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社会体育发展现状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随着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和全面健身计划的进一步实施,我国社会体育人口的数量将会不断上升,在2050年预计将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会达到50%~60%,体育人口数量达到7.5亿人左右。以德国为例,目前德国的人口总数在8000万左右,而社会体育工作者就有200万人,基本达到每40人就有一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在市场需求和培养上的巨大缺口,迫切需要制定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长远战略和具体规划。
2、社会体育发展中的人才培养问题
2.1对社会体育的概念理解不清,缺乏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
目前,关于社会体育的定义还为未完全达成共识,但基本都会将社会体育理念为理解为大众体育或群众体育,这是与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相对而言的,而如果想对社会体育进行准确的定义和归类,又是相对复杂的,因为它几乎涵盖了除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以外的所以与体育相关的行业,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时间较短,诸如老年体育、婴幼儿体育、农村体育、乡镇体育、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等概念都是近年来才引进或孕育出来的,因此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可能存在概念理解不清,人才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缺乏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容易导致体育专业人才在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上的相对落后或新生种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缺失。
2.2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核心方向不明确
随着我国社会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体育功能和价值的延伸,社会体育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对人才需求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化,需要社会培养出多方面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然而在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存在专业核心培养方向不明确的问题,很多高校或者教育者认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就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忽略了社会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2.3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据统计,在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中,学生毕业后从事社会体育的只有30%左右,约40%的学生转做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还有30%上下的毕业生选择了其他行业,这也反映了我国社会体育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脱节。由于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培养出来的社会体育人才就业渠道小、就业难度大,加上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社会体育市场需求存在偏差、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择业标准过高等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资源上的浪费,不利于社会体育产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
3、社会体育发展中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3.1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教育者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受教育者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方式。基于社会体育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种种弊端,教育部门以及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创新。通过对社会体育专业创办以来多年工作经验的总结,高校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以下四种模式非常值得借鉴和推广,特别是分流培养模式、综合培养模式、订单培养模式、“T”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总之,无论选择哪种人才培养模式,都应当做到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专业素质为主干,这样才能培养出集知识、素质、能力于一身并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型社会教育人才。
3.2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我国的社会体育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人才的需求结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加上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社会体育项目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区别。这就要求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一定要结合市场的需求和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充分结合本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特点,创办特色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其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忽视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由于目前大学生对社会期望值过高,而就业压力却在不断增大,尤其是当学生缺乏对当前社会发展状况的清醒认识的时候,容易出现社会体育人才就业难、失业易的问题,这无疑是我国社会体育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对此,教育部门在提高专业教育针对性的基础上,要在学生就业前开展就业教育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建立与人才市场的沟通制度,及时将了解的市场需求信息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动态。最后,教育部门还可以加强同政府部门和社会部门的合作,构建“校企合作”教育平台,积极争取企业参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从而使高校的社会体育课程的设置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实习岗位,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3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与手段
