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教学综述(5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声乐教学综述(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声乐教学综述(5篇)

第一篇:地方性高校声乐教学区域化的必然性

摘要:近几年我国民间文化逐渐兴起,民间音乐申遗运动更是踊跃开展,区域音乐逐渐走向大众的视野。民间音乐的兴盛推动我国地方性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使得地方性高校逐步脱离大众化、西化教育模式。目前,很多地方性高校建立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所,意在挖掘本区域内独特性,将带有浓厚民间文化特色的音乐,将之整合,引入到音乐教学当中。地方高校的行为不仅增加其教育的独特性,还能够传承当地特色文化,使得优秀的民间音乐得以长期发展。区域性音乐重心偏向于演唱,大多以民歌为主,容易与其它曲艺、声乐教学相结合,利于地方性高校音乐教学的改革。这是当前审美多元化、内观的趋势使然,是我民族文化崛起的社会现象。

关键词:地方性高校;声乐;区域化;必然性

本文中地方性高校指的是非省会城市的普通高校。这类高校办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学校参与省示范大学的教学模式,其定位模糊,办学理念、教学内容设置多模仿专业的音乐学院,不具备自身特色;二是地方性高校在民族声乐教学当中,多采用中央音乐学院金铁霖教授的民族唱法,使得教学千篇一律;三是学生培养的周期较短,成材率高。教学歌曲多偏向于高音,学生也盲目追求高音,忽略因材施教。千篇一律的教学如何能够传承我国众多文化精粹,因此地方性高校有必要进行区域化教学。另外,地方性声乐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出地方音乐文化教育人才,增加本区域音乐文化属性是非常必要的,这应当作为地方性高校办学的指导目标。当然,除了上述因素推动地方性高校声乐教学区域化,还有很多其他影响要素。

一、民族民间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经济的进步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当人民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精神需求应运而生。精神需求多表现在文化层面,本质是对民族文化的自我探索。精神需求不仅是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也有外来文化催动,目的是寻求自我价值[1]。在音乐文化领域当中,精神需求多表现为对区域性音乐的重建行为,在这种环境下,地方性高校声乐教学区域化势在必行。人民对音乐历史文化的追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等都是民间音乐重建的影响因素。在众多外在因素的影响下,地方性高校开始开发、研究区域内的民间音乐,探索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音乐发展途径。

二、民族民间音乐传承责任的推动

我国城市化建设逐渐深入到农村当中,拥有乡土结构的农村逐步消失,其内在的音乐文化也在慢慢消散。音乐的发展并不是凭空而生,相反是建立在历史音乐文化的基础之上诞生的。民族民间文化作文音乐文化传承的根基,必须得到传承,唯有传承文化才能让音乐文化的发展不出现断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进行,进一步带动大众传承音乐文化的激情和动力,即便某些区域忽视对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但是民间文化保护意识也非常强烈。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不仅仅依靠国家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依靠政府的管理,还需要我国现行的教育机构对其进行学习并传承。教育传承是非常稳定且具有持续性的传承模式,能够对新一代社会人才产生极大的影响。青年人的传承是具有生命力的,将民间音乐文化的审美意识树立在社会栋梁心中,方能够得到持续的传承。因此,我国地方高校承载着传承区域音乐的重任,也就推动地方高校开展区域性音乐教学课程。

三、地方文化发展的需求

每一座城市建设背后都有着浓厚的文化积淀,特色文化是城市的核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其中音乐文化影响极为重大,比如我们听到“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戏曲就能够联想到上海。因此,区域音乐文化也成为城市建设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每一个区域都会有自己的高等院校,该院校承担着该区域音乐文化建设的责任,重视区域音乐文化,不断挖掘区域音乐因素,将其整理并传承,方能够为当地的城市建设服务。地方性高校声乐教学想要以区域音乐为主,就需要设定符合该区域音乐文化、音乐需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再照搬照抄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坚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理念,积极寻找当地优秀的民间音乐。除此之外,很多区域已经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高校需要引起高度注意,积极将其纳入教学范围当中,不断的扩充教学内容。坚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理念,给予区域性民间音乐更多传承的可能性。多元化的培养方式方能够造就不同的人才,倘若都是千篇一律的培养方式,得到的自然也是千篇一律的结果,对我国音乐的发展影响力不足。教育人才落实到地方工作与当地的需求还是会产生一定的差距。地方院校应当以服务地方为己任,设立具有针对性的、涵盖范围较为细小的区域性音乐教学内容,为当地培养适宜的人才[2]。

四、地方民众审美的需求

青歌赛的比赛结果表明观众对原生态的音乐更具有兴趣,根本原因是观众拥有自身的文化语境,这种语境深深烙印在观众的心中,尤其是刚刚进入城市的人群,其审美更倾向于自然、淳朴的民间音乐,当淳朴的民间歌曲唱响之时更容易与观众产生共鸣。院校派民歌由于长期处于单一的审美教学,学生难以对民歌产生情感和归属感,往往是教师怎样唱,学生就如何唱。很多学生的经验不足,其综合文化感不足也会影响其歌唱的感染力,所以,院校派的民歌虽然很美但是并不具备充实的情感。高等院校需要打破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地方院校,更应当脱离当前仅有的教学模式,从我国内在的民间音乐中挖掘可传承素材。艺术的传承并不简单,唯有现实中具备一大批优秀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声乐家,并且具备充足的区域原创声乐技术训练方法以及高质量的各地区的声乐作品时,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的在歌唱民歌中带入浓厚的情感,寻找到情感的归属,真正的去感悟音乐,感悟生活。艺术本身起源于生活,在带有浓厚成长环境的音乐教育,其传承效果更佳,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满足当地民众的精神需求。目前,我国很多区域是半乡土半社会的状态,民间音乐在其中发挥着很重大的作用[3]。例如,西安区域的鼓乐、陕北说书和浙江丽水区域的种鼓词以及云南的花灯等,每到特定的时节就进行演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然而这些独特的音乐艺术处于“散养”的状态,即没有教育机构为其传承,演出者本身的传承意识不足、审美能力偏低以及艺术价值认识不到位等问题影响着民间音乐的发展。地方性高校将其纳入教育目标当中,必然提升地方性音乐的价值,能够对民间音乐进行进一步完善和保护。纵观我国音乐的发展历史,西方音乐引入确实推动我国音乐的进步,但是我国基础庞大的农民来讲却并没有很大的效用。地方性高校需要站立在民众的角度,发展符合民众审美的区域性音乐。当然,并不仅仅是原创性音乐,还包括改编、创新的音乐,只要能够符合民众的审美需求就可以。

