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换岗式”商务英语人才培养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校企协同“换岗式”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校企协同“换岗式”商务英语人才培养

摘要: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是新时期完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建立“换岗式”校企协同模式,提出“引企入校”“驻企顶岗”“回炉教育”等合作途径,阐释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改变知识积累的空间特征和扩散方式,建构国际化的复合型、应用型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换岗式”校企协同;复合型;应用型

一、前言

在此大环境下,地方高校应将培养模式多元化,加强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培养,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专业社会实践,让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英语+商务”,既要重视英文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重视商务能力的培养。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跨文化交流、跨境电商更多地体现为全球化和电子化的商业模式。而商务英语是以适应职场的语言和文化要求为目的,围绕商务活动开展商务函电、商务谈判,学习企业文化、了解文化适应等内容。因此,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应从过去更多强调语言能力的培养,调整到专业实操能力的培养,以适应高等教育商务人才国际化、应用型、复合型培养的需求。近年来,校企协同、校企合作视域下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背景、人才培养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研究都卓有成效。此类的研究背景有“互联网+”“一带一路”“外语+”“互联网+双创”“大数据时代”“中国制造2025”“跨境电商”等。培养类型有“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改革聚焦于“产学研”“产学创”“产教融合”“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等培养模式。总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主要围绕我国近年来的经济政策和时代发展的市场要求。但在人才模式构建层面,较多的是理论上的阐释,缺少双(多)主体模式研究。教育部出台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国家、学校、企业三方需协调一致,共同致力于优化教育体制改革。应时代和市场的需求,本文提出校企协同“换岗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对突破单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高校培养人才,往往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案例老化,教师没有企业商贸经验,大学生亦缺少实践锻炼;企业往往重视利润,员工进修机会较少。校企协同“换岗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协同理论为支撑,为高校提供人才孵化基地。企业参与办学,发挥其主体作用,推动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产学创”育人机制。

二、校企协同“换岗式”育人模式

协同学最早由HermannHaken于1969年提出,协同是由各构成部分巧妙协作,形成可以实现能级跃迁并向有序化结构过渡的动态过程[1]。尽管各个系统千差万别、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他们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其中也包括通常的社会现象,如不同单位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部门间关系的协调,企业间相互竞争的作用,以及系统中的相互干扰和制约等。该理论认为,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小组的协同作用决定的,协同得好,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就好。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人、组织、环境等各子系统内部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围绕目标齐心协力地运作,即多主体共同协作,便能带来知识技能的转移和共享,最后就会产生1+1>2的协同效应[2]。基于这个理论,建立校企协同“换岗式”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该模式由“引企入校”“驻企顶岗”“回炉教育”三部分组成,通过换岗这一基本协同方式,实现知识的转移与共享,形成校企协同的育人模式,共同培养国际化的复合型、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即通过企业高管进高校主持商务实践课堂、高校师生进驻企业开展教研和实践活动、企业员工回高校进行“回炉”式继续教育而达到双主体协同育人。简言之,校企协同是通过高校师生与企业员工岗位置换而形成互惠育人机制。

1.引企入校:企业高管主讲商务实践课程

企业高管的岗位移动到高校课堂。商务英语高年级的商务课程基本上由外语教师担任,他们在语言技能训练、跨文化商务交际、商贸理论等方面有充足的理论基础,然而长期工作在讲台,导致教师的实际商战能力缺乏,不能给学生进行与时俱进的实践指导,再扎实的理论课程都变成了纸上谈兵。基于此,将企业高管请进高校课堂,对大学生进行商务实践训练是改善高校教师缺乏实战这一现状的直接且有效的方法。企业高管很多都是商务英语专业出身,他们既熟悉商务英语的理论系统,又拥有多年的企业工作经验,可以用自身实战经验对大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结合跨境电商案例、企业营销案例、商务管理实际、商务交际策略对大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带给学生切身的就业体验,同时也促进他们的理论学习。

2.驻企顶岗:高校师生进驻企业

高校师生到企业顶岗工作的主要内容有教师进企业进行实地管理参与、商务知识输送、外语技能培训、口笔译实践、跨文化商务礼仪培训等。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可凭借深厚的商务英语理论基础送教入企。有研究表明,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至多10%所学知识能运用到工作实践,有的遗忘,有的不适用。商务英语技能是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商务活动的基础,在岗企业员工不是不需要理论再充电,而是大部分员工迫于客观情况,无法继续学习。高校教师送教入企,正是雪中送炭。同时,教师实地理论指导还能积累教研实践经验,补充自己的实践教学。商务英语高年级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将学到的商务英语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毕业后可继续在企业留任。

3.“回炉”教育:企业员工返校继续教育

高校是知识的阵地,也是企业员工的娘家。在商战中,他们有对知识重修的愿望,只是没有时间、没有机会重回大学继续教育。而在“换岗式”校企协同模式下,高校学生进企顶岗实习,刚好为企业员工重返高校进行“回炉式”继续教育提供机会。企业员工回炉学习的主要内容可以是日常英语听说、跨文化知识等初级班学习,可以是商务信函读写、跨文化礼仪培训、商务管理等中级班学习,还可以是出国或移民语言高级培训,如雅思、托福。“回炉式”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的体现,是企业职员为适应企业和自身发展的需求,回到高校继续学习。它不同于在校大学生的学习,企业职员是主动地、探索地、自我更新式地学习,是优化知识学习、创新式学习,并学以致用。“换岗式”协同育人模式下,高校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利用,使学校和企业形成人才和空间上的交流和置换。有了企业这个培训基地,使学校人才培养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学校和企业协同共建的实训基地,既可以放在学校形成仿真实验室,也可以放在企业。这些实训基地担负着教学和生产的双重职责。学院是企业,基地是班级,学生是企业工人,教师既是教学主体也是实验员,教学环境即生产环境,企业成为双师人才培养基地。“换岗式”协同教育理论与实践灵活结合,为学生进行教学实验、技能训练和实践活动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基础条件。总之,“换岗式”校企协同形成了多领域知识源深度集成。校企融合将带来知识更新和知识淘汰,从而实现知识积累和知识转化[3]。这个互助互惠模式将带来至少两个可持续的共赢效果(如图1):一是知识的转移和共享,校方重建课程体系,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二是促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形成良好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循环模式。

