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族声乐教学的多样化浅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民族声乐教学在现代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中属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十分有利,因而科学合理地开展民族声乐教学也就十分有必要。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为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应当积极实现教学多样化,使以往教学状况得以较好改变,从而使民族声乐教学质量及水平得以提升,促进其更好发展。
【关键词】民族声乐;多样化教学;策略
随着现代高校教育教学不断发展,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民族声乐教学方面同样如此,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实施多样化教学已经成为必然需求。所以,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通过有效途径及策略实现多样化教学,从而保证民族声乐教学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促进民族声乐教学进一步发展。
一、民族声乐教学现状
在民族声乐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求相关教师应当具备丰富的民族声乐教学基础,对于民族声乐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能够深刻体会,并且在民族声乐演唱方面还应当具备一定经验,对民族声乐教学效果的提升,应当能够表达自身见解,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保证更好地开展民族声乐教学。但是,就当前民族声乐教学实际情况而言,大部分高校对于民族声乐教学方式改革的必要性并未能够充分认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选择传统教学方式,很多声乐教师仍运用单一教学模式,并且教学内容过于浅显,也就导致学生很难对声乐知识进行较好学习及理解,这对于学生今后发展必然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逐渐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及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教学形式,对于多样化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进行合理利用,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有效性,这对于学生更好掌握民族声乐有关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十分有利。[1]
二、民族声乐教学多样化有效策略
(一)丰富民族声乐教学内容。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特色,并且要将其作为民族声乐根源,从而使民族声乐能够以更加具体的形式得以体现,同时也能够提供更加良好的平台,使传统文化及民族声乐两者之间实现有效互动交流。就歌曲特点而言,民族声乐所包含种类比较多,对于不同民族而言,其民族声乐也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能够对民族文化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通过教师指导,使学生的表演能够更加具备艺术性,使民族文化能够在自身知识体系中得以内化,同时也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较好展示民族声乐创作背景,从而使学生获得感官刺激,加强学生注意力,使其能够了解和感受民族声乐特点,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使课堂教学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二)突出学生教学主体地位。在当前教育教学形势下,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指导,以及学生主动学习及获取知识的一个过程,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及主体性具有高要求,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当注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在演唱动机及演唱兴趣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积极主动参与,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外,民族声乐教学应当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选择适当合理的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从而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声乐理论知识及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民族声乐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自身理念,从学生角度出发,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从而使声乐教学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对于教学原则应当充分把握,有效提升声乐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理念,对新的教学方法加强研究,积极构建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声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丰富教学方式。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为能够实现教学多样化,还应当积极丰富教学方式,从而使以往单一性的教学方式得到改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多种不同教学方式进行灵活运用,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加强课堂教学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中,保证课堂教学取得更好效果。教师可对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法及分层教学法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进行合理利用,从而更好地展示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声乐知识及技能,促进民族声乐教学更好发展。[2-3]
三、结语
在当前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传统单一性教学方式及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求,实施多样化教学十分有必要,同时也是重要任务。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声乐教师应当在充分认识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以有效方法及途径实现多样化教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其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瑾怡.民族声乐的多样化教学模式[J].艺术研究,2016,(03):122-123.
[2]刘洋洋.新时期民族声乐教学的多样化探讨[J].戏剧之家,2015,(23):180.
[3]胡水静.民族声乐教学的多样化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9):378-379.
作者:杨芳 单位:云南省楚雄市楚雄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