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为进一步优化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学改革,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10所高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总结了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关优化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健身意识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加入到健身行列之中,体育消费水平不断增加,大大促进了体育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使得社会对相关体育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加,为了满足这一发展需求,1998年社会体育专业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之中,并于2012年将该专业调整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区培养适应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包括群众体育组织管理型、体育健身咨询指导型、社会体育产业开发经济型和社会体育教学等多种类型的社会体育人才.这正与社会需求相符合,从理论上来讲,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大好,但实际情况则是其就业情况并不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学生在择业时,更倾向于稳定的工作,譬如学校;第二,学生自身素质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第三,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存在问题,使学生所学难以满足工作需求.为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众多的工作中,调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完善该专业课程设置则是很重要的方面.因此,本文着重探讨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根据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社会需求提出了优化措施,旨在为促进教学改革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健康发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扩大就业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
吉林师范大学、通化师范学院、长春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为中文检索词,利用计算机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01/2015-12期间的相关文章,并查阅了国内10所高等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2专家访谈法
对吉林师范大学、通化师范学院等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了解各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改进措施.
2.3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和10所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各类课程的学时安排、学分比例等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
通过查阅10所高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各高校对该专业的目标定位基本一致,均指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从事健身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同时具备中小学体育教学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最终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这与教育部对此专业培养目标的规定相符合,但对于人才培养单位来讲,这一定位过于宽泛,并未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社会需求、师资力量等情况进行系统地分析,制定出体现自身特色的培养目标.
3.2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大部分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主要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部分组成,白城师范学院的课程设置在说法上略有不同,其将课程类别分为公共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三类.(1)通识课程的设置.调查显示,10所高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通识课程平均为45学分,797学时,其中必修课程约占36学分,595学时,选修课程约占9学分,202学时.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其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1].每一所高校都应该重视通识教育.有资料[2]显示,国内高等院校通识课程平均学分为50,学时为950.调查结果与这一数据相接近,基本符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通识课程设置的要求.(2)专业课程的设置.调研数据表明,10所高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平均为94学分,1730学时.其中,必修课程占57学分,1117学时,选修课程占37学分,613学时.必修课程由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构成,基础课程的学分平均为15,学时平均为252,核心课程的学分平均为42,学时平均为865.相关资料[2]显示,国内其他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基础课程的平均学分为16,学时为288,专业必修课程(不含基础课程)的平均学分为52,学时为950.将研究结果与这一数据对比可知,10所高校所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情况与国内高校相持平,安排较为合理,而核心课程的学时略低于平均水平,但差距不大.对于选修课程,各高校的安排则略有不同,譬如,通化师范学院的选修课包括专业理论与实践主修方向、专业理论与实践辅修方向、教师教育方向、专业学科方向和专业技能方向五个方面;吉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等高校的选修课分为学科基础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虽然各高校对选修课的分类有所差异,但其所包含的课程基本一致.选修课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利于学生个人兴趣的培养与发展.然而,从选修课的课程内容来看,其与体育教育专业的差异并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没有突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特色.再者,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健身咨询、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该专业学生所需要的理论知识要更为丰富一些,但从课程设置中不难发现,各高校更侧重于术科课程的教学.其原因是:①师资力量有限,目前大部分体育院校的术科教师均多于理论课教师,并不能满足较多理论课的开设要求;②为了扩大就业面,使学生能够在毕业时有更多的选择.(3)实践课程的设置.实践课程是任何专业课程设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实践课程,有利于学生应用自身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了解社会对专业的需求,知道自身在哪些方面还有所欠缺,进而有针对地开展学习.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这一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程更应是重中之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包括基本课程(军事训练、社会调查等)、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职业技能教育和创新创业课程等,平均学分为39,占总学分的22.08%.调查显示,各高校的实践课程在每一个学年都有安排,但第四学年的实践课程相对较多.以通化师范学院为例,该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实习有两次,分别安排在第五学期和第八学期,这样安排的好处在于:学生通过第五学期的实习可以熟悉本专业的社会需求以及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有目的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作出适当的职业规划.目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习单位多为健身场馆和中小学学校,实习单位的性质过于单一,通过调查了解到,健身场馆有时鉴于商业利益,学生在实习期间并不能真正发挥专业优势,参与相关的技术指导、组织管理等;而在中小学学校实习更适用于体育教育专业,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设置有些过于牵强.另外,经调查,虽然各高校十分重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安排,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譬如,实践过程中缺乏相关教师的有效指导与监督,实习后的考核方式过于简单,仍以实结为主,等等.
4优化措施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过于宽泛,专业课程设置与体育教育专业差距不大,专业特点不突出,相关理论课程学时过少,实践课程的监督力度不够,实践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优化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措施.
4.1明确培养目标,突出特色
葛艳荣、朱志武[3]等人调查分析了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对该专业的满意度,其指出培养目标应与体育产业相联系,经常性开展调研,突出专业特色,在学生入学时即进行专业教育,使其明确专业目标,确立自身的学习计划和发展方向.梁旭鹏[4]的研究认为过于宽泛的培养目标会使学生不能准确地定位自己的就业方向.以上研究均凸显了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性.各大院校可以国家教育部制定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根据自身优势、教学资源、所处地区经济情况和人才需求特点,制定符合自身实力的专业培养目标,譬如,通化师范学院可根据地域特色,借助师范类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培养具有社会体育培训指导、科研能力,并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健身场馆等从事体育指导与管理、调查与分析、评估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如,冰雪运动教练员、社区体育指导员等,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调整培养目标,使培养目标更加细化,学生进一步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4.2适度增加专业相关理论课学时,合理配置学科课程与术科课程比例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要培养的是具有组织和管理体育活动,指导人们如何健身等能力的人才,相比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等专业而言,该专业的学生并不需要完全精通每一个运动项目,但应具有较为牢固的理论知识基础,譬如,如何根据不同人的需求来开具健身运动处方,等等.因此,在课程设置中,首先应适度增加相关理论课课时,减少术科课时,或者在保证术科课时的基础上,改变术科教学内容,使术科课不再仅仅以传授学生技术动作为主,更要使学生知道如何指导健身者从事某项技术动作,这项技术动作对健身者有哪些作用.其次,要经常性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所在区域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增加符合时代要求的选修课内容,剔除已经过时的课程,如果在职教师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可以外聘体育产业、企业、健身场馆等相关管理人员开设选修课程或讲座,以使学生对当前社会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其前景有一个较好地理解.
4.3重视实践教学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既要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也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是该专业课程设置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首先,体育院校可以同体育场馆、培训机构加强联系,大力开展各类运动项目,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运动项目指导人员的培训工作;其次,在社会体育机构、学校等单位建立实习基地,实行分阶段实习,将实践与理论结合,使学生明确应用何种理论知识去解释所遇到的问题,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4.4加强实践教学监督,注重多样化的实践考核方式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使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如何纠正,才具有实践意义.因此,实践教学的监督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学院可以成立实践教学督察组,由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实践基地人员构成,定期对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考核,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实践考核方式不应仅局限于实结,要具有多样化,例如,制定一个体育活动方案、一个减肥运动处方、某种运动损伤的康复方法等,使实践教学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为今后的职业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林勇.对通化师范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34(1):89-91.
[3]葛艳荣,朱志武,霍鹏峰.河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及学生满意度调查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0(3):85-87.
[4]梁旭鹏.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4):163-164.
作者:陈艳 张兴泉 单位:通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