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职体育混合教学实现方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众所周知,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的身体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锻炼,帮助学生的身体和智能活动相互融合,提高学生的身心负荷能力,为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许多中职体育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整体的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严重地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文中简要论述了混合教学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意义,并针对如何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发挥出混合教学的作用与价值给出一些有效建议,以供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参考、借鉴。
由于我国长期地处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体育教学模式也只是沿用着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整个教学过程师生之间没有任何良性的互动与交流,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示范的标准动作依瓢画葫芦;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完动作的要领并完成示范动作之后,就让学生自由练习,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差强人意。而把混合教学模式引入到体育教学中,不仅是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与创新,还是体育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影响深远。那要如何才能够在中职体育教学中体现出混合教学模式应有的价值,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1混合教学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意义
相比较于其他的中职课程,体育课程的内容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除了做好基础的理论讲解外,还要反复地向学生进行动作示范,确保每个学生的都能够运用正确、科学、标准的动作进行训练,以达到提高身心素质的效果。此外,学生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也要从旁观察、协助,并对学生在练习中的不正确动作予以及时的纠正、引导,确保整个体育教学活动能够安全、顺利地进行。但是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变得多元化,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再适应目前的体育教学需要,无论是教学质量以及教学评价都存在着较大的欠缺。而把混合式体育教学模式引入到中职体育教学中,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原本沉闷、固定化的课堂结构变得更加灵活更有趣味性。而且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既可以发挥出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作用,还可以让信息技术以及各类体育文化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2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实现混合教学的有效途径
2.1课堂准备阶段利用微视频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运动能力
因为体育课程中所涉及到的运动项目较多,运动的技术要求及动作难度也各不相同,如果要让中职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因此体育教师按照教学规划中的内容设置课堂的教学目标,然后结合教学内容中难度易的不同来对课堂进行分配、切割,把教学中会使用到的数字资源(例如微课、PPT、教学视频等等)利用网络平台向学生进行推送,把‘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施行步骤设置清楚,按照线上和线下的教学情况对教学时间进行控制。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可以在一个稳定、高效的信息教学环境里发挥出自主学习能力,迅速地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为后续的体育教学做好充分准备。例如在讲解体操运动中的翻滚技巧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或者在讲解田径项目中投掷项目中铅球的发力顺序时,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会导致教师的示范动作受到较大的限制性(例如教师的示范角度是否全面、体育教师在示范过程中对于动作要领的把控和讲解效果是否科学等等),这对于学生的观摩与学习是极为不利的。而混合教学模式引入到中职体育教学环节中,不但可以顺利地弥补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还能够让学生通过信息化体育教学模式强化自身的信息素养和体育意识,学生通过现场录制微视频的方式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教师共同制定出一些针对性强的应对策略,让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好动作的要领避免造成运动伤害,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和自主学习意识产生重要的影响。
2.2教学阶段中利用混合教学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一个普通的体育动作通常都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连续的运动或者发力技巧构成,而且要求动作在规定的时间内迅速完成,而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虽然会将标准动作以慢动作的形式向学生示范,但是整体的效果并未能够达到实际的教学需要。如果教师在这个阶段中继续沿用传统单一的中职体育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变得越来越差。而把混合教学模式引入到中职体育课堂教学中后,体育教师可以运用网络的方式把体育教学的视频发送到学生的由箱或者班级QQ群空间、微信公众号里,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课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研究和学习,把原本快速连续的动作按照慢动作或者定格的方式进行观摩,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可以直观、具体地理解动作的要领。例如教师在讲解‘原地单肩投篮’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以Flash课件、动态的GIF图片或者教学视频的方式,将站立的姿势、持球、如何蹬地、起跳投篮等环节进行慢动作播放,这样既能够把原本复杂的动作讲解变得更加直观、简单,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阶段所施行的教学结构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相接近,是整个体育教学中的核心环节,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所采用的也是面对面的方式来完成教学活动。因为学生在期的课前预习环节里对于后续的课堂实践教学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这个环节里教师可以把讲解体育理论所需要的时间节省下来,延长教学实践活动的时长,这样既可以为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充足的时间,还可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在进行体育教学中运用单一的教学模式是无法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所以体育教师要把‘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作用体现出来,把面授学习与自主学习进行深度融合,通过互补、共融的方式把中职体育教学质量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把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到体育教学中,既可以把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挥出来,还能够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热爱运动的良好习惯。体育教师在针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指导的过程中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把自身的主导性和积极性全面激发出来。此外,教师按照学生在线上、线下的表现情况对学生进行测试,以此来了解学生对于体育理论内容与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然后再对学生体育学习中的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加强,并为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内容;对于一些难度大的运作或者技能进行详细讲解,再把学生按照运动能力和学习情况来进行分组学习,引导学生把自身在体育学习中的困难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则是负责从旁协助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把学生所反馈出的问题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和制定对策。
2.3课后阶段
在该阶段中体育教师要把学生在体育课线上、线下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考量,在为学生给予更多元化、更完善的资源的同时,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及时地收集起来,然后在从中选择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上传到课程数据收集中心,以供所有的学生进行学习和交流。教师也可以按照学生的个人动作视频、或者图片和教师的示范动作图片进行细节比对,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意识到自身的体育学习情况,然后再按照自己学习的需要总结出一些适合目前自己的体育课程,在固定的网络平台内全班同学进行即时性的互动交流,讨论各种在体育学习中所获得到的经验和感受,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整体的体育水平,还可以深化学生之间的情感。而教师也可以在该平台上观察与分析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即时性的监督与管理,采取语音留言,或者Email等方式来和学生深度讨论体育知识,对于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4评价阶段
这一阶段是整个体育教学的最终阶段,它包括了学生的自我能力评测、体育知识以及体育技能的考试等内容。该种评价方式的运用能够确保学生体育学习的质量,同时也能够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能力。教师在完成体育教学课程之后除了积极、主动地和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还要按照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实际情况来对每一节体育课进行反思,随后再对每个学生在体育课中的真实情况及时地给出正确、客观的教学评价。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够再把传统的以学生体育成绩高低来作为标准,而是要按照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线上和线下的不同表现来给出相应的评价(例如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自主学习意识高低、学生在参与各项体育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在体育活动中的团队协作情况、以及学生的个人成长等等)。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稳定性好、知名度较高的网络教学平台,把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作业内容、考试或者测验的结果进行数据上的采集,并进行归纳和整理后输入到数据库里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评估,以此来确定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对体育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体能情况以及运动水平,对于学生体育学习中较为薄弱部分提供一些有效的解决办法。由此可见,把“混合式”教学代入到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可以把体育课堂变得更加多元化,并利用信息化、动态化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顽强拼搏、积极上进的体育精神。
3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合格的中职体育教师,想提升中职体育教学的质量,开展更多丰富的体育教学活动,就要结合教学中的具体情况,按照实际的教学需求制定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此外,还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摆脱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和局限性,发挥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把中职体育理论和体育实践内容的教学比例进行科学、系统的调整与规划,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在确立终身体育理念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于蕾.基于微课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构建和实现[J].花炮科技与市场,98(01):153.
[2]潘秀刚,程春凤.“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混合学习模式探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3]肖艳丽.混合智能课堂模式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3):119-120.
作者:周鹤鸣 单位: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