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融合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融合,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融合

【摘要】民族唱法美声唱法是两种不同的歌唱形式,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使他们又有着相通的一面。探寻了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起源,对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进行了对比研究,从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呼吸方面的融合、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发声技巧方面的融合、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咬字方面的融合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互相融合的策略。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对比;融合

1、前言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是两种风格迥异但却内在相通的不同唱法,两者的发源地也不同,产生的背景与文化各异,因此,在音乐领域中被分为两种不同的唱法类别。民族唱法是我国经过长时间演变而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唱方式,而美声唱法则源于西方,其中以意大利为代表,是极具特色与魅力的歌唱方式,目前极为受推崇。现今我国声乐领域中,民族唱法在保留原有特质与魅力的基础上,不断融入和借鉴美声唱法的优势,从而促进民族唱法的提升与发展。现今很多歌唱家都会在演唱中将两者巧妙的融合,借助美声唱法的发声方式来解决民族唱法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尤其是在中高音演唱时,借助美声唱法能够避免民族唱法存在的尴尬与不足。

2、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起源

2.1民族唱法的起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土面积位居世界前列,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与此同时,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较多的民族差异和特色。民族唱法与民族有关,是指我国各个民族人们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而逐渐创作出的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歌唱方式,同样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各民族人民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借助音乐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以及期望,经过代代相传和演变逐渐发展成为今天所说的民族唱法。因此,民族唱法能够较好的体现出我国民族的特点和差异,能够反应广大人民的音乐审美情趣和音乐习惯,因此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民族唱法可以说是凝聚着我国各民族极具特色的演唱方式,演唱起来通常是较为质朴、生动活泼,饱含着歌唱者的情感和情绪。起初民族唱法大多采用真声演唱的方式,喉部比较紧,所以容易出现气息不足的现象,流动性比较弱,呈现出的歌唱效果便是较为生硬和直白。自我国成立以来,各个文化领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音乐领域也不例外,民族唱法也快速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民族唱法仍延续着自身的发音方式,同时把美声唱法中的一些优点借鉴到民族唱法中,例如对假音的处理以及高音部分的歌唱,以便于歌唱家能够自如的切换真假音,促使歌唱出的歌声圆润动听,呈现出更好的表现效果。

2.2美声唱法的起源

美声唱法源自于西方国家意大利,意大利同样也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家,美声唱法历经了悠久的历史被逐渐改良和完善,形成了如今重要的歌唱方法。美声唱法较之民族唱法在发声方式上更具有科学性,比较关注在音域上的和谐与统一。在很久之前,在意大利就很盛行把诗歌与音乐结合进行表演,歌唱的内容主要包括史诗以及极具民间特色的传说。在古罗马年代,由于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征战,帝国领袖从殖民地区俘虏了很多比较优秀的歌唱家以及乐师,也带回来很多极具价值的音乐文化典籍,这些音乐财富汇聚到一起为意大利的音乐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阉人歌唱家起初也是利用美声唱法进行演唱的。这类型的歌唱家大多自小接受着极其艰苦严厉的训练,因此他们在发音上更为灵活多变,对于装饰音以及颤音等高难度唱法都有着较好的掌握。阉人歌唱家通常具有较高的歌唱技巧和水准,因此也将西方的声乐水准提升了一个档次,也促使美声唱法的发展步入了一个高潮阶段。歌剧是意大利人民的智慧结晶之一,大约在十五世纪时产生于佛罗伦萨,歌剧的出现也是促进美声歌唱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美声唱法在歌剧表演中得到了极大的利用和发挥。歌剧是一种集歌唱与表演于一体的演出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美声唱法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不断的改良和进步,逐渐演变成既科学又具有欣赏价值的演唱方式。因此对声乐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对比研究

3.1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呼吸方面的对比

结合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特点来看,民族唱法更注重气息和咬字方面的和谐与统一,但美声唱法却倾向于看重气息和声音以及共鸣三者间的融洽协调。两者的气息都对腰部以及腹部力量有着一定的依赖,但是相较而言,民族唱法更多的是采用提气收腹来达到协调气息的效果,美声唱法则主要借助腰及腹部的扩张来维持气息的平衡。除此之外,美声唱法通常会对歌唱者气息的连贯有着严苛的标准,而民族唱法大多比较看重“气口”,要求歌唱声音的清晰和独立。结合两种唱法的成音效果,由于民族唱法大多气息很浅,因此所呈现出的效果更加嘹亮高昂,能够表现出较强的坚硬之感。美声唱法则侧重于将胸部呼吸与腹部呼吸两者相结合,因此气息呈现出的效果比较深沉,最终表现出的声音效果更为厚重、饱满。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民族唱法在气息方面稍逊于美学唱法,尤其是没有较为科学的呼吸理念,也缺乏科学的指导,但其优势在于对情感的表现较为丰富,表现方式也更为直接干脆。美声唱法则借助科学合理的呼吸方式,能够呈现出更好的表现效果。

