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教学论述(8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声乐教学论述(8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声乐教学论述(8篇)

第一篇: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

[摘要]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对于学校音乐教育事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取决于教育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创新,所以当前高校声乐教学应当加强创新改革,根据时展要求,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实现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本文简要分析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具体途径,并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希冀促进高校音乐教学的有效拓展和延伸,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声乐教学,教学改革,创新,学习兴趣

21世纪国家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音乐教学应当加强改革创新。由于社会经济处于转型发展时期,高等教育必须加强结构性调整,能够正确认识声乐教学的教育功能以及作用,加强教育创新,能够将目标设定在促成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上,积极促进并增长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价值观念,促使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一、声乐教学概念

声乐利用男女间不同的音色与音域来表现音乐的一种形式,能够流露人们的思想感情。随着演奏技术的发展与提高,声乐演奏与乐器进行消融,从而扩宽音乐领域,声乐教学能够运用场景,丰富个人演唱声音中的音色。音乐教学有着完善的教学体系,并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占据一定地位。声乐教学能够培养出多元化的人才,并为声乐教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高校开展声乐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愉悦精神加强声乐知识的传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个性发展。声乐教学能够陶冶学生性情,使学生在声乐教育下,感受到艺术的熏陶,并提高个人情怀。

二、当前高校声乐教学现状

我国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高校也逐渐扩张招生规模,高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并相继开设音乐课程。高校进行声乐教学,能够通过艺术的熏陶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鉴赏水平,并取得良好的声乐教学效果。但是在声乐教学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众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声乐教学内容参差不齐

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声乐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上参差不齐,教师过于重视传授声乐相关概念及演奏技巧、技能培训与学生演唱能力的练习、理论知识与技巧,教学内容不规范、教学目标并未紧密联系教材及学生的演唱能力。部分教师并没有根据学校规划进行教学内容分析,学生难以通过声乐学习系统全面的掌握声乐知识。由于部分高校声乐教学内容上主要教授学生科学发声、学习声乐文化、声乐舞台表演、进行作品欣赏等,教师的知识水平不同,表现出来的教学效果也参差不齐。部分高校将艺术课程与声乐课长相融合,由于两者关联性较弱,难以实施真正的实践训练,学生的表演能力与声乐演唱能力也较为薄弱。

(二)声乐课程教学模式华而不实

由于地区差异,我国部分高校的教学模式都有所不同,由于师资力量及人才培养定位目标不同,高校音乐教学模式也不同。部分高校虽然投入了较多的音乐设备,但是教材内容却缺乏实质性,出现华而不实的现象。例如,某所高校为了迎合社会发展潮流,要求学生学习网络歌曲,并为学生配置录制设备,但是却难以吸引学生的创作热情,只有少数学生参与。由于大部分学生的专业技能较弱,难以达到歌曲录制的水平,所以,学校进行网络歌曲创作,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峰,录制设备也被放置起来。部分高校能够针对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不同,进行区别教学,开展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但是教学内容却与学生的认知规律不符,导致教学效果一般,再加之学校师资力量薄弱,也难以为高校培养出多元化的音乐人才。

(三)声乐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

音乐是一种艺术,高校进行声乐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与审美情趣。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声乐课程,但是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方法为主,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声乐理论知识与发声技巧,学生只能够盲目的学习。课程设置也缺乏实践性,并无实践课程。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指导和提高,只能够在理论课堂上学习相关知识,却无法参加实践演练。在此种培育模式下,学生心理素质较弱,也缺乏演唱体验,即使具备嗓音条件,却难以得到现场发挥的机会。高校课程实践设置力度不足,学生只能够在课堂上学习声乐知识,难以针对自身的声乐特点与不足之处进行有效提高,虽然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却无法针对每位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进行有效指导。

(四)声乐教学配套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较弱

高校相继开设声乐课程,在教学配备设施上配备质量却参差不齐。部分声乐教学内容对于训练场所与声乐设施的要求较多,高校教学配套设施不完善,再加之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难以满足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需求。甚至部分高校的声乐专业的学生好几个学生共享一套设备,学生缺乏充足的乐器练习。目前我国高校音乐建设水平不断建设提高,但是由于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声乐配套设施制约学生的声乐水平发展。我国部分高校只有几个专门的音乐院校,采取具有高素质的声乐教师,大部分院校师资力量都较为匮乏,再加之声乐教学的专业性,对于教师的要求较多,所以整体教学水平薄弱。在此种环境下,学生难以提高学习兴趣,难以掌握高超的声乐演唱技巧,也制约着高校声乐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五)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下降

随着国家与地方政策的改革创新,近几年高校招生数量逐渐增大,由于现阶段学生缺乏基础的声乐理论知识,对于声乐背景的认知较少,所以大大降低了学生对于声乐的理解程度。随着娱乐行业的快速发展,流行歌曲对于传统声乐专业歌曲有一定的冲击,部分学生较为偏爱流行歌曲,却忽略了声乐学习使得学习氛围不浓郁,也难以有效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恶性循环。

三、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具体途径

(一)完善学校声乐配套设施,提高师资力量

高校应当结合时展特色特色,科学合理的投入人力物力与财力,通过完善商业配套设施,重视课程开发,筹集资金,建设教学所需场所,为学生提供配套设施完善的音乐设备,使学生能够有实际演唱的场所。通过积极引进专业的音乐教师提高高校声乐教学效果,可以通过提升教师的福利待遇,有助于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来校任教。高校音乐教学应当科学合理的组建师资队伍,能够从各地的文艺院团中吸取优秀的歌唱演员,进一步实现有效的师资速成。此种措施能够充实并提高高校的师资队伍,也增强了声乐教师舞台表演水平,对于学生来说拓宽了专业细化选择,有助于掌握舞台表演实践经验,能够直观地学习。

(二)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开展高校声乐教学教师应当结合时展特色,进行教学理念创新,摒弃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正确的引领和帮助,使学生爱上声乐学习。创新促进国家发展,高校声乐教学也应当秉持创新发展理念,在发展过程中能运用,正确有效的指导方针,进行声乐实践教学。丰富声乐教学形式,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作品欣赏课程,有助于挖掘学生对于声乐作品的审美能力与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声乐知识的认知,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表演创新能力。

(三)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声乐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拓展,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精神的培养,学生只能够被动式的学习,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在新时期,教师应当结合时展特色,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声乐课堂交流。教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交流互动,增强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实现互动教学。教师结合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以及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摒弃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予以正确的引领和帮助,根据声乐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结合,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进行实践探究。课后时间,教师可以布置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练习活动,增强自身演唱素质与表演能力。结合信息技术,通过在线交流等众多方式,掌握学生近阶段并进行机试,并进行及时引导和帮助。对于学生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予以及时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缩短师生间的交流距离,学生也能够做到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提问,教师通过正确引导与帮助,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使学生能够掌握声乐学习技巧。

(四)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在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改革教学方法是进行教学创新的内容之一。为了进一步适应时展的多元化需求,高校音乐教学应当进行全面改革,推行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能够摒弃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根据新教育改革创建的新型教学模式,建立创新型知识教学观,能够促进学生自由发展。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等设备来播放声乐作品的相关视频以及图片,有助于学生加强对音乐作品的认知,能够引起心理上的共鸣,通过直观形象的感受,刺激内心的体验。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在21世纪培养高校声乐人才,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与学校应当根据时展特色,不断创新。高校要想创新,改革声乐教学,就必须进行教学理念创新,能够加强音乐设施完善与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学生主体地位,能够引领学生进行正确的声乐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专业技能。能够探究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完善与改革,能够紧跟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保证声乐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声乐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姿霖.审美教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渗透[J].艺术教育,2014(04):94—95.