在社会体育专业的理论课教学中,要重点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力度,尤其是对于一些直观性比较强的课程内容,教育工作者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提高理论知识量的整体输出,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展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对教学中的经验进行不断的总结和推广。同时,在技术课的教学上,教育工作者要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可以通过先进的同步摄像法教学,对传统落后的人体示范教法进行补充或替代,这样有助于学习者更好的掌握正确动作,提高对体育项目的分辨能力。再者,教育部门要重视对社会体育人才考试评分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的系统调整,使得专业考试和人才评价更具合理性、公平性和科学性,能够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核,实现社会体育人才教育与培养工作的不断改进。此外,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素质,教育部门可以适当减少必修课程,提高选修课的授课比重,重视与边缘学科的交叉渗透,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从而使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方案更能符合现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作者:苏小峰 刘萍萍 单位:上海海事大学体育部 首都体育学院
第二篇
1、发展我国西部中小城市社会体育组织价值和意义
发展社会体育组织有助于促进我国西部中小城市的体育体制改革。我国的体育体制形成于计划经济的时期。如今,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体育管理体制与如今的社会实际之间已经出现了诸多的不符,例如:体育管理行为与投资主体的单一化等等,因此,急需通过体育体制改革使得现在的体育管理体制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基础上,与现代社会体育的发展实际和发展规律相吻合。因此,就必须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育体制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育体制转变,实际上,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发展较快的大城市这种转变早已开始,但是在西部中小城市这种体制的转变却较为滞后,以至于影响了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而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体育组织参与体育资源的配置,则成为了建立我国西部中小城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体育体制的一种有效方式。因此可见,发展社会体育组织有助于促进我国西部中小城市的体育体制改革。
2、西部中小城市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建议
2.1重视西部中小城市社会体育组织的多样化发展
当前,我国西部中小城市正处于转型期和发展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而且各个城市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与此相对应的,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形式也应当是多种多样的,不论是公益性的还是经营性的、不论是行政单位型的还是社区型的、不论是集中的还是分散的,都要允许其存在,并注意充分发挥各种社会体育组织的功能和作用,以健康广泛的、科学的、多途径的大众体育管理网络。例如:西部中小城市不但要注意发展群众体育指导中心、群众体育协会或是俱乐部,还要注意发展社会体育保健中心等组织,让社会体育组织成为宣传的窗口和服务的中心,以促进西部中小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向多样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2.2重视西部中小城市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立健全
在发展我国西部中小城市社会体育组织时,注意建立健全西部中小城市社会体育组织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最为基本的一个前提。我国近些年来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城市体育的发展,成立了很多全民健身领导机构、单项体育协会以及社区体育协会,在推动、管理以及指导城市体育的发展等多个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目前我国的城市体育组织体系,特别是西部中小城市的体育组织体系,仍然还是以政府部分行政管理的方式为主的,各种社会体育组织。如:各类体育协会,仍然沿用的是竞技体育的运作方式,主要是依靠组织开展竞赛活动等传统的方式来开展工作的。虽然说,晨晚练点等社会体育活动组织形式,近些年也在西部中小城市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却始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充分发挥社会体育组织应有的功能,也没有达到社会体育组织的工作标准。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追根究底,还是因为西部中小城市的社会体育组织在管理体制和运作方式等方面没有理顺,符合西部中小城市实际情况的社会体育组织体系框架还没有完善,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要改变这种情况,就一定要重视建立健全管理体制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西部中小城市社会体育组织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重视西部中小城市民间体育组织的管理问题