五、我国声乐艺术内向发展的需求

艺术的成长并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不断的吸收各家之长的基础上获得创新与突破的。我国民族声乐则是在西方美声唱法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学院派民族唱法。地方性高校在设置区域性声乐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声乐素材不足、教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可以选择在学院派民族唱法的基础上融入区域性音乐的方向进行发展,使地方性高校的声乐教育逐步的趋向于区域化。比如,浙江丽水松阳高腔中的甩腔唱法和云南彝族的海菜腔都都独具特色,独一无二,它们主要是通过假声的发生方式,即声带边缘振动,声带保持一定空间,张力较弱,气力偏低的发生方式带动头腔形成共鸣泛音。甩腔的音色更加的清澈、透亮,轻盈而细腻。甩腔需要将上颚打开,放松喉头,嘴巴呈圆形,深深的吸气并发出声音;图纸速度快,其力度逐渐的由强到弱,这就要求发声的伊始位于较高的位置。后面则需要保持较长的拖音,声音要平直,然后自然而快速的将气一提,将声音送进头腔内。甩腔所呈现的音色具有较高的穿透力,民歌也会因为甩腔而变得干净、利落。将甩腔运用到民歌的教学当中,可以帮助学生扩展音域,提升真假音转换的能力。区域性的音乐可能更适合我国音乐练习者,帮助音乐学习者形成自身独特的歌唱方式。在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育体系当中,其中音乐教育要求音乐教材中本地民间音乐教材需占据整体的五分之一,中小学音乐教师本身来自高等学府,如果地方性高校一味的模仿国家性音乐教育学府,而丢失区域性音乐内容,那么中小学教育音乐教育要求就难以达成。所以,区域民间音乐进入地方性高等院校是必须的发展道路,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我国一部分地方性高校已经意识到区域性民间音乐的重要性,已经采取积极的措施将民间音乐引入到教学内容当中,例如贵州大学的侗族大歌、泉州师院的南音班、广西艺术学院的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等。即便区域性民间音乐教育并有出现可以完整的推广方案,但是也有很多的经验可以借鉴。例如,贵州大学的少数民族声乐教学采取“双重教学方法”取得很大的成果。“双重教学方法”包括少数民族民歌风格教学和系统声音训练两部分,前者根据民间音乐的演唱方式为学生组织教学,后者则由具备创新精神的声乐老师引导培训,两者相互配合,共同进步,达到声乐教学区域化的目标。系统声音培训是辅助教学,不能作为主导教学内容,不然会降低民族民间音乐的培养力度,教师要尽可能的尊重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保持其原生态。

六、结语

总的来说,地方性高校声乐教学区域化是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我国声乐教学创新教育的必经之路。但是即便有很多的因素推动地方性高校开展声乐教学区域化,意识到声乐教学区域化发展是必然的,在实践过程也会产生很多的问题。例如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审美认同感不足、区域性声乐教材缺乏、地方性师资力量薄弱、国家政策引导不足、学校重视程度偏低等影响因素下,都会阻碍声乐区域化的进步,需要不断实践、不断调整。

参考文献:

[1]杜士武.地方综合性大学声乐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俪人:教师,2015,(23):105.

[2]张敏桦,滕晓冀.声乐教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新方案研究[J].音乐时空,2016,(02):152-153.

[3]潘刻科.浅谈地方髙校声乐教学区域化发展的设想与意义[J].音乐创作,2017,(06):193-194.

作者:娜响 单位:普洱学院

第二篇: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曲目挖掘途径与意义

[摘要]我国的声乐艺术在一辈辈声乐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传承和探索下,无论在演唱技法上还是理论创作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声乐教学领域也出现了令我们担忧的一面,即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对民族声乐曲目选择不科学、不规范的问题。换言之,当下,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如何选择民族声乐曲目进行教学,将是继承和发展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等院校;民族教学曲目;挖掘途径与意义

我国的声乐艺术有悠久的历史,在不断传承和探索中,正向着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在全球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趋势下,我国声乐艺术同样要走多元发展的道路。要使我国声乐艺术得到健康稳步的发展,必须提高和促进我国的声乐艺术教学水平。从“固守本土”到借鉴西洋;从“洋为中用”到自我发展,如今我国声乐艺术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近年来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中如何选择适合声乐教学曲目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和阻碍我国高校声乐发展的一个症结。欧洲唱法与意大利声乐曲目,到目前为止还在中国声乐教学中占据重要的环节和位置,而中国声乐作品中的优秀曲目却很少被发现和利用。只有很少一部分传统声乐曲目循环于声乐教学的始末。要想使我国的声乐曲目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在我国无数的声乐作品中进行挖掘和筛选,而后进行整理、分类并通过严格的程序出版,形成我国本民族的高校声乐教学的专用教材,推进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稳步、健康发展。