[2]赵大海.浅谈如何改革创新高校声乐教学模式[J].大众文艺,2012(10):243.

[3]黄媛媛.浅谈学生兴趣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培养[J].音乐大观,2014(10):93.

[4]邓集勋.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与探究[J].北方音乐,2015(06):184.

作者:唐禹 单位:四川省阿坝师范学院

第二篇:高校声乐教学和舞台表演实践一体化

摘要:在现如今高校声乐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从课堂的声乐训练顺利过渡到舞台表演实践,并能够稳健地进行演出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落实声乐教学和舞台表演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正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的。本文浅析了声乐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一体化的必然性及其优势。

关键词:声乐教学;舞台表演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高校声乐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科学运用发声方法进行歌唱表演。众所周知,声乐教学基本上是在教室中进行,课堂教学能够对学生歌唱基础有较好的启蒙作用,帮助学生获得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声音。但是如果过分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舞台表演实践能力,则会导致学生出现一系列专业上或心理上的问题。所以在声乐教学的过程当中,注重舞台表演的实践也是为培养声乐人才不可缺失的一环。

一、强调高校声乐教学和舞台表演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原因

(一)学生心理素质差

现在大部分高校的声乐教学理论部分是大家一起学习,但是在声乐实践的部分,基本都是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授课的地点也是教师能够为学生进行伴奏的琴房。教师为了保证其伴奏和学生的学习不受外界干扰,常常在练习过程中将教室的门窗紧闭,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但是这样长久下来,学生是能够达到学习效果但是同时伴随的是心理素质变差。环境如果变得喧哗一点,学生就无法发挥正常水准,甚至拒绝别的同学来听课。如果一个声乐表演的学生连在自己同学面前都紧张,还怎么能够在舞台上表演。

(二)学生对舞台熟悉程度不够

学生进行声乐练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进行舞台表演。但是现如今高校的声乐教学很少为学生提供舞台表演的机会。首先由于学生长时间与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声乐训练,导致学生不熟悉舞台,在校没有机会进行舞台表演。这对于平时没有舞台实践经验的高校学生来说,更是一种挑战。心理上的挑战尚且能够克服,但是由于声乐是靠声音唱歌,在手足无措的情况下,声音的把控一定是不准确的。导致不少学生在台下在教师面前演唱自若,但是到了台上声音变得干瘪难听。

(三)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

传统的声乐教学就是为了学生能够学习声乐知识及演唱技巧。这种传统的声乐教学理论上是没有什么错误的,但是在现如今的时尚流行社会下,一个人了解声乐知识以及掌握演唱技巧是没什么可标榜的资本,如果在舞台上能够把歌曲演唱的技巧娴熟、声情并茂那就能得到观众的掌声和赞扬。怎么样具有台风,怎样能够吸引别人。想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需要自己不断夯实自己的声乐基础,另一方面就是声乐教师能够利用一个怎样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站在舞台上。声乐教师除了平常的声乐知识及演唱技巧的讲授,还要对学生其他方面进行补充。例如如何提升学生的舞台表现力,如何教学生在各种类型表演中的衣着得体,如何在舞台上更自信。

二、高校实现声乐教学和舞台表演实践一体化的途径

(一)打开门窗,让学生接触环境

对于学生心理素质差这一问题,声乐教师应该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自信,训练扎实的基本功,俗话说得好“技高人胆大”,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在平时的歌唱训练过程中,如果刚开始学生不能自若地在众人面前表演,就将琴房的门打开,循序渐进,最后教师可以邀请三两同学进行旁观,演唱的学生在适应了有三两同学的情况下,再邀请更多的同学进行旁观,逐渐帮助学生克服害怕在众人面前演唱的心理问题。这样将房门打开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对于老师的教学也是一种提升。因为很多教师因为少有机会在众人面前进行教学,所以一旦有人听课就紧张,讲不好课,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还能够帮助教师克服心理问题。

(二)组织活动,让学生感受舞台

舞台上歌唱的要求比较高,手势、眼神、情感都要十分到位。这种要求在课堂教学上是没办法完成的。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无法感受到的舞台氛围,学校要多多给予学生舞台实践的机会。高校声乐教师应与学校协调多组织学生参加活动,无论是在学校内部的活动还是学校外的活动。多参加歌唱类型的比赛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或者在学校中组织全校师生观看声乐专业的表演。这样不仅能在枯燥的学习中多给学生们一点放松的机会,同时也增加了声乐专业学生的舞台表演经验。

(三)转变教学理念,增强学生自信

声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声乐指导的前提下,对于当下流行的趋势也要为学生做进一步的介绍。舞台上的表演是看整体,不单单是追求技巧,整个舞台的效果的好与坏才是评判一个声乐演唱者的标准。毕竟听众也同样受视觉影响。声乐教师不仅要对乐理方面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对于流行趋势也要有所研究。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歌唱技巧,还可以帮助学生增加舞台表现力,拥有较好台风。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将高校声乐教学和舞台表演实践一体化是歌唱表演发展的趋势。声乐的课堂训练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舞台表演实践却是能够将这些专业素质转化为专业水平,这就相当于知识的输入与输出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够成长。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能够得到较好的锻炼,同时也能为国家培养歌唱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丽丹.浅析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J].大众文艺,2011,08:252.

[2]王黎.从声乐课堂教学到舞台表演[J].美与时代(下),2016,07:124-125.

[3]黄敏姣.在声乐教学中糅合舞台表演训练实践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174-175.