民间组织,在国际上常常被称为非政府组织。针对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目前我国现有的民间组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社会团体,另外一类是民办非企业组织。其中社会团体实际上指的是“中国公民自愿组成的,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按照一定的章程来组织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而民办非企业组织则指的是“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而我国城市社会体育组织中的民间社会体育组织,如晨晚练点、气功协会等民间体育组织,均属于民间组织的一种。民间体育组织作为城市社会体育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部中小城市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五大报告就曾经指出:要重视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并将此作为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促进我国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这种政府职能向社会的转化,体现在城市体育社会组织问题上,就是要注意将体育行政部门的政府职能向民间体育组织进行转移。因此,要实现西部中小城市社会体育组织的健康发展,就应该按照这一指导思想,积极的按照民间组织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来完善和推进西部中小城市民间体育组织的相关工作,促进城市民间体育组织功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
作者:赵嘉宜 李广学 单位:四川南充川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四川南充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第三篇
一、社会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互动发展的意义
体育文化本身是一种社会体育现象,从物质层面讲,体育文化主要包括体育生活方式、民族体育风俗、体育活动内容、体育审美等;从精神层主要包括,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念、意识、心理、道德等。大力发展体育文化,利用体育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对广大参与群体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可以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激发参与者健身锻炼的兴趣、提高身体素质,而且可以提高社会整体素质、促进和谐校园。同时,它可以健身、健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想道德品质和体育观念,培养审美观,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
(一)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以“和谐”为理念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的精神乐园,也是学校追求的终极价值。高校体育文化通过体育的手段和内容教育、引导和感化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行为意识和习惯,发展学生的身体机能、增强体质,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行为,提升学生体育文化修养,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的内涵,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同时,推进学校“阳光体育”的开展和普及。
(二)有利于我国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
1.社会体育文化向校园文化的渗透
体育本身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特定的事物形态,体育所蕴含的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支撑事物传承、繁衍、发展的动力是该事物所具有的独特文化。一所学校在体育上具有鲜明的特色,除了该校在竞技体育方面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之外,最能彰显的莫过于在体育的发展过程中所逐渐形成和孕育出的体育文化。没有体育文化的底蕴,就不可能更大程度的显露出体育的活力与张力。体育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体育的发展沿袭着生存———生活———生命的轨迹,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与之相应的文化。高校是实施体育教育的重要场所,是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将体育文化融入体育教学,从而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2.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对社会体育文化与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体育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体育文化既有自身的优势,也面临着西方体育文化崇拜之风的危机和挑战。必须通过社会体育文化与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和感染,强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认同,寻找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新的定位,不断实现传统体育价值体系的自我更新,进而促进我国社会体育文化与校园体育文化更好的融合与发展。
3.推进终身体育氛围的形成,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随着我国体育教育逐步走向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目标也由传授知识、技能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方向过渡,向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终生体育转变,高校体育也逐步与终身体育相接轨。体育文化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以及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独特的教育功能。所以,促进体育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提高学生的体育人文精神,促进大学体育改革的发展,有利于推进高校体育改革的深入,促进体育文化教育在大学体育中的实施及在体育教学中、课余体育活动中的渗透,促进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符合学生的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求。
4.有助于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1)促进体质全面发展;(2)发展良好个性与心理;(3)启发智力,挖掘潜能;(4)提高社会适应性;(5)树立终身体育意识;(6)提升社会道德;(7)提高职业素养。
