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体育发展改革(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社会体育发展改革(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社会体育发展改革(3篇)

第一篇:高校社会体育职业道德教育转型发展

摘要:

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新时期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意义及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转型发展高校应加强和重视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德育+智育”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思路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从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论述了新时期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职业道德教育;转型发展高校;社会体育专业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旨在加强一线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高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近年来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均昭示着新时期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巨大社会需求。然而,目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新时期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核心逐渐聚焦于“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上,然而却忽视了人才培养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新时期,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首先应当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从而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因此,探讨新时期我国转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转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指出:我们一定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是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转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社会体育工作者即将奋斗在指导、管理的一线,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2016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的《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注重人才培养,强化智力支持是体育产业迎接重大战略机遇的主要措施。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这些政策的给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体育产业发展重要的生力军。因此,如何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摆在我国转型高校面前的重大研究课题。为突破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需求脱节的困境,学者们提出“市场需求导向”和“职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普遍认可。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表明,契合新时期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走上了“职业化”道路[1,2]。然而职业化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职业道德教育,且职业道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职业化发展,职业道德教育也将势在必行。有学者指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思想存在不足,没有在培养思路上做好让学生选择并愿意终身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顶层设计[3]。而职业道德教育却可以有效改善这种情况。因此,重视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既是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突破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困境的重要手段。

2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职业道德教育历来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本科院校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一般都是通过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以实现学生的基本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却鲜少提及职业道德教育。近年来,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普遍开展,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教育中会涉及到职业道德教育,然而基本上都是泛泛而谈,难以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另外,通过“中国知网”以“体育专或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为主题进行文献搜索,查阅不到任何相关资料。由此可看出,目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部分高校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在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开设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但教学内容却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这显然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总体培养目标是不相符的。相关研究表明,从大学教育目标出发,道德推理课程在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是缺失的,学生难以通过判断形成自己的道德观[4]。因此,职业道德教育还得注重实效性。另外,实践环节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这也本应成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施的关键时期。然而由于学校不重视,浪费了大好时机。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均有相应的考核要求,然而由于不重视,基本流于形式。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和不到位,直接带来了一些现实问题,如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后缺乏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功利性就业、就业后离职快、频频跳槽转行、缺乏奉献精神、服务意识不强等。研究也表明,我国职业体育工作者对社会道德寄予了较高的期望,但道德行为却出现缺失[5]。还有常见诸报端的兴奋剂、假球、赛场上相互辱骂、斗殴等事件,这是职业道德水平不高的真实写照。这也给忽视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敲响了警钟。因此,重视和加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教育不容忽视。

3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3.1树立职业道德教育观念

顺应时展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我国转型高校的重要任务和使命。《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中将“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由此可看出,道德教育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居首位。而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应用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也不容忽视。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职业化发展趋势,也要求加强新时期应用型人才的职业道德教育。因此,我国转型发展高校应将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新时期应用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并将职业能力强和职业道德水平高的应用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理念。这是也充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这是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第一步,也是社会体育工作者职业道德培养的一个基础环节,将直接影响学生后继的择业、就业及整个社会的社会体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3.2合理选择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转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确定。第一,与时俱进,体现时代要求。目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而全球化又给传统价值观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因此,我们既要尊重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也要把握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以满足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职业道德要求,如爱国敬业、诚实守信、公正、平等、友善、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创新精神、协作精神等。第二,要有专业针对性。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是不同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主体不能仅限于高校教师(思政部教师和辅导员),而应当通过邀请行业权威、企业专家、用人单位负责人等通过讲座、授课、实践指导等手段一起参与,凸显行业特点,也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第三,加强法制教育。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尤其是近年来大学生由于懵懂无知触犯法律而追悔莫及的报道不在少数。通过法制教育,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思维,在道德层面形成基于是非观念的高层次的价值判断,能正确审视现实生活中违反职业道德的事件,便于他们远离在日后工作岗位上由于对法律的无知而偏离职业道德的行为。

