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师的社会责任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体育教师的社会责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体育教师的社会责任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从大学职能视角对高校体育教师社会责任的内涵、高校体育教师践行大学职能过程中存在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并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体育科研水平、投身社区体育服务、引领体育文化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的社会责任担当。

关键词:大学职能;高校体育教师;社会责任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职能也在不断拓展。从中世纪大学诞生之日起就具备的单一人才培养职能,到19世纪初期因德国洪堡大学拓展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双重职能,再到受“威斯康星思想”影响,在19世纪中叶形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位一体职能体系,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普及。而“文化引领”作为大学的第四职能,也逐步被得到认可。教师作为大学职能的践行者,肩负着传承文明、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创新文化的使命。“高校教师在大学中属于最基本的角色群体,大学承担责任的核心途径就是通过高校教师的工作来履行对社会的责任。”[1]31-36作为教师群体之一的高校体育教师,理应根据大学的四大职能,并结合体育学科特色,勇担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

一高校体育教师社会责任的内涵

如同其它许多概念一样,学术界对社会责任的定义也没有形成定论。作为人类生活共同体的社会是人们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形成的,是各种相互关系的总合,学者们正是基于不同相互关系的视角对社会责任进行定义,这也就难免会造成一定的差异。但不管是从企业组织视角,还是社会个体角度,亦或是心理学或组织学的观点,社会责任都是“与法律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相对应的,是保证社会和谐有序运行的基础”[2]17。无论是宋高宗赵构的“行为世范,学为人师”,还是陶行知先生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都认为:教师不仅是传业解惑的“技师”,更是启迪人心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如果说教师的社会责任可分为“职业责任、法律责任以及道德责任”[3]84-86的话,那么教师的法律责任是教师除了履行公民的基本责任外,还应遵守类似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的约定;教师的职业责任是教师应该以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传承人类文明、创新知识并推进社会发展;这两种责任是教师的应然。而则教师的道德责任更多地体现在“行为世范”或“身正为范”方面,以积极的工作态度、以对学生的关爱、以言传身教来体现自身的职业价值和人生价值。或者可以说,“高校教师的法律责任和职业责任具有一定的刚性,是教师社会责任的底线。而高校教师的道德责任虽不具有强制性,但其是社会责任的主体,是法律责任和职业责任的升华超越,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4]16-18对于高校体育教师而言,一方面应履行作为公民所要承担的法律所规定的一般性社会角色责任,如遵守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相关法、以及其它六大部门法的规定,作为社会公民所应遵循的社会公德等。另一方面,是要担负起作为知识传承和创新者这一特殊性职业角色所应承担的职业责任和道德责任。与传承和创新现代社会文化知识源流或结构主体的认知性知识的高校其他学科专业教师不同,高校体育教师传承的运动技术属于操作形态或特性的知识。因而,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责任主要是系统地传习运动技术以及运动技术所蕴含的文化思想,并在传习过程中创新体育理论与实践;高校体育教师的道德责任主要是以身为范,传播和弘扬体育精神,关注学生乃至社会的体育发展。

二高校体育教师践行大学职能过程中的困境

(一)人才培养过程中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不公

教学工作是人才培养最基础的工作,而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环节。“作为高校教师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工作评价过程是否公正,评价结果是否客观真实以及其评价结果是否得到公正对待,直接关系到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士气,并影响其教学积极性。”[5]87-89相对于高校其他学科而言,体育学科本就处于“说起来重要,实施起来不重要”尴尬地位,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或多或少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种不公的最突出表现就是同工不同酬。同样是一节45分钟的课,高校主干学科的教师可以拿到至少是系数1,再通过合班系数、人数系数、双语课程系数、综合试点改革系数等等的加成,甚至可以拿到系数2;而体育教师不仅没有系数加成,反而只能拿到基本系数的9折或者8折。不仅如此,就连可以为校争光、为公共体育教学部门撑门面的体育训练与竞赛,其指导课时也不能与高校其他学科的学科竞赛相比肩,有的高校甚至只有其他学科教师的5折薪酬。另外,与高校其他学科类似,教师在职称和职务晋升、评奖等方面注重的是项目和论文,只要教学工作量达到要求,教学工作考核碍于情面一般都会通过。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本应是高校体育工作主线的体育教学工作被项目和论文替代,对体育教学工作的评价不公进一步凸显。

