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声乐教学改革思考(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声乐教学改革思考(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声乐教学改革思考(3篇)

第一篇:高职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

【摘要】高职类声乐教学必须突出“职业性”特色,不能继续沿袭本科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应结合本院校的专业定位,探索相应的、合理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改革

近些年来,由于社会的需要和国家的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在众多力量的支持下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在发展的同时也发现了高职教育教育机制和教育院校中出现的某些弊端,在发现的问题的基础上,本人结合实际,探索出了一条高职声乐教学的改革之路。

1.互动式教学

声乐教学中的互动可以吸引学生更好的参与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教学活动是主体参与的目的、对象与内容,离开了教学活动就谈不上主体参与,正是学生主体的参与才使教学活动成为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1.1 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应是平等学习团体中的“首席”。他是一个从外在的专制者转向内在情境的引导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比如,在指导学生演唱一首艺术歌曲时,老师应引导鼓励学生根据歌曲旋律的线条和歌词的内容,大胆地展开自己的想象,抒发自己对情境的理解,结合自身独特的感受去处理歌曲,而不是一味地听从老师的处理方式,或单纯地模仿别人的演唱。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使一首作品的处理有了鲜明的个性。

1.2 针对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满足学生整体要求的同时,兼顾个体的条件和需求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并设计符合其各自特征的教学过程,是实现互动式教学目标的又一途径。如在指导学生发声练习时,教师要准备多个练声曲给学生试唱,并要求他们反馈歌唱感受,教师把学生的个性特征与教学目的相结合,为学生制定科学的练声计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个体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1.3 营造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

学习的氛围(环境)对学习兴趣的养成,动力的形成,学习效果的产生等有较大的影响。声乐专业教学具有通过情境学习达到教学目的独特优势。在音乐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利用课程内容,以创作背景诠释意境,以诗化的语言领悟意境,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意境,借助情景教学设计,丰富学生想象,愉悦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2.实行教学实践“一体化”

高职声乐课除了在琴房里进行教学外还应该把部分教学内容直接移至舞台或讲台,将理论课与艺术实践教学合二为一,实施“一体化”教学,使二者相互补充、密切配合,最后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外,可尽量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歌唱的创造性,让学生针对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实践场地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即使出现错误也没关系,只有不断地出错才能使指导教师有机会现场“纠错”,最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对学生而言课堂理论教学固然重要,但不能因此减少艺术实践的比例,相反要摒弃“坐而论道”逐渐加大艺术实践的量才更能切合实际。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对此已有共识,正积极修正教学大纲增加艺术实践的课时比例,“依据人才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要求每个专业明确若干个核心技能,整体教学过程围绕核心技能展开强化,为核心技能服务。”改善或拓宽用于艺术实践的场地,积极与校外实践基地洽谈、磋商,从学生毕业时的就业渠道、签约率以及用人单位的评价而言,证明了增加艺术实践的比例已卓显成效。

3.突破传统教学形式,使“集体课”“小组课”与“个别课”有机地结合起来

长期以来的声乐教学多以“练声——唱歌——布置新歌”三个环节进行,声乐教师好像都不大习惯上“集体课”或“小组课”,也不大习惯去其他场合上课,认为只有在自己的小琴房里上“一对一”的“个别课”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过去多采用“个别课”形式。近些年,由于扩招使学生数量猛增,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高职院校逐渐增加了“集体课”和“小组课”,既降低了教学成本又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

从声乐教学的客观规律而言,可以把二至四人共同上一节课定为“小组课”,四人以上共同教学定为“集体课”,“一对一”授课形式为“个别课”。

涉及到声乐教学中具有普遍规律的理论基础知识,如“歌唱发声器官的生理基础”、“人声分类与声部划分”、“歌唱心理要素”、“歌唱语言”等内容,就适合于“集体课”教学,也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教学。除了声乐理论基础知识外,声乐教学中的训练方法也有许多共性内容,如侧重练习“气息和声音的结合训练”内容时,不但有很多体会性的练习,还有许多需要通过某些母音的发声来听辨的练习,如果采用二至四人的“小组课”,既可以互相观摩交流又可以从相互的练习中得到“灵感式”的启发,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从长远的就业角度而言,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看到教师给不同学生授课时针对不同问题实施的解决方法,长期耳濡目染,学生能学会因材施教的教学本领,对于将来从事教育工作的毕业生而言是最佳的学习途径。另外,“小组课”还非常有利于“对唱”、“重唱”等演唱形式的授课内容。对其中的发声训练部分都有共性部分的讲解和个性部分的针对性训练,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灵活调整、科学编配。