3.3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手段

转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可以通过“课内+课外”模式实施。“课内”是指课堂教学,包括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这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课外”是指实训、实习环节和社会实践活动,这是职业道德教育重要的实践平台。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水平,建立起道德情感,为学生提供将来面临职业道德问题时的解决思路。课堂教学中,除了讲授基本的道德理论和规范,还要充分利用案例进行教学,这是增强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教学方法。通过各种现实案例,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和违反职业道德的危害性,起到示范和警示作用。同时,让学生参与到“案例”的分析、讨论中来,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职业道德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另外,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当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使学生的德育和智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会做事,更是一个会做事的人。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实践性和角色化的特点,因此,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环节不仅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和平台,也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实训实习环节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感受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并将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与企业文化对接。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和理解职业道德规范,促进自身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转型高校除了重视和加强实训实习期间的职业道德教育外,还应该多组织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参加如社区体育服务、群众体育工作、志愿者活动、体育赛事组织等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增强大学生职业道德实效性的重要环节。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认同感,提升学生职业道德能力。

3.4构建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体系

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是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转型高校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评价应通过明确的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价指标等来实现。首先,职业道德评价方式不应仅由考试分数决定,还应当将职业道德表现作为职业道德评价的重要指标,如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职业道德表现情况。其次,职业道德评价主体应包括学生本人、学校、企业3个。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教育。学校评价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激发学生的职业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企业评价是以行业职业道德评价标准来进行的职业道德评价,利于学生道德意识的提高、职业情感体验的增强和树立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再者,无论是实训实习还是各类社会实践,都应当通过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工作的职责和要求等,让学生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形成正确的判断能力,逐渐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另外,激励机制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将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内化为良好的习惯。因此,可以通过评优、加分、表彰等手段来提高职业道德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

4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又愿意全心全意为我国社会体育工作奉献、服务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才能充分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转型发展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在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应用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该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并将其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作者:黄思敏 单位:肇庆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

参考文献

[1]庹权.以职业为导向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J].体育学刊,2010,17(7):33-35.

[2]黄思敏.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职业化培养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4):150-151.

[3]梁旭鹏.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思想的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12(S2):310-311.

[4]陈国强,翟丹.我国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12):88-90.

[5]俞靓,韩晓媛,韩海军.中国职业体育工作者道德素质现状调?与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2):27-29

第二篇: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

文章拟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重新审视,力图找出转型背景下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为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过程中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改革思路和参考建议。

关键词:

转型;社会体育;课程;改革

1转型发展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目标与实际应用脱节

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目标是教授学生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使其在社会体育领域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一直以技术教学、技能培养为主,而现阶段有很大一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也都借鉴了老牌本科院校的运动教育和技能教育,虽然也有开设基本理论的课程,但是理论知识比较浅显,而且相比理论教学更注重的是技能,社会实践性教学也有一定局限性,同时也缺乏针对性,从而容易出现教学目标与实际应用的脱节。

1.2教学内容落后,没有跟进时展

近年来,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一大批新兴产业,体育产业就是其中之一。大众健身以及群体性体育活动的盛行急需一批从事社会体育指导、体育教学、组织管理和科研等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物质与理论前提。但是,现阶段很大一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还十分陈旧,有些院校的课程及教学大纲还维持了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课程只是停留在日常健身体育项目教学和传统理论知识的讲授,没有凸显现代性,对目前所流行的新兴体育项目缺少关注,理论教学也不具专业针对性,进而忽视了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

1.3教学侧重于课堂内的讲和练,忽视了与社会实践的接轨

社会体育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需要先进的体育教学及管理方面的知识,更需要从事体育健身指导和健身管理工作方面的社会实践能力。而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大一部分的地方本科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并不完善,且缺乏专业针对性,都存在社会体育实践课程开设欠缺的问题,教学侧重于课堂内的讲和练,理论知识及技能的学习不能很好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提升,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1.4转型背景下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发展的重点是高校教师队伍的转型,高校教师的转型既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但就目前来看,很大一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的转型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转型目标与方向不明确、培养自我转型的意识不强、实践教学能力得不到提升等等。师资队伍的转型发展面临困惑,那么,课程教学的改革也成为空谈,因此,对转型的高校教师队伍的转型培养力度显得尤为重要。

1.5教学考评形式单一

教学考评作为高校检验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手段,是十分现实和必要的。现阶段,对地方本科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考评主要分为理论考评和技能考评。理论考评是对学生理论课程的考评,是对学生掌握体育专业基础知识的情况进行考察;技能考评是考察学生对各个运动项目的技术掌握程度和运动水准等。这种考评的形式都过于单一,学生接受考评的方式也很被动,只能考察到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不能考察到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水平。特别是对转型期的地方本科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考评,更应该注重理论、技能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以更好地促进教学为社会群众的健康和终身体育服务。

