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师核心素养体系构建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体育教师核心素养体系构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体育教师核心素养体系构建

摘要:为丰富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容,弥补核心素养在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范畴的缺失,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并构建了体系。结果表明:高校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是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教研等实践活动中起关键和决定作用的,能从认知、技能、情感上保证并促进自身发展的专业能力素养。其结构体系包括工作情感素养、内涵品性素养、基本能力素养、专业认知素养以及专业技能素养5个维度,共计48个二级指标。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师;核心素养

1前言

2015年10月,国务院颁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建设一流师资队伍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队伍[1]。2017年10月,在党的报告中提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要求,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2]。随着我国教育强国的发展与“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国内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已取得阶段性的成就,进一步提升高校师资队伍质量需要加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高校体育教师是大学生进行运动锻炼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身心健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体育教师拥有良好的素养对学生掌握运动知识技能、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具有重要影响。教师核心素养是教师素养的延伸,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着力点。当前,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发展力弱[3]、问题多[4],关于高校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研究也十分少见,基于此,本研究将“核心素养”这一关键要素纳入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尝试构建高校体育教师核心素养体系,以丰富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容,弥补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范畴的缺失。

2高校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引入国内后在教育界出现频率较高,主要包括学科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及教师核心素养。其中,教师核心素养是近期研究的热点。赵垣可(2017)指出教师核心素养是指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能起到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且保障教师科学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以及促进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专业能力素养[7]。王光明等人(2019)将教师核心素养定义为教师在接受和参与教师教育、从事教育教学以及投身教研等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使其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教师职业要求,并能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具有统帅作用的专业修养[8]。目前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何劲鹏(2017)将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定义为对体育学科知识掌握和运用的深刻、透彻和前沿程度,反应对原有方法体系的突破与超越能力[9]。高干(2019)认为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是体育学科、学生培养目标、教师专业素养集合[10]。结合上述观点,本研究将高校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界定为: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教研等实践活动中起关键和决定作用的,能从认知、技能、情感上保证并促进自身发展的专业能力素养。

3高校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架构

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思想与能力层面出发,以理论结合实证的研究方式搭建教师核心素养体系。教师是一个多元复杂的职业,要求教师具备多方面、多层次的素养,因此,多数教师核心素养体系由众多素养组成。从思想层面看,王光明等人(2019)通过政策文件、教师专业标准和学术论文的文本分析,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教师核心素养包括:道德修养、教育精神、文化修养三个部分[8]。从能力层面看,叶菊艳(2016)提出各国教师教育取向背后对应了有效教学能力、关系处理能力、促进社会改造和正义能力三大类核心素养[11]。从思想与能力相结合的层面看,谢凡,陈锁明(2016)认为“好老师”应同时具备广博精深的知识素养、积极正向的情感素养以及发展创新的能力素养[12]。杨志成(2017)构建的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包括:了解学生、遵循规律、奉献祖国、道德情操、扎实学识、精益教学、立德树人、创新发展8个核心素养[13]。目前关于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研究不多,且较为零散,不同类别体育教师的核心素养结构有所区别,但均体现出了体育教师的职业特性,即强调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李承伟(2018)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发现我国中学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包括职业信念、专业知识与能力、运动技能、反思与自我发展以及工作与生活管理5个维度[14]。杨丹,王华倬(2017)构建的职前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模型包括职前体育教师的认知、情感、行为倾向、创新和研究能力、知识和能力6个维度组成[15]。何劲鹏(2017)指出卓越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是高度社会责任感、理论基础深厚和运动技能精湛3个维度的综合反映[9]。通过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可以发现:一是已有教师核心素养研究主要包括定义与结构两方面的研究,不同类别教师的核心素养构成各异,专门的高校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研究较少;二是体育教师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研究不多,将体育教师核心素养体系置于“教育强国”、“双一流”建设等国家战略层面的宏观大背景下的研究更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教育新时期的大背景下,将教师核心素养研究的视野转向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以高校体育教师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带动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采用严格、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探索组成高校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结构维度,构建详实可靠的高校体育教师核心素养体系。为“双一流”建设中师资队伍的发展提供借鉴,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持续推进提供参考。

4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

4.1专家评议提纲的形成

本研究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检索寻找关于高校教师核心素养、体育教师核心素养以及高校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提取相关核心素养指标进行分类整理。请2名体育教育学专家对搜集指标进行筛选,另请1名语言学博士对筛选后的指标进行校正,形成含义明确的专家评议提纲,提纲具体维度命名与指标详情见表1。

4.2专家的选择

德尔斐法(Delphimethod)是一种进行集体性预测且准确性较高的调查方法[16],可以广泛用于各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具体指标的确定过程[17],社会科学调查过程中最具代表的方式是专家评议。考虑到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需要选择与研究范畴相关的专家对调查指标进行评议。根据国内学者徐国祥(2005)的观点,选择专家的数量一般在8-20名为宜[18]。综上,本研究在选择评议专家时主要考虑以下方面:(1)从综合性院校、专业类院校或师范类院校选择体育教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2)选择长期从事高校体育教育一线工作且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专任教师;(3)选择长期分管高校体育工作且具有丰富体育教学管理经验的领导;(4)选择长期从事高校体育教学督导工作且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本研究共选取10位满足以上条件的专家和学者进行指标评议。