二、社会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互动发展与传承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高校体育资源,推进社会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的互动发展与传承
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参与的氛围不仅是体育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更是体育文化发展与传承的有利催化剂。高校具有传统文化与传统运动项目的优势,有利于推动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文化的平台作用,以“健康校园”建设为契机,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二)构建体育文化品牌,促进社会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的互动发展与传承
体育文化品牌不仅是文化与智慧的结晶,更是体育的形象与地位的象征。它在政治、文化、经济、教育的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应做到如下以个方面:
1.加强高校体育文化软实力,提升体育文化的经济价值;
2.重视提高各年龄段群众的体育文化素养;
3.完善体育文化建设管理制度,明确发展目标;
4.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文化发展模式;
5.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
(三)重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关系到我国体育文化传承模式、理论、价值等体系与世界体育文化的顺利接轨和科学发展。
1.保持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原有的内涵,不断更新与创新,顺应时展的需要。
2.将传统体育文化的不同形式、内容等更好地渗透到人们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社会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自身的融合,保持两者的可持续发展体育是国家的生产力,是单位的凝聚力,是个体的生命力。体育文化发展则是社会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
1.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文化是社会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实现两者的优化结合。
2.深刻理解社会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基础,保持两者互动和发展方向的高度一致性。
3.加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和学生体育文化意识与观念的转变,灌输我国传统的体育文化底蕴,发掘和探索体育文化素材,更好地促进社会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自身的融合,保持可持续发展。
4.加速社会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的融合,为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及体育事业的繁荣昌盛奠定良好基础。
(五)协调好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地位,推动社会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1.转变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分隔成两个部分发展的观点,努力寻求两者之间良性的交互、互促的切入点。
2.遵循客观规律,协调好两者地位与利益等关系,促进两者的可持续发展。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重要支撑,也为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的培养和储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竞技体育则是学校体育的高级表现形式,协调好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地位,有利于推动社会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勇 刘珈伶 单位:九江学院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
1、健美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定位
1.1锻炼的参与者。
健美操社会体育指导员既是社会的一分子,也是社区的一分子,更是健身俱乐部的一分子,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对象。
1.2社区体育活动的志愿者。
从中国国情来说,广大的健美操社会体育指导员还应该积极以志愿者身份投入到社会大众健身活动开展中去,为社会、社区的公益事业出谋划策,更好的展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构建健美操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能力的要素
2.1职业品质:前提和基础。
2.1.1服务意识。
健美操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建立为大众服务的良好意识。首先,对于健身指导和教学,要乐于奉献,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保证指导的质量,体现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第二,要热心主动与学员进行交流与沟通,熟悉学员来参与锻炼的目的,积极鼓励、引导与亲临指导学员练习,与学员畅谈参与锻炼的主观感受,尽可能的满足学员的需求;第三,更新观念,勇于创新。作为一名优秀的健美操社会体育指导员不仅自己能够做到及时更新观念,具备创新精神,还要积极引导学员转变观念,结合大众的水平和实际需要;第四,尊重同行,团结协作。健美操社会体育指导员之间应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做到谦虚谨慎,诚实守信。
2.1.2职业形象。
(1)外在形象:健美操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形体健美、气质高雅、精力充沛且具有良好的体能。平时要多注意社会的时尚流行趋势,体现健美操运动的时尚性特征。与学员交谈时要注意坦诚、平等、认真、有礼;语言简洁、清楚、明白。健美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外在形象还包括仪容、仪表、言行举止等;
(2)内在形象:主要体现在气质、亲和力、自信心等几个方面。一般来说健美操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具备外向、幽默、活泼的性格特点,有利于培养自己外在气质,可以使学员容易接受指导员,同时也有利于同事之间的交往,更有利于指导员本身自信心的培养;
(3)沟通能力:在健身活动中参加锻炼的人来自社会各界,作为一名指导员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人进行交流,只有一个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人,才可以将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进行充分的发挥,才能为学员提供正确的健身方法,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为学员提供更好的服务。