2转型发展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2.1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不同专业特征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差异,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教学目标需要根据当地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定位。就社会体育专业来说,首先,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专业的基础,那么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定位应放在首位。其次,在转型发展背景下还应该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的培养,在具体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要注重教学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教学保障。

2.2以应用驱动为导向,科学调整教学内容

转型发展背景下,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在课程教学内容上应加强理论教学与专业对接,加快构建以应用驱动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在设置以往日常健身运动项目的同时增加一些新兴的、流行的运动项目,如:户外拓展运动项目或特色运动项目。在发展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务必要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展开科学调整。如此一来,一方面可扩宽学生对本专业发展动态的认识,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对社会体育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

2.3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由于社会体育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所面向的群体众多,因此,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跟技能的同时,还需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学校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所提出的加强“校政”“校企”“校校”合作培养的号召,建立与教学相配套的实践基地,如:与当地的体育局、周边学校、社区或各类健身俱乐部建立联系,为学生打造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积极为学生搭建平台,为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提供平台保障。

2.4转变师资培养观念

在学校转型发展背景下,首先,高校教师应明确转型目标,注重自我转型意识培养,提高自身素质;其次,学校应重视教师的培养,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进修的机会,在校内外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比赛等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以适应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

2.5考核、评价侧重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学校转型发展背景下,要想培养出符合应用型的实践人才,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考核进行优化调整。除了以往理论考评和技能考评之外,应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察。在考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积极性,变被动的接受考核为主动完成考核,把实践考核纳入综合考评中,重点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如在课堂上分组进行社会体育职业的角色扮演,要求学生相互间配合。

作者:唐颖婷 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体育学系

参考文献:

[1]胡春雷.从体育转型看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109-114.

[2]宗波,赵大田.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高教学刊,2016(17).

[3]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N].人民日报,1999-06-17(1-5).

[4]季浏,胡增荦.体育教学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2.

第三篇: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师资队伍建设

[摘要]

地方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战略转型,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结构合理、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已是关键。通过对广西高校兴办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发展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和应用型资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针对广西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及策略。

[关键词]

广西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型;师资;优化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教育大众化、办学模式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多层次化等特点,以及我国体育强国战略提升,体育产业发展日趋红火,体育消费行为方式日趋多样化,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需求的规格和要求也日趋职业型和岗位型。基于此,搭乘广西地方高校向应用型本科教育战略转型的东风,建设一支理论基础知识丰富、实践技能卓越的应用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简称社体专业)师资队伍,对培育社会所需的应用型社会体育人才乃是关键之举,更关系着地方综合型高校兴办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前途。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

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是为了更好培育社会各类职业和岗位所需并具有应用技术能力的专门人才,有效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口衔接。本科应用型人才是指在本科专业学科的基本规范的基础之上注重人才的岗位性和职业性,强调其本科底蕴,突出实践能力和专业特长,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人才。基于相关研究和调研表明: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育质量直接依赖于专任师资队伍建设的应用性程度的高低,本科应用型师资队伍通常要具备以下特质:首先,应用型教师除具有实用专业知识、系统的基础理论体系,还要有切合实际的实用教学方法和治学观念,强化“实用”特质;其次,应用型教师通常要拥有涉及企业或组织的整个运营及管理实践经验,并能与时俱进地把自身经历或经验与地方经济、行业体系密切联系,提升实践能力;最后应用型教师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教学、市场、行业环境变化进行强化动态创新的应变能力。

二、广西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发展现状

(一)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上都呈现出不合理的现象

纵观广西高校兴办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现状,发现各高校的中老年骨干教师相对缺乏,青年教师偏多,人才断层现象较为严重,在老、中、青三个层次的人数比例中,青年教师(35岁以下)一般占总人数70%左右;职称结构上看,高级职称特别是正高职称教师比例较少,助教和讲师仍是教学师资队伍的主力,占60%以上,使之各高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师资梯队合理性程度偏低。

(二)教师专业方向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的执教匹配度不高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对现有专任教师的专业结构调整来迎合新增设专业,以适应专业办学定位。从广西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办学发展历程而言,大部分高校尤其是综合性高校都以通过对公共体育教学师资进行调整或转型来办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例如广西科技大学、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等,虽已取得一定成绩,理清了专业办学的思路和定位,积累了相当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体育学科发展。但基于本科应用型办学要求,广西各高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学依然存在专任教师专业方向与专业课程执教匹配度不高的问题。通过分析和比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专业课程执教的能力特点,专任师资的整体素质体现不是很理想,主源于广西各高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专任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公体教学师资转型而来,其第一学历、第二学历基本上属于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人文社会学等专业方向,并且多数教师不具有行业背景,就此导致了专业课程执教与教师专业方向的匹配度低的现象。

