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探讨国民革命时期影响大学体育发展的因素。认为从军国民体育思想到实用主义体育思想的转变、《壬戌学制》的颁布、私立大学的兴起等促进了大学体育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大学体育的雏形。而国民革命期间的学生运动以及收回教育权运动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实用主义;《壬戌学制》;国民革命;大学体育;私立大学

在中国近代史上,1924-1927年的这段时期被称为国民革命时期。由于军阀间战乱不断,国民革命时期的大学体育相对不如1924年之前活跃,但仍然在缓慢发展,并且其发展方向相较于之前有着较大转变。从军国民主义体育思想到实用主义思想的演变、《壬戌学制》的颁布、私立大学的兴起等均对大学体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本研究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国民革命时期对大学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旨在了解国民革命时期大学体育的发展情况,对当代大学体育的发展带来启示。

一军国民体育思想到实用主义思想的演变促进近代大学体育的转向

(一)军国民体育思想的兴起与实用主义思想的引入

如果说洋务运动对军国民体育思想的引进开启了近代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之路,那么实用主义思想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近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走向。军国民体育思想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不得不提的体育教育思想。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使得中国沦为半殖地半封建社会,也给了晚清政府当头棒喝,当时的有识之士逐渐认清中国与西方列强在科技、军事乃至国民体魄等各方面的巨大差距,开始寻求救国之策。如梁启超在《新民说•论尚武》中认为中国若要避免被列强吞噬,必须“改造文弱之弊端,铸就国民英武之体魄”,并强调“立国者苟无尚武之国民,铁血之主义,则虽有文明,虽有智识,虽有民众,虽有广土,必无以自立于竞争剧烈之舞台”[1]76,军国民体育思想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兴起于近代中国。其中,清末洋务运动之武备教育为军国民体育的先声,历经发展,于民国初年达到巅峰,成为主流体育教育思潮。[2]95-99洋务派开展的“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以维护清政府统治为目的,积极创办新式学堂,并开展体操运动等以强国人身体,促进了军国民体育思想的发展。1903年,晚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首次将“体操课”列为各类学校的教育课程。时至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作为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发现军国民主义已不适应当时的社会背景,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提到:“夫军国民教育者,与社会主义背道而驰,在他国已有道消之兆”[3]45,再加上当时各类西方现代体育运动的逐渐流行,军国民体育思想与体操已不能满足学校体育的发展需要。1919年,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携其夫人来华,将实用主义思想带到了中国。随后的两年里,杜威夫妇在全国各大城市发表了一百余次演说,其所主张的“生活即教育”等实用主义思想被广为传播,在中国的教育界产生了极大影响。[4]153-155实用主义体育思想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传播,而随着实用主义思想的引入,军国民体育思想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二)实用主义思想的传播及其对全民革命胜利大学体育的现实意义

实用主义思想在中国近代传播的过程中,知名的教育家胡适、蒋梦麟、陶行知等人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杜威的学生,胡适是实用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积极推广者。他在美国求学时深受其老师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所谓教育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活的教育,参与体育活动,通过体育活动抛弃平时的伪装与虚伪能够解放青年人,从而实现真正的教育。蒋梦麟也是杜威的学生,他与胡适一样延续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提出学校体育教育应当以尊重个人为原则,根据个人的特点用体育教育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认为要改造社会必须要先改造人,塑造人的性格。[5]104-108[6]26蒋梦麟与胡适都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们的实用主义体育思想对大学体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相较于胡适与蒋梦麟,实用主义体育思想的另一代表陶行知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的教育学说,他认为体育是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德育、智育的重要物质基础,强调没有体育做保障,德育、智育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教育应以先养成坚强的体魄和充实的精神为前提,然后再发展德育和智育。[5]104-108随着实用主义体育思想的影响愈发扩大,1922年,北洋政府开始对实用主义体育思想的具体实践,首次将将球类运动、田径运动、游戏等美国实用体育的运动训练方式纳入到了学校的体育课程体系。虽然在此之前学生同样可以在课余进行不同项目的体育活动,但却并未被正式纳入到学校体育课程之中。1923年,北洋政府又对体育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将“体操科”更名为“体育科”,通过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设置“体育科”,明确规定了体育课程在各级学校课程之中应该安排的具体比例,通过政府规范性文件将开展竞技体育和户外活动的实用体育措施固定下来并长期坚持。[4]153-155实用主义思想的体育实践将近代大学的体育课从过去乏味的兵操、体操变为多样化的各类现代体育项目,为中国大学体育的发展确立方向,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国民革命时期大学生体育课程的内容与形式。