一、民族声乐作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地位

首先,运用民族声乐作品进行教学是我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所在。我国的声乐艺术要得以稳步长足的发展,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是必经之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有着令世人为之敬仰和羡慕的悠久文化。戏曲、曲艺、民歌等更是音乐文化中的精粹。高校声乐教学中,充分挖掘和选择优秀民族声乐曲目进行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与风土人情,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感受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独特魅力,更有利于开展民族认同教育,增强民族团结与自信心。其次,运用民族声乐作品进行教学是当下我国“文化大繁荣、文化大发展”方针政策的内在需要。当今的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高速发展,各个国家、民族在发展政治、经济的同时,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文化”的发展程度已成为体现一个国家、民族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的象征。我国的民族文化同样面临着世界多元文化的撞击和渗透。声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精华,有利于适应多元文化发展的需求。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运用民族声乐曲目教学,则是声乐教育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更是增强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二、声乐教学中民族声乐教学曲目选择现状

1.忽视个体差异,脱离教学原则

我国的声乐艺术作品和民族声乐教学曲目可以用“浩如烟海”这个词来形容和比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声乐作品创作得到了快速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好的、优秀的作曲家,同时大批的声乐作品和民族声乐曲目随之诞生。其中有很多优秀声乐曲目和作品已经成为我国经典优秀教学作品和曲目。但事实上,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这些曲目的选择运用却并不尽如人意。当前,我国的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所用声乐曲目有的超出学生所承受的能力范围。例如:音域过高、语言不通等,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影响和阻碍着声乐教学的正常进行。其中一方面是教学主体“教师”没有意识到,也没有重视和考虑选择这样的曲目进行教学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是学习客体“学生”对声乐学习的急功近利、使自己的演唱水平快速提高的迫切心理,驱使他们选择难度较大的声乐曲目进行演唱。其最后结果都是一样的:教学主体的教学没有突破,而学习客体更是没有进步,相反这样下去只会使我们的声乐教学陷入僵持,进步迟缓的状态。

2.重“洋”轻“我”

纵观我国声乐教学,运用欧洲唱法和意大利曲目教学是声乐教育者惯用的方式手段,而很少用中国民族声乐曲目教学。我们不否认“美声唱法”的科学性与适用性和意大利民歌独具的艺术魅力,但是长此以往的后果是,由于习惯了西洋的发声状态和意大利歌曲的咬字吐字,因而很多歌唱者演唱中国声乐曲目时就较为困难,歌唱时出现不稳定的状态,对作品内容的诠释与演绎大打折扣,降低了作品的艺术欣赏性。由于很多高校的声乐教师没有摆正对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作品的态度,摈弃自我、一味崇洋,使得我们的学生对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不了解,甚至产生厌烦的态度。所以,我们声乐工作者要善于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声乐作品中发现和挖掘适合我国声乐教学的优秀民族声乐作品和曲目,并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才会推动我国声乐文化全面繁荣、发展的进程。

3.重复循环

做任何事情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固守传统或满足于现状在当今时代都是一件非常危险的行为。我们的教育事业也同样如此。在我国学校教育中不管是哪个学科,教师都有着自己固有的一套教学方法,只要形成就很难创新或改变。声乐教学也一样,声乐教学面对的是男女,高低声部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生理、心理条件和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曲目,做到“因材施教”。然而在声乐教学中多数教师一直重复使用很少一部分男女,高低声部的固定教学曲目进行教学,缺乏挖掘好的、科学性强、适合声乐教学的中国优秀民族声乐教学曲目。这样的结果是教学越来越单调,不利于学生声乐演唱潜力的挖掘与提高。

三、民族声乐教学曲目挖掘的策略

1.改变观念,立足本土

我国声乐教学要切实改变现有观念,积极挖掘我国声乐作品中适合声乐教学的优秀民族声乐曲目,来提高和发展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声乐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和长足的发展,外来声乐艺术的大量涌入对中国声乐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西方优秀的声乐理论和发声演唱技术、技巧积极推动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过度崇尚“西洋唱法”,使我国的声乐艺术发展进入了一些误区。例如:唱法上一味追求美声唱法的“高音”“音色”,教学中惯用西方声乐曲目进行教学,等等。对于西洋美声(意大利)歌曲,我们在教学中是完全可以利用和借鉴的,但并不是完全脱离我们本民族的曲目进行教学。我们应该努力挖掘和运用中国声乐作品进行教学,培养提高学生的民族声乐意识。我国的声乐艺术有悠久的历史,声乐曲目更是丰富多彩。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曲目都适合于声乐教学。当今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受外来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声乐艺术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西方音乐形式充斥着我国音乐文化的各个领域。所以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面对西方音乐带给我们的影响,不要被“洋为中用”的幌子所蒙蔽,应坚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国的声乐艺术教育只有牢牢地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的音乐文化土壤里,才不会走向歧途,才会健康发展。

2.提高声乐教材的科学性、适用性

声乐教育是我国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声乐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艺术性直接影响着声乐教学质量,同样教材中曲目的艺术价值、教学价值又直接影响教材的质量。规范声乐教材不是声乐教育者或是曲目整理者个人的行为,而应成为所有从事声乐教育主体的责任。目前,我国的声乐教材可谓是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声乐作品集、声乐作品选、声乐教程等,使得很多高校声乐教师在选择和采用教材时无从下手。教材的不规范给我们的声乐训练和演唱带来的困惑与困难有目共睹。找一首适合自己演唱的歌曲要翻上几本甚至更多的教材方能找到,且一般带有写谱不规整、调式不明确、词曲不统一等诸多问题。这些教材都各有己见,严重影响了学习者学习声乐学习的计划,甚至会使声乐学习者误入歧途。以上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挖掘中国优秀声乐教学曲目,还要积极提高声乐教材的科学性,完善我国的声乐教材。把有质量、科学的、民族性强,适合我国声乐教学的优秀民族声乐曲目进行系统的整理,并通过国家教育部门的严格审核,批准予以出版发行。这样有助于我国声乐教材的规范化建设,才有利于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有序健康地发展。