4.3专家评议的结果

4.3.1第一轮专家评议的结果

本研究将校订完成的专家评议提纲录入到电子档中,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分送给经过选择的专家,专家各自独立对问卷指标进行评议,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Liket5)计分方式,选择的负值越大代表专家对于该项指标重要性的认同度越高。回收数据录入SPSS22.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计算并体现每级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以及变异系数。指标的平均值代表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平均值大小与指标重要性成正比,平均值达到3.5分以上(即总分的70%)的指标可以接受[19]。变异系数是标准差与平均值的比值,表示专家对于某个指标的协调程度,也是指标重要性的波动程度,变异系数值在0.05-0.25之间的指标可以接受[20]。第一轮专家评议结果显示(见表3):一级指标重要性的得分均值在4.30-4.80之间,变异系数值在0.09-0.19之间,所有指标数据均达到统计学标准,未出现删除情况。二级指标重要性的得分中,“1.3持有请教他人的意愿”得分平均值为3.2,小于3.5的标准,因此考虑删除。“1.6持有满足学生的意愿”得分变异系数为0.26,大于0.25的标准,因此考虑删除,其余指标均符合保留条件。另外,本研究根据专家意见对初始体系指标做了以下修改:“2.4拥有诙谐幽默的语言属”于教学风格不适合放在“品性内涵素养”维度中,因此考虑删除;“3.10具有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属于教学、教研实践活动外的能力,与本研究所界定的高校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内涵不符,因此考虑删除;自我学习是当今高校体育教师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必备能力,而本研究中的“基本能力素养”维度中缺少“自我学习能力”指标,因此考虑添加;“5.4具备体育课程设计能力”的专业特性不强,建议改为“具有课程设计能力”放入“基本能力素养”维度。可以看出,专家对于本研究的拟定维度与指标基本认可,但需进行一定的增删与调整。

4.3.2第二轮专家评议的结果

通过对第一轮专家指标评议数据的分析,结合专家提出的意见,对体系的初始指标进行了删减、增加与调整。之后将修改结果反馈给专家并进行了第二轮指标评议(见表4),可以看出,所有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重要性得分均满足平均值大于3.50,且变异系数处于在0.05-0.25之间。因此,以上指标均获得专家的认可,这说明本研究经修正后所提出的5个一级指标和48个二级指标体系能够代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结构体系,指标详情见表5。

5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核心素养体系的讨论

5.1工作情感素养

工作情感素养是高校体育教师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内隐素养,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思想情感中,作为一种主观意愿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例如,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深刻理解体育在健康人才培养中的意义与作用,坚定完成国家体育教育事业赋予的重要使命。不惧部分群体对于体育学科与职业的偏见,为从事体育教育事业感到骄傲,愿意在体育工作中提升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在此基础上,秉承“人本”教育理念,从学生角度思考大学生的主体作用[21],用心了解学生的意愿、尽力满足学生的需求、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实现以体育人、以体强人的教育目标。

5.2品行内涵素养

与工作情感素养一样,品性内涵素养也是非外显的核心素养。教师的品德和行为对学生具有榜样的作用[22],在大学生眼中,体育教师是健康、活力的代名词,好的体育教师总能给学生带来积极向上的影响。除了强健的体魄,体育教师应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由内而外地向大学生输送正能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显自身的教学风格,做到理性思考、感性表达,让学生充分感到教师的亲和力。对技术掌握较慢的学生要有耐性,做好区分对待,保证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有所收获。另外,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特性明显,他们往往在室外进行教学工作,且教学工作量较大,比其他教学工作者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与汗水。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拥有异于常人的坚韧品质、道德情操、奉献精神以及强烈的团队合作意识,才能胜任高校体育的教育工作。

5.3基本能力素养

基本能力素养是高校体育教师核心素养中非专业性质但仍是体育教师在教学或自身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素养。比如从教学方面出发,高校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要能细致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以判断他们的身心状体,倾听学生的诉求,与他们进行有效地沟通,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反馈,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改进。又如从管理方面出发,高校体育教师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思维活跃、热情好动的大学生,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既不能像管理中小学学生那样严格,又不能完全采取“放羊式”教学,这时,艺术性地把控整个课堂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协调和管理能力。当然,高质量的教学也离不开教师的自我提升,优秀的高校体育教师不能只在体育这“一亩三分地”里发展,而是要不断地反思、学习和创新,有时甚至需要培养跨学科素养,比如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大学体育教师掌握信息技术,能够为课程信息化建设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从而丰富大学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的表现形式[23]。笔者认为,以上基本能力素养虽然不直接染指体育专业,但也是高校体育教师基础性的、基本性的必备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与发展。

5.4专业认知、技能素养

与中小学体育教师不同,高校体育教师需要对体育相关理论的内涵与外延有更深入的认识,他们不仅要熟知专项理论知识,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运动人体科学、训练学以及健康卫生等知识,以应对教学环境中的多不同情况,并满足科学研究时的各种需求。与此同时,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用科学的体育活动原则指导教学与训练,并用良好的体育行为规范约束、引导大学生,使他们朝着社会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如果说专业认知素养是高校体育教师核心素养体系中的理论、精神层面素养,那么专业技能素养则是实践、现实层面的素养,也就是说专业技能素养的实操性更强。狭义的专业技能素养表示专业的技术和体能素养,即要求体育教师具备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和良好的身体素质,以满足基本的职业条件。而广义的专业技能素养则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训练和竞赛中体现出的综合素养,即体育教师在课内外能合理利用场地器材进行教学,准确讲解要领、正确示范技术,有效指导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同时可以组织各种体育竞赛和活动,能够胜任各项比赛的组织编排工作。另外,由于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的教育活动,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所以体育教师还应具备运动损伤处理的能力。

6结束语

教育新时期下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统筹推进,政策引领与改革需求加快了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师资队伍的建设始终要立足于对教师的培养,而核心素养又是目前教师自我提升的关键。因此,本研究迎合时代需求,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并在两轮专家评议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核心素养体系,包括工作情感素养、内涵品性素养、基本能力素养、专业认知素养以及专业技能素养5个一级指标,共计48个二级指标。未来研究的开展,可以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验证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核心素养体系的科学性。

作者:金正程 杨慧君 蒋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