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商务英语产学研用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随着社会对同时掌握商务与英语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需求的加大,高校对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加重视。为了更好地加强学生在商务领域运用英语的能力,产学研用合作对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产学研用合作虽有其必要性,但高校和企业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对商务英语专业产学研用合作的必要性和面对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
商务英语;培养模式;产学研用
一、引言
“商务英语”教学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了,但其真正的全新发展阶段开始于二十一世纪初。2007年,商务英语被教育部定为独立的本科专业。从此,商务英语开始经历一段更加蓬勃发展的时期。全国各高校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以逐年倍增的速度纷至沓来,全国掀起了学习商务英语的热潮。然而,学者们对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商务英语属于语言学范畴,而有的学者则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商务英语隶属于管理学。事实上,商务英语之所以一时成为学生们热捧的专业,是因为商务英语集语言学与商科特点于一身,是一门跨学科专业。但从“商务英语”这个名称即可得知,商务英语并没有脱离开语言学专业的范畴,商务英语专业总体而言还是英语,是在商务领域中学习英语。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兼备商务和英语双重知识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需要。需求推动供给,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需求的增加促使更多的高校开设商务英语专业或英语专业(商务英语方向),而且已经拥有此专业的高校也开始扩大专业的招收名额。反之,这又导致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过剩,就业竞争压力加剧。虽然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商务英语”这个名称出现的初期获得用人单位的渴求,但并不意味着那时学习商务英语的学生能够完全满足公司企业的要求。随着学习商务英语的学生人数的增加,用人单位对于应聘者的能力要求也就更加严格。用人单位只愿选择能够在商务环境中自如地使用英语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为这样他们可以缩减因长期培训新员工带来的人员等的相关费用。高校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中获悉现有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欠缺。为了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高校必须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并做出适当的改革。
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在研究固有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时发现,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欲达到“毕业即就业”的要求,高校急需对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进行调整。首先,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显区别于英语专业。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根本宗旨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熟练掌握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的优秀人才。英语本身是一种工具,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应像使用母语一样具备用英语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即英语具有应用性;此外,在实际工作中,人们纯粹使用英语的机会较少,专业性的英语才能真正赋予英语以生命,如法律英语、建筑英语等。“商务英语”属于专业性英语的一种。商务涵盖的领域很广,包括金融、会计、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等,即商务英语具有商务与英语相结合的复合性特征。简而言之,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能够在商务领域中熟练使用英语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其次,高校人才培养进入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多数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情况,在校期间,各科成绩优异的优秀毕业生仍无法达到社会的要求,实践能力差。不仅商务英语专业存在这样的问题,其他专业亦是如此。高校依然沿用过去的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教学。为了改变现状,不少高校开始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改革的对象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和教材、教师以及实训基地等。以下以几个例子对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情况做简要说明。第一,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改革要使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区别于英语专业,使课程呈现多元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课程方向,理论课之余适当增加实训课程。第二,教材选用与商务情景相关的英语教材,避免单独地学习英语和商务知识致使知识脱节无法结合。第三,定期选送教师参加商务知识培训及聘用有商务领域工作背景的高水平人才入校任职或做兼职教师。第四,“教师一言堂”的情况必须得到改善,校内、校外及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的建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将课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应用于实践中。
三、产学研用面临的问题