3.开拓创新、积极创作

能否有经典、易于流传的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和曲目,与我国声乐创作主体有着直接的联系。中国声乐教学作品与曲目的创作,由于着眼于西方文化视野,在创作理念与目标上,偏离了我国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主题,忽视了多元一体的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华音乐文化。在巨大机遇与挑战,功名与利益诱惑的全球环境下,中国的声乐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很多的艺术家、在这个充满机遇与诱惑的时代里也迷惑了,他们逐渐在丢失自己的创作风格,消磨自己的个性,创作的执着与真挚的民族情感被“时代”的大潮冲击得遍体鳞伤。创作者几乎很难创作出能符合大众,利于高校声乐教学的民族声乐作品。声乐曲目的创作应该立足于中华优秀音乐文化的土壤中,挖掘优秀民族声乐艺术进行创作,并对外来声乐艺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提高创作水平。另外,我们的作曲家还要充分了解我国声乐作品的创作现状,了解我国现在的声乐教学所面临的不足与挑战。这样才会使作品更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民族性,创作出的曲目才会适合大众,适合我国的声乐教学。

四、民族声乐教学曲目挖掘的当代意义

挖掘民族声乐教学曲目有利于我国声乐艺术教学的稳定健康发展。我国是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艺术。作为声乐教育者要善于挖掘和运用各个民族的优秀声乐曲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习者了解掌握本民族的音乐和民俗特色,还有利于其自身声乐演唱水平的提高。例如:根据学生的音色与音域,在进行基本发声训练的基础上应该多用民族的优秀声乐曲目进行教学。譬如男中音的教学上可以用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等作为训练曲目,在学习中学生不仅能体会到蒙古族民歌豪放而粗犷的特征,还能了解蒙古族的英雄历史,提高自身的声乐艺术修养。女高音的教学上可选用《茉莉花》等作为声乐训练曲目,使学生在演唱中感受江南“小曲”的艺术魅力,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与社会影响。“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应根据高校声乐教学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地把民族优秀声乐曲目与作品贯穿于教学中,不急功近利,不盲目追求,不一味模仿,要稳扎基本功,循序渐进,达到声乐教育的最终目标。挖掘民族声乐教学曲目有利于提高我国民族声乐作品创作水平和质量。有创作才有作品的产量,适合声乐教学的优秀民族曲目能激起创作主体的创作热情。一切事物都有因果关系,声乐艺术教学中对民族声乐作品的质量要求提高了、需求量增加了,那么就需要作曲家们更加深入地体察声乐艺术教学发展的需求及方向,创作更具科学性、民族性的高质量声乐曲目。可以说,声乐教学曲目质量的提高直接反映创作主体的创作水平提高,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挖掘民族声乐教学曲目有利于我国声乐教材的规范化建设。当下我国声乐教材的撰写、出版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问题,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条件和实际需要,盲目地编辑出版各类教材,且教材中的曲目缺乏科学性,缺乏实际应用性,针对性较差等现象。因此,在众多的声乐创作作品中,应充分挖掘具有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符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国高校声乐艺术教学的声乐作品整理出版,使我国的声乐教材得以规范化,促进民族声乐艺术教学的发展,对我国的声乐艺术教学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民族声乐作品璀璨夺目,而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曲目的挖掘与应用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展,声乐教学工作者应根植于中华悠久传统的音乐文化中,积极汲取营养、传承经典,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艺术反思,挖掘有益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的优秀作品。同时,声乐曲目创作主体也应充分利用世界多元文化相融的契机,来创作出更多的更好的具有科学性、民族性,适合我国声乐教学的经典民族声乐艺术作品,为我国声乐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陆在易.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之我见[J].人民音乐,2007(08).

[2]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冯之力.对当前我国声乐艺术现状与发展的思考[J].民族音乐,2011(05).

[4]余笃刚.声乐文化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5]刘瑾怡.对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哲学思考[J].艺术研究,2016(04).

[6]曹俊玲.声乐教学中互补曲目的运用[J].人民音乐,2013(09).

作者:靳立军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

第三篇: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合

[摘要]社会的不断发展,不仅带来了对于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使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得到提升,而传统音乐文化作为我国音乐文化教育发展的源泉,为相关的教育对象提供了殷实的文化理念。如今,高校在开展声乐教学工作中,普遍认为传统音乐文化具有外国声乐文化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将其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中,有助于提升高校声乐教学的先进性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整个实践过程中,高校应当不断加强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普及,建立一个以传统文化为基石的音乐教学模式。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人才对于音乐综合素质的提升,全面促进学生对于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本文将对于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展开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高校音乐;传统音乐文化;区别意义;融合措施;声乐教学

当今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与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教育应当顺因时代要求,不断探索新的适应时代的教学模式。[1]声乐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声乐教学的良好开展对于学生掌握声乐知识与演奏技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音乐型人才适应时代与提高音乐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2]高校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传统声乐艺术的优势,积极将传统民族声乐文化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开创多种特色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融入课堂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极地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

一、我国传统声乐艺术与国外声乐艺术的区别

1.字正腔圆是评价作品诠释的重要标准

我国传统的声乐作品在表现时,对于歌曲旋律与歌词音调融合并产生共鸣有着较高的要求。[3]作品的表达需要演绎者充分把控对于歌曲情绪的正确理解与歌词演绎的清晰度,使作品的情绪得到完美饱满的呈现,这样才能使作品赏析者有更好的听觉与情感体验。

2.音色多样

汉语是我国民族声乐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汉语的语音也具有我们民族特有的音色特征,例如“清亮、干脆、集中”等都是其重要的特征。[4]由此我国的民族声乐在对于音色的发声上更加注重对于音色的多种处理,使音色更加具有鲜明的特色性。国外的声乐发声更加注重对于音色的统一性,使音色在一个固定的标准上产生共振。

