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过程系统化社会体育课程开发探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社会体育课程开发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工作过程系统化社会体育课程开发探索

1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定义与特点

1.1以职业能力素质为导向

传统的课程体系只注重学生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强调知识的全面性与完整性,很少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除知识之外的情感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很难满足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更高的标准,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素质,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让学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体验工作过程,让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注重学生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把理论知识很好的应用于实践。在体验工作过程中培养了沟通交际能力,组织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无形中提高学生了综合素质。

1.2课程目标紧紧围绕市场需求

课程设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人才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由市场需求决定,这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的依据,首先要对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出适合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合格人才,实现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的对接,使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根据市场需要设置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也是毕业生能力素质符合市场需求的方向保证。

1.3课程教学内容与工作流程的一致性

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工作所需的技能知识,也掌握工作过程所需要的辅助知识,教学过程中采取模拟工作环境和实际工作过程的针对性教学方法,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在工作过程中进行实践,不仅可以巩固专业知识的牢固性,而且在工作工作过程中可以对出现的新问题采取相应解决措施,这样实际工作能力得到提高。

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1工作岗位与职业能力群分析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体育俱乐部经营与管理人才,培养体育产业经营及开发人才三个方向。根据我国2012—2014年三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研,发现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呈多样化,部分学生从事的是本专业的工作,而且这部分同学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较发达城市,由于这部分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居民对健康比较重视,这就带动了体育健身俱乐部和体育消费相关的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根据对毕业生的调查走访,同时去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健身俱乐部、体育产业公司进行考查,确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岗位为体育俱乐部健身教练、体育行政管理人员、体育俱乐部工作人员、体育公司工作人员等。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的影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只有部分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社会体育指导这个岗位虽然符合国家全民健身长远计划的导向,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观念和缺乏政府政策上的导向,很少有毕业生在社区从事社区体育指导与管理的工作,政府也没有设置这样的岗位。在俱乐部当健身教练有一部分学生,很小一部分学生从事体育行政管理工作和体育产业相关的工作,这跟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吻合。这三个大方向又分别有代表性的岗位,社会体育指导员代表性的岗位有社区体育指导与管理、职工体育指导组织与管理,体育健身咨询,休闲体育等。体育俱乐部经营与管理代表性的岗位有俱乐部经营,俱乐部管理。体育产业方向代表性的岗位有体育营销、体育经纪人、体育赛事策划与推广等。

2.2学习领域设计

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也是课程开发的重要部分,是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换。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主要用于职业教育,培养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人才,针对岗位需要和能力要求来设置相应的学习领域。而应用型大学不同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的主要是技能型人才,而应用型大学是本科教育,不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的是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不能仅仅从行动领域导出,还要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素质拓展课可以依照行动领域、岗位需要、职业能力等进行相应的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习领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社会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俱乐部经营与管理;体育产业方面;这三个方面有分别有多门的课程来支撑。

2.3学习情境设计

在学习领域的课程确立之后,需要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学习进行学习情景设计,依据工作过程的典型任务转换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导出学习领域,根据社会体育与管理专业的工作过程把学习领域划分为职业素养领域、专业基础知识、体育健身指导与咨询、俱乐部经营与管理、体育产业、体育经纪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有几个学习情境所组成,每个情境都是独立的。这些内容有公共基础部分,也就是说普通本科的必修公共课,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的。专业基础部分和专业方向课选取有一些代表性的内容来进行阐述教学过程,每个学习领域本着工作过程导向,从易到难,从局部到整体,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2.4教学安排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基本都是遵循“3+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三年在学校学习学科和专业知识,大四进行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一二年级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这些课程包括职业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能力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全面的体育专业方面的知识,学习一些普及性比较高的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大三主要是方向课的学习,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俱乐部经营与管理、体育产业三个方向,学生根据不同的方向,学习相应的教学内容。根据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设置,每周有一次实践课程,主要是针对各自的工作岗位不同而实践的方式不同。在学习方向课的同时,还有很多选修课供学生选择,这些知识既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2.5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

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任务,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基本理论知识学习,采用讲解法和多媒体教学法。运动技术的学习上则采用讲解示范法、完整与分解法、纠错法等。对于那些需要实际操作的能力的培养采用实践教学法,这也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采用最多的教学方法,把学习过程和实际岗位工作过程紧密结合起来,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教学评价采取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传统的评价方式只反映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能真实检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映。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评价一方面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考评成绩有理论知识成绩、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三部分组成。理论成绩就是理论课卷面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上课及实践教学的考勤情况和表现,而实践成绩由实践教学中教师和实践单位共同打分,两部分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折算,得出时间部分分数,最后这三部分共同组成学生的总成绩。

3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条件

3.1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

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课程实施的过程的需要,教师既要有扎实、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实际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学校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利于假期和周末时间多让教师外出学习,或通过知名企业合作,让教师下放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进入工作的第一线,参加体育俱乐部或体育产业公司的发展计划制定。真正让教师在知识上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这对于课堂教学是非常有利的,教师在熟悉工作岗位的知识和能力需求之后,在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2硬件设施建设与利用

良好的硬件设施是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实践的前提条件,开设体育专业的普通高校应高度重视场地设施建设。基于工程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实践应积极依托综合性场馆、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等基础设施,设计和规划校内的实习实训场所。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运动技术练习,这对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是非常有帮助的。实验室一般都配备有全自动体质分析仪、跑台、遥测心电图仪等,体适能实验室配备有跑步机和练习身体各个部位肌肉的全部器材,实验室应对专业学生全天开放,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可以轮流在实验室值班,对全校教师和学生进行健身指导。

3.3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是学生把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重要加工厂,学校和二级院系通过和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发展联盟协定,定期组织师生参与企事业单位的工作运行,产品研制和开发,实习实训操作等,联盟单位选派有条件的员工,到学校为学生做讲座,上课。通过相互之间的交融,实现校内外的无界实习实训,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站住了位置,为以后的就业也打下了良好基础。与企事业单位协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每个学生通过轮岗的形式进行实习实训,实习有记录,实训有图片,整个过程有指导老师进行监督,学校和实习基地指导员进行考评。考评结果纳入学生年度考核,鼓励学生在实习实训基地大胆进行工作创新尝试,创新成果记入考评体系。

3.4网络资源平台建设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基于工作系统化课程开发后,应搭建各课程的网络资源平台,通过网络模块建设,把课程开发成果以网络的形式展现出来,一方面规范课程各环节的开发内容,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结合网络在线平台,实现师生的在线互动,更有利于课程开发成果的应用。

4结语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课程实施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的流程,学生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更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为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体育专业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彭前 单位:黄淮学院体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