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课程设置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课程设置,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课程设置

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1.1专业必修课程开设情况

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专业核心课),是高等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大学生必须修习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课程,是专业教学计划的中心组成部分,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各院校开设课程包括了教育部规定的主干学科:体育学、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社会体育概论、体育俱乐部管理、体育管理导论、社区体育导论、体育经济学、健康评价与运动处方、运动项目理论与实践。此外,还开设了总共60门相关学科(见表1)。从表1可知,体育学、管理学的课程最多,分别为25门和14门,相对来说营销类的课程稍微不足。体育理论课程包括了运动理论基础课程、体育康复养生课程、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休闲体育、竞赛组织与编排等等,课程开设较为全面。运动技术课程既包括了传统运动项目,如田径、体操球类,也包括了现代新兴的健身项目,如健身健美、瑜伽、高尔夫等。在这些必修学科里,有的学院采取限选几项的方式,以加强学生的专项掌握能力。

1.2专业选修课程开设情况

各学院的专业选修课主要为理论类和技能类,是对专业课的补充和扩展,知识面较广,理论类有23门课程,对专业课有一定的拓展,如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老年人课程、针灸学等。对于技能类专业选修课程有的学院分主项选修和副项选修,有的学院没有选修课而只有方向选修课。

1.3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开设情况

专业方向课程是对接专业就业方向的一组课程,是针对学生未来职业或就业岗位而设置的具有职业化特征的课程,是实现专业分方向培养的保证。各院校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课程数量、所占学分、开设学期。

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的问题

2.1培养目标定位宽泛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编的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即“本专业培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从事健身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教育部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只是规定了一个大方向,9所院校对此专业的培养领域和课程设置各不相同。如三明学院培养目标定位为“能够在社会体育领域从事组织管理、表演与活动的策划以及技术指导的应用型人才”。新余学院为“能够胜任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社区社体指导、体育产业经营、中小学体育教学等工作,成为一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不同院校的培养方案彰显了不同的人才培养特色。

2.2专业方向设置职业教育不明显

9所院校中有2所学院的培养方案中没有明晰的方向划分;在有明晰方向选修的7所学院中,其中有的方向设定也并没有和社会体育职业教育紧密联系,比如社会人文方向、运动科学方向,甚至还有中小学体育教育训练方向,与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相混淆。专业方向构成中单门课程学时基本为32学时或16学时,由于体育技能掌握的专项性较强,笔者认为学时及学分不足。例如某一学院的体育表演方向,拉丁舞、肚皮舞、瑜伽的学时均为32学时,只能是初步的入门,难以做到培养具有深厚专业基础的人才。7所院校中总方向课程所占学分比例为6.2%~9.69%,学分比例偏低,不能满足其专业就业需具备的专项职业能力。此外,方向课程模块化、体系化不明显。在方向选修课程开始学期的调查中,从大一开始的课程只有1所,从大二和大三开始的各3所,方向选修课开设的时间普遍偏后,不符合“先会后懂”的初学者的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本文来自于《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杂志。《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3建议

3.1专业方向培养应定位于社会体育产业

在关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中,首都体育学院赵立教授认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应和其就业紧密联系,考察其就业渠道可知社会体育产业是其主要就业方向。原因如下:首先,在我国的体育产业中,社会体育产业已初具规模,产业和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较为明确,包括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体育培训市场等在内的体育本体市场已逐步发展成为层次结构较为清晰的产业。其次,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位”虽然是属于社会体育范畴,但是它属于公益性的“职位”,只有进入体育局或街道才对就业有意义,其就业前景不大。为此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定位应该优先关注的是商业体育的人才市场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这里的技能不仅包括指导健身的技能,还应该包括销售技能和基本的管理技能,总之是应用型人才。因而说,社会人文方向、运动科学方向、体育教育方向等因其不属于社会体育产业范畴而不适于成为本专业的方向设置内容。

3.2深化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满足职业能力需求

专业方向课程应该符合社会体育对人才的需求,应将“指导社会体育活动能力、与人交际沟通能力、社会体育产业发展经营管理能力”定位为社会体育专门人才必须具备的三大基本能力。在课程设置观念上强调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成为一种主流。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将“社会体育”专业更名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笔者认为,“指导与管理”对“社会体育”的修饰使人才培养定位更加具体明确,更吻合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有的学者认为,在课程设置中既要考虑人才对社会的适应力,又要高度重视社会对人才专业技能深度的要求,将职业教育的思想融入本科教育。以“厚基础、宽口径和深专项”的理念构建“通才+专才”的课程体系。所谓专才的培养体现在专业方向的设计上。专业方向课程应该模块化、体系化,并加大专业方向课程所占的比例。此外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开设的时间,直接影响着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根据职业技能形成规律及体育技能实践性强的特点,专业方向课可以从大一开始,并贯穿三年的6个学期,体现“做中学”,先会后懂的职业成长规律,使课程体系的切入口由原来的宽泛、抽象变得狭小、具体,切入点小而具体,贴近学生的实际,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以专业方向为目标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按照目标导向的方法,根据培养目标所对应的岗位群及其应知应会的知识技能清单,构建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几个方向共同需要的课程,搭建较宽厚的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并通过公共基础课程平台、综合实践与素质拓展教育平台培养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详见表5。

3.4专业方向人才培养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基于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原则。在强化理论基础的同时,构建特色鲜明的、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和途径。可以融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培养理念。校外可以和企业签订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可以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利用大学生体育协会、校内体育健身俱乐部等组织提高学生的实习实训能力。坚持课内与课外教育相结合,进行课内外、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的统筹设计和安排,注意课内外、校内校外环节的交叉、融合与互补。

作者:葛艳荣 姜芳 单位: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