3.充分把握情感的正确表达

国外的声乐在对于情绪的把控上,可能更多受到自身民族的性格特征的影响,在情感的表达上比较单一,主要是以开放直接强烈地表达。而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在情感的把控上,更需要结合各个区域的音乐风格,注重对于作品的自我理解,在演绎中充分展现自身对于作品的情绪表达,对于不同的声乐作品与不同的人来演绎都会有不一样的情感表达,这样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身心体验。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合传统音乐文化的意义

1.促进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开展,更多地以外国西方的声乐文化来展开,缺乏自身民族的声乐理论基础。教师在授课时又缺乏创新的教学方式,在授课时课程开展过于单一化,总是不停地给学生灌输各种声乐理论与音乐技能。[5]过多枯燥的声乐理论知识学习会压缩学生对于声乐学习的兴趣。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深远而又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民族声乐文化也在悠久的历史中沉淀出自己的精华与资源。高校声乐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我们民族音乐的精髓,在开展教学时应当注重与实践相结合,不能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的硬灌,开展多种教学方式,尽最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在教学时探索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使声乐教学形成我国特有的音乐教学模式,促进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发扬与高校声乐教学健康稳定地发展。

2.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内在的根源与精华所在,传统的声乐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不断继承与传扬。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与了解,甚至可以使我们在这过程中,穿梭于历史看到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社会、民族与各种传统文化的发展,促进我们对于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我国传统的声乐形式与内容,受到地域、时间与风俗的影响,在不同的时间与地方都有不同的音乐文化,并表现出不同的地域风情、生活方式与地方风俗。[6]由此才能呈现出这样一个完整的传统音乐文化体系,是对于我国传统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高校通过将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声乐教学相融合,能够深远地影响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促进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继承与发展。

3.促进高校声乐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培养方案与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都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了新的改变。高校的声乐人才不仅仅需要对于音乐技能的掌握,还需要对于音乐文化有自己的理解与认识。民族的声乐文化在历史的沉淀下有着其特有的民族优势与精华。高校教师将这些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控和提高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与辨别能力。增加实践性与自我感知认识的学习,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于声乐学习的动力与创新能力。再者传统的民族声乐文化具有的民族性,决定学生在学习时有更加强烈的认同感与亲切感,有效提高对于音乐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

4.扩展视野,展望未来

传统的声乐文化的形成,来自不同地域的特色与风俗并且各成一派。高校推进传统文化的同时会使学生了解到或学到各个地域的民族风情,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民族声乐艺术的把控与学习,还能够增加高校学生的视野与见闻。从优秀的传统声乐艺术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在很大程度上对于高校学生优秀的思想观念与人文情怀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道德思想基础。

三、关于高校声乐教学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具体方式

1.开拓式的教学形式

我国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沉淀,在整个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地域间不同的时代背景、地方风俗与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深远的民族文化体系,传统的音乐文化也由此形成生活气息浓、感情表现多样的特点。高校在开展声乐教学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开展更加多样新颖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对于课堂的融入感与兴趣,得到更加深刻的对于声乐作品情感的感知与共鸣。例如教师在讲授现代民歌《相约在月圆时节》时,教师应当在课前通过查阅或日常积累,对于这首民歌的产生背景与创作小故事等有所了解,在正式授课时可以通过与学生分享这些内容,吸引学生对于歌曲了解与学习的兴趣。[7]促进学生与课堂身心的交融,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对于歌曲的把控能力。教师在对于歌曲的讲解上,也要对我们民族各种优秀的唱法与发音有充分的介绍与传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练习多样的唱法,形成自身的特色,提高实践水平,推动高校教学课程水平的提高。

2.创建培养优秀专业的声乐教师团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校推进声乐教学发展与促进高校声乐教学与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合发展离不开开展其工作的主体“教师团队”,优秀的教师团队会使这个工作事半功倍。优秀的教师需要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与文化水平,在日常的教授过程中,高校教师也应当注重综合能力的不断培养。对于音乐技能知识的掌握与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专业教学上,应当不断从各个地方机构摄取学习各种优秀的乐理知识与歌曲演唱方式,例如深入学习了解各个歌曲的背景与情感,在教授过程中通过讲授歌曲的背景与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对于歌曲的兴趣,在示范演唱时通过提前的学习与大量的练习,运用优秀的演奏方式,向学生展示更好的情感表达,为其带来一场视听盛宴,展示我国优秀的传统声乐文化,有效地推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与传统声乐文化和高校声乐教学融合工作的开展。

3.着重培养学生对于感觉的认识能力

不同的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感知与认识都受到其自身兴趣、家庭背景、学习经历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具有参差不齐的能力特征。教师应当充分注重对于学生感知与认识能力的培养,并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开展相应的教学。例如在课堂上教师放一首民歌,学生在感知后,首先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得出自己的一些小感受与发现不足,再由教师结合歌曲的创造背景进行规范和引导,着重培养学生对于声乐各项能力的运用能力,推动学生通过歌曲去关注歌曲所表达的内涵与情感,全面提高其对于传统声乐的认识感知能力和自身的音乐艺术造诣。

4.改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心理状态的正确培养一直是高校的重要培养内容。一些学生在日常的教学中可能会因为对于专业技能掌握不好、课程无聊等原因产生抵制情绪,教师可以通过对于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的声乐进行改编与编曲,提高学生的兴趣,也间接提高了其知识面。另外对于专业技能落后的同学,教师可以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与培训。从而使学生有效地解决学业落后的问题,提升自信心,快速地融入到音乐学习过程中去,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结合全文,为了提高现代高校声乐教学水平,高校应当全面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运用型人才,使培养的人才更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高校教师应当针对此要求,不断地创新多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民族声乐文化,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对于音乐的感知与认识能力,使学生在有趣高效的课堂中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林红.对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思考[J].四川戏剧,2017(07):155—157.