作者:苏? 单位:赤峰学院音乐学院

第三篇:高校声乐教学心理调控能力优化声乐演唱

【摘要】声乐演唱的表现能力在考验学生演唱技巧的同时,也考验着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当前高校教师优化学生声乐演唱水平的教学重点,也逐渐转移到了调节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上面。基于此教学发展背景,本文着重分析了三点有助于优化学生心理调节控制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声乐演唱水平的策略,希望能够为高校声乐教师的教学提供借鉴,以便产生良好的声乐教学效果。

【关键词】声乐教学;心理调控能力;声乐演唱

一、重视学生声乐基本功教育

在当前高校的声乐教学课堂中,大部分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或多或少面临着跟不上教学进度和难以掌握声乐演唱技巧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提升,需要声乐教师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接受能力,制定有助于扎实学生声乐基本功的教学策略。声乐教师应当明确学生声乐学习自信心的提升,必须要建立在足够的声乐基本功之上,从而在优化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有意识增加学生学习与练习基本功的频次,改善学生因对声乐知识感到恐惧的信心不足情况。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声乐的乐感以及科学发音的技巧,让学生在歌唱的过程中尝试运用正确的吸气呼气以及发声知识,充分运用所学到的声乐演唱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在课堂中大胆展现自己歌喉的信心。[1]同时,在扎实学生声乐基本功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建设力度,针对有声乐演唱实力却不敢在舞台上大胆展现的学生,教师就应当在练习的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演唱兴趣及热情,不断督促学生专注到声乐演唱的技巧当中,逐渐化解学生的恐惧以及紧张等消极心理,建立学生声乐表演的自信心理。同时,声乐教师应当给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多些鼓励与赞美,尤其是声音天赋一般的学生,教师更应当在课堂上增加帮助和鼓励的次数,以便促进学生声乐学习信心的提升,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小进步的鼓励力度,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声乐学习的乐趣所在,从而逐渐培养非音乐专业学生主动学习声乐知识的兴趣。

二、丰富学生抽象音乐想象能力

高校的声乐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结合高校学生灵活的思维以及具有广度性的想象能力,在声乐课堂中激发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学习,想象作者在创作音乐时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感表达,从而启发学生从深层次学习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例如,声乐训练是一项比较抽象的复杂环节,考验着学生的音乐想象力,由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尝试用内心体会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同时还要以头脑体会音乐作品中所构建的空间世界,从而在脑海中形成抽象的音乐思维模式,加深学生对于声乐技巧的联想记忆。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应用我国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的感觉启发式教学方法,将音乐中抽象的曲调和节奏等要素,合理的转化为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轻易完成的动作,从而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对于音乐要素的感觉能力,将声音变为具体化和生动化,加深学生内心对于声乐演唱的感知能力,从而不断培养学生对于声乐作品的理解和吸收能力。同时,教师激发学生结合生活现象感受音乐作品的教学方式,还可以提高学生将自身情感共鸣以及心得体会注入到声乐演唱过程中的表达技巧,从而不断磨练学生的心理控制能力。

三、鼓励学生尝试在音乐舞台开展表演

学生声乐演唱技能的优化需要建立在自我心理调节的基础上,由此教师还应当增加学生声乐表演的实践过程,在不断应对现场各种突发状况的同时,磨练学生的声乐心理素质。[2]例如,教师可以在学生已经具备扎实的声乐基本功以及音乐想象能力之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各种社团中的音乐演出活动,增加学生的舞台表演经验,进而不断培养学生的舞台感觉,以及对于声乐技巧的驾驭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经常带学生参加小型的音乐演唱会,尝试让学生分析演奏者在演唱过程中运用了哪些声乐表现技巧,以便让学生学习优秀音乐艺术者的表演技巧,促使学生在亲身体会的过程中提升音乐表演的欣赏水平,便于学生不断摸索适合自己在舞台上进行音乐表演的专属风格,带动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教师在学生参与舞台实践的过程中,也要积极发挥师者的引导作用,要为受挫折的学生带来针对性的鼓励与引导,在分析学生声乐技巧或舞台表演不足之处的过程中,以专业角度剖析学生的技术掌控情况,有效开展学生的心理建设工作,促使学生对自身的不足之处加强改进与完善,不断学生提升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对于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从而在调控学生心理的过程中树立积极的自信心。综上所述,高校教师在教学生声乐知识和技巧的同时,也要教学生具备声乐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以实现对自身心理状况的自动调节与控制。在声乐教学当中,教师要将培养学生声乐基本功作为提升学生声乐学习自信心的重要途径,同时要在过程中将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作为提升学生声乐技巧的心理教育突破口,从而不断鼓励学生勇敢在舞台上尝试表演,逐渐优化声乐演唱的技巧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英博.高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中学生心理状态探究[J].岭南音乐,2016,(3):48-51.

[2]邱昌杰.高校声乐教学中介入式互动心理状态的培养及重要性研究[J].北方音乐,2015,35(24):164-165.

作者:王维娜 单位:运城学院

第四篇:高校声乐教学策略

摘要:采茶乐对于高校声乐教学有着诸多借鉴价值,将采茶乐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之中不仅能够改善声乐教学的现状,而且还能够有效推动我国采茶乐的传承。当前高校声乐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声乐教学的“价值观理念”缺乏;二是声乐教学的“内涵式发展”不足。采茶乐艺术形式对于高校声乐教学的借鉴价值在于:它有利于为高校声乐教学提供价值观理念,有利于为高校声乐教学注入新的教育内涵。基于采茶乐传承视角的高校声乐教学创新策略可以尝试原生态采茶乐采风教学策略、优秀采茶乐作品进课堂策略、基于地方采茶乐的特色声乐教学精品课程策略等。

关键词:采茶乐传承;高校声乐教学;茶文化;高等教育;教学创新

在我国茶文化的家族体系里面,与“采茶乐”相近或近似的概念还有“采茶歌”、“采茶曲”、“采茶戏”等,它们都属于围绕着茶文化形成的曲艺艺术形式。在我国茶文化序列中,主要有四大茶叶产区文化体系,即“江北产区”、“江南产区”、“华南产区”和“西南产区”,而其中的“采茶乐”则主要是兴起和传播于南方地区,迄今流传的绝大部分采茶乐基本都是南方茶叶产区的作品。采茶乐,作为一种融合了我国传统艺术、民族艺术和地方乡土艺术的艺术形式,凭借着其内嵌于生活世界的顽强生命力绵延不绝,形成了今天这样一种“同源异流”的艺术形势。采茶乐的传承不仅仅是一种艺术领域的继往开来,还是茶文化传播的重要范畴,当然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采茶乐还可以应用到高校的声乐教学过程中来,实现艺术传承和教育创新的珠联璧合。

1当前高校声乐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高等教育序列中,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主要发展思路就是“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即在高等教育的内容、形式、方式、强度、专业细分和教育模式等方面要进行彻底的供给改革,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确保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改革。严格来说,高校声乐教学属于“美育”的范畴,是一种通过“立美育人”的手法实现学生人生境界升华的教育手段。但是,在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的声乐教学还面临着这样几个问题:

