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下的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一带一路下的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带一路下的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

摘要:商务英语翻译人才是推动广西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保障。从区域发展的人才需求出发,剖析广西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对策:以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核心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石,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课程体系的实践性,推广翻译工作坊和校企合作实训机制;培育“双师型”教师,促进学科建设,增强人才培养的系统性、适用性和目标性。

关键词:需求分析;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路径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发展,广西与东盟各国在经济贸易、技术合作、文化交流和旅游开发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虽然东盟国家语种较多,但英语仍然是广西企业与东盟各国开展合作的通用语。因语言障碍造成的沟通困难、信息延误或理解偏差,将转化为经济损失,因而,近年来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量急剧上升。广西须解决本土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紧缺的问题,提升翻译语言服务力,构建高素质的商务英语翻译人才梯队。

1广西商务英语翻译人才需求分析

1.1中国翻译市场和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简述

当下国内翻译市场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译员准入机制有待健全,译员持证上岗制度贯彻不到位,专业翻译人才稀缺,人才分布存在严重的地域不均衡现象。二是翻译门类化,从职业角度分为口译、笔译、校对、译审、项目经理等。三是翻译行业专职化,特殊行业翻译岗位占比越来越大[1]。中国翻译协会官网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底,中国境内提供语言服务的在营企业近37万家,从业人员50万人,但专门英语翻译人才缺口巨大。商务英语翻译人才指具备商务知识,掌握翻译技巧,熟悉商务语体,能娴熟地进行商务文本英汉互译的职业译员。商务笔译涉及多种商务文本:商务往来类,如企业简介、会议致辞、商务信函、政府公文等;经济实用类,如保险金融、招投标文件、函书单证、法律合同等;科学技术类,如电子机械、能源矿产、工程建筑、医药化工等。商务口译涉及各类商务外事活动,如产品推介会、商务会谈、商务陪同、商务旅游、电话或视频会议等。

1.2广西商务英语翻译人才需求概述

广西商务英语翻译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外贸、跨境电商、会展、旅游和涉外工程等领域。区域经济“走出去”离不开外贸行业和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外贸公司有大量的翻译任务,如合同、单证、推介信、公司宣传资料的笔译及展会、谈判、商务陪同口译等。传统的外贸岗位一般分为外贸经理、业务员、单证员、报检员、跟单员等,大部分公司的商务英语翻译多由这些职员兼任,翻译质量难以保证。有些公司会临时从翻译公司聘请译员,但人力成本较高。随着岗位需求的精细化和专门化,在公司内设外贸翻译岗的必要性逐渐凸显。会展行业是广西主要的有商务英语翻译人才需求的行业。近十年来,广西推出了中国—东盟博览会、桂林国际旅游论坛、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大型会展活动,形成了以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为龙头,以桂林、玉林国际会展中心和柳州工业品展示交易中心为重点,以凭祥、东兴中越边境交易会为亮点的全区会展体系[2]。会展业已成为广西城市发展的新名片,创造了持续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会展口译翻译人员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表达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还须掌握会展行业知识。目前的会展翻译大多由公司职员兼任或学生志愿者承担,本土尚未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职业会展翻译人才。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广西会展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将面临本土会展口译人才供求矛盾的挑战。广西作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越来越多的广西建设单位面向东盟开展境外承包业务,主要集中在电力、建筑、交通和石化等行业[3],这些企业迫切需要“工程建设+英语”的复合型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了“培养一批熟悉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层次外向型人才”和“培养一批高层次翻译人才”的要求。由于引进的人才多是省外人士,他们对广西方言、文化习俗、企业定位和特色等了解不足,翻译出现偏差的可能性增大;而且他们对广西企业的认同感也较低,工作奉献精神可能不及本土译员。从长远着眼,仅依靠外来人才是很难满足市场需求的,而且引进成本高,人才流失严重,因此广西必须走本土化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道路。

