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赏识教育与学困生转化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学困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每一位教师尤其班主任应给予此类学生足够的重视,并切实关注如何有效转化学困生,帮助其在各方面获得稳定长足的发展。作者结合自己的教育实习经历,通过对实习学校学生及教师进行访谈和跟踪调查,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提出运用赏识教育法帮助学困生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心理疏导等日常教学工作改变其思想态度和行为习惯,使学困生重新燃起对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并协助其掌握合适的学习方式,回归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正常轨道。
关键词:成因分析;学困生转化;赏识教育
一、概述
对学困生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柯克(S.Krik)首次提出学习困难(learningdisabilities)的概念,也称“学习失能”或“学业不良”,特指那些智力正常而学业成绩长期落后的学生,他们在语言表达、阅读理解和社会交往中均存在一定障碍[1]。之后国内外陆续涌现出大量对此问题的研究,对学习困难学生产生各种不同的称谓,如“差生”“后进生”“学业不良”“学习障碍”等。美国国家学习障碍联合会(NationalJointCommitteeonLearningDisability)在1988年将学习困难个体定义为在获得并运用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过程中面临明显困难而表现出各种异常的不同类型的人,并于1990年修改学习不良的定义,认为学习不良是一个用以描述异质障碍群体的概括性术语,这些障碍源于个体内部,假定由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并可能存在于人的一生[2]。而我国对于学困生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学困生就是存在学习障碍的学生,此处所说的学习障碍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等生理功能缺陷造成的学习困难,我国教育史上将此类问题列入特殊教育的范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学困生指学业不良的学生,该类学生的智力水平在群体中属正常水平,但由于自身原因,或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利影响导致其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非智力因素方面处于中下水平[3]。尽管上述观点的认识角度不同,但都达成一点共识:此类学生的行为或表现偏离了常态。虽然关于学困生的概念仍没有统一的界定,但是通过对文献的综合分析及笔者的教育实习观察,本文将所要研究的学困生定义为在智力因素和生理方面并无缺陷,但在学业能力、行为表现等方面暂时未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在思想品德、心理品质方面存在问题和障碍的学生。这些学生思想态度懈怠消极,在各个科目的学习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在学习或生活中存在自卑心理。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关注学困生不仅是素质教育在全体性方面的要求,更是为了满足学困生的需要,因此,解决学困生问题,既有利于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心理环境,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又能够通过改善学生的成长境遇促进家庭和睦,整合多方面教育力量,更进一步助力社会进步与发展。为此,首先应该从根源出发,分析探究学困生的成因,找出问题的本质所在,从而尝试运用相应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学困生成因分析
通过查阅文献,对实习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围绕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教师意识及行为、学生家庭环境等进行访谈记录后发现,学困生的成因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部分,具体分析情况如下:
(一)自身原因。1.学习兴趣低,缺乏明确学习目标。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一种内在驱动力,能够促进人们主动认识或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并且可能因此动机制定出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但是,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发现,大多数学困生对于学习持消极态度,兴趣不大。由于各种不同原因形成学业障碍,导致学习成绩较低,而长时间的成绩落后又对其心理产生较强的负面影响,使其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对学习甚至其他方面失去信心。而且这些学生大多没有明晰的学习目的与计划,只是被迫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样缺乏动机引领的被动学习自然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态度恶劣,并且可能陷入恶性循环,在学习方面日趋落后,思想、心理方面逐渐出现障碍。2.学力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不当。调查发现,多数学困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搭建好学习基础,各个科目的学力水平较为落后。升学之后,由于课业的增加及难度的加大,更感到学习吃力,与班级平均成绩的差距逐渐加大,不能在一定时间内掌握目标知识,在后续学习过程中陷入恶性循环。同时某些学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记忆力不强,缺乏深度思考的意志,只能盲目、机械地应付课时任务,收效甚微。3.自我效能感低,自控能力弱。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推测与判别[4]。学习者在从事学习活动前,会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形成期待,并推断自己能否实现这一期待,进而决定自己努力和坚持的方向及程度,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研究发现,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普遍偏低,他们会在面对任务初始便消极地认为自己难以独立完成,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即使在老师和同伴的鼓励下开始学习,自我约束力和意志力也较为薄弱,在完成过程中难以抗拒外界的干扰,常常半途而废,自控能力较弱。
(二)外界影响。1.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孩子各方面的塑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他们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家庭经济条件、家庭文化背景、家庭教育理念及培养方式等。在征得同意的前提下,通过对学生家庭方面的了解发现,一些学困生家长可能因为忙于生计或自身文化素质、思想观念等原因,疏于用恰当的方式教育管理孩子,从而对孩子的学习及生活均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也是影响孩子学习、成长的因素之一。家庭环境的消极影响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陷入学习困难的沼泽。2.学校因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阵地,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直接影响。虽然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基本方针,但是受对升学率高要求的社会背景的桎梏,学校教育片面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全面发展,从而对存在学习困难、学习水平低下的学生缺乏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使他们对学习及生活失去信心与斗志,每况愈下。学校部分管理制度考虑欠周,过于形式化、机械化,有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消极情感,态度不端,最终演变为学困生。3.社会因素。以往道德的熏陶和制约、文化氛围的淡薄、经济发展水平,都会对学困生的形成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5]。尤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媒体信息不经筛选地交互涌现,对辨别能力不够成熟的中小学生产生的负面作用更明显地体现出来,促使学困生形成。