1.1声乐教学的“价值观理念”缺乏

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宏观视野下,传统的声乐教育的主要目的带有明显的“价值理性”色彩,即通过一定的声乐知识、声乐技术、声乐审美等的教育过程,实现人的自我实现过程。但是,在当前的高校序列中,声乐教育一方面面对的是“专业学生”习练,另一方面面对的是“大众学生”习练,前者指向知识的必修、专修、技能化、实用化;后者则指向选修、参修、自修和审美化,两者遵循着不同的音乐教育价值体系。但是,从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来看,出现的价值观体系问题经常表现为“重美育轻求知的实用主义价值倾向”,或者表现为“重求知轻美育的唯智主义倾向”,很难实现两者的均衡,这背后表现出来的实质问题是声乐教学的“价值观理念”缺乏。

1.2声乐教学的“内涵式发展”不足

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理论认为,教育的发展动力应当“由主要依靠办学经费的增加、国家政策的推动,向主要依靠国民旺盛的求学意愿、高等学校内在发展需求的拉动转变”;在发展的路径上应当“从主要依靠学校数量的增加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向主要依靠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转变”;在发展的资源配置方面,应当由“主要依靠物质条件的改善,向主要依靠教师素质的提高、教育内容和手段的优化、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转变”。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声乐教学作为提高学生美育水平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内涵式发展上应当更为注重学生的个人观感和审美、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数字化水平等,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灌输式或散养式教学方式。

2采茶乐艺术形式对于高校声乐教学的借鉴价值

在我国传统茶文化中,相比较于茶文学、茶道、茶艺等茶文化形式具有书面记载的文质化特征,采茶乐本身缺乏文字载体,因此,其传播过程更为倚重口口相传和即兴唱法。正是在这种“口口相传”的传播路径中,我们发现了采茶乐这种艺术形式蓬勃的生命力和价值,并对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高校声乐教学创新具有很大的启发价值:

2.1有利于为高校声乐教学提供价值观理念

我国采茶乐的产生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田野劳动中歌颂生活、寻求乡土娱乐和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自觉行为,内在的因循着丰富的价值观精神,例如茶文化中内含的那种与人为善、天人合一、君子之交、勤劳朴实、脚踏实地、实践第一等都可以从采茶乐中寻味出其中的韵味。用当代艺术美学的思想来看,我国传统的采茶乐具有极强的“人本主义”关怀,正如有教育学家所指出的那样,“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在高校声乐教育过程中,无论是针对专业学生还是非专业学生,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是一致的,即寻求对学生个性化知识诉求和美育诉求的满足。在这一点上,我国的采茶乐具有十分强烈的价值观导向性,无论是歌词、曲调、旋律、曲风等都融合了小调、民歌的朴实精神,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种价值观层面的满足。

2.2有利于为高校声乐教学注入新的教育内涵

根据内涵式教育理论,教育的内涵提升不仅仅要依靠物质资源的持续投入,还要依赖于软性的教育内涵的提升,比如说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素材等均属此列。我国采茶乐从一开始产生便不是学院派、课程教学、应试教育的一个过程,而是带有乡野属性、生活情趣和交互对话特征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声乐教学作为西方现代教育的一个分支产物,从一开始产生就带有浓厚的灌输式、程式化等特征,教学过程往往异化为灌输教育、填鸭式教育、批量化生产教育等特征。因此,将采茶乐引入高校声乐教育的进程当中,有利于提高声乐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3基于采茶乐传承视角的高校声乐教学创新策略例举

采茶乐的传承既是茶文化传承的一个部分,又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话的过程。按照茶文化传播的基本路径,采茶乐作为一种茶文化形式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商务交际传播、学术研究传播、艺术传播、教育传播、政府传播等几种类型,而在高校声乐教育中引入采茶乐相关的元素则是一种重要的教育传播创新。

3.1原生态采茶乐采风教学策略

“采茶乐”滥觞于茶园地的田间地头,其生命力也正在于人们的口口相传;高校声乐教育诞生于课堂,在教育素材和教育资源方面可以积极地寻求向采茶乐靠拢。为了克服学生亲课本、疏远生活的学习弊病,声乐教学可以将课堂搬到茶园、采茶乐的艺术现场等场景中,借助于这些生活化的资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锻炼他们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之情。

3.2优秀采茶乐作品进课堂策略

我们提倡将采茶乐元素引入声乐教学课堂,并不是粗糙地进行机械植入,而是以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化需求为牵引,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课堂设计。因此,将采茶乐作品引入课堂的目标应该明确,例如在关于唱腔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我国采茶乐大多都具有节奏感强、旋律和声突出等特征,如果不通过教师的亲自示范,很难通过纯粹的欣赏原作或自身习练获得灵感,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可以节选富有代表性的采茶乐作品选段,将唱腔的表达特征和技术要点等传授给学生们,达到渲染气氛、激发情感的目的,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戏曲中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特征。

3.3基于地方采茶乐的特色声乐教学精品课程策略

采茶乐主要是流行于我国南方茶叶产区,属于典型的地方曲艺品种,其地方性、乡土性、区域性特征明显。依据当代教育范式的发展过程,“生活化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创新的生命力在于使我们的教育活动回归生活、唤起人们对于生活的关注和向往。对此,我们应该学习借鉴江西赣南采茶戏被纳入地方高校特色艺术精品课程的做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高校积极通过吸收、改编本地特色的采茶乐作品,并将其作为一种改善音乐艺术教育结构、提高学生对于本民族音乐魅力领悟水平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例如,可以鼓励学生用西洋乐器演奏本土的采茶乐,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表演不同的采茶乐作品,提高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鉴赏能力,增长其乡土艺术知识。

参考文献

[1]施王伟.多角度审视“采茶歌”的同源异流现象[J].艺术探索,2011,25(6):93-96.

[2]黄小惠.求知与美育:同根共生的藤———关于音乐教育价值的思考[J].中华文化论坛,2009(3):135-138.

[3]卢连大.关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3(1):25-27.

[4]郭卫东.人文的回归价值的体现冥冥二十世纪音乐教育价值观的认知与定位[J].大众文艺,2009(12):140.