(三)“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兼职教师发展程度低

为迎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打造一支技能突出、教育观念新、创新能力强、师德高尚、有较好地应用教学和实践工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任务日益紧迫。根据多数专家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和规格定性,“双师型”教师除了在掌握相应学科教学规律和拥有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理论教学;还应要具有组织基层、生产管理一线等工作经验,并能有效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进行实践教学。基于此,调研发现广西各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数量比较匮乏,总体不足各校专业师资总数5%,且师资质量不高,完全不能够满足专业教学和实践指导的要求。虽然,近年来,各高校也一直通过“请进来”的方式来发展兼职教师弥补专任师资不足,但就近几年各高校“请进来”的情况来看,发展兼职教师的要求和规格略显低,例如对职称、学历及专业背景等要求不高。

(四)教师再培训实施、激励、评价机制体系不完善

经调查,虽然多数高校对师资培训经费投入与过去相比,有较大幅度提高,但与现在实际相比,经费缺口较大,远远满足不了需要。通常各高校有实际需要进修的教师大部分是青年教师,然因工作时间短,职称级别低,相应的工资待遇也不高,自身承担的费用压力很大,如按照各高校教师培养政策即学校、学院和个人按比例分摊教师培训费用,这样一来就遏制了多数青年教师的实际培训需求。另外再结合学校分配给二级学院的培训指标和经费,学院有效强化培训激励和评价机制并执行,第一时间公布相关师资培训细则和要求,使每个符合要求的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都能公平参与竞培,体现培训机会均等化和培训指标周期化,而非部分高校中个别教师的优待,此现象严重影响了青年教师的思想情绪和积极性的发挥以及业务水平和学术能力的提高,也就影响了整个师资队伍的稳定程度。

(五)师资队伍的“应用性”素质结构不突出

比较“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高校主要以培养能够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除拥有本科教育的特点之外,更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结合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应用型教师在具备职业道德和专业理论水平等素质基础上,还需拥有实践技能应用、知识创新等应用性能力素质。鉴于广西高校近几年初步趋向于应用型本科教学转型。当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教师大都是在“教学研究型”教学体系和公共体育教学管理机制下培养出来的,其所具备的实践与技能应用、创新等能力素质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师资的应用素质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三、优化措施,提升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应用性素质和能力

高校的相关组织单位应紧紧围绕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把学科的专任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优化培养的措施和路径,切实提高专任教师队伍的实践与技能、创新等应用性素质和能力,以求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应用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广西地域性的“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发展目标。

(一)理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

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除强调“专业对口”之外,还应该注重“结构性”学历达标以及应用性科研水平的层次。因而,在明确“教师本位论”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的主动性作用.针对此,认为相关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教学单位(体育院系)应该明了两个方面问题:第一,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结构;第二,如何把专任教师能力与培养人才的规格有效对接。教学单位应该最大程度上明晰专任师资队伍的职称、职业经历、学历、兴趣与能力等方面的教师背景,最大化地把专任师资队伍所具备具体业务操作、“传、帮、带”能力、行业经验、实践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力与培养人才具备的能力结构即业务操作、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口施教和施研。

(二)强化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

“双师”素质教师,通常指既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与专业有关的实践工作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4]基于“双师”素质教师的定性概况,通过对不同背景的教师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具有相关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领域从业经历的教师与从“校门到校门”的教师相比,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学生实践指导环节,前者通常能够将理论联系实践,体现出良好的应用性教学与研究优势。因此,积极培育和构建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师资队伍乃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

校企合作为学生实践环节中对所学知识的有效迁移和就业提供了很好的应用平台,但就如何深化校企合作,利用企业平台强化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已是广西大部分高校“双师型”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一,加强体育类企业与学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应用型教材联合开发,并通过企业的兼职教师承担部分应用性专业课程或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强化专业教材的知识结构的市场导向性和职业需求性;第二,引导体育类企业与学校,就社会体育类等相关领域开展应用性科研项目,共研项目,激发教师的创新灵感,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优化学科理论与实践运用的有效牵连;第三,强化体育类企业和学校对口师资或人才的互援合作,促进学校对企业的专业理论创新提升帮扶,加强企业对教师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指导,逐步形成“专兼结合、动态组合、校企互通”的互帮互带应用型双师教学团队。

