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社会体育管理改革分析(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视域下,西南医科大学体育学院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田径课程做出了较大幅度改变:原本2个学期64课时压缩到秋季32学时;教学内容缩减为短跑、跳远和铅球3个项目;实行分阶段教学,期末统一考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检验教学改革效果,以期对本次教学改革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关键词:
田径课程;教学;改革
2015年3月,西南医科大学体育学院针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提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从更加利于学生今后就业需求角度调整各门课程。其中,田径课程由1学年教学缩减为1学期16周,共64学时。教学内容在保留短跑、铅球两板块的基础上增设跳远。改革后教学效果究竟如何,本文试图通过1学期的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分析。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西南医科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现状进行研究。以2015级社会体育专业1班25名男生分别在期初、期末的100m、跳远和铅球3个项目测试成绩进行分析;根据期初成绩划分为成绩优异组和非优异组进行比较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3个项目训练前后成绩比较
跳远项目学生训练后成绩明显高于训练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16,P=0.000);100m和铅球项目学生训练前后成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跑项目学生成绩虽然没有出现明显提高,但是如果考虑期末测试时间为寒冷冬季等一系列客观条件因素,可以认为成绩没有下降就等于有显著提高。
2.1.1短跑
本次田径课程教学改革考虑到速度是几乎一切运动的基础。因此,在缩短教学课时的情况下,首先从思想上加强学生对短跑项目的重视。同时,要求任课教师在授课中以小步跑、高抬腿等各种跑的专门性练习、提高学生髋关节灵活性训练方法等为基础,积极介绍各种行之有效的趣味性较高的训练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后业余时间自行练习。由于学生从心理上得到了对短跑运动的重视;课堂中反复加强了技术动作的巩固;课后在体能训练方法上等到了大大改进,增加了大量提高训练趣味性的练习方法。因此,在缩短授课时间的情况下成绩得到了明显提高。对运动员而言,在大部分运动中,快速变向的能力比优秀的直线速度更重要。因此,在训练过程中采用了很多“梅花阵”变向跑。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自身灵活性。有效地改变了以往田径运动训练的枯燥与乏味。学生在快速启动、快速制动的过程中腿部力量得到了提高,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运动项目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2.1.2跳远
期末成绩明显提高,平均成绩为5.43±0.22m,已接近国家三级运动员水平。作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而言,他们入学时体育专业成绩明显低于运动训练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有此教学效果,已基本完成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预期目标。在田径运动跳跃类项目中,抛弃跳高而选择跳远运动是考虑到西南医科大学本专业学生入学成绩不高,绝大部分学生接受专门运动训练时间不久。很多学生都是为了应付高考而“半路出家”选择学习体育。针对背越式跳高而言技术动作偏难、学习难度较大,而且教学风险系数较高;根据以往毕业学生就业去向调查,几乎很少有人会使用到背越式跳高技术动作;跳远运动是运动员速度与跳跃技术的结合。学习跳远可以更加巩固学生的短跑能力,提高高速中有效控制身体的能力,有效增加学生灵活性。速度、力量、灵敏的增加可以更好地为学生学习其他运动项目打好基础。所以说,选择跳远而放弃跳高更能体现田径课程的基础性作用,可以更好地迎合市场需要。
2.1.3铅球
本学期铅球成绩提高不具备显著性(P>0.05)。并且期初与期末的温差对成绩的影响没有短跑项目大。铅球属于高三体育考试时必考项目。经过体考应试教育的培训,很多学生技术动作已经形成错误定型。即使经过田径课程短时间培训也很难改变以往的技术动作,很难形成新的正确动作肌肉记忆;通过短跑与跳远的学习与提高,学生们腿部爆发力肯定有所增强。但是与之相关的核心力量欠缺,技术动作不到位,导致下肢力量难以顺畅地传递到上肢。以上原因导致学生铅球成绩提高不明显,铅球教学有待改进。
2.2项目提升成绩比较结果
据学期开始时成绩将学生分为成绩优异组和非优异组,采用相同教学方法期末再来比较2组之间的成绩提升(成绩提升计算方法=期末成绩-期初成绩)情况;跳远成绩在期初全部为非优秀人员,故不能用此方法分析。100m和铅球项目,训练前成绩优异组与成绩非优异组在训练前后成绩提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课堂教学不同于业余运动训练,课堂上更加重视对技术动作的传授,对学生练习时给予施加的运动强度相对较小。运动员水平的提高必须讲究适当负荷,水平越高的运动员相对需要较大的运动负荷才可以提升成绩。然而,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在训练前后成绩提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课程中对成绩优异组的运动负荷是不够的,导致其成绩提高不明显。在此,建议对优异组学生加入学校田径队进行额外练习。
3结论
3.1学生在压缩课时、提高学习效率的新的教学大纲体系下短跑、跳远成绩有所提高,铅球成绩提高不明显。
3.2课程缩短,必须加强学生课外锻炼,同时加强监督机制。师资培养的重点应是提升学生教学能力,使其实现由运动员向教练员、教师身份的转变,而运动技术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传统的价值取向,如以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传授为目的的理念等,不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同时,在这种传统价植取向影响下的教学模式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3.3在田径课程中,铅球项目可以考虑更换或删减。教学内容势必要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吻合。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就业方向主要集中于各类健身场所或从事各企事业单位的群众体育、休闲体育活动。那些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不切实际的、学生步入社会后甚少涉及的竞技体育教学应逐渐取消,应逐渐淡化教学内容的完备性和系统性要求。
3.4对入学专业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考虑进入学校各代表队训练,接受更大强度与负荷的有利于提高身体素质的训练。
作者:商健 单位:西南医科大学
第二篇:社会体育管理方式研究
摘要:
大脑和双手二者相互促进,在人体重发挥着作用。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理论知识,还需要有很强的时间能力。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也是如此,不能脱离动手实践。本文首先就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培养途径进行分析,而后分析了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管理方式,以期提升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
社会体育专业;动手能力;管理方式
一、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培养途径
(一)科学设置实践锻炼内容
依据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课程,而后随着学期变化,学生对于知识有了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再设定更加高层次的课程实践目标,将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有机的结合,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链条。依据社会体育专业特点,找出本专业的重难点和可操作点,进而构建课程实践动手环节并设计具体流程,该设计的原则是为学生基础知识学习服务,重点在于提升学生实践技能。
(二)采取多种见习形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课程见习,也就是依据社会体育专业课程需要,提出见习的要求和具体计划、组织学生到达见习场所展开观察、方位、体验等等,并要求学生书写见结的形式。这种形式能够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对于本专业课程内容有着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专业见习,即按照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佳话、组织学生依据专业有计划的展开见习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能够在节假日进行,对于学生提出了观察记录、实践分析的要求,能够让学生对于本专业有着系统全面的了解,进而更好设定自我目标,为未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就业见习,就业见习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需要,依据学生个人意向,学习组织教师协助学生适应就业岗位的见习形式,这种就业能够在校内,也能够在校外。
(三)通过多样化的毕业实习,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轮动实习,依据社会体育专业需求,设计不同实习岗位,让学生通过体验不同实习岗位,来提升其实践能力,拓宽其就业岗位。委托实习和定岗实习。委托实习是吧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委托给健身俱乐部管理,进而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独立性,也能够帮助学生接受不同教育模式的培养,使得学生更好适应工作岗位。定岗实习是学生去就业现场参加实习锻炼的过程,在此期间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是见习和课堂教学的延伸。集中实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去某健身行业实习的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利于学校对于学生管理,教师对学生也能有着很好的了解,进而能够采取针对性的指导。分散实习,就是学校依据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不同、不同健身行业要求不同采取的实习模式,这样不仅能够满足接受单位发展的需求,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中与分散实习相结合,即依据学生个性化需要,将学生分为集中实习组和分散实习组,这种两种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方法,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能够使得学生组织管理活动的开展更加方便。
二、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管理方式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管理以动手操作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原则开展。教学过程中的设计、动手实践等等需要以目的、意义、做法为核心,教师发挥着引导的作用,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探索出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应当突出以学生有效性、创新性为主、教师组织引导为辅的中心。师生关系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学生学习、掌握、应用知识不能脱离实践探索,教师需要正确引导、搭建实践平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需要定期参加最前沿的学科会议,定期接受专业培训,进而更新知识储备和教学理念,将新文化新思想在学生中推广,使其更好服务于社会大众健身需求。
(二)见习管理
建立科学完善的见习管理制度,明确专业见习、课程见习和就业见习的要求,科学选取见习场所,依据专业、课程、就业需求等等因素设置见习岗位,将理论血虚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注重调研工作,建立完备见习基地。通过各种媒体,发挥互联网优势,对于市场需求有着清晰的了解,为学生提供完备的见习平台。采取措施使得学生对于见习的重要性有着明确的了解,激发学生学生见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于见习工作社会责任感,提升见习学生和见习单位联系。
(三)实习管理
学校需要和实习单位有着密切的合作,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实习单位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学校和实习单位相辅相成,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为实习单位创造更多价值。其次是建立健全实习管理规定,完善学生实习评价方法。科学完善的实习管理规定是确保学生实习顺利进行的前提。对于学生实习,加强实习期间学生管理,制定科学的实习流程,指导教师或者委托单位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共同监督学生。
作者:王承儒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矫祯玉.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与管理方式[J].当代体育科技,2016,6(18):123-124.
[2]矫祯玉.社会体育专业运动与休闲类"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的教学方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6):184-185.