二《壬戌学制》的颁布奠定近现代大学体育教育的基础

(一)《壬戌学制》的颁布

《壬戌学制》是中国近代颁布的重要教育学制政策,也是近代教育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改革。1922年11月,在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壬戌学制》(即《学校系统改革案》),并于1923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公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科”,废除了学校兵操。致此,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发生了重大变革,体育课程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7]507-509《壬戌学制》的颁布对近现代中国体育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以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取消了男女学生在体育课、体育活动上的差别限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女性体育运动的发展。[5]104-108除了由“体操”到“体育”的更名,体育课程教学结构方法上面也开始推行分段法,即将体育课分为准备部分、主要部分、整理部分,相对于过去的教育教学方式而言更加科学合理,符合人体运动的一般规律。在学校体育方面,《壬戌学制》规定了学校体育课程的目标、内容以及学时等要求,如小学的体育教育目标上,要求:“发达儿童身体内外各器官的功能,以谋全体的适当的发展;顺应儿童爱好活动的本性,发展其运动能力,以养成日常生活及国防上所需的运动技能;培培养儿童敏捷、勇敢、耐苦、诚实、公正、快活、牺牲、服务、守法、合作、互助、爱国的公民,以作复兴民族、御侮抗敌的准备”,并规定“小学体育课占总课时的10%;初中体育课为16学分(每周上课两学时为一学分),其中包括生理4学分;高中体育课为10学分,其中包括卫生法、健身法”。[8]99-101由小学体育教育目标可以看出,当时的学校体育一方面基于独特的时代背景设置了符合社会需要的目标,如“以养成日常生活及国防上所需的运动技能”、“以作复兴民族、御侮抗敌的准备”等,均与当时中国正遭受外敌内乱的时代背景有着必然联系。另一方面,学校体育的目标又相较于过去更为符合人的发展的需要,并不是单纯的像过去一样将人视为复兴中国的工具。洋务运动时期所谓的“增强体魄、发展身体”在军国民教育思想指导下不过是维护清政府统治的工具,最终目的并不是为着人的身体的发展。此外,当时的学校体育目标便已经兼顾了学生的知、情、意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将学生的身体发展、意志品质发展、个性特征发展等兼而顾之,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将体育的功能充分应用到学校体育教育之中。

(二)《壬戌学制》对国民革命时期大学体育的意义

虽然《壬戌学制》的颁布仅针对中小学,但其内蕴的体育思想与改革内容(如体育课的分段、学校体育目标的设定等)对国民革命时期大学体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首先,《壬戌学制》内涵的实用主义体育思想决定了当时大学体育的教育理念,实用主义体育思想成为当时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绝大多数学校均是以实用主义思想为教育实践准则。大学体育也不例外,开始追求“实用”的体育教育,从军国民时期的“自强救国”转变为关注学生自然、全面的发展。其次,《壬戌学制》的颁布促进了大学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发展,与中小学相同,大学体育的课程设置也随之发生根本上的改变,中小学的教育改革也同样促使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篮球、排球、足球等西方现代体育运动开始被正式纳入到大学体育课程体系,不再仅仅是课余体育活动或者运动队的体育训练内容。最后,《壬戌学制》的颁布为大学体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相较于军国民体育时期枯燥乏味的体操运动,以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棒球等富有趣味性的体育运动作为正式的体育课程内容无疑更加能够调动学生对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学生通过丰富的体育运动技能与知识的学习,能够激发其参与体育或的兴趣,为大学体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总而言之,《壬戌学制》的颁布对我国大学体育乃至整个学校体育史都有着重要意义。《壬戌学制》中的有关规定使学校课程去掉了封建旧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荡涤了旧教育的污泥浊水,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对我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三私立大学的兴起为近代大学体育的发展提供契机

北洋政府时期私立大学的兴起为大学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北洋政府执政期间曾出现过两次私立大学的兴办热潮,第一次发生于1913年1月,北洋政府颁布《私立大学规程》,正式开放办学、办教育的权限,规定除高等师范学校以外的各类大学均可由私人创办[9]77。私立大学办学的第二次热潮在1924年达到顶峰,当时的北洋政府放宽了设置大学的标准,仅有一科者,亦可成为大学,《壬戌学制》和1924年颁布的《国立大学条例》均认可这一点,这一规定也促使更多私立大学的成立。根据《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统计,1917年至1927年的十年间,私立大学经政府认可的由七所增至十五所,另加未被认可的私立大学,总共达多三十余所[9]77。兴办私立大学的热潮为大学教育和大学体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数量基础,对大学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的发展有着一定促进作用。随着私立大学的兴起,各类学校对体育专门师资力量的需求大大增加,这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体育专业教育的发展,许多大学因此开设了体育专修科,如东吴大学于1924年开办的体育专修科。《壬戌学制》的颁布扭转了近代大学体育发展的方向,确立了现代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雏形,而私立大学的兴起则为大学体育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者对中国近代大学体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收回教育权运动等因素限制大学体育的发展

除了上述实用主义思想的传播、《壬戌学制》的颁布等对大学体育产生的积极影响,国民革命时期频繁的学生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对大学体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首先,随着封建社会的思想枷锁逐渐解禁,一大批青年志士逐渐成长,开始吸收西方的民主主义等思想,青年学生开始认清近代中国的状况,并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大范围的学生抗议活动使得大学生的体育活动被暂时搁置。其次,始于1924年的收回教育权运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会大学对大学体育发展的推进作用。包括许多教会大学在内的教会学校是西方体育运动在中国得以传播普及的推动者,绝大多数体育运动都是由西方的教会学校引入并且推广的。而随着“主权”、“教育主权”的概念与意识开始觉醒,国内社会各界纷纷提出要收回外国人尤其是教会在华办学的权利,认为“教育为一国之绝对内政,不容外人染指代庖,此世界各独立国家已成之铁案,无有例外”,[10]2-3“于中华民族之前途有至大的危险的,当首推教会教育。教会在中国取得了传教权与教育权,实为中国历史上之千古痛心事”,[11]1-17“我们应该一齐连合起一致力争:收回一切外人在华所办之教育权”。[12]8-10这对国民革命时期大学体育的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限制了大学体育的发展。

五结语

虽然国民革命时期的战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体育的发展,但此时期实用主义思想的盛行、《壬戌学制》的颁布等对大学体育产生了重要促进作用。实用主义思想对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壬戌学制》以及1923年配套颁布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直接将“体操科”更名为“体育科”等均促使近代大学体育产生了根本上的改变,为近现代大学体育雏形的形成奠定基础。而收回教育权运动虽然直接导致教会大学在华举步维艰,但却促进了国内私立大学、国立大学的发展。促进中国近现代大学体育发展的船舵逐渐掌握在自己手中。

作者:李新威 杨洁 单位:湖南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