2.2职业技能。
2.2.1教学能力。
(1)教学方法和手段。
健美操的教学方法、手段是健美操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项能力。目前,健美操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例如线性渐进法、过渡动作法、金字塔教学法、递加法、连接法、分解变化法等等。对于初级健美操社会体育指导员来讲,只需要掌握线性渐进法、金字塔法和递加法这三种教学方法,中级则是分解变化教学法和连接法,高级则需要进行教法的综合运用。只有充分理解并掌握了这些方法,才能保证学员在课堂上的锻炼的强度与负荷,保证锻炼效果。在俱乐部中,大部分健美操社会体育指导员通过教学示范来带领会员进行健身锻炼。很少有人将多媒体或其它教学手段用在教学中。但是舍宾的教学方式可以借鉴一下,它在指导员带领学员进行练习之外,还通过播放相对应的动作视频来进行教学,这样,既展示了规范的教学动作,又为指导员节省了体力。
(2)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指健美操社会体育指导员为完成教学任务、目标,而通过各种方法手段向健身会员传达信息的能力,其途径有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字编辑与处理能力。健美操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课堂上应具备丰富的语言提示经验和良好的技能,因势利导把握住整个课堂的气氛,能使课中各种训练水平的人都能很好的领会指导员的意图并掌握动作组合。非语言表达,在健美操健身指导中包括标志和符号、手势、面部表情和视线接触、身体语言等。神情能够促进与学员之间的情感交流;手势能辅助口语的充分表达,巧用手势、手型可增进师生间的默契与情感交流。在进行健身操课领带教案撰写与宣传广告中文字的编辑与处理能力也是必要的。
(3)课堂组织能力。
参与健美操练习群体是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的,他们的体能情况差异较大,技术水平高低不一,且人员流动较大,给课的组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尤其是许多的健美操课程中需要用到特殊器械,需要健美操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会员合理的摆放和使用器械,防止学员受伤。同时为了让学员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动作就要选择合适的示范位置、示范面,合理的安排会员的站位,并能与学员始终保持融洽,使课堂气氛尽量活跃。
(4)课堂应变能力与观察分析能力。
在健美操课的教学中,由于学员的身体素质和理解能力不一样,在学习技术动作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偏差,作为一名健美操社会体育指导员,要能够及时发现并给予纠正,适时地鼓励他们,使他们能够体会到进行健美操锻炼的愉悦。
2.2.2专项能力。
(1)健身指导能力:是健美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一项基本能力,大概由以下几种能力构成:向会员教授健身知识、方法的能力,人体测量与评价的能力,制定运动处方的能力,帮助会员建立健康生活观念的能力;
(2)专项运动能力。健美操的项目较多,内容丰富,要满足人们健身、健美、减肥和娱乐的需求,就决定了健美操社会体育指导员需要具备专项耐力、专项柔韧、专项力量、专项速度和专项灵敏五个方面的运动能力;
(3)创编动作能力。一堂健身课之所以受到学员喜欢或者参与,主要的原因就是课堂的内容新颖、有趣,这就需要健美操社会体育指导员具有较强的动作创编能力,在编排动作时,遵循创编原则,注意锻炼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使动作的难度与强度适应学员的技术水平,在强调锻炼的安全性的基础上,选择独特新颖的动作素材,融入时尚流行元素,加上自身的个性展示与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健身行列当中来;
(4)运用音乐的能力。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具备一定的灵活运用音乐的能力,对一名健美操社会体育指导员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健美操社会体育指导员应熟悉并了解自己使用的音乐,使教学中的动作与音乐风格相适应;其次,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能了解音乐结构及所表示的意境,并能编排出与之相符的动作;第三,还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编辑能力,能够熟练操作音乐编辑软件,如GoldWave;并能够根据动作编排的需要合理的剪辑音乐。
2.3职业知识。
2.3.1专业理论知识。
健美操社会体育指导员只有具备了广博和完善的知识体系,在健身指导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科学合理地指导学员健身,做到安全、合理、高效。健美操社会体育指导员理应掌握以下几大块理论知识:
(1)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处方、营养学等基础理论知识;
(2)健美操教学教法、健美操创编理论与实践以及各种时尚健美操等专业理论知识;
(3)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社交礼仪等理论知识。
2.3.2相关理论知识。
一名优秀的健美操社会体育指导员除了掌握上述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外,还需应具备基本的竞争能力,即英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此外,健身娱乐业的发展必然要求健美操社会体育指导员更好的掌握健身者、经营管理者的心理状态,并在自身利益不受侵犯的情况下更好的为其服务,所以健美操指导应掌握心理学、管理学和劳动法规方面的相关知识。
作者:龚莹莹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
第五篇
1、研究结果与分析
1.1全民健身运动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的相互关系
两者相辅相成,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全民健身运动是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发展的重要导向。全民健身运动具有参与人数众多、开展范围广、发展态势持久以及影响意义深远等特点。为了提高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全面性和实效性,首先要在基础设施方面给予保障,其次是提全民健身运动整体素质水平,才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在全民健身运动的引导下,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在全民健身运动中有着重要地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确定了以满足全民健身运动发展需求为核心取向,即要求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必须与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趋势相符,以便于实现与全民健身运动的同步发展。结合当前社会体育的发展形势可以看到,全民健身运动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的发展起重要的引导与促进作用。另外,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发现的有关问题,促使社会体育专业定位和设置朝更加科学的方向进展。
