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措施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随着全民健身事业的迅速发展,体育这个专业的角色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已成为全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特别社会体育服务人才的缺乏成为影响全民健身发展重要问题,于是发展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来弥补社会体育服务人才的不足无不是一个良好的办法,不但满足社会的需求也解决了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当前赣州市两所具有社会体育专业的院校,在2011-2012年期间,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毕业的主要走向是学校教师这个岗位,但是由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人数居多,专业水平要优于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竞争中所属下风,导致多数学生以非体育行业作为就业对象。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教育具有很强专业定向性的本质特征非常吻合。这种专业定向性就是定岗位,定科目,定课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即做到一毕业就能就业。从中看出,“订单式”培养能有效解决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2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2.1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健身指导员的缺乏
目前,我国的体育人口约占总人口33.9%,按《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规定的每千人配备2-5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总数至少应为65万人,也就是2000人口就要有一名体育指导员。当前赣州市有918.26万(2011年),也就是赣州需要近320万的社区体育指导员,而当前充当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大多数是年龄较大的体育教师,实际上没有真正的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指导,大多数是应付政策需要而选定的。所以社区指导员在赣州的缺乏程度非常大,这就为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提供良好平台和机会。
2.2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体育产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增大
当前仅赣州市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俱乐部就有40多家,体育用品商店近百家,体育中介和体育培训机构、以及体育赛事组织管理机构日前发展都很活跃,但是相关的健身教练和管理人才相对缺乏,这对于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无不是一个良好的就业平台。再就是赣州所处闽粤边界,为向闽粤发达地区输送体育人才提供了优越的地理条件。
2.3国内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
关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在我国研究和实践最多的是高职教育的研究,各高职院校通过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各院校自身实际情况,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这些国内的成功经验为对社会体育专业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丰富理论依据和良好的经验借鉴。
3赣州市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3.1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和人才需求不平衡的现状,针对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对其进行“订单式”培养的思路如下:
3.1.1人才需求的调研
现场分析不同体育健身和体育产业的不同业务岗位,撰写调研报告,主要目标是掌握体育健身俱乐部和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合作意向,组织行业问卷调查,通过问卷对不同体育健身和体育产业机构的不同业务岗位进行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解。
3.1.2组建试点班级
具体做法是:在学生中进行动员,通报企业订单需求;学生自愿报名,并与家长协商,征得家长同意;拟订合同,由学校、企业和学生及其家长三方协商认可;企业考核后择优录用,并签订三方协议。
3.1.3签订“订单”协议、实施实践教学和与企业签订人才供需合同
1)协议签定的主要方向直接与社区委员会或负责全民健身政府机构签订和体育产业公司和健身俱乐部签定培养协议。2)企业签订人才供需合同在校内和校外实习按“订单”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
3.1.4收起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实习和工作情况,进一步改进“订单式”培养模式商业经济。
3.2实施社会体育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3.2.1负责全民健身机构的政府机关和社区委员会是订单途径之一
社区体育服务指导员是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一个良好途径。当前我国社区体育服务指导员存在严重缺乏的现状,作为三线城市的赣州,社区体育服务指导员从官方了解是有所安排,但从社区的具体调查来看,真正的社区体育服务指导员当前还没有,社区体育服务指导员大多数是中小学和大学老师,这些人有自己的岗位,而且政府负责全民健身的相关部门并没有给予相关人员的各种生活补偿。所以他们几乎没有真正的参加过社区体育服务。其实,当前作为社区体育服务指导员的就业前景非常好,由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也不断增强,要求参加健身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但是又缺乏技术和健身指导,所以这是当前政府和学校需要共同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果能建立一个独立的社区健身指导委1员会,由政府相关部门或社区委员会发给社区指导员的工资,安排好体育服务指导员的社会保障等问题,将其成为事业单位或企业单位的一员,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有利于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快速发展。
3.2.2体育产业公司或机构是实施订单的途径之二
体育产业是一个庞大产业连,它需要与体育产业相关的管理、营销、策划等人才,而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教学培养计划中,体育管理和营销及策划都是必修科目,所以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成为体育产业的工作人员是实现订单途径之一。体育产业可以分为体育用品业、体育赛事策划业、体育技术指导服务业、体育健身服务业,具体可以分类为体育器械用品公司或生产厂、体育赛事策划运营公司、体育培训公司、体育健身俱乐部。通过学校和相关企业公司签定相关供需的人才协议,针对企业人才的需要类型确定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方向。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和途径之一。也是高校需要大力开发和挖掘这个市场订单的主要方向。
作者:柴广新 黄兴裕 单位: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 赣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第二篇
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点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作为本科学历教育,其人才培养具有一般学历教育的特点。虽然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方面各有不同,但培养高水平的社会体育工作者却是其必有的涵义之一。这使得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体育行业特有职业的培训及鉴定工作具有可比性。通过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可知,虽然都以培养社会体育工作者为重要目的,都强调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使其区别于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培训。首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周期较长。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作为本科专业教育,学制4年,人才培养的周期相对较长。而体育行业特有职业作为一种以职业能力鉴定为主要目的的前期培训,培训时间相对较短。例如:初级跆拳道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时间要求为不少于150标准学时。