[2]赵雨薇,周希正.论汉剧传统声腔与现代高校声乐教学的融合———基于文化理论分析和教学实践探讨[J].音乐研究,2015(03):143—145.

[3]熊季荥.音乐教学中传统音乐与音乐新潮流的融合发展———评《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与发展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7(06):95—98.

[4]刘大坚.高等院校音乐教学中关于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研究[J].高教探索,2016(s1):64—65.

[5]万山红.中国歌剧片段唱演融入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声乐课教学的效能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9):162—164.

[6]张馨月.关于高校茶文化音乐教学中的钢琴教学问题研究[J].福建茶叶,2017(08):177—178.

[7]时茜.高校传统音乐教学的创新模式与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7(s1):63—65.

作者:李玮 单位:山西应用科技学院音乐学院

第四篇:高校声乐教学现状和发展策略

[摘要]时代日益更新,音乐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加多样化,音乐可以表达一个人的内心情感,音乐为我们的社会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喜爱音乐的人日益增多,声乐也成为各大院校热门的艺术类专业,声乐是学习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好声乐对于学生的基本专业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教学现状;发展策略

音乐来源自生活点滴,与人们日常活动密不可分,用心去感受音乐,音乐让我们精神世界得到升华,音乐不仅给我们的感官带来享受还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时代不断进步,音乐相关课程也应该随着时代变化而适时优化,总体上我国现代高校声乐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师资力量及教学硬件条件方面仍须不断努力改进。

一、高校声乐教学的价值

声乐艺术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累累硕果之一,声乐艺术的发展源远流长,从远古时期的简单节奏,再经封建社会到现代声乐的发展,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目前我国声乐教学有了空前发展,高校的声乐教育在高校的整个教育体系中,越来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1.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全面教育的推进,重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声乐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声乐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及精神世界,在欣赏声乐作品的过程中,不仅通过乐曲本身的旋律展开无限想象,更能通过乐曲体会其中的文学内涵和艺术情感,得到一种精神的升华。

2.通过声乐的学习,对于社会生活和日常交际也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古人说“礼崩乐坏”,从中可以看出声乐教育在古人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声乐教育对促进社会进步有着积极影响,通过各种声乐艺术的表演形式,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这是一种能够带来积极影响的实践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二、当前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1.声乐教学模式上

目前,我国在高校声乐教学模式上尚且处于传统的模式,教师教授学生听,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呆板,使得学生失去兴趣与积极性。还有一对一教学,这种教学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并没有很大优势,更加剧了声乐师资力量的匮乏。在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导下,教师与学生难以较好地沟通交流,教师只是一味将知识技巧传授给学生,学生机械输入,很难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把握声乐技巧,在教学效果上也差强人意。

2.声乐教学课程设置内容上

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着较大漏洞,在很多高校的声乐教学中虽然设有钢琴、和声、作品分析、技能和乐器等多种课程,但仍然略显单一,并且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传授上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导致高校的声乐理论基础课程变为单一的声乐模仿课程。

3.声乐教学目标上

从现阶段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上来看,我国仍旧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清晰的问题,大部分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将理论知识和演唱技巧传授,常常会忽视学生对于音乐优劣的判断力、对艺术的审美性及情感性的培养,使得学生对于音乐艺术文化意识较弱,高校声乐教学应不断清晰目标性,从而培养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理想。

4.在师资力量上

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师资力量是主要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在我国除了专业艺术类院校,大部分综合性院校在音乐专业上师资力量都相对薄弱,一部分院校在师资力量上的分配不合理,导致声乐教学出现捉襟见肘的状况。在这些院校当中,音乐老师不但在数量上无法与不断扩招下增加的生源相互满足,也因教师较少精力有限,在教学质量上也无法满足教学的预期需求。在普通高校中,声乐教学专业人才本就欠缺,并且经验丰富专业性强的优秀教师所占比例本就较小,这些原因导致一些高校的声乐教师不能形成优秀精湛的师资队伍,自然无法吸引到更多的优秀人才,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一些高校会出现很多声乐老师自任教以来从未参加任何进修和专业培训的情况,教师专业知识的落后与单一直接阻碍了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

5.在综合素质培养上

通常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会将学习重点放在声乐知识以及相关演唱技巧上,这样容易让教学变得过于理论化,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非常不利,一部分学生虽然拥有比较高的声乐技巧和理论知识,但在音乐素养和其他文化知识方面上就会有所欠缺。还有一类心理素质比较低的学生,在面对公开表演时的承压能力较弱,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也更低,在排练时收放自如,在正式场合则会由于过度紧张而忘记歌词和表演动作,这些弊端都会因为综合素质的欠缺而放大。忽略实践的重要性,对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十分不利。造成当前高校声乐教育教学无法提高和教学成果差强人意有多方面原因,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教师水平有限,声乐教师在自身不能真正领悟音乐艺术真谛的情况下,来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其教学成果的低效性是显而易见的;其次,学校在选拔培养对象方面由于近年来不断扩招,导致一些声乐专业学生在专业上学习上的欠缺。

三、改善高校声乐教学现状的策略

在对高校声乐教学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解和分析后,参考众多学者和专家对改善高校声乐教学现状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建议。

1.师资队伍的优化

对于高校声乐教学师资力量的优化,首先应大力引进各类音乐专业性强的人才,包括具备高学历、高资历的声乐理论专业人才,以及一些在行业当中具备丰富经验以及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人才。其次,作为高校的管理领导者,需要对高校在职声乐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和不断进修,教师应积极参与其中,到国内外知名的声乐类高校以及研究所中自我提升,同时也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鼓励在校教师定期外出考察,定期离开校园尽量摆脱固定的思维环境,积极参与声乐行业内部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吸取与学习新的知识,产生新的音乐思维,从而全面提升作为声乐教师的职业水平和职业敏感度。最后,作为声乐教师要积极地深入到科学研究当中,多参加与音乐相关的讲座与讨论会,了解国家相关政策。结合科研成果进行教学指导,通过这样的合理优化形成一个不断更新并且统一的教学体系,为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2.完善课程优化,加强教学模式创新