[5]隋爱兰.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以《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为例[J].音乐天地,2006(2):7-8

作者:李欣谕 邓丽娜 单位: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

第五篇:高校声乐教学曲目选择与合理运用

【摘要】基于对高校音乐教学曲目的选择与合理应用,针对高校音乐教学现状和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对适合学生练习曲目、学生能力检测、曲目多样化,以及教学曲目的合理应用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曲;曲目选择;合理运用

一、高校音乐教学现状

现在高校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已经储备了非常多的经验,不过在针对教学曲目的选择上也依然秉承着传统的曲目,并没有根据现在教育创新进行教学曲目创新,于是就出现了现在高校学生对音乐教学兴趣降低,小部分同学有厌学现象,这些情况的出现源于目前高校只顾教学,而不参考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导致学生没办法接受现在的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学习进度。[1]

二、高校音乐课堂的实际情况

在实际音乐教学中,一些艺术类的教师总结了一部分经验,但都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来的,只适合一些人,不全面,并不适合推广。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曲目,让学生们在实际学习中能够发挥自己真正水平。想要达到要求,就要在学习、能力、曲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适合学生练习的曲目。在实际音乐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是根据多数学生的特长来教学,很容易导致部分学生没办法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很多时候在实际练习时都会选择声音很浑厚的适合合唱的曲目,例如,歌唱祖国一类的歌曲,部分男生是没办法唱得很有气势,指导教师就会直接刷掉这部分人,这时就需要指导教师给学生们定好方向,让学生向自己擅长的方向发展,勉强低音唱高音对于演唱者来说是一种很大的伤害,不仅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灵上的。

(二)对学生能力的检测。在教授学生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来选择曲目,有些教师选择曲目难度系数比较大,并不适合学生,有的教师会为学生选择一些流行曲目,例如某高校歌唱比赛,学生演唱《浮夸》,整曲都没在节奏上,最终在台上崩溃大哭。所以指导教师在帮助学生选择曲目时,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不能随意安排自认为高难度的曲目。[2]

(三)教学曲目的多样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也要多选一些曲目,不能只教一首曲目,要根据学生特长,尽可能多选择适合学生的,这样教学时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得到练习。而且曲目要随着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调整。不能一直沿用一首曲子来强迫学生进行改变。

三、教学曲目的合理应用

歌曲是艺术与语言的结合,都说音乐无国界,人们通过动听的旋律来表达自己情感,地域、民族音乐,都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我们现在所学习的都是表达情感技巧。老师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特点教会学生表达方法,不要禁锢了学生思想,让学生在自己琢磨的过程中找到自己表达情感的方法。

(一)量身定做曲目。在学习声乐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来选择适合的歌曲,按照学生能力来选择要考核的曲目。不要所有人都选一样风格的曲目,因为每个学生风格、表达方式和能力都不一样,在选曲目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例如《家乡》《浏阳河》《小背篓》这样的歌曲,学生们都能够流畅演绎。

(二)声乐作品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特点来选择适合学生风格的曲目,要根据要求和场合来确定范围,再根据学生特色来选择,要多选一些备选曲目,逐一敲定。很多时候会出现演出效果不理想的情况,这就是因为在选择作品时没有全面考虑。

(三)实际教学的广读和细品。选定演唱曲目后要让学生熟悉曲目节奏,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对情感和表达方式就能有所了解,学会了就可以复制同样的方法,融合自己的情感,最后就是表现自己的风格。所以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融合的过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学生一定要多学,学会后选一些适合自己风格的作品加以研究,最终变成自己独有的。

(四)曲目紧跟时代。在学习一些经典曲目的过程中,还要加入一些现在流行曲目的学习。尤其是现在的90后、00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偏向于现代流行曲目。要让教学跟上时代潮流,课堂教学就要选择和时代相近的曲目。如《我们的中国梦》《阳光路上》《长安长安》等曲目,在一些大型演出、毕业演出上都可以表演。

四、结语

高校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案,不断研究适合学生、可以实际应用的教学曲目,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多样化选择。在指导的时候,还要根据表演场合、情景、现场环境进行调整。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特征不断创新,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才是现在高校声乐教学的根本。

参考文献:

[1]于新洁.现代声乐教学曲目选择探析[J].音乐创作,2017,(04):175-176.

[2]门优.浅析高校声乐教学曲目的选择与合理运用[J].艺术科技,2017,30(03):367.

作者:钟韵 单位:赣南师范大学

第六篇:高校声乐教学歌唱能力培养办法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声乐教学方面,学生歌唱能力素养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很多不足也随之暴露,因此从问题出发,寻找积极的解决措施,建立合理有效的高校声乐教学的培养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师资、教育、器材等方面入手提出积极的解决策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掌握更好的歌唱技巧,培养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歌唱能力;问题;措施;创新

高校声乐教学中对学生声乐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教学的部分,实践方面投入较少。同时,优秀师资力量的匮乏带来极大的后果,传统教学下对学生歌唱能力的培养局限于课堂,缺乏实际演出机会。因此通过探讨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歌唱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的缺乏

老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有了优秀的指导老师学生等于事倍功半。然而目前普通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开始大量增加,然而有经验的声乐老师却很少。声乐教学改革进行多年的实践,目前大多采用的是一个老师对应多个学生和一个老师对应一个学生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这种方式下的弊端有老师无法准确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从而做到因材施教,无法开展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并且,优秀声乐老师的缺乏不利于高校声乐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因此引进优秀教师无论是对于学生或者学校来说都极为重要。

(二)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学生对于音乐的喜爱,带着兴趣去主动学习。然而,受传统教学影响,部分老师仍坚持学生主要学习单一的声乐风格,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注重传授基础的理论知识而忽略实践以及创新的重要性。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下,老师注重理论轻实践,容易造成学生兴趣的减弱,甚至对于课堂产生厌倦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在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方面,部分老师依然坚持传统忽略这一点,制约学生的创新发展,无法培养更多创新性音乐人才。

(三)教学器材的缺乏

在普通综合类高校的发展中,教学器材的缺乏成为制约老师学生发展的又一大瓶颈,有的学校在教学资源配备方面不重视音乐设施的投入建设,有时甚至会出现没有教学器具的情况,或者采用近似音乐设施代替,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音乐能力素养的提升。在一些高中,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缺乏相关的音乐器材,学校甚至会取消音乐等艺术类课程采用其他文化类课程代替,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会导致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缺乏声乐基础。

二、提高学生歌唱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引进大量优秀的教师人才

引进大量优秀的教师人才,重视老师的带头模范作用,更要注重因材施教。比如有的学生适合高音,有的适合中音,有的又在低音区游刃有余,因此老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积极有效的沟通,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帮助学生及时改正学习方法,调整学习状态,对于学习较差的同学老师可以给予更多的帮助。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理念为指导原则的方式合理教学,保证学习质量,不能为了盲目追求整体的学习效率而忽略基础较弱的学生。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融理念开始在音乐届盛行,老师可以培养学生的跨界歌唱能力,采用不同的声乐类型,丰富老师的授课内容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

(二)创新教学培养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也应与时俱进。声乐教学方面,老师应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声乐技巧与形体表演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同时基础的文学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演唱歌曲掌握意境。需要明确的是,稳扎稳打的歌唱能力和声乐技巧是学生歌唱的基础,而表演能力则是提升的关键。在中国的传统声乐艺术中,“声情并茂,形神兼备”对表演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原则。形指形体表演,例如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在声乐教室放置一面镜子,便于学生看口型,观察自己的肢体表演是否到位的方式。在舞台上挺拔的身姿,嘹亮的歌喉,丰富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可以帮助观众获得更好的画面感,更好的理解歌曲的意境。反之,如果只是拥有出色的歌唱能力,但忽略了形体表演,舞台上出现面无表情、四肢僵硬则会造成严重的问题。因此,应给予基础的歌唱能力以及表演能力同样的注重。