其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全面。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培训及鉴定工作培训的针对性非常强,就是某一具体的体育项目的全面掌握,侧重于技术技能及教法的提高。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更高,不但包括专业技术技能,也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劳动技能的培养,其注重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再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适应面更广。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培训及鉴定工作培养出来的人主要是面向某个具体的职业,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虽然也可以做社会体育指导员,但除此之外也可以选择到学校、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它部门进行工作。最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准入门槛更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办学层次不管是本科还是专科,其学生都必须经过高考的洗礼才有资格进入该专业学习。而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培训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一般而言,只要报名参与,经过规定时间的培训达到相应的标准即可给予从业资格认可。
由上可知,相比于体育行业特有职业而言,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时间、目标、层次以及准入门槛方面都要求更高,培养出来的人才理应更为全面、更具有社会适应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及途径方面可以借鉴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培训的科学经验,但又必须比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培训水平更高才能体现其培养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的专业特性。
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规格及培养路径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优于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培训,则必须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要有明确的指向,以此为依据来设置专业课程、确定培养路径。
2.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规格
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解决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是高等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人才培养规格侧重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人才培养目标如果不把它具体化为人才培养规格,就会缺乏可操作性,就无法控制教育的全过程。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一般都在专业培养方案中体现。在内容方面,人才培养目标相对宏观和笼统,其表现形式往往采用段落形式。而人才培养规格则相对具体,往往采用分点列出,明确可行。由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更为具体并且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因此,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规格确定是否合理,往往决定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结合以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点进行分析,无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规格如何表述,都应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第一,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这是由高等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完人”,而不是造就只有科学技能而缺乏人文素质或只有人文知识而不懂科学技术的“半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也不例外,虽然应该强调专业教育,但在重视技能学习的同时同样不能忽略人文科学素养的提升。如果仅仅为就业而培养人,那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人才无需4年而只要采取体育行业特有职业的培训及鉴定模式即可。只有使学生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才能使学生既能够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也能从业于其它行业,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必备的知识基础。
第二,具有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作为体育专业之一,应该体现体育运动的特点。目前,很多学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了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造成学生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培训在其较短的培训时间内都特别强调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更应该予以重视。要让学生掌握2~3项运动技能,从而体现体育专业的本质特色和特殊能力。
第三,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培训时间较为短暂,因此,其强调技术技能的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学习年限较长,在掌握运动项目技术技能的同时,更应该知其所以然。只有如此,才可以胜任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体育经营与管理者等不同社会角色。既能够掌握技能又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这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优于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培训的重要方面。忽视这一点,则容易偏离本专业的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目标。
第四,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当代知识更新的加速以及体育健身指导与服务过程中面对对象的多样性及情况的复杂性都要求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这是以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只有如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不断发现并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从而使其优于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培训出来的体育专业人才。在此基础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才能与体育行业特有职业更好地相衔接并提升整个体育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2.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十分重要,而能否达到相应的人才培养规格则必须依靠合理可行的人才培养路径。为了达到以上提出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可以考虑以下培养路径。
第一,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虽然强调实践能力的提升,但这并不代表能够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既要重视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也要重视交叉学科和其它基础学科例如社会学、管理学等知识的学习,做到“跳出体育看体育”。一如既往地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既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区别于运动训练、体育教育等其它体育专业的重要方面,也是其能够优于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培训的关键所在。
