,学生是松懈的状态,没有歌唱欲望,对声乐作品也不熟悉,老师讲的内容,学生不感兴趣,更不想演唱,对老师的不信任,无疑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无法达到声乐教学目标,背离了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因此,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交流、互相配合是特别重要的环节,体现着个别课的特殊性。以上两种不同的声乐教学模式适应不同学生专业方向和教学阶段,与考试制度和课程设置进行恰当地配合,促进学生声乐水平的提高以及本科学业的完成。

二、不同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异同

(一)课堂教学中的差异

小组课主要是共性的训练,是声乐课基础阶段,教师在课堂上会针对每位学生的作品进行指导,这样的目的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在小组对唱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个人特色,使每位同学的个性得到发挥。个别课对授课对象的要求更高,学生必须在课下对演唱作品有深入了解,从最基本的节奏、音准、歌唱语言到作品的背景、人物以及情感,这些要素在上课之前应做好准备,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才能诠释好一首作品。个别课上,教师的示范也尤为重要,教师不但要示范正确的声音,而且也要示范错误的声音,学生对这两种声音进行比较和分析,明白怎么辨别科学演唱的声音,知道自己的演唱问题。不论是个别课还是小组课,在课堂上师生间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了解每位学生目前的歌唱状态,对其进行指导,排除学生对歌唱恐惧的思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两种模式的相同点

1.需要较强的课后自学能力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在课后的练习都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课堂上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大部分声乐作品的完成是在课下的学习中,老师提供解决方法的途径,学生对老师指导的内容进行实践,从中悟出道理来。养成课后练习是一种好的习惯,把发声练习、作品演唱作为每天学习的任务。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每天练半个小时胜过一星期一天练10个小时,坚持每天30分钟练声、练歌,有利于歌唱状态的稳定,为声音的统一奠定良好的基础。

2.对歌曲情感理解的同一性

小组课和个别课在演唱作品的时候,都要注重对歌曲情感的把握。演唱者必须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投入真情实感去演唱,才能诠释出作品的风格和特色,听众才能知道演唱者想要表达的歌曲内涵和意义。演唱者以情带声的演唱,才能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感染着每位听众,深深触动每位听众的心灵。

三、声乐演唱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学生在演唱声乐作品中常常会出现紧张的情绪,造成这一因素主要是对歌曲节奏、歌词、音准把握不准确。在练声的过程中,学生由于心理因素,害怕唱高音,一到高音就紧张,对高音有恐惧感,还没唱高音,因心里紧张已经放弃了,整个歌唱状态是被动的不积极的,这是歌唱心理不自信的表现。

四、良好歌唱心里养成的重要性

实践是检验良好歌唱心理的必要手段。学生需要参加各种演出和比赛,才能从中得到锻炼,仅仅靠琴房里的声乐学习是不够的,很难培养出学生成熟的歌唱心理。学生常常有这样的思想,等到舞台表演与歌唱技巧都相对成熟的时候,才选择参加比赛,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没有经过长时间的舞台锻炼,歌唱心理不能与舞台表演能力相匹配。因此,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们多参加比赛,主要目的是从舞台实践中得到锻炼,对歌唱心理进行培养。

五、声乐演唱中的自我调整

很多同学在演唱不同风格的作品都用一种音色,习惯只想音色,这样对歌唱学习危害很大。在演唱过程中形成自然的音色是由共鸣腔体、气息、语言高位置决定的,如果只考虑音色,会导致喉部紧张,喉音重,只有从歌唱整体出发才能调节出最美的音色。期末考试中,同学们上台之前往往很紧张,大多数同学想的是考试的成绩而忽略了考试歌曲情感表达和内容,总是怕上台唱不好,为了减轻同学们考试的心理压力,老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去表达作品的情感,放松地去考试,使同学们慢慢养成自我调节的习惯,在一次次考试中得到进步。

六、结语

声乐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多元化声乐模式教学在声乐课堂中是十分必要的。对学生不同嗓音有着不同训练方法,根据学生声乐水平的层度来选择授课模式,很好地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声乐审美与文化为一体。

参考文献:

[1]潘勋.浅议音乐专业声乐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培养[J].大舞台,2011,(05).

[2]邓珺芳.论高校声乐教学的创新教育[J].音乐时空,2015,(23).

[3]彭雪萍.高师院校民族声乐教学模式探索[J].大众文艺,2011,(01).

作者:黄凰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