1.2当前全民健身运动和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过程中,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在建设上呈现出以下一些问题。
1.2.1健身的科学性不强、社会体育的指导力量单薄、年龄偏大、文化层次较低
对全民健身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科学指导是提高群众体育文化素质,发展社会体育的基本任务。但是在现实中,我国人民群众参加体育锻炼多半经验性的,是传习式和自发的,体育锻炼群体组织管理较松,指导力量不强。按人口平均计算,在我国城镇每个锻炼点,具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的人员平均不到1人,社会体育指导员普遍存在较文化水平和指导级别较低现象,导致了群众体育锻炼的技能化水平低下。
1.2.2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数量和发展速度地区不平衡
在中部地区,专业发展规模、速度和影响力已经超过该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
1.2.3高校社会专业的设置与定位存在问题这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和服务领域往往与体育管理、体育经济这些大的专业相互交叉。导致专业服务领域雷同,人才培养机制相似,没有地方院校特色。
1.2.4专业课程设置还是比较单一
专业课程设置还是比较单一,缺乏一些与全民健身运动紧密联系的课,特别是在技术、技能培养的课程上,术科在总学时中所占比例过小,并且,选修课所占的比例较小,难以培养一专多能的技能型的体育人才。
1.2.5师资力量单薄、学生实习基地不足
有的院校学生入学时的文化课基础或运动技能水平低,不能满足专业方向的发展需要,学生对本专业缺乏信心。学生就业市场还比较缺乏,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很少有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就全民健身运动的基本性质来说,它是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表现方式.其发展与普及的程度,直接体现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情况。因此,为了推动我国社会体育的健康蓬勃发展,应高度重视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作用的发挥,使其培养目标与培养价值实现社会化,从而与全民健身运动形成同步发展的良性态势。同时,也要充分运用全民健身运动的影响,来激发我国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形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在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的助推下,实现全民健身健康和持久地发展。
2.2建议
(1)促进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呈多样化。高等学校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分层次进行。必须坚持走多种模式、多种机制的专业发展道路。社会体育专业可采以用两种发展模式来发展,一是单科院校发展模式,即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地方特色的来建立专业办学体系;二是综合院校发展模式,即借助综合院校的师资力量和专业优势,突出发展社会体育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体系,体现专业特点。
(2)为学生多提供社会实践机会。社会体育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这要求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应重视与社会的全民健身运动紧密联系。让学生多组办各种赛事、参与一些社会实习以及进社区指导等全民健身活动,将学校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接受社会检验,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各高校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及时研究和处理新专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不相适应的问题。
(3)全国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出来的相关社会体育应用人才对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不断深入和蓬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当前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全民健身的发展速度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应更新观念,强化政府指导行为、加大投入、加大建设力度;加强高校社会专业教师培训工作、优化高校教师资源配置、调整社会体育专业教师队伍结构、适应学科发展趋势、全面提高社会体育专业教师队伍素质。
(4)为了更好促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对已设置社会体育专业的院校,尽快形成合力,加强联合,在指导思想、办学方向、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等方面寻求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同时,也要根据地区的体育传统,办出具有地方特色社会体育专业。应根据各地区经济、文化水平的高低,合理地分配招生数量,使社会体育专业教学适应各个地区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需要。
(5)高校应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目的,从而加大学生就业渠道和范围。要建立学校、政府和社会的联合促进机制,三者各司其职,加强互动交流。政府要起主导作用,制定和积极推广全民健身计划,加强全民健身场地、器材投入,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提供良好实习基地,加大相应社会岗位的设置;建立全民健身运动发展体系,加强对社会体育营利性组织的监管力度,坚持持证上岗制度,确保经过专业训练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可优先安排就业;社会应发挥市场机制,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的同时,及时将紧缺型人才的信息反馈到学校,为学校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现实依据;要建立学生自主创业保障体系和其他领域的就业保障体系,在保证专业就业渠道畅通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和向其他领域发展,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提供更加科学、人性、全面的服务和就业平台。
作者:陶权 单位:江苏淮海工学院体育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