第二,多途径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在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方面需要主要两个层面的问题。首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践能力是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既包括运动技术和技能的掌握、教学以及指导他人练习的能力,也包括形式多样的社会体育活动组织能力和体育策划和营销能力等。其次,“多途径”既包括学校等外在因素提供的各种途径,也包括学生自己创造的各种机会。应该将这一要求贯穿于课堂教学以及课外实践等教学活动的始终。应该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创建各种各样的实践基地,既有体育教学的学校,也有社会体育指导的社区同时还应该有体育营销与管理方面的实践机会。
第三,坚持“理论—实践—理论”的能力培养路径。要有效地提升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好的融合。应该在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各级各类学校以及体育文化管理部门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同时利用校内已有资源建立校内实习基地。以此为基础,在理论知识学习到一定阶段后,分别到各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检验。这既是一种检验,更是一种新知识的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以后再返回课堂进行理论知识的补给。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如此反复2~3次,学生的综合能力必将得到质的提高。
3结语
相比于体育行业特有职业的培训而言,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时间、目标、层次及准入门槛方面都要高。这决定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与体育行业特有职业既有对接的可能,其人才培养质量也必定要高于体育行业特有职业的培训人员。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阐述方面虽然可有不同,但必须体现一些最为基本的专业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要求决定了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多途径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坚持“理论—实践—理论”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选择。
作者:吴亮 杨海平 单位:肇庆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
第三篇
一、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定向型的且较为单一,其主要培养方向有康复、健身指导等。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在于大众健身指导,所开设的主干课程主要包括:健身概论、中华体育养生学、大众健身娱乐体育项目的理论与方法等。又如,山西大学人才培养的侧重在于使学生掌握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及特殊人群体育工作的基本技能,开设的主干课程包括:管理学基础、健康评价、运动按摩、中华体育养生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经营开放、运动竞赛学、医务监督等。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大多数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主干课程都是面向“传统、大众、普通”的社会体育领域,如大众健身、篮球、足球、排球、武术、兵乓球、羽毛球、游泳等项目,这样势必会导致人才的培养显露出“同质化”问题,这与我国当前已经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是不相适应的。
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差异化探讨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高收入人群经济圈,高收入人群消费圈。以往“传统、大众、普通”的社会体育项目已很难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而赛马(马术)运动以其“新兴、时尚、高端”的特点正合其意,满足其心理需求。都市白领在参与赛马(马术)运动时,须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既能享受风驰电掣、追求超越的感受,又能使人暂时完全忘却工作中的压力和烦恼,起到愉悦身心、锻炼身体、提高修养、增强内涵的作用。作为华中地区的特大城市,过去十年,是武汉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城市经济实力连续5年跨越千亿台阶,地区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约1493亿元跃升到2011年的6700多亿元;城市功能明显增强,最具代表性的交通枢纽地位、科技创新等优势进一步巩固和凸显;城市地位大幅提升,承担多项国家战略使命的武汉,正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对包括体育娱乐消费在内的文化生活消费需求会极大提升,特别是对新兴、时尚、高端体育运动项目如赛马运动的需求也会大幅提高。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这方面的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之一。而武汉本身有着悠久的赛马运动历史,20世纪初,武汉曾拥有西商、华商、万国三大跑马场,数量居中国之冠。因此,武汉享有“赛马之都”的美誉。
改革开放后,武汉市又是最早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恢复商业赛马申请的城市。2005年起,作为全国唯一常办赛事的“全国速度赛马公开赛”落户武汉,在武汉的第三届赛马节上,赛马节组委会也明确提出了“彰显马文化魅力,打造新赛马之都”的主题;2008年武汉获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开展速度赛马赛事运作平台试点,常年从事赛马活动,有国内一流的赛马场和先进赛马设施及高级管理人员,由此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批准,武汉成为商业赛马的试点城市,除每年举办全国商业赛马的赛事外,在每年的9月到次年的的5月每周都将举行4场赛事,赛事的频繁举办,提升了武汉的城市魅力,带动了武汉的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2009年,由武汉市体育局和旅游局共同举办的“以赛马赛事为核心,打造武汉市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提上议事日程。但是,赛马人才的缺乏成了武汉打造“赛马之都”的瓶颈。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目前中国赛马产业相关人才数量匮乏,全国赛马产业专业人才的现在需求量应该超过10万人左右,将来商业赛事开展后估计需要80万左右从业人员,而目前全国赛马产业的从业人员仅有1万人左右。因此,以赛马人才的培养作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可以解决赛马人才缺乏的困境,更好地推动赛马运动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以促进武汉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差异化的具体体现
某高校办学定位是将学校建设成为以商科为特色的多科性、应用型高等院校和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立足武汉,面向湖北,面向现代服务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服务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商科类技术和管理专门人才。其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与其他院校开设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差异性体现在:在国家社会体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依托武汉市赛马(马术)运动发展的优势,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培养适应新兴、时尚、高端社会体育项目人才为亮点,体现差异化专业特色,发挥原有专业的特点,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本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服务地方经济产业为主,面向的是新兴、时尚、高端的社会体育领域而非传统、大众、普通的社会体育领域,专门为地方特色体育产业培养人才,如赛马(马术)产业。这也是该专业人才培养最大的亮点。第二,本专业人才培养注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培养的是“重服务、会管理、善经营”的人才,而非研究型与知识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第三,武汉市拥有一流的赛马运动场地———东方马城国际赛马场,每周均进行赛马赛事,每年均举办“武汉国际赛马节”已连续举办10年,形成了独特的品牌。独特的区位优势为深度的校企合作办学,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者:余刚 夏云建 方武 单位:武汉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