“一对一”的“个别课”是各类艺术院校中最常见、最普遍的声乐教学形式,也是大多数声乐教师最擅长、最习惯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而言,如果存在具体问题和富有个性化的问题,最适合采用“个别课”形式的声乐课来解决。

无论“集体课”“小组课”还是“个别课”,都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如果运用得当既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又可以大大减轻声乐教师的教学负荷,赢得时间从事教科研活动。

除了对课程做一些必要的变化与调整之外,也可以在声乐教学当中引用竞争机制,这些都是声乐教学中可采用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林颖.谁能创造奇迹?——声乐教学圈里的那点事[J].内蒙古艺术,2011年01期.

[2] 李建波.高职声乐有效性教学模式研究《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3年01期.

第二篇:高职声乐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众所周知,在我国开设声乐专业的学校基本可分为3个类型,即专业音乐学院、高等师范学院和职业院校。目前职业院校作为一股新型力量发展迅猛,高职声乐专业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根据高职业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定位,如何上好高职声乐专业课,让学生毕业后尽快被社会所接纳,是我们高职院校老师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

—、高职声乐课程现状分析

(一)教师职业素质有待提升

(二)扩招压力,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三)高职学生基础差,音乐素养低

二、以人为本,构建适合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模式

在职业院校中,我们要更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动手能力。因而根据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以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为指导,总结摸索出了一种新型的“三结合”教学模式:传统单人课+小组课(讨论课+欣赏课)+集体课(观摩课+实践课+理论课)

(一)单人课

不可否认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对于歌唱这门技巧性强的专业来说是最有效果的。但是这种模式教学成本大。在如今高职扩招的大前提下,高职院校从办学成本考虑,不断的压缩声乐专业课程。在这种形势下我的实践经验就是建议同学们用录音设备把上课的内容录下来,课后反复听反复练习。这样做可以从另外一方面弥补一下单人课时间短的问题。

(二)小组课(讨论课+欣赏课)

(三)集体课

1.理论课

2.观摩课

老师在自己学生中挑出几个歌唱方法或某些方面好的或是几个毛病突出,问题不同的同学来进行。让同学相互欣赏或是相互“会诊”,好的方面让大家来说,让学生自己谈经验谈体会,差的方面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哪里,正确的应该是怎样,怎么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3.实践课

高职业院校本身也着重突出学生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一致,而实践课这一教学模式最能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从事声乐表演相关的老师及其他人士都知道,舞台经验及声乐表演经验是要不断积累的,只有不断多上台我们才能在台上找到“感觉”。所以高职声乐专业要突出这些实践课。

三、“三结合”模式与“多元化”模式区别

现阶段很多高职学校的声乐课都在重视教学改革,大多都采用“以单人课为主,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多元化模式。多元化模式可以理解是在原来的声乐课基础上多加上了好几门课程,而“三结合模式”需要一个专业老师能够上所有的课程,这样做的好处很多。

(一)专业老师对自己学生最了解,专业老师知道那个学生应该在那个方面需要加强,那个方面需要引起注意,这样上起课来很有针对性,学生愿意听。

(二)节约教学成本是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所关注的问题,尤

其是民办的高职院校更是如此

这种模式的开展只需声乐老师在每周原课时的基础上再增加两节课即可。这两节课任课老师自己考虑该上什么,是讨论还是欣赏,是观摩还是实践。学生急需解决什么问题,因为每个老师的学生都是参差不齐的,需要我们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根据不同程度进行不同的教学。

当然这样上课就要求我们的专业老师业务水平一定是一流的,有责任心的,才可以担任此课。

总之,要想给声乐课上好,教师要多想办法,广集学生意见。声乐课以单人课为主,配合其他课程模式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比较适合我们学校的现状的,相信在我们各声乐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职业院校培养的声乐专业学生可以实现“应用型“和“技能型”的统一。

参考文献:

[1]余娜玮.对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改革的思考.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5).

[2]李静玉.对高职声乐教学形式的探讨.辽宁高职学报,2007(10).