2广西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

2.1广西本科商务英语专业与翻译硕士招生就业概况

截至2021年6月,广西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本科院校共18所,年均毕业生1000人左右;翻译硕士(MTI)招生单位8所,近三年年均毕业人数约250人。在多元化求职驱动下,就业渠道和方式增多,受薪资待遇、岗位发展前景和个人职业规划等因素影响,实际选择对口翻译岗位的人较少。针对广西MTI毕业生就业情况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12.5%的毕业生从事职业翻译[4],岗位人才需求和供给出现了错位。

2.2商务英语翻译人才职业定位不明显

商务英语专业本身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融合性,关于其培养定位的争论一直围绕着商务知识和语言基础知识的权重占比展开。广西高校在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导向上较为笼统,未突出翻译就业导向,翻译类课程课时少,普遍是4个学分,课程类型单一,仅分为“商务笔译”和“商务口译”,课时较多的是广西师范大学的商务英语专业,翻译类课程占8个学分。

2.3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和模式缺乏创新

目前商务英语翻译教师的队伍构成、规模和能力结构亟待优化,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型教师多、职称结构单一、研究方向不够多元、翻译实践不足、翻译信息技能落伍、行业信息把控滞后。缺乏“双师型”(教师+译员)商务英语翻译教师是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双师型”教师应具备高校教师系列和翻译系列两个职称,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目前商务英语翻译教师几乎都是文学和语言学出身,缺乏商务专业背景。翻译课应该是以实训为主导的“理论+技能”融合型课程,但大多教师仍偏向理论灌输,教学题材单一,时效性不强,仍遵循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参与度较低,获得感不强。

2.4商务英语翻译人才质量有待提高

翻译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译者的业务能力决定的,国内翻译服务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充斥着粗制滥造或机翻改良拼凑的服务,拉低了整体行业水平。用人单位重点考察的翻译人才核心能力要素是双语基本功、翻译技能熟练度、实践经验达成度和综合知识口径等。在这几个维度上,广西翻译市场上的商务英语翻译人才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突出体现在刚入职的翻译人员缺乏实际运用能力,语言服务意识不足,知识结构不立体,无法准确处理专业互译任务,解读偏离文本,易出现错译、硬译、中式英语等问题。

3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核心素养和职业能力

从概念来看,“译员”一词的定义较宽泛,“翻译人才”是指具备较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创造性行业翻译活动的劳动价值贡献者。翻译人才的核心素养指译者在双语转换时运用的专业知识和翻译策略,以及呈现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态度。一般而言,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核心素养包括翻译能力、商务学科知识、跨文化素养、翻译信息技术能力等[5]。职业能力是指个人将知识、技能、素养进行类化、整合、迁移后所形成的岗位胜任力[6]。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职业能力既包括通用的职业能力,如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沟通能力、身心素质等,也包括翻译行业特殊的职业能力,如翻译业务能力、语言服务意识、译者伦理素质、翻译行业规范知识等。我国的翻译产业集群正在加速整合和重构,职业翻译人才培养要面向翻译市场,与有语言服务需求的产业群挂钩。合格的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应具备职业资质,注重提高语言修为,掌握扎实的翻译理论架构和翻译信息技术能力,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商务经济产业对译员提出的新要求。

4融合创新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路径

针对人才紧缺、服务质量不达期望值的局面,如何保证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摆在相关部门和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4.1立足市场需求,走职业化道路

广西各院校在制订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所在城市的发展规划、市场需求、院校特色、师资情况等,跟踪了解广西外向型企业和重点商务英语翻译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拓展社会资源,探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特色培养路径。各院校在确定人才培养定位时,应设立商务英语翻译方向,以核心素养和职业能力塑造为主体,以翻译行业标准为准绳,贯彻培养职业化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理念。

