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产业化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社会体育产业化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社会体育产业化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摘要:体育教育作为一门发展的学科,其从产生到发展与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体育教育的发展顺应时代的要求和新的历史使命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体育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走向产业化,新兴的社会体育项目也开始走进群众生活。高校体育教学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部分,在体育产业化发展这个大环境下,为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向科学、合理方向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促进社会现代化快速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因此,本文从社会体育产业化发展的视角出发,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路径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体育产业化;社会体育;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提高,体育运动不再是竞技体育的独舞台,社会体育产业化发展的脚步加快。学生群体是广大群众的基石,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党的指出,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制定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部署。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作为教育事业的一部分,以适合社会体育产业发展进行体育教育改革,对实现体育教学的科学发展,加强体育教学与社会现代化发展紧密联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贯彻党的教育战略部署,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现实意义。那么,如何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良性改革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成为了体育教育事业发展丞待解决的问题。

1.社会体育产业化发展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

社会体育产业化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人们增长的体育休闲需求的产物。社会体育项目从兴起到走进高校体育教学课堂,高校体育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体育竞技训练和传统的教学内容,更多地倾向于注重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以及素质教育。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对能力全面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在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对全国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过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可以看出,与2010年相比,高校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整体上是呈现上升趋势的,高校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水平都有所改善。但是这些数据并不能让我们乐观,高校学生的视力低下、心理健康等问题仍未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在社会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潜移默化下,高校体育教学在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修养方面还比较薄弱,因而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在改革过程中主要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1教育理念相对滞后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虽然逐步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但现行的改革方案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善教学,因为现行的改革更多的只是把改革落实于形式,教育理念相对滞后。1.1.1学生在体育教育的认识上具有片面性。由于学生受传统体育教育思想颇深,其对于体育教学的认识是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认为体育课程仅仅是一门学校的必修课程,认为体育课程的学习旨在强生健体以便于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文化课学习。一直以来,相比于其他专业课程,高校学生在认知和行动上缺乏对体育课程的认同,对体育课程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认识不清楚,使高校体育教学失去了教育和实践意义。1.1.2教师在学生体育理念的培养上具有片面性。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当前大多数高校教师更多地注重教学目标的完成,片面追求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忽视了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从而使得大部分学生在离开学校后就放弃了自我体育锻炼,在脱离了学校体育锻炼环境的情况下,体育锻炼的意识逐渐淡化,“终生体育”的教育理念也无法落地生花。同时,在社会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体育项目的多样性和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使得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个性化需求各有不同,因而教师难以满足这种个性需求,让学生从体育教育教学中无法得到人文关怀,这对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所需求的是不协调的,“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仍未根植于学生心中。

1.2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缺陷

何为教学模式?所谓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师在特定教学理念下进行的教学行为的总称,其中包括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要素。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教育理念相对滞后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导致体育教学模式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1教学方式单一。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是一种常态化,大部分以老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的形式进行,这样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呈现一定的不科学性,因此,学生在学习体育项目时难以学到真正有效的内容,课堂效果欠佳。1.2.2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高校在设置体育课程时往往是以教师的专长以及考试大纲的要求为依据,忽略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兴趣爱好,导致学生失去了参与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导致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无法稳步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教学内容多为技能训练知识和课程理论知识,体育文化和体育健康观念的灌输还相对缺乏,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健康运动习惯的培养。1.2.3课外教学版块缺失。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不足的表现之一就是课外教学活动的缺失。众所周知,社会体育产业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整个社会群体对闲暇活动的重视和对个性化活动的需求增长而形成的,虽然目前大部分高校已将一部分社会体育项目纳入体育教学中,但是高校体育教学仍然停留在课堂教学的模式上,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缺乏创新。

1.3高校体育教学条件有待改善

高校体育教学条件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成败。高校体育教学条件主要分为硬件条件和软条件,所谓硬件条件就是指体育教学中需要用到的器材设备、场地建设、以及体育项目资金等,软条件则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师资力量。当前大部分的高校体育改革中出现了教学条件不充分的现象。1.3.1在“硬实力”方面,受到体育场地建设资金不足、器材设备陈旧储备不足等硬件设施的制约,这从社会体育产业化发展的角度来看,体育场地建设的停滞不前不仅仅无法满足学生对体育休闲的需求,也无法给高校体育事业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1.3.2在“软实力”方面,雄厚的师资力量是助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走向成功的一只看不见的手,从目前高校体育师资力量来看,高校体育教学的师资力量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师资水平普遍偏低。由此可知,这些“看的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都是影响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

2.社会体育产业化发展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路径探析及对策建议

在上文中,笔者从社会体育产业化发展的视角出发,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仍存在教育理念滞后、体育教学模式创新不足和体育教学条件不充分的问题。因此,笔者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意识,立足于让学生全面融入到教育教学中