三、学困生转化途径———赏识教育
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观察发现,越是学困生越渴望自尊心得到满足,越希望被关注,而赏识教育恰恰适合具有这一特点的学困生。所谓的赏识教育,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用肯定的、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可贵之处[6]。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采用语言交流与行为肯定等多种方法积极地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情感,给予充分的激励和引导,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实现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转化,如: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自信心等,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在各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本文试图主要从解决学困生自身问题角度出发,探究如何具体对其实施赏识教育。
(一)加强沟通,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由于赏识教育的展开应该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之上,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聆听他们的心声,然后逐步走进其生活,在和谐的关系之中帮助其解决困难。根据实践经历发现,要对学生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育,成为他们愿意倾诉烦恼的对象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在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后,再进一步深入了解情况,掌握学困生的“困”之所在。一些学困生在思想态度方面对老师和学校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一定程度上是他们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受到的关注度不够,以及来自老师和学校的批评、打击较多,于是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只有与学困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深入的接触中发现其闪光点与潜能,才有可能消除学困生对教师的敌意和距离感,建立起对教师的信任,使其愿意和教师交流,及时反映自身的真实情况,为之后运用恰当方法实施教育管理奠定基础。
(二)发现优点,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从心理学角度看,每个人都渴望且需要善意真诚的赞美。但学困生由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算突出的表现,较少得到正面的鼓励,导致他们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一些学困生内心较为自卑,教师难以诱发其积极的学习动机。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A.Diesterweg)曾经指出:“教师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7]所以,教师需要耐心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及长处,学会欣赏,不吝惜赞美,使学生在赏识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不单纯因其在学习成绩方面的落后表现就认为他们一无是处,没有值得赞扬之处。实际生活纷繁复杂,某些缺点和错误之中往往包含有合理的内核,而一些长处和优点可能只是暂时未能找到正确的表现形式,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引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细心地加以体察。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应留心观察,客观、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真正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找到并认可学生身上的优点,对其进行表扬与赞许。同时可以根据他们擅长的领域对症下药,激发其学习斗志,正确地引导并鼓励学生树立较强的自信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能够协助其探索合适的学习方法,从而不断取得进步。
(三)掌握赏识时机,把控赏识力度。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非常权威的,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所以,如果教师把握机会,及时且适当地赞扬及赏识学困生,就可以帮助其重新获得自信,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逐渐走出学困生行列。教学过程中其实存在很多对学困生进行赏识的时机,如他们比以前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作业完成情况有所改善,较为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之时,只要在任何一个方面有一定进步,都是值得表扬的。而且教师不仅可以从语言上赏识学生,更应该从行动上赏识,切实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当然,赏识不是无原则地表扬,有时学生依旧可能会犯错,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在恰当的场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教育培养,不能不经判断地盲目批评,在搞清事情原委之后,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同时,教师要注意把控赏识的力度,赏识要适度,一味赏识可能会误导学生,使其骄傲自大,效果适得其反。赏识应该建立在符合事实的基础上,适度的赞扬、恰当的批评可以有效地帮助学困生正确认识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表现,从而得到有效的转化。
四、结语
以上为笔者站在教师立场尝试提出通过赏识教育转化学困生的策略。本文在学困生成因分析中,不但指出自身原因,而且提出家庭、学校等外界因素对他们所造成的影响,教育者应该针对不同的问题成因采取相应的对策,积极转化学困生。通过对赏识教育的认识、分析不难发现,各位家长,尤其是学困生的家长同样可以关注运用赏识教育,掌握与孩子相处的适当方式,帮助、陪伴他们健康成长。本次研究探索了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试图根据教育实践经历探究了转化学困生的有效策略,认识到学困生转化工作仍需要更多的关注与科学研究,教师要提升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认识与能力水平,并在教学实践中学会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转化学困生,只有这样,才可以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有效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与落实。
参考文献:
[1]关文信.问题学生教育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宿淑华.学习困难学生视觉搜索中的预览效应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3]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4]王建侠.近十年国内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展[J].社会心理科学,2007(z1):27-34.
[5]张永春.转变问题学生的施教艺术[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4.
[6]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
[7]唐兴群.赏识,让孩子的人生更精彩[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2).
作者:尹荣华 单位:杭州师范大学