(三)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舞台上,学生有可能平时在课堂上做了充分的准备但真正站到舞台前因为紧张过度而忘词或者开口后跟不上节奏、高音不稳等问题。因此在课堂上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多给予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加强技巧以及声乐能力的培养。在演出之前布置学生能力范围类的演出曲目适当减弱压力,勤加练习,正所谓欲速则不达,老师要求学生严加练习,一定程度上也能保证学生的能力以及提高心理素质,在舞台上更有自信。对于薄弱环节,比如有些学生高音部分气息不够,平时可多加强气息训练。形体表压太过僵硬,让学生对着镜子练习找出自己的不足多重复练习。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扎实的功底才能确保舞台上的自信演出。

(四)提高学生的兴趣

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进行的主动学习和在老师家长的压力下促成的被动学习是两种效果,前者在学习的路上如鱼得水,后者则是痛苦不堪。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老师在授课中可以带着学生从生活中品味音乐。比如在演唱玛依拉这首歌时,老师可以介绍这首歌的背景是来自哈萨克族的一位姑娘的名字,她热情活泼、天真可爱并且爱好唱歌。在演唱这首歌要用热情嘹亮、富有草原韵味的演唱方法,唱的时候要热情欢畅在高音部分要嗓音嘹亮。通过讲解,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更好的演绎出作品的韵味。

(五)实践活动的参与

在声乐教学中,学生本人不仅要重视日常的练习量同时应多参加各类比赛增强演出经验,提高自我的心理素质,经常参与演出可以克服紧张、怯场等心理问题增加自信心,学校也应积极促成此类活动的展开,让学生的学习空间不仅仅是课堂上。通过实践的演出,一方面检验了学生平时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活跃了学校文化艺术氛围,而指导老师在台下也能直观的感受到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便于帮助学生改进,一定程度上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还可以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开展来校实践活动或者举办讲座等,这样也能更快的提升学生的歌唱能力。

(六)完善相关规定,保证音乐等课程的开展

建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让领导和老师深入了解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全面认识到音乐教育给学生带来的重要意义,确保高中艺术类课程的顺利展开,为学生打好基础。同时,在高校完善好基础音乐设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尝试将其运用到声乐课堂的教学中,拓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多媒体教学本身所具有的交叉性、集成性、多样性以及多维性等特点,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培育增强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兴趣,在老师和学生间进行良好的互动,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歌唱能力,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从学生角度来说要跟随老师的指导,勤加练习,多总结经验;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创新合理的教学方法,端正教学态度;从学校的角度考虑需要大量优秀人才的引进,完善相应的基础艺术设施。从多方面入手,共同配合增强学生的歌唱能力。

参考文献:

[1]向章元.浅谈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J].音乐时空,2015(18):173-173.

[2]胡娜.高校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对策探析[J].北方音乐,2017,37(11):202-202.

[3]邓江,张晋伟,姚玉石.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歌唱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音乐时空,2015(13):144-144.

[4]郭晓艳.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跨界歌唱能力探讨[J].北方音乐,2017,37(9):153-153.

作者:唐禹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第七篇:茶歌对高校声乐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摘要:茶歌最为我国重要的本土音乐文化形式,不仅凝聚着一个地区的人文内涵,更是我国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茶文化的具体艺术呈现。与今天快餐式、口水化的商业流行歌曲不同,茶歌是历经千百年历史考验而流传至今的文化瑰宝,其不仅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更是通过歌词、曲调等音乐内容,生动而忠实地记录了茶乡的历史演变、社会人文、民间风俗、自然风景等内涵。其不仅是茶乡的财富,更是我们民族文化不可获取的艺术类型。另外,随着近些年我国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我们民族文化的不断复兴,广大的声乐教师愈加重视传统音乐对高校声乐教学的价值与意义。而将茶歌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当中,能在专业、文化、气质等诸多方面提升高校声乐教学的水平。

关键词:茶歌;茶文化;高校声乐教学;融入途径

茶歌是我们民族本土音乐的重要类型,其中以流传在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等南方地区的采茶歌最为典型。另外诸如湖南“茶山号子”等茶歌也广为人知。这些茶歌的特点是历史悠久,具有很浓郁的地方人文色彩,是不同地区和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生活和劳作的结晶。这些茶歌以茶为载体,在曲调、唱腔、歌词、口音等方面都有着很强的欣赏价值和艺术内涵。因此,将其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中,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声乐教学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教学水平,使其感染力和吸引力更强,对于弘扬我国茶文化和传统音乐文化大有裨益。

1我国茶歌的起源及发展

茶歌,顾名思义是与种茶、采茶有关的音乐,其分布的地区均为我国各省的茶产区,如江西、湖南、广西、福建等地。我国茶歌历史悠久,据考证其从唐朝便开始出现,但是由于历史久远,我们今天已经无从考究唐朝茶歌的曲调、歌词等内容。因为历史移民、文化融合和传承等原因,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茶歌基本形成于明朝时期,如江西的采茶歌、广西的采茶曲、湖南的“茶山号子”等皆是如此。下面我们就以采茶歌和“茶山号子”为例,来对我国茶歌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分析阐述。江西的采茶歌起源于江西南部的赣州地区。赣州是客家人的聚集地,其祖上从唐朝至南宋时期,因为战乱等原因,从北方中原地区一代代迁徙至赣南地区。当地盛产茶叶,茶园多分布于山上。所以每年一到清明的采茶季节,当地的采茶女们便会一起上山结伴采茶。采茶的工作相对来讲比较枯燥,因此她们便会一边劳动一边唱歌,久而久之就产生了采茶歌这一具有当地人文特色的民间艺术类型。采茶歌在之后的发展中,不断跟当地的戏曲、舞蹈等形式融合碰撞,让自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由于采茶歌产自于采茶活动,并发展于民间,因此其必然跟当地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了当地群众的习俗以及喜怒哀乐。从今天的采茶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其歌词既有与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相关的内容,也有我们民族传统美德以及伦理方面的内容,更有大量反映当地年轻男女爱情观念的内容。从风格来看,采茶歌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且不失质朴的特点,并且用客家话进行演唱,因此有着十分浓郁的乡土韵味。江西的采茶歌在明朝形成后,很快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清朝中期成熟且定型,在唱腔、曲调等方面与今天没有什么差距。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江西的采茶歌在移民、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响下,开始向周边扩散,并与其它地方的民间音乐尤其是茶歌进行融合,让我国的茶歌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与江西采茶歌相似,我国其它地方的茶歌大多都是在劳动中形成并逐渐成熟的。除了江西采茶歌外,我国其它地方还有很多种类的茶歌,比如说湖南的“茶山号子”便是我国茶歌中另一个重要代表。与江西采茶歌起源于汉族聚集区相比,茶山号子起源于我国少数民族中,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湖南,尤其是湖南西部和南部地区,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茶山号子正是发源于这些地区。湖南少数民族的生活区多依山傍水,具有很好的自然资源,再加上气候条件较为适宜,因此当地多种植茶叶。与其它地方的茶歌一样,茶山号子同样形成于当地人民的采茶劳动之中。茶山号子的形成时间相对较晚,大致在清朝乾隆年间才开始发展。有学者指出,这跟当地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外来文化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并指出江西的采茶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茶山号子的形成和发展。茶山号子是少数民族的文化结晶,因此其与汉族的茶歌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同之处。其中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其较为高亢豪放,具有很浓郁的民族性格。譬如说,茶山号子的开头和中间,有很多喊号的内容,这源自于少数民族在挖茶山过程中齐心协力敲鼓喊号的过程。同时,茶山号子在歌唱上,还有一些祭拜山神以及其它民族图腾的内容,这展现出了他们的民族信仰状况。我国少数民族的茶歌,长期以来都不为外界所熟知,一方面因为其存在的区域多为深山之中,不易向外扩展,另一方面也源于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化上与外界交流较少的缘故。直到解放后,我国政府开始大力保护和挖掘民族文化,这就让不同地区的茶歌开始从深山、田间来到世人面前,通过会演、比赛等方式,让更多人知道并热爱上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艺术。很多茶歌都先后荣获国家乃至世界级的荣誉称号。比如说,湖南茶山号子先后于2006年和2008年获得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2茶歌审美价值以及对高校声乐教育的影响分析

