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融合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融合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融合探究

摘要:深化产教融合是应用型地方高校改革发展的必然之势,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专业作为我国体育事业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即遇到了机遇也遇到了挑战。该文从应用型地方高校出发,针对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专业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遇到的融合深度不够、企业选择不合理、制度保障不力等问题,探讨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应用型地方高校;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专业;产教融合;对策研究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引导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高校把转型发展的办学思路,真正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各地各高校要从容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的大局出发,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型地方高校加入到产教融合的队伍中来,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专业开始着重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近几年,体育产业的发展出现了新态势,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体育产业公报数据显示,我国体育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体育服务业拓展提升,体育制造业实力增强,体育贸易业繁荣活跃。体育产业正处于由做大走向做强的发展阶段,体育产业市场越来越需要大量懂技术、会技术、能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又有理论基础的高素质应用型体育人才,这对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体育产业领域不断发展的新需求,也为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专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专业产教融合,是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模式,但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学要求和合作设想没有落到实处,因此针对产教融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提出应对策略。

1产教融合的内涵

“产”即产业,是指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部门或行业。“教”即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进行教化培育,是一种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融合”即熔成或如熔化那样融成一体。产教融合则必须以真实的企业为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教学,这样的“产”不是单纯的工厂生产,必须与教学紧密结合,其目的不是为了“产”而是为了“教”,只有产教融为一体,学生才能学到真本领,教师才能教出真水平。产教融合可以概括为“在教中学,在产中练”,学校与企业或学校开展合作,通过利用学校的师资、场地、设施及训练条件,进行实践教学,或利用有利条件,将企业文化或学校需求引入教学内容,边学习边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企业或学校也通过教学观摩选择适合的人才,实现校企双赢。

2当前高校产教融合存在的困境

2.1人才培养模式并未发生改变。目前,许多高校对于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认知未发生改变,都存在重专业知识学习轻实际应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虽然多数人对体育专业的学生“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印象已有很大的改观,但是相对来说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还有些许欠缺,很难满足学校或企业共同开设课题研发科技成果等需求。从课程设置上看,一些专业课程虽然开设但是只是理论方面的教学,学生只知道理论没有实际实践,进入学校或企业时不能从容面对。

2.2校企合作力度不足。高校是人才的输出方,企业或学校是人才的应用方,二者的性质、目标、需求不同,高校注重理论教学,自身不进行利益交易或商业活动,难以理解产业的需求并做出调整,人才培养与企业及社会需求容易脱节。而当前地方高校推行校企合作的热情虽然高涨,但合作的模式主要集中在共建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上,人才培养模式还过于单一,产教融合只是形式上的融合,尚未形成企业参与高校课程建设、高校人才培养及企业人才需求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

2.3制度保障不完善。虽然国家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产教融合的相关政策,但这些政策都比较抽象缺乏具体的操作方案,导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地方各级政府在财政支持、优惠政策、统筹规划方面重视程度不够,校企合作过程中面临资金缺乏、奖评机制、合作力度等方面问题难以解决,导致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产教融合上停留于表面,无法深入合作。

2.4“双师型”教师未能实现效能“双师型”教师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实现产教融合的关键之一,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而目前应用型高校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学模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在招聘时地方高校一味看中高学历、高职称、多证书,忽视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多数持有“双师型”技能证书的教师,也是通过考试取得,而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都有所欠缺。近年来,各高校在优化教师结构、强化教师职业能力、各种教师培训、引进优秀人才入驻教师队伍等方面做出努力,但多数应用型高校的教师与企业需求脱节是一种普遍现象,未能实现企业与高校之间高专业素养人才的有效流动。

3对策研究

3.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决定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培养的模式,地方高校在创新培养模式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优化专业课程设置,高校要根据企业需要,市场经济及产业发展情况开设相关课程,优化专业结构。(2)创新教学模式,高校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可以开设实践周,或者分为单双周教学,一周进行理论教学,一周进行实践教学,可以带领学生到企业实地观摩,亲自体验。(3)搞好校企实习,学校与企业共同商量实习方案,制定学生实习考核制度。(4)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高专业素养的人才有效流动,让高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实地调研学习,了解实时市场,聘请企业高素质人才到高校,为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直接指导授课。

3.2建立良好的合作运行机制。实现产教融合,建立良好的合作运行机制是有效途径,学校和企业之间可以利用优势互补原则,签订双方合作协议,制定多元化的合作方式,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双赢局面;校企双方通过信息共享,打造产教融合信息沟通平台,通过信息整合消除政校企合作中的信息不对称,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提高产教融合的效率;校企双方还可以通过职能主管部门定期的协商会的形式,针对产教融合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研讨,达成共识,制订有效的解决方案,实现产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3.3健全保障制度。政府既是法规的制定者,也是校企合作倡导者,要发挥好其主导作用,努力搭桥引线促进双方合作,同时也要不断促进企业对产教融合的认知水平,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好事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制度保障。比如通过财税政策支持产教融合发展,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同发展,增加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同时也引导企业履行自己的职责。

3.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培养出应用型人才,首先要有一批优秀的应用型教师,那么高校在招聘时就要打破学历、职称的传统限制,大胆引进行业优秀的一线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其次,制订“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选送专业的教师到一线去学习考察,了解企业需求,提高专业水平;最后,通过制定奖惩激励制度,建立“双师型”教师发展机制,推动教师进入教学、产业两个通道,即承担教学任务也承担产业任务,分别对两个通道制定评定标准,实施薪酬、津贴、职称评选、职位晋升等方面的激励策略,既锻炼教师的技术技能,也更加利于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作者:周加兵 单位:平顶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