第三篇: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发展
摘要:
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出发,对我国转型发展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分析,认为转型发展高校要在正确认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为着眼点,从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构建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等方面来契合新时期高素质、高水平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转型发展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注重人才培养,强化智力支持是体育产业迎接重大战略机遇的主要措施.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这些国家政策的给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创办至今,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将继续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体育事业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结构和质量因没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而陷入困境.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旨在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改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探索新时期转型发展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问题,是面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所不可回避的重要研究课题.
1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为建设体育强国,适应群众体育的发展要求,1994年我国开始创办社会体育专业,开启了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之路.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社会体育专业列为体育学类5大专业之一,专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0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涵盖各类型高校.然而,由于专业发展时间不长,社会体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这导致人才培养脱离了社会实际需求,造成资源的浪费.
1.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不合理已经成为制约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尽管各高校38卷社会体育专业基本上都是围绕《专业目录》来设置培养目标,但办学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多与体育教育专业类似,缺乏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1,2]同时,有学者提出,《专业目录》中培养目标的确定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3]另外,有些高校直接照搬教育部专业目录中规定的培养目标,[4]完全不考虑自身的地域特色和专业特色,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这些都有悖于专业设置的初衷,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
1.2专业方向设置不科学
目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开设的专业方向多达16个,较好地满足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然而,部分高校在专业方向的确定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有的高校开设的专业方向太少或是不设立具体的专业方向,[5]有的高校设置的专业方向相互间区分度不大等[6].这些都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专业的发展.
1.3课程设置不合理
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合理直接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如缺乏专业特色、系统性、相关性和设置依据,[7]难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人才.陈国强等研究表明,我国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表达能力课程设置不足、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欠缺、道德推理课程和促进人际关系的综合培养课程缺失、通识课程涉猎面窄以及职业课程几乎占据整个课程体系等系列问题.[8]因此,如何构建既符合人才全面发展又突出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值得深入探讨.
1.4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社会体育专业的实用性很强,相应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至关重要.然而,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却成了人才培养的短板.研究表明,大多数高校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数严重不足[9],且实践课程系统性连贯性差、实践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不完善[10]、实践平台缺乏或不稳定、实习环节安排不合理、实习指导教师能力不足[11]等.
1.5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社会体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是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保障.然而,目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很大的问题:师资不充足、专业教师稀缺、教学成本高、学缘结构、年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12]等.另外,大部分学校因师设课和变通设课情况更是常见,这些都严重影响着人才的培养.
2转型发展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转型高校在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之前,必须把握住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什么是“应用型人才”.关于“应用型人才”的界定,学界说法不一.有人定义为“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而工作的人才”[13].有人定义为“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中,熟练掌握社会生产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活动的技术人才或专业人才”[14].尽管表述各异,但对其本质的认识是一致的,就是“能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强调的是专业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人才培养的层次——本科.“应用型本科人才”指的是本科层次教育所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既不同于高职高专类学校的应用型人才,也不同于研究型高校的应用型人才.
2.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为着眼点
转型发展高校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因此,转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为着眼点,然后通过“国家、学校和专业”3层面来确定培养目标[15].国家层面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为“系统掌握社会体育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健身指导咨询、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等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社会体育相关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另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中必然要突出“双创”能力的培养.学校层面,转型高校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水平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专业层面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了表述,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培养方向,但各转型高校要本着体现本校的办学特色、办学优势、专业发展特色等原则来最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2专业方向设置:社会需求导向
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已开设了较多的专业方向,如健身指导、休闲体育、体育营销、体育媒体、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等.转型高校的主要职责是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设置社会体育专业方向的时候要以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着眼点,选择实用性强、办学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来培养社会体育人才.为更好地适应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要,《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各类体育经营策划、运营管理、技能操作等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这也为健身指导、休闲体育等专业方向的开设提供了契机.这为当下转型发展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方向的设置提供了指导和参考.值得注意的是,专业方向的开设要合理,既不可过多,也不能缺失,并且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2.3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主导
转型发展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要以专业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出发点,实现人才培养的专业性、职业性、“双创”性和全面性.第一,依托学科实现人才培养的“专业性”.社会体育专业开设的课程是专业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统一,能让学生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完整的知识结构,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职业变化.部分学校为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直接删减相关理论课程来“节省”课时,这是不合适的.但是可以通过整合课程内容达到缩减理论课程学时的目的,如将相关的课程内容压缩为1门课程的学时,这样更能体现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第二,企业参与课程设置,突出人才“职业化”培养.邀请行业权威、企业专家等参与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有针对性地根据地方区域人才的需求情况和体育市场的发展构建出契合行业标准的特色课程.第三,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双创”能力.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各高校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转型高校对社会体育专业本科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高度重视,要设置合理的课程群,同时还要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如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发掘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等.第四,重视跨学科教育和素质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的“全面性”.陈雪娟等研究表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除了具备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营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16].对专业能力的培养是出于职业的需要,但作为一个社会人仅仅掌握单个学科的知识是不够的.因此,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通识课程、选修课的开设在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这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还需要通过素质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各种素质水平,如道德素质、心理健康水平等等.