无论哪里的茶歌,其来源基本都是田间地头以及茶园当中。采茶女们一边劳动一边随性演唱茶歌,并根据不同的性情以及心境,呈现出不尽相同的演唱风格。有的委婉低柔,让人听后情感随之飘荡;有的则活泼欢快,让人听之变得十分愉悦。另外像一些男性所唱的茶歌,大多呈现出慷慨高亢的特点,这跟男性劳动者在传统农耕社会中所肩负的职责和所从事的具体劳动有很大的关系。我国的茶歌之所以能够在千百年里一直不断传承发展,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总结和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民族性、写实性以及区域性。民族性主要有两层意思,首先指的是茶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独特音乐形式,这是从宏观角度来总结茶歌的民族性,将我国不同地区和民族的茶歌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其次指的是茶歌是我国各个民族中的独特音乐形式,在口音、腔调、歌词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民族的社会人文特征。写实性主要说的是采茶的演唱内容和演唱时的情绪表达,都是来自于茶农、茶女在进行种茶和采茶等劳动过程中的真实情感,其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和亲和力,没有矫揉造作,更没有浮华的内容,有的只是其质朴而真实的内心表达。区域性说的是茶歌所分布的区域多为我国的采茶区,基本上为江西、湖南、福建以及云南一带的茶乡。因此茶歌融入了很多的区域文化特点,有很强的辨识度。在审美价值上,茶歌同样有着很独特的特点及内涵。江西、云南、湖南等省份的茶歌流传最为广泛,因此今天我们所听到的茶歌就带有很浓郁的地方特色,换而言之,就是茶歌在演唱和表现的过程当中,具有很强的地理和历史相关性,与当地人民的审美价值息息相关。一方面,采茶在演唱过程中,不仅要运用当地人民的口音、唱腔,还会身着当地传统的服饰,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的服饰极具审美价值。另一方面,茶歌在审美取向上还存在“丑中寻美”的特点,这一点在江西的采茶歌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演唱者尤其是男性演唱者,会将自己装扮成丑角,通过诙谐幽默的方式进行采茶歌的演唱,让观众能够感受到客家人在千百年历史发展中所锤炼的那种幽默、乐观的性格。

3茶歌对高校声乐教育的影响及两者的融合分析

茶歌对我们的高校声乐教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其能够进一步扩展声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给声乐教育增加一些不同的音乐元素。另外,茶歌由于源自民间,因此其十分接地气,具有鲜活的泥土气息。而我国一些高校声乐教育的一个较为明显的缺点就是过于学院化,有些“阳春白雪”的感觉,高高在上,极易出现跟人们日常生活和真实情感割裂开来的局面。因此将茶歌融入到声乐教育当中,可以凭借茶歌鲜活灵动的特征,让大家了解到我们民族传统音乐质朴而生动的一面,并感受到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韵味。茶歌对于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大有裨益。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声乐教育教学受西方文化及思想影响较深。首先在教学理论上多为西方音乐的理论知识,不仅较为枯燥,更重要的是其理论知识为西方社会的产物,与我们中国人的认知、情感较为遥远。其次在课程设计上也多为西方音乐教学体系,我们民族的声乐课程内容较少,即便是有的话也较为粗略,并没有将其系统化。另外就是在教学内容上也多为西方音乐曲目,如交响乐、钢琴等内容,严重缺乏我们传统音乐的融入。长期以往,极易声音专业的学生出现“言必称西方音乐”的错误理念,不仅对我国传统音乐不重视,甚至还会出现轻视的情况。这十分不利于我们的传统民间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在一定程度上说对于我们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都会产生不容小觑的负面作用。而将采茶融入到声乐教学当中,不仅能丰富高校声乐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当代的大学生对我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有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使他们发现中国传统音乐这个“更大的世界”。

4茶歌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路径分析

首先,要创新教学模式。我国现在很多高校在声乐教学上,采用的仍然是那种传统的单向教学方式,缺乏互动,教学手段也较为单一。而茶歌所蕴含的人文内涵、艺术价值与传统的声乐教学有很大不同,其更加活泼生动,有着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强调参与性和互动性。由是言之,在将茶歌与声乐教学相融合时,高校教师就要改变那种单一的传统教学手段,通过创新方式来让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感染力。譬如说,要加入一定的背景知识教学。让学生们知道不同茶歌背后的历史知识和人文内涵,一方面能够增强课堂的吸引力,让学生们可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另一方面更可以让学生们从更深的层面去了解不同茶歌的特点,增加他们对茶歌艺术形式、演唱技巧、腔调运用的熟悉程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茶歌。其次,学校要建立起对民族传统音乐较为了解的声乐教师团队。由于诸多原因,我国很多高校的声乐教师对西方音乐较为了解,但是却对我们传统音乐缺乏必要的认知,更不要说其中的茶歌类型了。而要想更好地将茶歌融入到教学当中,教师必须要提高自己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程度。对于此,学校一方面就要通过开展培训班、教师深造等方式,提高现有学校声乐教师的传统音乐水平。另一方面,在新招聘声乐教师时,要将传统音乐文化水平列为重要的考核标准之一,如此多措并举,定能极大提高高校声乐教师的传统音乐知识和能力。另外,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学校来说,还要组织学生去茶乡去体验和感受原生态的茶歌艺术。进入学校的茶歌,即便是尽量去保留更多的乡土气息,但也是经过了一定的艺术加工,跟其原生态的面貌有所差距。因此若是想让学生了解最原汁原味的茶歌,那些地处茶乡的高校就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这一优势,组织学生前去茶乡,去田间地头和茶园里,亲身感受和体验最原生态的茶歌艺术。如此便能更好地让其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做到知行合一,让茶歌跟高校声乐教学的融合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振国.探析茶歌的音乐艺术特征和表演审美价值[J].福建茶叶,2017(6):102-103.