声乐教学课程的设置应具有灵活性和多元化,避免盲目地对某一个音乐类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模式照搬模仿,应适当参考和引用,在进行参考的同时应将自身院校所具备的教学特征充分融入其中。例如,在传统固定的基础知识上和声乐作品赏析、钢琴弹奏等常规性课程的基础上,将本地特色、地方特色以及每个民族特色等合理融入教学课堂当中。这样,在保证日常课程进行的基础之上还将自身院校特点融入其中,这一过程当中也间接地融合了课堂教学以及社会实践的内容。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各门科目之间应有一定的有机联系,达到一种相辅相成的作用,在重视理论基础的同时还应重视实践,使教学在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发展。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生源增多,在学生增多的基础上,不能笼统地对全部学生采取统一的教学方式。不同的学生在音乐敏感度、理解程度和自身先天条件上,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教师应划分不同层次、类别进行多种方式教学。在保证了分层次教学之后,适时地在最小范围内实行大班教学。因音乐类专业的同学先天条件的不同,在教学方式上要具体分析具体培养,这样更容易提升教学效果。一部分高校在声乐教学的模式上进行创新,推出了一种“双向选择”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是按照学生学习进度以及变化来分配合适的指导教师。学习一段时间以后学生的学习进度发生了变化,就要适当更换指导老师,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合理的指导和发展机会,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双向选择,能够保证老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也可以保证学生的课程安排是合理的,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对于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明显作用。

3.加强理论实际相结合,提升综合素质

声乐课程的学习综合了人类感官感受,并且将其结合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涉及公开表演,对于演唱者的演唱技巧、台风以及舞台气质等方面都有着硬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仅仅重视声乐能力,同时还要有意识培养学生在艺术上的感知力以及音乐素养。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应在加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活动,例如定期参与一些演出活动,在观摩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指引学生们将课堂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及技巧灵活地与现实相结合,同时还可以在实践当中锻炼学生所具备的临场发挥水平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师还应不断地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如果学生遇到了挫折,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寻找错误并及时将其尽快改正,在这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四、结语

总的来说由于社会对于高校声乐教育有了新的要求,高校自身在声乐的教育方面也需要不断地摸索与研究。对目前我国高校声乐教育现状而言,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教师都应该认真积极探究,认识其中的弊端。尤其是管理阶层,需要在不断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地调动教师及学生的积极性,不断研究创新教学课程,适应社会总趋势对于人才的需求,培养出更多音乐人才。教师则为声乐教育当中的主要组成,因此教师应不断完善自我,提高综合素质水平,积极参与进修培训,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因材施教,培养出更多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为我国的声乐教育事业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吴静.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音乐时空,2014(23).

[2]刘喜梅.探析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和发展途径[J].大舞台,2012(08).

[3]李爱平.表演艺术专业声乐课程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4).

作者:戴跃 单位: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副教授

第五篇:艺术实践在高校声乐教学的运用

[摘要]课堂声乐活动在整个音乐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在高校声乐课堂理论教学之外为学生开辟的又一声乐教育和艺术实践的新天地,虽然课堂艺术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特点等都与课堂理论教学有所区别,但它同课堂理论教学一样,是实现音乐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艺术实践;高校;声乐;教学;运用

课堂声乐艺术实践活动是声乐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课堂艺术实践的意义

首先,课堂声乐艺术实践活动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髙和发展学生的声乐潜能,使学生更加热爱声乐,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声乐学习。声乐教育是通过声乐艺术形象的感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课堂声乐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选择适合自己兴趣和特长的课堂声乐活动项目,并积极参与其中。这种参与意识,会成为激发学生更主动、更迫切地把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加以实践的动力。这样,学生可以在丰富的课堂声乐活动中,在课堂的教学活动和课堂的艺术实践的互补中,开阔声乐视野,丰富声乐艺术修养,更加热爱声乐艺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其次,课堂声乐活动可以培养学生间的互相配合、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思想。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应从多方面入手,不仅在课堂理论教育中,而且在课堂活动中,都存在着影响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因素。在课堂声乐活动的交流与排练中,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感受到集体协作、相互配合的力量,学生只有互相配合、互相约束,才能完美地表达音乐形象。所以说,课堂声乐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这也是课堂声乐实践活动不可忽视的任务。最后,声乐课堂艺术实践活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课堂声乐实践活动与课外声乐实践活动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种类型的声乐活动,可以广泛吸取各种信息。在排练、交流、表演和创作等活动中,他们会不断地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有关理论知识、体会和技能技巧。这会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创造力。同时,由于课堂声乐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其中有的活动教师可要求学生独立组织进行,学生容易找到自我锻炼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为日后参与课外声乐艺术实践活动奠定一定的基础。课堂声乐活动以它活跃、多样的形式吸引着学生。在开展课堂声乐活动时,要注意其特点,以发挥其特有的作用。根据高师声乐教育的实际,课堂声乐艺术实践活动大致具有以下形式内容和特点。