三、知识的转移和共享

校企协同模式下,首先形成知识在高校和企业间岗位置换式转移,这种转移是随着人力资本的流动形成的跨组织边界的知识转移,协同方通过互动交流来实现知识的消化吸收和整合创新。知识的积累和储存本身的价值在交流和互动中获得更新和创新,而知识创新成果能给协同方带来人才培养和效益创新,通过协同组织及外部环境的互动来完成知识的转移和共享[4]。知识的转移是双向的、扩散的,是以人力资本流动为载体的。知识的转移和共享的主要机理在于:一是该模式改变了知识积累的空间特征,二是该模式改变了知识要素转化的方式。校企之间形成的“换岗式”协同提供了知识积累的内部作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知识积累是多主体的参与和渗透、淘汰和更新的过程,体现创新资本、人力资源的动态配置以及协同和互动的共同作用。而校企协同知识积累的外部空间主要着重在市场化转向上。知识的价值体现在其能够向能力转化,乃至效益转化。而校企融合,多方主体、多种方式的协同,有益于知识的淘汰和更新,促进知识的市场化过程,从而实现知识积累向能力和效益转化。知识要素的转化方式是扩散型的。传统的育人方式是学历教育,大学生完成相应学分,但毕业实习期间将知识转化为能为市场所用能力的程度却各不相同,还处于象牙塔时代向真实的市场过渡阶段。而“换岗式”校企协同双方育人模式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式,在协同换岗过程中,将“知识+学历教育”向“知识技能+应用教育”转化,并强调转换空间中知识主体的知识积累与扩散特征。在知识积累与扩散过程中,首先实现协同方自组织优化,也就是在知识主体置换空间带来知识的优胜劣汰和能力的实现。高校和企业作为协同方,一定存在学科内容和应用领域的交叉和融合,“换岗”式协同能以最快速度将育人模式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客观上缩短了知识溢出和扩散的作用周期,并弱化了知识边际效益递减造成的影响。在换岗的循环过程中,组织在知识技能方面自我优化并形成知识要素的快速扩散。

四、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保守和单向的。高校作为知识传授和积累的阵地,以固守的模式运转着,形成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市场脱节,知识不能灵活运用等窘境。而“换岗式”校企协同改变了知识积累的方式,从而实现了从知识积累到能力转化的过程。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员工的基础和能力,将商英人才培养锁定在两类:一是复合型人才,二是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核心宗旨是“商务+英语复合能力”培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指出,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身心健康,熟练应用英语语言技能,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掌握国际商务基础理论与实务,熟悉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够从事国际商务、国际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翻译、管理相关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简而言之,商务英语专业致力于培养宽口径的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是基本的培养方案,而通过2—4年的持续“引企入校”“驻企顶岗”“回炉培训”,学生和员工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都将螺旋式提高。在道德修养、知识能力应用、商务实践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预期目标是: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全面提升、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大幅度增强;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应用能力,适应世界经济和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能够运用商务英语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复杂的国际商务问题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商务活动、外贸业务、管理、调研、策划工作,具有独立从事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实践操作能力;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奋发精神,并能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校企协同育人途径主要是“知识+学历型教育”向“知识技能+应用型教育”转化,培养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主要是与基础理论型、研究型、学术型人才相对。通过校企协同,给学生和员工提供更多的平台,尤其是大学生,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把学到的语言学知识、商务知识,掌握的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实践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运用到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去。“换岗式”校企协同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平台。《国标》明确指出,商英人才培养要注重五种能力,即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实践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而“引企入校”“驻企顶岗”都可以为高校师生提供以上诸能力训练的场地和机会。“回炉”教育又为理论不足的企业员工提供充电的机会,实现能力的提高,从而使人才培养达到更高的水平,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更高的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富有创造性、具有创新能力并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人才。在人格素养、基本能力等方面培养大学生具有开拓精神、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创造欲望以及独立能力、合作精神和高尚情操,使其在国际贸易、商务管理、跨境电商、直播带货中在复杂的国际商务事务中,能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成为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主要靠企业自主创新,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关键是人才。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已经引申为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本已成为企业第一资源,拥有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占据致胜点的关键[5]。因此,与高校合作,是企业加快人才培养、提高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五、结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高等教育体制体系,深化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校企协同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与高校协同培养人才,可以助推商务英语课程改革,使企业获得所需要的人才,并最终带来效益的提升。在产、教、研、创四个方面的协同之下,经过校企之间跨空间、跨学科、跨领域的“引企入校”“顶岗实训”“回炉教育”等换岗式协同策略,教师将调研结果用于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更新,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高管进高校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实践训练,使学生就业具有指向性,人才结构的更新有助于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总之,双主体人才培养最终带来的是双赢局面。

作者:王召妍 杨素君 单位:常州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