[2]常建萍.高校声乐教学中如何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策略分析[J].黄河之声,2013(21):26-27.

[3]吴磊.高校声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J].民族音乐,2010(2):92-93.

作者:庞宇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第八篇: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发展新思路

【摘要】声乐教育是我国高等院校音乐课程体系建立的重要环节,肩负着培养学生声乐演唱和审美教育的重要责任。在我国高校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过去沿用的传统声乐教学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声乐演唱人才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促进人才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综合能力,高校声乐教育需要运用改革拓宽思路。本文将通过分析当下高等院校声乐教育的现状,探讨如何在声乐教育过程中运用改革克服现存的问题,提高声乐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高素质声乐人才。

【关键词】高校教育;声乐教学;改革发展;教育方法

“随着艺术类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声乐教学正在向理念创新模式迈进,为了快速填补声乐人才匮乏的漏洞,满足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求,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1]尤其是专业性人才,以往传统音乐教育只注重对人才进行技巧性培养,这也造成了高等音乐教育教学的诸多问题,使得学生和社会实际人才需求产生一定差距。对声乐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立足于当下,我国声乐教学改革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获得了一定成绩促进了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需要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继续探索总结,不断探寻声乐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

一、我国当下高校声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声乐教学缺乏准确定位。虽然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声乐教育专业,但是在教育目标上却是模糊的。很多教师都认为声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演唱的技巧,忽视了对声乐艺术性方面的教育。声乐表演中,演唱技巧只是一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当在于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声乐教学体系,情感教育和审美训练才最为重要,如果只是学习技巧,则是舍本逐末不利于学生掌握声乐艺术的精髓。

(二)声乐教学方法较为落后。“由于受到教学课时的限制,教师不得不偏重于技能性的讲授。”[2]对于非艺术类院校来说,声乐教育是一门通识选修课,学生由于并不具备专业艺术系学生的学习背景,所以教师应当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区别对待。然而很多高校常常是将艺术类院校的教学方法直接搬到本校中,一概而论的教学方法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方式和网络等也应当应用于高校课堂中,为声乐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三)课堂设置的关联性不足。很多高校声乐教育都将学科作为中心进行深入教育,虽然在纵向加深了深度,但是却常常忽略了学科之间的关联,学生只是学到关于声乐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却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无法将声乐学习带来的艺术体验延伸到其他专业中,在广度上缺少拓展性,造成了学生艺术综合素养较低。

二、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发展的创新思路

(一)提高高校声乐教师对学科的重视程度,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声乐课堂中,教师是最为核心的教学力量,同时也是讲学的主导者,只有教师自身重视声乐教学的重要意义,学生才能真正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所以,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应当从声乐教师入手,抓住教学改革的本质。首先,声乐教师应当明确教学方向,根据方向制定科学的声乐教学方案。声乐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人文学科,是对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教育,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得中国大部分学生缺少人文精神的陶冶,进入大学之后,教师应当把握住这一关键时期,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以及艺术对个人品性的重要影响,教师需要将审美能力提高作为声乐教育的初衷,然后围绕初衷展开教学,制定科学的声乐教案。声乐教学虽然课堂气氛可以更加活跃甚至“松散”,但授课内容不能过于随意,仍然需要和其他学科一样,根据学生特征梳理出重点和难点,以及针对不同内容的恰当教学方式,以清晰的教学思路进行授课。第二,声乐教师应当选择合适的教材授课。教材是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依据,对于授课教材应该做到谨慎选择,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结果的关键,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材选择,才能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3]。在教学刚开始的阶段,声乐教师可以选择浅显入门的声乐教材,提高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和基础乐理知识,同时注重对学生声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声乐基础的时候,可以选择有难度的教材,让学生掌握更深层次的声乐演唱技巧,再循序渐进地增加难度。

(二)确立学生的中心地位,培养学生音乐综合素养。传统的声乐教学课堂中教师是课堂中的绝对主体,虽然课堂气氛比一般的课堂要活跃,然而学生更多时候还是扮演着被动的倾听者和接受者的角色。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虽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内容,但也是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热情的压抑,虽然增强了对知识的记忆却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在声乐学习中确立学生的中心地位首先需要教师改善教学方法,避免将课堂变成完全的理论性内容,应当加大实践部分,在讲解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亲自示范演唱,引导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教师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不断用理论提升自己,完善艺术修养,紧跟社会发展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驾轻就熟,为声乐教学提供更多创新教学思路,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熏陶下增长见识。声乐教师的教学也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利用课余时间丰富艺术修养,将音乐和审美培养融于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三)采用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于传统的高校声乐教学方法存在诸多弊端,所以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声乐教育的重要一环。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角色扮演法等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在课堂内容的展现方式上,教师也可以从高校学生的兴趣点入手,改变千篇一律的声乐训练方法,从当下声乐发展现状切入课堂,让学生能够在一定时代背景下欣赏声乐作品,感受音乐对人情绪和审美体验的影响。音乐教学注重互动性,教师去传授内容只是教学的一部分,学生的反馈和互动也需要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声乐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倾听声乐作品和学习演唱技巧之后和同学进行交流,分享声乐鉴赏后的感受,营造互相启发的学习氛围,同时分享也是加深印象、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自信心的方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有裨益[4]。对于处于高校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声乐教学的课时安排是有限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声乐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实际上激发学习兴趣更多在于将学生从单调、无聊、枯燥的传统声乐教学课堂中解脱出来,音乐作为愉悦身心的存在,本身存在巨大的魅力,如果人为地为它蒙上一层面纱,注定会让人兴趣大减,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非常重要,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需求,根据学生反馈制定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辅以思维的碰撞、启发式正向引导和自由的讨论氛围,创新教学并不是一件难事。综上所述,高校声乐教学需要将素质教育作为创新改革的主要内容,调整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才能符合新时代的声乐人才发展要求。在声乐教学创新的过程中,也应当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音乐素养,将声乐教育作为高校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阵地。改革创新任重道远,只有采用循序渐进的科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探索出符合社会人才要求的声乐教育创新模式,真正推动我国高校声乐教育的创新。

参考文献:

[1]解本康.声乐教学的理念创新路径初探[J].当代音乐,2016(10):11-12.

[2]徐茜.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探究[J].当代音乐,2017(7):14-16.

[3]孙一迪.浅谈我国高校声乐教育改革新思路[J].艺术教育,2015(11):170-171.

作者:李萌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