2.4重视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转型高校应高度重视社会体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对其的改革力度等.第一,加强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建设,重视“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实践环节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是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设施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17],因此,加大投入建设实践平台至关重要.校企合作是实现应用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但目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还不太成熟,没能很好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建立“政府—企业—学校”3方联动的校企合作模式是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第二,增加实践教学时间.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普遍存在实践教学时间过少,导致实训实习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训实习课时要占专业教学总课时比例的30%以上.这从政策层面为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时间保障.第三,注重实践内容的实用性.实践内容要根据人才能力培养目标来设定,突出对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课内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实训、实习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相一致,学生分组完成任务培养团队精神等,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真正掌握技术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素质等.第四,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实践环节要达到人才培养预期,需要制度作为保障.各转型高校要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和实践教学的质量,如制定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实践教学平台开放制度、实践教学计划制订机制、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监督机制、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等.
2.5改革教学方法和完善评价体系
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注重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要与之相适应.目前,PBL(问题式学习)和个案教学法被认为是比较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18].这两种教学方法都是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创新精神、协调能力、综合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因此,社会体育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这2种教学方法为主,并根据教学内容选取案例式、讨论式、启发式等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人才培养手段的多样化,如利用Blackboard、Model等数字化课程教学平台,还可以利用网络课程和相关软件进行辅助学习(如慕课、App等),这些方法对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知识结构的完善和能力的培养均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所达不到的作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是保障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应用型社会体育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应建立以“能力评价”为主体的教学评价体系.传统的考核方式基本上都是“考勤+作业+试卷成绩”,注重的是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不能有效反映学生实践能力水平.因此,应当将对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相关内容的考核纳入到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评价体系里,如将实践操作能力、主持或参与创业项目、参与科研项目、道德水平等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另外,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要加重过程性评价比重,如实验参与、任务完成情况等,以免学生只会学知识,不会用知识.
2.6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者,教师队伍结构和能力水平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结果.转型发展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师不仅要注重学历水平,更要重视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这才更契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转型高校要高度重视社会体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和优化,尤其要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转型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优化可以通过“引、请、陪”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引”即引进,打破传统的人事观念,除了从高校引进高水平、高层次人才,还可以从企业行业中引进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他们掌握着扎实的职业技能,系统全面的职业能力,对于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都非常重要.“请”即邀请和聘请,邀请行业企业中的权威、专家到学校定期举办讲座,传递行业的前沿信息,如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动态等,提高学生对行业的认知水平和就业信心;聘请企业优秀管理者、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课程的设置,指导学生的实践环节等.他们能给学生带来各种先进理念和企业文化,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培”即培养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为提高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等进行培训、学习和挂职锻炼以实现“双师型”的转变.
3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巨大的社会需求高度显现.因此,作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应用型社会体育专业本科人才的主阵地——转型发展高校肩负重任.关于转型发展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还有许多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如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基于行业标准课程的开发、人才培养与职业准入资格制度的衔接、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等等.本文希望能为转型发展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提供一点参考.
作者:黄思敏 刘刚 单位:肇庆学院
参考文献:
[1]庹权.以职业为导向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J].体育学刊,2010,17(7):33-35.
[2]石岩,舒宗礼.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体育学刊,2008,15(7):38-41.
[3]周君华,蔡皿.社会需要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对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8):39-40.
[4]梁宝君,刘红.河南省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11):87-90.
[5]张同怀.基于绩效视角探究河南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效应[J].山东体育科技,2014,36(2):103-105.
[6]周进国.新形势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学刊,2016,23(2):98-100.
[7]于永慧.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困境与前景展望[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2):11-13.
[8]陈国强,翟丹.我国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12):88-90.
[9]田英,郑玉霞,李凤娟.论高校社会体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139-141.
[10]曲洪刚.职业素质培养下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教学与管理,2015,36(23):45-47.
[11]李如喜.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体育学刊,2014,21(3):88-90.
[12]周军华.社会体育专业师资的培养[J].内江科技,2013(2):75-76.
[13]郑晓梅.应用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之辨析——兼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5(1):10-12.
[14]孙丽.高职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全国商情:理沦研究,2018(8):94-118.
[15]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44-48.
[16]陈雪娟,牛小洪.我国健身市场人才需求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4,35(4):80-83.
[17]黎晓萍,刘巧玲,赵芳.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优化的策略研究[J].体育科技,2013,34(5):14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