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赏识教育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非常在乎教师的评价,乃至有意识地去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具体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是学生喜欢的教师,他们同样也会爱屋及乌,喜欢上语文课堂,甚至教师在课堂中一个简单的手势,一句话,或者一个行为,都有可能给他们带来学习、生活乃至思想上的影响。那么怎样让学生喜欢教师呢?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师学会“夸”学生,多肯定、多赏识学生,多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继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助推课堂教学生成精彩。本文结合实际,浅析小学语文课堂赏识教学策略,以便参考。
一、创新教学思维,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小学生思维较为具体形象,而教材文字却是抽象的,这就需要通过教师这个桥梁,帮助构建学生与教材之间联系的桥梁。传统教学中虽也创设各种情境,帮助学生形象理解,但在其多元互动中,大多依赖于挂图、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教学方法单一,学生也大多司空见惯,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对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敢于跳出常规思维,大胆运用课本剧,校园等学生熟悉场景,并大胆运用赏识教育,激发学生兴趣,助推课堂生成精彩。比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这一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组队到校园里找找秋天的踪迹,听听秋天的声音,接着在班里让他们自主分享自己的发现。在学生踊跃发言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赞赏,多肯定,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在这个过程当中,语文教师要准确捕捉每一名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建立起超越自我的决心与信心,体会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最后回到教材,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读一读课文,听一听小诗中所提到的秋的声音,品一品小诗的韵味,再带着情感读一读……通过这种赏识教育,学生的兴趣不仅被激发,情绪也在高涨,自然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不一般。这里教师需要注意,所谓的赏识教育,并不仅仅依赖于教师的言语肯定,或者赞赏,毕竟这些赏识如果脱离具体的活动,或者载体,必然是空乏无力的。而常规的教学手段,学生大多熟悉,往往无法激发他们的兴趣,自然也很难调动他们的参与激情。教师只有敢于大胆创新,多利用学生熟悉场景,比如校园、周边小树林,或者课本剧、故事会等形式,多肯定他们的发现,多赞赏他们的展示,继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助推教学持续深入。
二、丰富情感体验,完善学生自我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具有语文知识、技能与方法目标,还有情感目标。但小学生思维较为单纯,通过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很难实现情感目标,毕竟他们大多生活得较为简单,长期局限于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对此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通过赏识教育,不停地发现学生思考的优点,多肯定他们的发现,引导他们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继而从中获取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现自我完善的同时,也能为课堂教学生成精彩创造条件。比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风筝》这一课,如有可能,可以事先发动家长力量,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做风筝,然后利用课间大活动组织学生去放风筝,鼓励他们用心感受做风筝、放风筝的过程,从中获取真实体验。接着,组织学生回到教室边学习这篇课文,边结合自己活动体验进行随文练笔,或者发表自己感想,而教师需要做的,除了肯定,还是肯定,依次引导学生与自己实践体验、文本、作者进行多元互动,实现丰富自身情感,完善自我这一目标。因此,语文教师不妨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让学生亲自观察大自然,用心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动植物,使学生获得真情实感。语文是有情感的,同样学习语文也需要情感投入。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缺少情感投入,仅依靠传统方式进行机械识记,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情境创设,或者借助各种实践活动,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继而在与课文进行一一对照理解,不仅有助于他们加深文本主题理解,还能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推促与文本、作者进行情感对话。在这过程中,学生情感体验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需要教师通过激励点评、赏识教育一步步引导,助推他们与作者进行情感共鸣,实现语文素养全面提升。