(二)科学研究过程中对高校体育教师成果的边缘化

高校体育教师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边缘化,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基于体育学科的自身缘故。自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由于音体美学科的特殊性,在高考时因为有专业考试而降低了对音体美考生文化分的要求。而音乐和美术因为学科理论的完善,已经从文学这一学科门类独立出去成为与其他学科门类并列的艺术学学科门类。虽说体育学科也是一级学科,但仍处于教育学学科门类之中,这就在无形中降低了高校体育教师的地位,其研究成果在与其他学科竞争参评各类项目或奖项时常受到歧视。其次受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不完善的影响。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没有形成像自然科学研究领域那样的成果评价体系,在很多方面沿用自然科学的量化评价方法。虽然这种量化评价方法在一定时期促进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但毕竟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科学研究的规律和特点。再加上很多社科学者为了使研究成果更趋于“科学”,在研究过程中过度追求定量研究,而不去衡量社会科学研究中变量的复杂性,且很多时候又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定量描述,而受到自科研究者的鄙夷。其三是受传统思想和现代媒体负面评论的影响。自宋朝以来我国“抑武扬文”的思潮开始蔓延,传统体育乃至于现代体育都被认为是“技末之学”,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声望也远低于同处高校的其他学科教师。体育教师职业声望的社会低值,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你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英语也是体育老师教的”等贬低体育教师职业的调侃话语,更出现在一些新闻媒体的评论中。从温州晚报“坑爹收银员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吗”的大字标题,到方舟子炮轰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魏某某“魏其实就是体育老师”,再到前不久青岛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在报道“女教师阻拦高铁关门”事件时所说的“你说这是个体育老师,我觉得还不违和”等等。这些对体育教师的负面评论更加贬低了体育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值,其研究成果也经常得不到尊重。

(三)社会服务过程中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贡献度评价偏低

高校体育教师服务社会的主要实施方式是指导社区体育活动、转化体育科研成果间接为社会服务等。虽然一些体育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体育部门在体育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高校教师科技成果转化整体偏低、以及高校体育教师科研成果被边缘化的当下,能够成功将体育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极少,与庞大的高校体育教师基数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1993年原国家体育委员会就颁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并在2001年出台《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这为高校体育教师参与并指导社区体育活动提供了参照标准。但事实上,高校体育教师对社区体育活动的指导率并不高,即便是哪些已经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的高校体育教师,也不是经常指导社区开展体育活动。这一方面是因为指导社区体育活动通常是低报酬甚至是无偿的,在功利主义思潮盛行且高校没有硬性规定体育教师必须参与社区体育活动指导的前提下,高校体育教师自然不会主动去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指导。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定位模糊,有无资格都可以参与社会体育指导工作,再加上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组织管理机构和监督机制,导致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在很多时候是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这又进一步降低了高校体育教师参与社区体育指导的积极性。

(四)文化引领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师批判精神的缺失

在美国,大学是高水平运动员的培育基地,已成为美国体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一定范围内成为社会体育文化的风向标;在德国,大学是体育科研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体育俱乐部也是国家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伙伴”,且为体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英国,大学极具前瞻性地开设体育专业,不断推动现代体育项目的革新,为体育文化的良性发展指引方向。而在中国,大学体育难觅批判精神的踪迹,高校体育教师也失去了自我批判的精神与勇气。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由广告和传媒塑造成的富有、享有名车豪宅的“成功人士”的形象,蒙住了许许多多国人的眼睛,致使物质利欲在人们的心中快速膨胀,对精神和道德的追求似乎已不再是人们探讨的主题[6]23-25。当高等教育的话语表达被效益逻辑所阻碍,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倾向难以遏制时,营利也成为大学这一非营利组织的目标,高校体育教师引领社会体育的精神也不可避免地被物质利欲所蒙蔽。当大学自由之精神被经济效益所取代,盈利手段成为衡量高等教育价值的风向标时,本应担负引领社会体育文化重任的高校体育教师也必然失去对社会体育发展所应有的批判力,其自有的引导力和示范力也无从谈起。

