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赏识教育应用策略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体育教学赏识教育应用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体育教学赏识教育应用策略

摘要:赏识教育是以激发学生自信,以成功的经历来改善学生学习状态的一种教育方式,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闪光点出发,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及智能优势,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潜能。将赏识教育带到初中体育教学中,可以让初中生在体育锻炼中获得更加持久的发展,使其真正因为喜欢运动而参与体育锻炼,而非仅仅为了达到中考的考试要求。对教师应如何在体育课堂上应用赏识教育进行介绍。

关键词:初中体育;赏识教育;应用方式

体育作为一门“副科”,一直都没有引起初中学校、教师、学生的重视,所以大多数初中学校的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依然比较落后,教法比较陈旧。然而,初中生在体育课程中会面临大量的运动练习,这些练习对他们的耐力、平衡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的要求都比较高,如果教师不懂得赏识初中生,很容易消磨初中生的运动热情。为此,教师必须要利用赏识教育来保护初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下面,笔者从尖子生、中等生、学困生三层学生群体入手,讨论赏识教育应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赏识尖子生

尖子生是指运动能力较高、对各个运动技巧消化较快、身体素质好的初中生。不管是在体育学科还是其他的文化课程中,尖子生一直都是教师的“心头爱”。在赏识尖子生的时候,教师必须要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在指导的时候从实际出发,以免学生产生骄傲、自傲等心态。我们班有一个男生外形十分高大、阳光,运动能力很好,深受女生的追捧与喜爱,渐渐变得自傲。在各类运动中,这个学生也表现出了过于自我的问题。一次组队练习篮球运动中的三步跨栏技巧时,这个男生嘲笑、奚落了本组一个身高较矮,投篮较差的学生。看到这个现象之后,笔者不动声色地叫学生集合,然后着重表扬了另外一个彼此互助的小组。这个男生显得很不服气,质问为何自己比其他人的表现更优秀,但是我却没有表扬他。面对这个学生的质问,我就他在组队练习三步跨栏技巧时的表现进行了批评教育,严厉批评了他不尊重同伴、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品质问题。这个学生很少受到师长批评,所以并不服气,也不信服我的说教。于是,我组织几个学生与这个男生进行了一次篮球对抗赛,让这个男生一人对抗一个篮球队,希望他能够了解团队精神以及团队合作的意义。这个学生也渐渐明白,许多问题都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得以解决,一个人再优秀,也无法战胜一支团结的战队!后来,这个学生便渐渐开始改正自己的问题,也愿意主动走进其他同学,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运动水平。对于这个学生的转变,笔者大力赞扬了他,表扬了他知错就改,同时也鼓励他继续坚持下去,希望他可以将这个教训铭记于心。

二、赏识中等生

中等生c是一个班级中人数最多的群体,他们既没有高超的运动技能,也不会违反课堂秩序,所以,许多教师会忽视中等生的存在。但是,中等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关系着整个班级的运动水平,因此,体育教师同样要懂得赏识中等生。在赏识中等生的时候,笔者时常会赞美他们,让他们轮流担任小组长。比如我们班有一个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十分不起眼,性格也十分内向,从来不会主动与我交流。但是,在一次体操教学中,笔者发现这个学生的姿态十分优美,每一个体操动作都十分标准。于是,笔者当场便让这个学生走到全班同学面前来展示具体的体操动作,这个学生显得十分不好意思,但依然鼓足勇气示范了体操动作。在这节课上,笔者让这个学生担任了“体操动作督察员”,让她在队伍内巡视,纠正同学们不规范、不标准的体操动作。

三、赏识后进生

赏识教育最初应用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之中,就是为了要转化后进生,使后进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而实现“人人发展”。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也要及时赏识后进生,让后进生在体育锻炼中获得自信,使其在锻炼中获得享受的运动感受。我们班有一个女生的体质较差,常常借故请假,不参与体育锻炼,各类体育锻炼任务对这个女生来说都是难以攻克的“高山”。在长期的失望情绪下,这个女生也开始抵触体育锻炼。面对这个学生,笔者常常会鼓励她,专门为她降低运动强度。就比如在50米短跑中,笔者鼓励这个学生参与短跑训练,只要她完成了短跑练习,笔者便会为她鼓掌。渐渐地,这个女生慢慢感受到了参与体育锻炼的乐趣,也开始提高对自己的体质要求,还专门向我询问了科学锻炼的方式。总而言之,初中生的内心十分敏感、脆弱,渴望得到教师以及其他同学的认可与表扬。如果教师能够赏识他们,便会让他们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使其看到自己的优点与闪光点,进而对未来感到自信,也必将在体育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因此,教师也应在体育课堂上贯彻赏识教育,增强初中生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蒋明林.浅论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赏识教育[J].考试周刊,2014(97):123-124.

[2]顾家明.赏识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5(35):79-81.

作者:李川 单位:山东省招远市阜山镇庙后吕家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