三、利用语言激励,增强学生信心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学语言也是一门艺术,只要运用得当,不仅可以给课堂增添色彩,而且还能增强学生信心,引导他们思考的方向。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少教师的教学语言一是不够简洁,各种口头禅较多;二是负面情绪较多,正面肯定较少。即便有肯定,也大多是“不错”“很好”等空洞语言,缺少具体内容的描述,学生听多了,自然会腻味。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抓住学生每一次表现契机,多挖掘他们表现长处,多用实质内容进行肯定,以便充分发挥言语激励作用,增强他们学好语文的信心。比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这一课,在其导入阶段,教师提问:“课题为什么命名为‘桂花雨’?难道写的是雨天中的桂花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但大多没有达到要点,其中有个学习较为懒惰的学生说:“桂花飘落的样子像雨一样。”教师紧跟着追问:“为什么这么说?”那个学生回答:“课文中说摇桂花像下雨!”“你说得很好,这里老师要表扬你,提前预习课文!其他同学都要向他学习!”经过老师这一表扬,这个学生后来改变了许多,不仅学习自觉性高了,而且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好学生是“夸”出来的。通过言语上的激励,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结果进行肯定和善意的鼓励,但“夸”什么,怎样“夸”,却是一个学问。这也从一个侧面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针对赏识教育而言,前提是“赏”,也就是说要明白“夸”的主体是学生,这就决定了要结合学生实际,尽可能结合每个学生个体行为进行“夸”,不能全面开花;其次是“识”,也就是“夸”要有内容,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夸”到好处,“夸”得恰当,不能让学生感觉是教师胡编乱“夸”,结果适得其反。
四、搭建情景平台,引导学生展示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积极搭建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课堂学习模式。针对赏识教育而言,不仅局限于教师的赏识,还在于搭建平台,给学生主动展示,鼓励他们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全班学生,以便让他们得到全班学生的肯定与赞美。至于展示形式,可以多样,可以借助实物投影仪,把学生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到讲台上进行朗读,复述展示,等等,形式多样,关键是给学生展示平台。针对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母鸡》这一课,对于学生来说,母鸡大多熟悉。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联系家长,通过手机拍摄帮助学生搜集母鸡的照片以及相关视频,乃至与学生互动视频;接着在这一课随文练笔中,教师可以出示相关视频,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然后根据文本写作技巧,鼓励学生写一写视频中的母鸡,最后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习作,或者鼓励学生上讲台读自己的随文练笔内容。在展示过程中,不仅学生的写作技巧得到锻炼,他们的表达欲望也得到充分展示,有助于课堂教学精彩生成。课堂是学生的,作为新时代教师,要有生本意识,主动把课堂、讲台还给学生,通过搭建平台、创新形式,鼓励学生进行展示,以便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能满足学生自我表达的需求。如有可能,展示形式还可以延伸到课外。比如学生在课堂中的精彩表现,通过微信群、朋友圈,乃至学校、班级微信平台进行展示,以便让学生得到家长、社会更多人群的肯定;也可以把学生作品制作成作品,进行橱窗展示,或者将其作品进行投稿,等等,形式多样,关键是教师心中有生,主动创新思维,将班级、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展示资源引进校园,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推动课堂精彩生成。
五、营造赏识氛围,提升学生素养
相对而言,很多学校都会设立各种奖励措施,比如优秀学生、阳光少年,学科单项奖,等等,这些奖励措施,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种赏识氛围的营造,目的是给学生榜样,以便营造一种学习氛围。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设立各种奖励,比如最佳提问手,最佳课堂表现奖,还有朗读能手,默写能手,等等,名称多样,但本质一样,就是创造条件,营造赏识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欲望。比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教师可以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有关的资料,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证明“截至目前,只有地球适合人类居住”,对于表现最好的可以评为“小小科学家”;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通过百度,或者社区走访,调查周边环境保护情况,对于表现最好的,可以评为“环保小卫士”;如有可能,还可以组织学生围绕环保进行辩论,并颁发“最佳小辩手”等称号。这些荣誉称号都是赏识教育的重要体现,案例中这些赏识的氛围创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温馨氛围,并且学生在其中还能提升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为自己树立不一样的阶段性目标,逐渐实现梯度提升。荣誉也是一种肯定,它与教师的言语激励性质是一样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低年级教师大多还有小红花、小红星等奖励,而到了高年级,物质奖励越来越少,大多停留在教师的口头奖励上,但不容否认的是,空洞的口头奖励多了,往往就会贬值。对此教师要换种思维,敢于设计各种荣誉奖励,就像案例中所提到的“小小科学家”“环保小卫士”“最佳小辩手”等,或者定期评比“每周一星”等,其目的是营造赏识氛围,让学生在肯定中进步,在赏识中提升素养。总而言之,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立足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创设情境、言语激励等各种赏识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进行多元对话,在满足学生内心需求、增强他们自信的同时,也能真正“夸”出学生内心优越感,“夸”出课堂教学的精彩,为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红云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英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