三大学职能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师的社会责任担当

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和社会的教育发展水平,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作为综合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虽然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相比,我国距离高等教育强国还有较大差距。而“一所大学之水平,以其整体教师水平为上限”[7]64-70,作为高等教育第一资源的高校教师,理应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推动大学职能的有效履行。

(一)回归本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日常工作中,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固然受到不被重视、同工不同酬、评价方法不完善、评价结果未得到合理利用等诸多不公,但大学自中世纪诞生之初其职能就是人才培养,潜心教学才是高校体育教师的第一要务。一方面,需要高校提升人才培养及教学工作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为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一个较为公平的工作环境和较为合理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引导体育教师倾心教研、潜心教学。另一方面,更需要高校体育教师树立教书育人的意识。既然在社会分工中自由地选择了体育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高校体育教师就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行为负责,担负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学工作中受到的不公,体育教师群体应该集体抗争,但绝不能将此种抗争的后果转嫁给大学生。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在法律法规范围内,为群体争取正当权益,但更应激发自身的责任意识,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方法,获得更好地教书育人效果。

(二)探究学问,提升体育科研水平

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成果不能得到正视,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更多的是由体育学科理论体系不完善、以及自身人文素养欠缺所造成的。虽说艺术类本科专业在高考录取时,同体育类本科专业一样,文化线会低于其他专业,但由于艺术学科不断创新知识,完善学科理论体系,在2011年就从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独立出来,艺术学也由此升级成为13个学科门类中的一个,且下设5个一级学科。反观体育学科,其学科分类混乱、学科流派缺失、学科规则松散。虽然近些年致力于交叉学科的发展,但更多却是简单地理论移植,仅仅在其他学科前加上体育二字,就可以堂而皇之地称为子学科。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不是单个体育教师能够完成的,这是整个体育学界的一个重大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高校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加强自身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提升体育科研水平,以主体的自我完善去赢得高校其他学科教师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尊重,扩大本群体在高校学术共同体中的影响力,并逐步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声望。

(三)专业延伸,投身社区体育服务

在“威斯康星”思想诞生、大学迈出象牙塔之时,社会服务就已成为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当“产学研合作”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强劲动力之时,服务社会也成为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高校体育教师当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力争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催化剂”,以专业知识回报社会。虽然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还处于一个较低状态,但欧美国家高校教师乃至高校体育教师以科技服务社会的先例,总是给予我们希望。为社区体育活动提供服务是高校体育教师的权利也是义务,这不仅是国家政策和教师伦理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要求,也是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和专业延伸的需求。借助“产学研合作”的机制,不仅可以改善高校体育教师科研和教学条件,还可以使高校体育教师第一时间掌握社会对体育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反哺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科研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从而实现双赢局面。

(四)精神独立,引领体育文化发展

“大学教师要遵循知识分子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与使命,知识分子社会责任的核心就是社会文化批判”[8]8-16。我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社会文化批判精神,可以追溯到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国知识分子发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正是在所倡导的启蒙精神和理性认识影响下,社会文化批判在彼时期的大学校园渐成风景,也使得大学成为制衡当时社会秩序的一种有效力量[9]49-52。在网络信息大爆炸的当今社会,良莠不齐的体育文化使得社会公众无所适从。作为体育文化传播和创新者的高校体育教师,拥有普罗大众所不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判断能力。在强调民族文化自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下,高校体育教师更应保持“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汲取国外先进体育文化经验,并使之成为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养分,担起体育社会责任,形成体育文化精神的风向标。

参考文献

[1]刘叶云,周思.基于社会责任的我国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体系创新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0(2).

[2]宋辉.中国农民社会责任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107.

[3]杨阳.试析教师的社会责任[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

[4]刘叶云,刘芳.我国普通高校教师社会责任内涵研究[J].前沿,2012(20).

[5]张建新,段爱明,许毓成.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不公现象的调查与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4).

[6]王晓明.半张脸的神话[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

[7]何华宇,赵敏.现代大学职能视阈下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J].大学教育科学,2009(5).

[8]张应强.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及责任与使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

[9]张建新,孙麒麟.论引领社会体育文化发展是大学体育的重要职能[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6).

作者:张建新 单位:湖南工程学院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