2.完善教师再培训实施体系

首先,源于广西高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兴办主要依赖于原有的公体师资力量,以及国家对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和市场对专业人才规格需求的日益趋高。各学校要提高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师资再培训经费的投入以及二级学院要根据师资实际情况合理再分配经费支出,建立一定培训周期内能够有效“定人、定技能、定岗位、定职称”再培训经费分配机制,最大程度实现专任师资再培训频率和层次的均等化。其次,创新教师再培训的形式和渠道。教学能力的高低是衡量教师综合素质结构的核心指标,主要表现对教师育人、组织教学、知识更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理论联系实践及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因而,教学单位应该把教师的教学能力优化作为核心能力来抓,从而提高教师的应用性能力素质。一方面,要优化学校范围内在职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安排专题的讲座和辅导,开展体育公开课教学观摩、教学实践训练;合理实施专任教师的“传帮带”的导师制度、督导制度、不定期听课制度,以期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完善学校范围内的在职培训强度和频率。另一方面,通过创造条件,拓宽专任教师的教学实践,学术研究、业务技能培训等渠道,计划性组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相关体育类企业或学校实训基地去进修和实践锻炼,一定程度上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和实践能力结构,促进“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第三,强化教师再培训的考核体系,完善培训的激励机制。结合学校的应用型专业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及发展目标,针对性实施教师的再培训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教学单位应该根据教师再培训的知识迁移的情况,具体从两个方面强化考核内容:一是加强教学与教研的评价,主要包括对教师应用性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教学研究等方面的评价内容,尤其要把应用性的教学研究作为其评价的核心指标。主因相比“学术研究型”传统教学,其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培养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差异较大。因此,强化对教师的应用性教学和教学研究的考核是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应用性人才的能力基础。二是深化科研评价,主要加强对应用性课题研究及开发应用能力的评价。科研方向应注重课题的应用性,如健身技术开发项目、健身专利开发项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双创”提升项目等方面的研究等。基于教师教学与教研和科研的考核实际情况,积极扬长补短培训内容,完善有效竞争培训激励机制。

(三)优化应用型专业教学团队和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建设

搭建应用型和创新型的教师团队平台,全面促进教师实践和动态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个人与团队有效结合。通过团队建设,建立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推动团队建设与学科建设各要素融合互促,以体育学学科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依托,以高职称和高学历层次人才为核心组建团队,开展原创性研究和技术攻关,以求取得重大突破或成果。

1.促进师资队伍的团队合作机制建设

第一,采取措施,将各高校内与体育学学科或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较为密切的相关教师融入专任教师团队。通过学术带头人来吸引业缘或研究方向相近的人参与组合,并可聘请的兼职(客座)教授进入团队。结合项目参与、教学配合、二级学院安排等方式以促成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聚焦。第二,积极各体育学院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管理改革,规范团队合作激励评价机制及强化团队文化建设,明确团队合作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目标愿景,以调动团队与个人的积极性和融合性。

2.推动师资团队与专业学科建设各要素融合并形成特色和优势

首先,强化专业教学和科研一体化。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依托、以实验室研究为平台,以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牵引,融合相近课程任教教师或把同一教研室(系)、实验室工作,跨教研室(系)、跨院跨校组成专业教学和科研团队,但不拘泥,形成相近教学内容和科研内容交融互补、同步交流及科研和教改项目互促。其次,促进教师团队对口专业建设。各教学单位可以通过教师团队对口专业制度建设,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新专业方向申报、学生实习与实践基地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毕业论文、就业推荐等等和专业教师团队有效捆绑,达到专业师资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同一认知化效果。

四、小结

综上,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结合广西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理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强化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优化应用型专业教学团队和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建设等相应措施。

作者:杜朝辉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建民.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J].发展研究,2008(4).

[2]李晓菁,刘小丹,李卫东.地方高校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2012(3).

[3]吕军.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8(12).

[4]蔡雪峰,毛红斌.“双师型”教师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作用及培养信息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05(6).

[5]江小明,张妙弟应用型大学有关概念和内涵问题的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3).

[6]季诚钧.应用型人才及其分类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6(6).

[7]王金华,刘俊芹.论应用型本科“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