二、课堂艺术实践的形式

根据高等师范院校的声乐教育实际和具体条件,同时考虑到师资力量和课堂时间的允许,课堂声乐活动一般分为声乐学习小组活动和个别声乐课学习两种形式。

1.声乐学习小组活动

课堂声乐学习小组活动,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分别组织起来,并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各小组具体活动的。将学生按一定的人数分组进行学习的方法。例如,按使用不同乐器进行分组练习,然后各组汇报练习结果、相互进行评判等。这种学习形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而且还使学生形成自主精神、竞争习惯,具有社会性的教育效果。小组学习的分组,有“等质”(能力接近)和“异质”分组之分。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思考的丰富性来看,“异质”分组更为适合。小组的人数可多可少,人数越多则个体的参与度越小。另外,小组的人数还与学生的年级和学习内容有关。以下人数可以作为参考:小学一、二年级两人一组,三、四年级4人一组,五、六年级到中学6人一组为宜。学生们习惯了小组学习方式之后,可以每次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这样的小组成员的流动状态可以获得许多好处,既可以更好地与朋友体验参与音乐活动的乐趣,又能使小组学习比固定方式更具活力。而且这种方式比较接近学生的自然生活。比如,有时与某个同学之间可能产生不愉快,有时又可能与某个同学很友好,尊重其参与活动小组的愿望,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协同性。

2.个别声乐课的学习

这是学校以外学生声乐学习的继续和延伸,也是借助家庭和社会的力量提高音乐多方面表演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学生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业余爱好便积极投资,为孩子找专业的声乐老师学习演唱。所以,在学校的课堂声乐活动里,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努力为他们提供表演的氛围和环境。使他们一方面能学有所用,增强自信;另一方面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课外能更积极主动地学习。个别声乐课学习是为了适应每个学生的差别,谋求每个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发展。即使是在类似合唱、合奏等集体或小组协调性的学习中,也还是需要经常注意学生的个人活动,随机应变地给予个别学生必要的指导。比如说,对待集体和小组学习中存在困难的学生,以及对待具有特别优秀能力的学生,如果不能适当地给予个别指导,就不能使他们融合于良好的学习环境之中。另一方面,课程内容也是考虑采用个别学习方法之一的原因。如在音乐课上对于口琴、竖笛等技能指导时,在集体和小组学习的同时,需要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3.集体声乐课学习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合唱、合奏和欣赏等活动,要采用当前教学中大量采用的集体学习形式。集体学习是全班学生同时一起进行的学习,它包含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形式、问答式、讨论议论式等各种不同类型。无论是哪种集体学习,从师生交流的角度来看,在教师讲述过程中,学生将教师讲解内容全部吸收是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使用“视听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提高集体学习效果。

三、课堂艺术实践的内容

课堂声乐活动形式的多种多样,决定其活动内容的丰富多彩。在尽可能考虑到学校实际、课程进度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后,课堂声乐活动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合唱队的练习、声乐学习小组活动和声乐欣赏会、声乐主题班会、声乐常识讲座、歌剧片段表演、声乐舞蹈小品剧创编表演等。为了达到学习目标,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将集体学习、小组学习和个别学习这三种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很有必要的。在音乐教学中,如果一味地将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唱歌、演奏乐器,就很难进行创造性音乐教育。集体学习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思考方向和顺序,小组学习有利于思考的多样化和丰富性,个别学习则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法和特点。因此,我们应该将这三种学习形式相互结合起来进行音乐教学。与此相关的,必然涉及音乐教室形式的改进问题。现在的音乐课堂,经常有围绕教师进行讨论、进行小组的汇报或学习、学生个人进行深入学习等情形。集体学习、小组学习和个别学习,多种形式相互结合,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条件。相应地必须改进音乐教室的形式和设备,否则势必使教学陷于陈旧模式,影响教师教学的顺利进行。我们要注意使学生获得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学中必须适当地将这三种学习形式结合起来,并灵活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信息,使学生学会选择相应信息,以达到学习的目标。学习形式若从组织形式类型来看,有集体学习、小组学习和个别学习;若从学习的类型来看,有课题学习、练习学习和自由学习。重要的是,不要将学习形式固定化,而是要根据情况和需要进行多样化设计,努力提髙随机应变能力,开展多种多样形式的教学。

四、有效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所强调的不仅仅是课程内容上的不同以往,更是集中体现了课程理念和教学方式相比之前的变化。这种教学策略彻底改变了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和学生从被动的执行者和实施者都变成课程开发者。在要求尊重学生个性的“综合学习”课程里,课程主题十分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灵活与开放,超越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也留给了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探索和体验的时间与空间。其评价标准和方式也更加多样和灵活,评价结果也更真实、可信和个性化。综合学习课程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上都与传统课程有着更大的区别,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综合学习课程的内容并不是像其他学科那样具体规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只是提供了几个方面的主题供各学校参考。这种综合学习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以单元的形式进行,每个单元都由一系列的活动所组成。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因此,一个单元的时间不是固定的,而是要根据单元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在教学方式上充实个性化指导方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多采取课题式学习,对横向的综合的课题进行社会体验、观察试验、参观调查等体验式学习和问题解决性学习,等等。通过这种学习,掌握对声乐理论与实践等信息资料的收集、调查、归纳、报告和发表讨论等学习方法和对问题的看法,把在各学科中所学到的知识和内容相互关联,综合利用,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习声乐的意义,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体判断,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在学习形式上,还可以采用小组学习或跨年龄段的集体学习等多种不同方式。综合学习课程的教学形式是灵活的,可以分组学习,也可以组织跨年级的大组学习;可以让校内老师进行协助指导,也可以聘请校外专家来校指导。

[参考文献]

[1]佟敏.“轻声歌唱”在美声唱法中的重要地位[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01).

[2]李广达.关于声乐阶段性教学理念的思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01).

[3]荆晶.歌唱魅力触摸时代的脉动———八十年代后中国民族歌唱家所具有的时代性[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06).

[4]孟妍.浅谈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继承与发展[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01).

[5]吴艳彧.论歌剧演唱中的角色转换———《茶花女》中薇奥列塔与《魔笛》中夜后的比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01).

[6]吕玲.三种唱法争鸣二十年回顾[J].音乐研究,2007(04).

[7]韩东茹.新民族唱法的探索与发展[J].长春大学学报,2007(07).

作者:孙蕾 单位:大庆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