为了使教学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产学研紧密结合起来,即高校、企业和科研单位密切合作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国外产学研合作的情况由来已久,国内在经过一段时期的产学研合作之后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产学研合作涉及文学、理科、工科等多门学科。国家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体系,重点突出强调的是应用,也就是产学研用。但高校在进行产学研用合作时并不是没有任何问题,尤其是文科专业,如商务英语专业。
(一)企业面临的风险
企业参与产学研用项目需要承担一定的成本,这些成本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他们要面临的风险。首先,企业培训在校生要投入资金购买设备、雇佣人才对学生进行培训;其次,学生经过培训之后有不选择留在受培训企业工作的可能。企业为避免这种风险,会选择与高校签订培训合同,一些第三方中介培训机构或企业也会收取一定的培训费用。还有一些中介机构或企业为了吸引学生参与培训项目,在培训前半期收取一定的费用,培训的后半期将这笔费用以工资的形式支付给在培训中为企业工作的学生。这种方式表面上看起来学生是可以接受的,可是即使培训相当于没有任何成本,因为毕业后企业或中介机构为学生提供的工作如何无法确定,学生还是有可能由于工作地点、工作类型等原因不接受此份工作或短期内离职。这会让中介机构或企业的前期投入付之东流。再者,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并不是所有的学生经过培训都能够成为所需要的人才,所以企业面临着培训没有产生预期成果的风险。
(二)学生迟疑的原因
学生意愿上是愿意参与第三方中介培训机构尤其是企业给提供的各项培训的。这种培训是作为学习之外的实习,是将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的机会。此外,中介机构或企业承诺会为经过培训的学生在他们毕业后安排高于一定标准的收入。这笔收入的数额通常高于本科毕业生在现阶段所能获取的工作的薪资水平,以便吸引学生参加培训。然而,学生们面对这种机会时,有时也会迟疑。举例来说,上文提到,一些中介机构或企业会收取一定的培训费用来规避他们面临的风险。由于这笔金额数目不小,在没有确定获得工作机会之前,大多数学生不愿意拿出这笔费用。即使没有资金风险的培训项目也仍然无法吸引大量的学生加入,原因是学生对这种培训缺乏足够的了解。产学研用在高校中尤其是文科专业中还是应用的不够深入,成效与理工科专业相比较小而且实施时间尚短,学生对此类培训能够起到的最终效果抱怀疑态度,担心无法中途离开而又耽误了其他学习的机会。
(三)高校的疑虑
高校为适应社会对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以及面对日益渐增的就业压力的挑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为了能让培养的人才具有竞争优势,高校首先要了解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产学研用是一条捷径。高校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对培训机构和企业的情况要进行充分调研,即便如此,高校的担忧仍然不可避免。商务英语专业产学研用合作刚刚起步,高校合作的企业和培训机构数量不多,短期调研未必能充分了解新的合作对象的真正情况,如若培训机构或企业未认真履行培训的职责,合作培训存在风险。另外,学生的要求各有不同,校方很难让所有学生满意。高校与培训机构或企业签订合同后,如学生中途离开培训或培训后不留在企业或培训机构所安排的企业工作,有可能会产生纠纷。
四、产学研用合作的必要性
企业、学生、高校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为何产学研用这条道路还要进行下去必有其原因。对于企业而言,大学毕业生是企业招聘的一个重要来源,虽然工资成本低,但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缺少工作经验,企业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培训过程;外部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员是企业人才的另一来源,然而企业需要投入的成本较大;在校生培训不仅能够削减企业的资金投入还能够收获符合企业需求的员工。对于学生,随着本科学历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都至少拥有本科学历,甚至还有不占少数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面对如此大的竞争压力,高校本科在校生的就业紧张意识也在不断提前。学生努力通过考取各种证书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比赛和兼职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对于能够真正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并从中获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和工作经验的有效培训,学生在心理上是非常渴望的。对于高校,培养高水平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目的。通过产学研用合作,高校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什么,通过需求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知识方面的要求。此外,高校通过产学研用合作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可见,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产学研用合作是高校进行改革的一条必然行之有效的道路。然而,通往成功改革的道路上仍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对于商务英语专业这样的文科专业更是困难重重。为了实现高校与企业共赢的目标,高校与企业必须共同研究对策不断实践把产学研用合作这条道路延伸发展下去。
作者:赵博颖 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商务英语系
参考文献:
〔1〕尤祖明,迟强,潘明财,谢续磊.产学研用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108-112.
〔2〕姜鸿,刘德光,张韬.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外部性及其矫正[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12):36-39.
〔3〕赵惠娟,熊晓轶.商务英语专业产学研结合新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22):161-162.
〔4〕汪亮,章乐敏.学用结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新探索[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16-18.
〔5〕周玉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教育的金钥匙[J].当代教育论坛,2011,(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