第三篇:高职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摘要】声乐教学在高职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高职声乐教学一直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模式,这种模式逐渐脱离了培养目标。本文就声乐教学改革在师生配置方法上提出新的方案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一些经验。

【关键词】声乐教学改革;双向选择;师生配置方案

一、声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高职声乐课教学一直沿用音乐院校的模式,无论教材使用、授课方式、课时安排还是师生配置方式,均已沿用十几年,并暴露出一些不足。就我系的情况来看,尤其在师生配置方式上,我系的分配方式是新生入学后由音乐教研室统一分至各教师进行小课教学直至毕业,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发现这种配置方式有以下几种不足:

1.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影响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声乐课不同于理论大课,属于技能小课,授课过程以师生一对一方式为主。教师之间、生生之间,无论在歌唱方法、技能技巧、教学方法手段、先天的生理心理条件以及个性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利用这种差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声乐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环节。

2.不利于形成竞争的、有活力的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

声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稳步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搭配的相对稳定是很有必要的。但师生搭配过于稳定,无形之中助长了个别教师在专业上不求上进,出现吃老本的现象,也会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教师没有危机意识,不担心无课可上、无学生可教,学生的歌唱水平无显著提高,彼此之间可比性不大。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逐渐涣散缺乏活力,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不利于高职音乐教育的长期发展,不利于提高全民音乐素质的长远利益。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源泉,也是一个单位不断发展的动力。师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大大阻碍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无法为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提供高素质、高质量的师资,从而影响了全民音乐素质的提高。师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制约了高职音乐教育的发展。当前,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音乐师资提出了全新的质量标准,高职声乐教学改革更为重要。

二、声乐教学改革的措施

第一步由教研室组织学生观看老师进行展示,学生依照完全自主自愿的原则进行双选,辅导员要认真细致做好学生思想动员工作,提示学生要把握机会,慎重选择,填写双向选择志愿表。志愿表分三个志愿,依次填写自己认可的专业教师的姓名。在双选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私下游说学生或干预学生的选择。

第二步由音乐教研室组织选择学生,根据统计结果,教师对学生的选择一般以学生填报的第一志愿为依据,若第一志愿教师课时已满可顺延到第二志愿教师,第二志愿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推脱拒收学生,更不能因学生选择其他教师而打击报复。新的师生搭配形成后直至学生毕业,原则上不再改变。

三、声乐教学双选的功效

自实施双选以来,第一届实施双选的2009级学生今年即将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就目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声乐教学情况看,双选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1.双选激活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开创了良好工作作风新局面。

教师们绞尽脑汁,用丰富多变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改变过去单一的小课方式,辅之以理论课、实践课、观摩课、集体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们还积极与学生沟通,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施教者,是学生的良师,也是益友,是相互切磋专业的同行。

2.双选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氛围,坚定了学生学习声乐的自信心。

声乐是声音的艺术,是依靠声情并茂的歌唱来构建艺术形象的听觉艺术。美妙的声音依靠的不仅是高超的歌唱技巧、气息控制能力、歌唱者对音乐的准确把握,对音乐形象的恰当表现及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都对艺术的歌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声乐学生由于入学前声乐学习急于求成易形成一些不良的歌唱习惯,这些习惯需要在课上耐心细致的纠正并重新建立起正确的歌唱习惯。在这里教师的工作态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何使学生树立起歌唱的自信身心解放的投入歌唱?双选充分改善了学生的上课环境,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下进行。教师的教学由模式化转为个性化,师生关系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化,教师的角色由简单的施教者转化为既是良师又是益友的双重角色。师生之间加强了互动,信息相互交流反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声乐课不再是枯燥的发声练习、作品演唱,而是融情感、技巧、艺术、表演及思想道德意志培养等多种因素于一体的艺术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同为艺术的创造者。歌唱能力、表现能力的逐步提高激励着学生更主动积极的学习。

3.双选增强了技能课教师的危机意识,加快了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声乐艺术是不断发展的艺术,无论就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曾被高校拒之门外的通俗唱法,其歌唱方法、艺术观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上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层出不穷。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市场竞争的观念深入到社会各阶层,也对教育领域产生很大的冲击,各高校不断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教育转化。

参考文献

1 潘乃先.声乐实用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 薛良.歌唱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3 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4 赵梅伯.唱歌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