4.2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地方特色

在本科教学中,高校应适当增加翻译类课程的课时,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如外贸翻译、金融翻译、工程翻译、旅游翻译等。在MTI培养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优势学科资源,打造融入地方产业特色的学位点。地方高校翻译人才的课程体系应突出“专才”,课程开设可更加灵活。例如: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开设了“东盟英语口译与听辨”课;广西财经学院商务外国语学院开设了经贸翻译系列课程;广西外国语学院开设了“中国—东盟博览会口笔译实践”和“地方文化翻译实践”两门特色课程;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开设了“广西特色产业翻译”“广西旅游笔译”“广西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外译”等特色课程。

4.3开展教学创新,强化核心能力

开展教学创新的突破口是变革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目前国内翻译系列教材已比较成熟,但缺乏高质量商务英语互译教材。市面上的商务英语翻译教材体例程式化,选用的语篇时代特色不鲜明,理论篇幅较多,练习趋于同质化,难以拓展学生的综合翻译能力,很难满足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需求。地方高校教师应积极革新教材内容,深挖有地方特色的翻译实践素材作为教材补充,培养学生对地方行业特色语篇的翻译认知。开展教学创新的重点是丰富教学方法。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应摒弃“理论讲授+翻译讲练”的传统模式,采取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多模态教学等教学模式,通过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项目实训法、翻译工作坊等,训练学生的综合翻译能力,夯实学生的商务核心素养。开展教学创新的关键是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修养。职业能力培养不等同于知识灌输,其达成需要以具有系统性、梯度性和连续性的课程体系为支撑,需要语言技能训练和商务知识教学的有机融合[7]。信息素养和译者伦理是翻译人才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语言服务行业的工作效率,也重塑了产业业态。广西各院校亟须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语料库”“翻译本地化”等课程,提高学生运用Trados、Transmate、DéjàVuX等翻译软件的技能,开办“译者伦理和行为规范”“翻译职业规划”等讲座,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4.4深化校企合作,拓宽实训体系

高校应和翻译公司、外向型企业、外事办、招商局等机构加深合作,本着实践育人的宗旨,组建多维一体的翻译实训体系:利用慕课、智慧树和超星等学术资源平台,挖掘校本资源,建设混合式实训网络平台;以赛促学,通过英语文化节,开展翻译实践周活动,组织商务口笔译比赛;以翻译项目、谈判口译、团队管理模拟等形式实现学用结合;带领学生参与社会翻译实践,以志愿者身份参加地方翻译活动,如中国—东盟博览会、城市特色展会、桂林山水文化旅游节等;与重点用人单位共建实习基地,安排学生观摩见习和顶岗实习,让学生尽早熟悉翻译业务流程。

4.5强化师资力量,培育特色学科

翻译市场和周边产业的快速发展,给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资源,也带来了挑战。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教育部门、政府人事管理部门、翻译协会和高校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须划拨师资培训专项资金,拓展师资培训渠道;须支持教师进行学历深造,参与行业培训或调研;须优化翻译系列职称认定要求,鼓励教师报考翻译职业资格考试。高校应定期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骨干、高级译审或职业译员进校开展研讨,交流翻译市场前沿动态。高水平的翻译师资是学科发展的内生力,高校应鼓励翻译教师从事翻译实践,通过实践反哺教学,积攒教学素材,编写校本教材,申报精品课程。同时,高校应支持教师开展地方应用型翻译学科建设,依托团队申报科研课题,借助院校学科优势,积极筹建MTI硕士点。比如,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和右江民族医学院充分发挥自身的医学学科优势,于2021年7月获批成为2022年新增的MTI培养院校,培养专业医学翻译人才。

5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进一步深化了广西和东盟各国的区域合作,本土商务英语翻译人才成为紧缺型人才。高效的翻译服务可以提升广西的国际形象,助力广西发展外向型经济,也对中国语言服务行业的整体繁荣与发展有重大意义。各高校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翻译核心素养培养为基石,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中心,改变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发挥院校优势,彰显区域特色,整合社会资源,拓宽实训平台,探索职业化、应用型的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路径。

作者:陶琳 单位:玉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