3.2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发声技巧方面的对比

我国民族唱法的显著特点便是能够体现出广大民众的审美情趣,其发展也深受民歌的影响,发声通常高亢、响亮以及甜美,主要的发生部位在胸腔前部,因此极具中国歌唱特色。美声唱法相较而言则显得更为含蓄,比较追求发声的柔和、饱满和圆润,其发声部位较之前者则更为靠后。除此之外,美声唱法追求真假声技巧的自如切换以及灵活转变。借助真假声的转换能够使得不同音区之间的转换更加协调,达到和谐转换的效果。与其相比,民族唱法则在真假音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对不同音色之间的差异也有一定的突出效果,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达到不同音色之间碰撞和对比的目的。随着声乐艺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民族唱法在真假声转换上也逐渐向美声唱法所看齐,两者渐趋融合。

3.3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声音共鸣方面的对比

我国的民族唱法受到民歌的影响,通常比较重视高声音,主要借助头腔共鸣来进行歌曲演唱。借助头腔共鸣的演唱方式则会使得歌唱出的声音比较集中,因此声音显得更为细腻和坚固,除此之外也使得声音的表现力更强,较为高亢激昂。相较而言美声唱法则倾向于腔体共鸣,而这种方式的重点在于把握声音的高位安放,在演唱过程中能够保持声音处于较高的状态,达到声音饱满而又和谐的效果。

4、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策略

4.1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呼吸方面的融合

我国的民族唱法历来对呼吸的把控自成体系,一向也重视对呼吸的控制,然而在歌唱中发声仍是紧绷的状态,重视歌词的发音而忽视了声音的把控,有时过分在意喉咙与声带部位的振动,使得最终呈现出的歌唱效果比较苍白单调。美声唱法则在歌唱过程中重视腔体的融会贯通,极为重视呼吸的把控,主张将歌唱声音建立在气息的基础上,因此导致歌词吐字模糊。现今我国的民族唱法便在发现自己不足的基础之上,积极学习和借鉴美声唱法的独到之处,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与此同时,民族唱法也仍保留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学习了美声唱法在呼吸控制上的技巧,科学的掌握了吐字和呼吸两者的和谐统一方式,摒弃了以往歌唱在气息方面的缺陷,使得声音更加通透丰富。

4.2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发声技巧方面的融合

过去我国的民族唱法通常在声音训练方面过分强调对语言的练习,主张借助语言训练促进发声的训练,因此,过分重视对歌词的诠释和表达,最终导致欣赏性大打折扣,尤其是在高音等高难度歌唱技巧方面有着较大的问题。而现今民族唱法积极学习了美学唱法在发声技巧方面的优点与长处,借助科学的呼吸方式以及对于真假音的处理方式,来降低或消除自身在发音技巧方面存在的缺陷。正如人们所知,美学唱法倾向于以一种放松自由的状态进行演唱,与我国民族唱法相比较来看,这种歌唱方式能够较好的降低发声对于声带以及喉咙的作用,有利于更好的咬字发音,减少了发音器官的负担。我国民族唱法和西方美声唱法的相互借鉴和融合,促使民族唱法发音更加轻松自由,歌唱效果也更加悦耳,大大提升了其欣赏价值。与此同时,民族唱法仍保留着自身的一些发音特点和歌唱特色,较之未改变之前的传统歌唱方式,表现力、感染力以及审美性得到极大的提升。

4.3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咬字方面的融合

我国过去的民族唱法注重声音与情感的兼顾与表达,对吐字清晰的要求较高,甚至要求演唱者能够做到每个字都能清晰的发出,咬字、发音的标准较高。因此,演唱者不得不在歌唱时通过口腔前部发音的方式来保障发音的准确性,用嘴唇吐字,也贴合了我国语言的发音特色,然而过分借助口腔发音会导致胸腔共鸣的减弱,最终发音会显得不够流畅和厚重,导致发音音量不足,缺乏穿透性。意大利语的发音特点导致美声唱法对演唱咬字发音的要求没那么高的要求,演唱者大多借助后槽牙吐字,大牙关节张开,保障发音的流畅和圆润。因此,我国民族唱法便从这种发音方式中得到了灵感,借鉴了这种发音吐字方式,在不改变自身特色的同时,将以往的横向吐字方式转变成横竖方式,从而促进发音的连贯、圆润,弥补了自身的不足之处。

5、结语

自上世纪开始,美声唱法逐渐从西方传入我国,对我国的音乐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我国传统民族唱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我国声乐领域的进步与发展。随着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逐渐发展,二者也逐渐呈现出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态势,两者相互借鉴互补,在民族唱法中融入美声唱法更能够展现出一种别样的魅力。本文简要的对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起源进行了介绍,进一步对两者的异同点进行了比较,并对两者的融合进行了探究。

【参考文献】

[1]易娟.浅谈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唱法[J].大舞台,2010(01)

[2]陈艳杰.浅析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结合与运用[J].成功(教育),2010(03)

[3]施启龙.浅谈美声唱法与当代民族唱法的融合[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01)

[4]教真玉.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共性与差异[J].音乐生活,2009(08)

作者:高淼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