随着社会体育产业化的发展,社会需要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大学生“终生体育”思想意识的缺失,必须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立足于让学生全面融入到教育教学中。2.1.1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同感。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在教学主体对象上发力,尤其是对学生这一教学主体对象意识形态的形成。那么如何转变学生对体育课程认知,让学生前面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呢?要融入教学计划,在日常教学中恰当渗透体育精神与体育文化,增设一些和人文知识有关的理论课程。要融入教学设计,体育教师在教授每一个运动项目时,要将与之相关的体育理念、体育历史、体育文化作为授课内容,巧妙地融入教学中。2.1.2转变教师对体育教学改革的认知。教师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取向的关键,单纯的身体素质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人才的需要,必须切实提升教师德育意识,把德育意识培养纳入到教师日常培训体系,为体育教师量身设计培训课程,并且要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鼓励教师学习体育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转变教师对体育教学改革的认知,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和体育精神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共同融入到教学中。同时,我们正处于信息化时代,新媒体的崛起为拉近师生关系搭建了交流和沟通桥梁。比如,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微信等聊天软件,建立班级微信群,及时有效地了解到学生的动态和需求,增进师生情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人文关怀,极大地有利于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

2.2完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提升体育教学模式创新力

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体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一环,现如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出现教学模式不完善的情况,主要一个因素是改革的创新力不足,为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力度,我们应当:2.2.1丰富课堂教学方式。老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激发学社对体育锻炼的热忱,并且在互联网发展的热潮中,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敏感度也越来越强。从而,我们在课程设计中要丰富教学形式,在体育教学中引入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团队竞争等新式教学方法。同时,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媒体平台,进行多媒体教学。由于教室是学校的公共实施,所以体育老师也可以利用教室教学。因此,体育教师可以利用教室中的多媒体进行理论教学内容的播放,以及播放激发学生兴趣点的体育教学相关视频,弥补教师口授教学上理论知识教授不足的缺陷。2.2.2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合理与否与学生“终生体育”体育理念的树立息息相关。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知识”,应多注重教“文化”、教“精神”、教“思想观”。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内容上多增加一些熏陶学生体育锻炼情操的教学内容,让课程理论与思维意识能够齐头并进,使得体育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化、人性化。同时,课堂内容设置也要从大学生的求知需求出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注重“术道结合”,深度拓展体育教学内容。2.2.3增强课内课外教学的联动效果。从教学大纲上既定的目标来看,高校体育教学基本注重于课堂教学,因此,拓展课外教学对促进学生课余闲暇时间去感受体育活动,从实践中学习体育知识,从生活中培养自身的体育素养和体育锻炼意识。比如多组织体育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室外课堂的形式,在社团活动中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从内心深处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再者,可以组织课外运动队,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外校内的比赛,从竞赛实践中融会贯通老师课堂上教授的理论技巧,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因此,增强课内外教学的联动效果对完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和提升教学模式的创新力度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3加强改善体育教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条件的优与劣直接影响着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也影响着整个教学质量的高低,故而我们要注重改善高校体育教学设施条件、优化师资资源。2.3.1优质的高校体育教学设施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和深化教学改革的物质保障。大学体育课的开展首要条件便是体育设施,其主要就是实现体育课可以平稳有序展开地物质保障。新时期高校体育设施关键就是为了实现高校体育授课的进行、专业训团队的练习、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进行、还有多类体育运动竞赛的需要。由于在社会体育产业化的大背景下,学生对体育设备多样性的需要得到提升,高校需要关注探索体育设施地多作用性、科学性与安全性以及稳定性。2.3.2优化师资资源,提升学校师资力量。所谓师资力量,不仅包括教师过硬的教学业务水平,还包括教师的育德能力,以及拥有一定的思想高度。首先,过硬的业务水平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由于高校教师队伍中在年龄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培训,使得教教育教学水平均衡发展。其次,师资力量的提升离不开资源的优化配置,校方应为体育教师予以充足的财力、物力等资源支持,鼓励体育教师积极参与体育相关的俱乐部、社会团体等体育产业项目,结合学校体育教学,促进学校体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有效地对体育教学改革对症下药,逐步形成特色校园体育文化。最后,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和思想高度与实现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这一目标是一脉相承的,因而我们可以在教师队伍中加强思想学习和培训,在思想上武装自己,提高自身的价值教育能力。

3.结语

本文从社会体育产业化发展的视角下,概述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在分析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路径。综上所述,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新的历史使命,使得高校体育事业能够良性发展,我们必须坚持不断地深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从根源上加快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樊伟 单位:湖南女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